查看原文
其他

卷首语 | 童世骏:课堂教学的三项任务和三重境界

2016-07-21 童世骏 中国教育学刊


任何教师在课堂中都要实现提供信息、加深印象、激发灵感这三项任务。与这三项任务相对应的是课堂教学的三重境界:把知识灌输进学生头脑中、让知识在学生心中扎根、使学生乐于求知、善于求知。

   文 | 童世骏 华东师范大学党委书记,哲学系教授


任何教师在课堂中都要实现三项任务,与这三项任务相对应的是课堂教学的三重境界。

教师在课堂上的第一项任务是提供信息(Informing)。在当代网络社会,这个任务可以说是越来越轻了,也可以说是越来越重了。一方面,相对于过去,现在利用各种各样的检索手段找书找资料很容易。另一方面,不仅教师找资料容易,学生找资料也很容易,甚至更容易,因为他们获取信息的手段可能比教师还要多一些。所以从这点来讲,教师在课堂上要完成提供信息这项任务就相对越来越难了。在课堂上教师说错一个数字或说错一个年份,学生都可以在手机上查证并很快就能发现。历来以知识的权威性为基础的师道尊严,受到了严峻考验。

教师在课堂上的第二项任务是加深印象(Impressing)。与三十年前相比,加深印象可以说更容易了,因为现在教师在课堂上可以运用的技术手段要比以前多,如视频演示、虚拟现实、演讲术、传播学等。但从另一个角度说,现在在课堂上要想加深印象,其实又更难了。因为现在学生的兴趣点要比我们这一代读书时多得多,他们注意力容易被分散。因为能激活他们兴趣点的事情实在是太多了。这样在上课的时候,如何让学生专注地听讲而不是看手机、浏览网页、偷偷进行在线对话对教师是一个大考验。

教师在课堂上的第三项任务是激发灵感(Inspiring)。让学生不仅获得信息、记牢知识,而且可以探索创造,在当代社会的技术条件下,这个任务其实更困难了,因为“激发灵感”这种工作,本来就不像“提供信息”和“加深印象”这两种工作那样与技术条件关联密切。孔夫子和苏格拉底既不用视频演示,也不用虚拟现实,但他们对学生灵感的激发,两千多年来给世界带来了深远的影响。

根据笔者的体会和观察,教师在课堂上要完成这三项任务,最重要的条件是活生生的教师本人。站在学生面前的教师,不仅要向学生呈现一系列结论,而且也要向他们展示得出这些结论的过程。学生通过对这个过程的了解,不仅获得了信息(what),而且得到了证据(why),同时也学到了方法(how),甚至更新了自我(who)。这个过程不应该只是教师单方面的展示,而应该是由教师带领着学生一起参与的。教师在课堂上不仅只对学生说话,而且与学生一起对话,而这种对话需要教师不露痕迹的引导。学生在这个过程中所得到的,不仅是抽象的符号,而且还有生动的体会。在他们身上发生的不只是知识储备的增加,而且是求知兴趣的培养和创造能力的训练。这种意义上的课堂教学过程,不仅仅是师生之间的对话过程,也是同学之间的分享过程。一个成功的教师不仅善于进行师生对话,而且善于营造课堂气氛,激发学生在同伴面前的好胜心和荣誉感,鼓励同学之间相互帮助、相互欣赏。在这整个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展现的是完整的人格,他的语调、眼神、手势、板书、着装乃至整个姿态和风度,都影响着课堂教学的效果。

对课堂教学的“三项任务”作上述描绘以后,课堂教学的“三重境界”就不言自明了。在第一境界的课堂教学中,教师把主要时间用于提供信息,努力把知识灌输进学生头脑中。在第二境界的课堂教学中,教师更多时间用于加深印象,努力让知识在学生心中扎根。而在第三境界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尽可能让学生自己去做或借助技术来做提供信息和加深印象的工作,而把课堂教学的主要时间用于激发灵感,努力使学生乐于求知、善于求知。在这个境界里的教师,当然也要动脑筋花力气去鼓励学生寻找信息、指导学生选择信息、帮助学生记牢信息。但最能显示教师在任何技术条件下都无法替代的作用的是其作为一个活生生的引导者和示范者、对话者和分享者,对学生所具有的激发想象和启发思想的作用,不仅把信息变成知识,而且使知识转向智慧。

从课堂教学的这个最高境界来看,教师作为活生生的人出现在真实场域之中,师生之间进行面对面的实时互动,这是信息技术和教学手段的任何进步都无法完全取代的。教育事业之所以重要、教师职业之所以崇高,在这里或许可以找到最重要的根据。


在首页回复关键词“核心素养”,可查看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研究专题文章。


声明与致谢


本文来源于《中国教育学刊》2016年第七期,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

现中国教育学刊采编系统已上线,请大家登录官方网址 http://www.jcse.com.cn 赐稿。

感谢大家对中国教育学刊的关注与支持,也欢迎大家的批评与指正。

获取更多内容请识别二维码关注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