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陶西平 | 新时代教育改革的壮丽画卷——从情境教学到情境教育

2016-10-10 陶西平 中国教育学刊


文 | 陶西平  中国国家教育咨询委员会委员、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协会世界联合会荣誉主席、北京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名誉主席


情境教学突破了语文学科教学的界限,便具有了情境教育的普遍意义。

人格的形成是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等外在条件与人的内在潜质相互作用的结果。有人认为素质是人先天的潜质无法教育,素养才是后天形成的。可如果脱离了环境,先天的潜质是难以开发和显现的,后天的素养也就难以真正形成。情境教学正是主张将这两者辩证地结合起来,从而体现教育的真谛。情境教学的研究,从教学法开始,最后回归到教育的本质和教育的功能,有着极为深刻的理论和实践意义。过去,前人将学习经验总结为“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圣贤之书虽然也是来自对环境的体验,但基本脱离了人生活的现实环境,因此也就难以形成适应和改造现实的健全人格。从这个意义上看,情境教学又是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典范。当然,情境相对于环境是更为具体的对外界的情感体验,是可以直接观察、感受的场景与氛围,是外在与内心交互作用更为现实的条件。

李吉林从语文情境教学开始,在语文教学过程中为了达到既定的教学目的,从教学需要出发,引入、创设或制造与语文教学内容相适应的具体场景或氛围,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引发学生的情感体验,帮助学生在愉快的教学氛围中迅速而准确地接受新的语文知识,同时促使学生的心理机能和谐全面发展,达到在情境中获得知识、培养能力、发展智力的目的。传统的语文教学媒介为教材以及课外读物,阅读与写作是基本的学习模式。但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存在着教材与生活、理想与现实的冲突,情境教学试图突破传统语文教学的束缚,铺设一条抽象与直观、感性与理性相融合的通道

所以,情境教学是学生主动建构知识的过程,通过适宜的情境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素材和信息,促进学生主动地探究、发散地思考;是学生应用知识的过程,通过适宜的教学情境为学生提供生动的学习材料,便于学生将知识、技能与体验连接起来,灵活地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是促进学生健康情感发展的过程,适宜的情境不但可以激发学习的兴趣和愿望,而且可以促进学生正确地对待自己、他人和环境,从而培育积极的人生态度;也是学生个性发展的过程,教学情境是情感环境、认知环境和行为环境等因素的结合,不但有利于学生全面发展,也有利于学生个性发展。多年来的实践证明,在课堂教学中运用情境教学,可以创设良好的教学氛围,提高教学效率,改善教学质量,因此受到广大教育工作者,特别是语文教育界的高度重视。在全国第一次对基础教育创新成果进行政府评奖时,李吉林老师的“情境教育的实践探索与理论研究”成果获得唯一的个人特等奖,这是对她多年从事这一研究的褒奖,但更重要的是,我们认为情境教学已经突破语文学科教学的界限,具有情境教育的普遍意义。

教育的功能正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地扩展其包容性。2015年9月,联合国可持续发展峰会通过的《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体现了未来15年各国共同的奋斗目标——经济增长、社会包容性和环境的可持续性,其中教育目标突出了提高教育质量这一主题。对教育质量的共识是不仅要掌握知识,更要培养能力,特别要重视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我国更为明确地提出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培养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教育改革的重点。因此,改变传统教育的局限性,拓宽教育的途径,拓展教育的功能就成为适应21世纪发展和实现中国梦之必然要求。传统教育存在着书本知识和实际脱节、理论与实践脱节的弊端,难以承担培养新时代需要的人才的历史使命。超脱单一的“以本为本”束缚,树立大教育观,引导学生投身于自然与社会中,去观察、领略、感悟、实践,去创造自然成为教育改革的重要突破口。所以,李吉林老师情境教学更为深刻的意义就在于其以成功的理论研究与实践,展开了一幅新时代教育改革的壮丽画卷,生动地阐明了教育改革的要义,引领了教育改革的方向。

尽管我们一直强调学科教学的三维目标,但是多年的实际中总是把知识和技能的学习放在第一位,而忽视其他维度的要求。每门学科都有其学科本质和学科精神,也有其学科个性要求,但是学科教学不同于学科本身之处就在于它还有教育的共性要求,而这个共性要求正应该被放在学科教学任务的首位,并且融于学科教学的全过程。情境教学正是在体现学科特点的同时,张扬了学科教学的共性,从而体现了培养健全人格的教育宗旨。这对深化教育改革有着重要的启示和引领作用。

教育创新是推动教育改革的动力,教育需要理论创新、制度创新,但更需要教育工作者在教学实践中的创新。一个学段的学科教学创新看来仿佛无关大局,但它所证明的道理往往会影响全局。特别是这种创新所体现的精神往往会鼓舞更多的人投身于创新实践中去。情境教学最初只是一个小学学科的教改实验,但它体现的教育理念、教育哲学、教育方式已经推动了教育的理念、哲学和方式的更新,产生了广泛的影响,而且使更多学科,甚至整个学校教育获得了宝贵经验,从而将情境教学推向了情境教育。


《中国教育学刊》微信小店已开通,老师们可以通过小店直接进行刊物订阅啦!点击左下角“阅读原文”或识别下面的二维码即可进咱们的小店逛逛哟!小店初开张,有很多不足之处,希望老师们能多提建议,我们会及时改进,以便能提供更优质的服务!

声明与致谢


本文来源于《中国教育学刊》2016年第十期。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图片来源于网络。若转载请注明出处。

现中国教育学刊采编系统已上线,请大家登录官方网址 http://www.jcse.com.cn 赐稿。

感谢大家对中国教育学刊的关注与支持,也欢迎大家的批评与指正。

获取更多内容请识别二维码关注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