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德育】女生成长的价值定位与教育策略

2017-07-20 吴菊云 中国教育学刊

文:吴菊云|南通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社科部副教授


本文字数约5700字,阅读需10分钟

女生成长教育是指学校对青春期女生的角色认知、自我探寻、性别认同和人格成长的引领。我们究竟要培养什么样的女生?如何让女生健康而阳光地成长?这不仅关系到当今基础教育的质量、高素质人才的培养,更关系到我国社会文化的传承创新、社会结构的合理建构、社会公平的逐步实现。女生自身的准确定位,既涉及个人的幸福,更涉及我国的未来发展。


青春期女生的社会化特质及行为表征

生活意义的探索性

美好的理想和年轻的勇气与对自身的不自信交织在一起,渴望独立和严重的依赖如影随形,这是青春期少女的突出特征。内在矛盾促使成长中的女生易感冲动,对生活的意义和自身的价值难以把握,对是非对错难以确定,心理行为上呈现出一种探索性,渴望理解生活的意义,渴望新的尝试和体验。心理波动较大,有的会出现一些突发行为、异常行为,对一些学校特有的管理举措不理解、不配合。有时对自己的举动会造成什么样的后果,不完全清楚或不愿意去考虑。也有的希望打破常规,发展自身兴趣,如不满足于学校课程、活动安排,有自己的努力方向等。


行为表现的从众性

青春期女生正处在探索他人和社会的成长期,期望融入同伴和集体,行为表现的从众性突出。适度地从众是个体社会化的需要,其积极之处在于顺从集体的合理要求和价值引导,在良好的集体中被濡染和感化,积极合作,即使遇到矛盾冲突,也会选择听从师长教导,避免更大的挫折。消极之处在于会导致盲从,失去自我,不去怀疑权威的规定是否正确,不去拒绝友伴的不合理要求。在集群事件中,由于匿名效应,更容易导致互相模仿。社会心理学家艾尔弗雷德·林德史密斯这样分析道:“与他人的交往,通过这些人共认的象征意义的形成,可以学会越轨行为。”为了获得小群体的支持或伙伴们的友谊,从众行为似乎就显得更为安全和有效。当某个谎言变成流言时,有的女生缺乏独立判断能力,会在其中推波助澜。


角色定位的冲突性

中国社会由于较长时期独生子女政策的影响和男女平等价值观的普及,社会、家庭对女孩的发展期待值业已提升到与男孩同等水平。学校对男女生的学业要求、个人发展、角色定位是较为标准化的统一要求。但现实中仍存在着社会性别界定和一定程度的女性社会刻板印象。特别是在未来职业选择、劳动分工、权力掌控、言行举止方面,认为男女有别。这就导致青春期女生在角色定位方面产生困惑。2012年上海通过对青少年性别角色特征的测量发现,青少年在性格特征上双性化、未分化和单性化三足鼎立,各占约1/3。女生在自我角色定位上面临着理想和现实的冲突,也表现出社会性别角色的很大可塑性。


规则突破的隐蔽性

对社会规则认同与否,是社会化的重要内容。进入青春期,女生自身的独立要求越来越强烈,对道德、纪律、法律等规则的理解进入新的发展期。根据教育家劳伦斯·科尔伯格提出的道德发展理论,道德社会化经历了前习俗水平、社会习俗水平及后社会习俗水平三大水平六个阶段历程,我们观察到青春期女生普遍进入了社会习俗水平时期:既想做“好孩子”,又不满足于单纯地做“好孩子”,既渴望融入社会集体,又萌生出较强的自我独立性。再加上中国传统文化潜在的影响,社会普遍欣赏柔顺乖巧的女生,这使得女生即使在不认同一些规则的时候,也选择扮演表面上的“乖乖女”。特别是那些老师眼中的好孩子选择了更为隐蔽的方式来表达内在的独立性。一些普通的违纪行为,经过少女们的某种伪装或保密而不易察觉。甚至一些违德违俗行为,也有隐蔽性和显露的滞后性。这些行为往往由于年少冲动、经验缺乏、思维幼稚等造成,与个体气质性格、家庭影响、校园环境等关系密切。少数社会化不成功的“问题少女”或个性比较突出的女生,由于特立独行容易成为师长关注的焦点,但普通女生违规行为的隐蔽性更强,并且会选择把心事隐藏起来,不轻易告诉师长。


青春期女生价值定位的矛盾解析



成人总是满怀关切地注视着多姿多彩的少女世界,或是出于爱的责任感,或是出于对成长心理的探寻,或是出于某些现实担忧。究竟是每一代少女重演着青春期的矛盾主题,还是新的时代有了新的教育问题?为此,我们深入分析了以下原因。


女生个体及性别意识的觉醒

青春期女生面临着社会性别观念的确立、自我认知和成长的课题,这是女性自我意识觉醒的时期,也是性别意识活跃的时期。

首先是自我意识的发展。青春期女生不由自主地特别关注自我。诚如社会学家查尔斯·霍顿·库利指出的,她研究着“镜中之我”,想象着别人眼中的自我。在身态语上,追求着一种自我的表述,渴望引起别人的注意,特别是相关异性的注意,渴望获得认同。逆反的言行之所以常常会发生,其实也是成长中遇到的矛盾、挫折、困惑的表达和发泄。虽然,这种表达是不成熟的、不理性的,有时还会造成较为严重的后果。但是,就临近成年这个特殊时期而言,青春期表现出的更多的是一种探索、一种诉说、一种尝试、一种体验。女生试图在打破常规中获得对自身和他人的理解,让压抑的情感得到宣泄,让自我的独立得到宣告。

其次是性别意识的觉醒。女生生理的自然变化促使性别意识的自然发展,同时男权社会话语的存在潜在而深刻地影响着性别意识的社会层面。女性理论者凯特·米利特批判性地指出:“用于描绘女性的那些象征并非是由女性自身制定的。由于原始社会和文明社会都是男权制的社会,因此,形成女性文化的思想观念,也是由男性设计制定的。”这些观念一方面促使了女生性别意识的觉醒,意识到自己身为女性的特质,另一方面则是弱化了某些方面的发展。现实社会对女性的世俗定位偏重于柔弱、无知,似乎与男性相比较,女性眼界更狭隘,处理事情更为幼稚,更物质化和感性化。


学校教育单一发展目标对女生的局限

教育目标和女生个人发展是否能达成一致,是值得深思的。美国结构功能主义社会学家罗伯特·金·默顿分析了社会目标和达成手段之间的矛盾情况:当两者一致时,则是社会的适应者;当两者不一致时,则会产生反叛、创新或隐退等情况。在我国,社会和学校教育为女生预设的理想成功目标是在校好好学习,德智体美全面发展,以后的未来生活稳定美好,家庭和美,幸福永远。但在应试教育的环境中,青春期女生已经不断尝到失败的苦果,学业有成的只能是部分女生。这些成绩优秀的女生在应试排名和竞争中也不断感受到压力。被打击的痛苦和不断的比较催生了一批压抑和不自信的女生。一些女生已经过早地放弃了追求社会公认的成功目标。如果认可了社会推崇的价值目标又自觉不能用考试合格的手段去达到,女生的矛盾心理会加剧,严重的会引发心理问题或行为异常。学校能否从培养标准优秀者的思维模式中解放出来,关注学业程度不一、性格特长不一的女生,社会能否给学业不优秀的女生设立差异化的成功价值目标,即便是学业优秀的女生,是否只能按照预定的模式发展才是成功,对待女生的角色价值定位和男生的角色价值定位是否应有所区别,这是我们社会面临的现实教育问题。


多元开放女性伦理文化的冲击

在社会转型期,悠久的文化传统与变革的时代文化相撞,传统的女性角色与现代多样的女性定位交织,使得经历了女性解放运动的新中国,在改革开放的今天,仍然需要面对社会结构中如何合理社会分工,如何更好地发挥家庭功能等现实问题。网络时代的开放资讯,让女生迅速了解到多元化的女性伦理。世界各国对女性角色定位的本土要求和不同特点也使我国女生有了更多的借鉴和比较。是选择成为未来全职主妇还是职场强人,是完成父母的期待还是依照自我的理想飞翔,是按照主流价值观的要求定位还是按照亚文化价值观生活,对于未涉足社会的女生来说,有着更多的选择和未来的不确定性。目前,我国在社会核心价值观的建设和普及上还存在某些缺乏实效的状况,致使一些女生价值定位错位或角色定位不当,陷入青春的沼泽,不时发生行为失范的情况。


青春期女生成长的民主策略及教育引导



鉴于上述种种原因,为了女生的顺利成长及心理健康,有必要采取得力的教育举措,促进女生更好地社会化,成为社会积极健康的力量,更好地撑起社会及家庭的“半边天”。



尊重女生个人权利,宽容对待追求独立的女生

在学校集体生活中要尊重女生的个人权利。教育者常常以少数服从多数为借口,忽略少数女生正当的特殊化需要。比如,当学校统一要求时会遇到阻力。这其中,确实有我行我素、个人中心主义的学生,但是也有可能是合理化的要求,一定要具体对待,宽容处理,不能强求一致,特别是涉及服装发式、郊游活动等事情,要充分了解和尊重学生。许多中国师长都希望女孩温顺“听话”,一旦遇到不顺从的女孩,就觉得权威受到冒犯,会失去耐心和爱心。其实,越是聪明独立的女孩,到了青春期,她的独立要求越是强烈,有时就显得不那么“听话”,至少不是百分之百听从外界的教导。教育者要清醒地认识到,女孩过分的“听话”,意味着失去独立思考的习惯,容易从众,随波逐流,并且当亚文化侵袭时,更无抵御之力。因此,不应当对女孩抱有“听话”的期待,而是要将成人与女孩放在同等的心理位置上,平等互动。即便教育者站在成人富有经验和智慧的角度,提出有益的要求和建议,也要允许女孩在一定时期中不接受,毕竟每个人智慧的成熟有自己的轨迹,不可能完全按照理想的路线进发。允许个人有自己的选择,是一种教育民主。



树立女生价值目标,客观认识标新立异的女生

一些青春期少女所进行的违反规则的尝试,有时包含着一种创新和觉醒。因为在青春行进途中,她们听到了另一种呼唤,或是来自于某种文化影响,或是来自于内在心灵的直觉。诚如社会学家罗伯特·K默顿所分析的,标新立异既可以是一种创新,也可以是一种反叛,或是一种逃避。成长过程中的冒险和尝试、创新和反叛混杂在一起,容易导致青春期的迷失。因此,不能随便给青春期女生贴标签。社会标签论者认为,贴标签一方面可以起到自我形象修正作用,另一方面也可以被“烙印”及定义,带来违规行为的强化。未成年女生即使一些行为产生较为负面的后果,但是一旦被贴上耻辱的标签,更会造成一些女生自甘堕落、自暴自弃,教育者要给予一定的宽容和耐心。

为此要树立科学合理的女生成长目标。学校要加强对各种价值观的甄别和引导。在欧美国家及日、韩等国女性价值观传入中国的今天,什么是我们要学习的,什么是我们要摒弃的,需要学校做好教育和定位,大力宣传我国所崇尚的女性核心价值观,如女性应有的自主、自强、平等、民主等,避免女生在多元化时代的迷失,让女生进入青春期后减少盲目的摸索和自我伤害。学校主要是要帮助女生找到个人兴趣和社会兴趣之间的连接点,在社会和集体生活中找到个人的价值和成就感。对一些我行我素、标新立异的女孩,要积极推动其融入学校集体中。在集体里,获得多样化的体验,学会妥协和合作。培养女生的公益心和社会服务意识,让女生在相关的公益活动尝试中,体会到奉献的意义,学会制订未来的生活规划,关爱他人。



发展女生良好个性,耐心帮助有特殊弱点的女生

没有一个青春少女是完美的,有的女生弱点较为特殊或突出。如有的女生,思维不够敏捷;有的女生,个性木讷内向;有的女生是软弱的“受气包”;有的女生,外形有明显缺憾;有的女生,有难以启齿的过往经历。教育者要摈除自己的偏见,平等地对待各种类型的女生,不对那些有特殊弱点的女生另眼相待、嘲笑讽刺、冷漠忽视。莲花总是绽放在污浊的泥土中,一些有特殊弱点的女生也往往有自身的特殊优点,需要教育者具备智慧和洞察力。即使是一些看上去很优秀的女生,往往也有她不自信的一面。女性成长教育就是在未成年女性特别脆弱无助时,给予正面力量的引导和帮助。

首先要塑造女生的勇敢特质。一些性格比较被动怯懦的女生,不敢为自己主张合理的权益,不敢与坏风气作斗争,不敢出头露面,不敢作选择,不敢担责任。这就需要运用各种方法多鼓励、多肯定,让女生在行动中找到正确的个人价值,从而纠正一些个性上的明显弱点。其次要培养女生的理性思维。重情感、爱幻想、易感性,是成长中女生的特点之一。有的女生将任性、感情用事视为“有魅力”“有个性”,有的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绪,将小事扩大化,将自己的微小利益看得很重,有的无视规则、我行我素,以满足自己特殊化的需要。教育者要通过引导,让女孩得到学习和智慧增长,学会合理牺牲,理性对待他人。 再次,要让女生学会团结合作。设立集体的共同活动目标,进行角色分工,使之正确认识到自身特质,做好在集体中的恰当定位。在活动中懂妥协、少妒忌。女性研究专家莎拉·布莱弗·赫迪在《从未完成进化的女人》一文中,指出女性之间的相互竞争妨碍她们获取权力:“如果把几个女人放到一个存在竞争机制的集体,我们就会发现,她们不和这个集体中的男人竞争,而是相互之间竞争。”在学校中,引导女生正确对待得失荣誉,共同合作,是重要的教育内容。



提供女生学习榜样,积极鼓励表现平凡的女生

在新媒体时代,青春期女生并非同质化的单一群体,女生职业和兴趣的分化已经初见端倪。树立多样化女生学习榜样,才能为女生的成长提供切实的引领。按照现有中学语文教材分析,教材中的女性榜样偏重于传统类型,缺乏现代女性形象。这种潜在心理暗示加上家庭、社会传媒的影响,会导致部分女生未来职业意识定位偏低或偏窄。但目前又存在另一种现实状况,就是很多学校和家庭只提供了单一类型的成功女性榜样,即学业有成、全面发展乃至社会知名度较高的成功职业女性。其实,无论是传统家庭型女性还是现代职业型女性,都是这个社会结构中的合理组成。我们提供给女性的学习榜样应该是多样化的个体,或是女强人式,或是贤良家庭主妇,或是二者兼而有之,可以是社会地位较高的女性,也可以是社会地位较低的女性。教育者应该在学校课程及各类活动中介绍更多类型的女性典范,让每个女生可以量身打造自己的未来,自主选择未来发展目标。

学校不能只青睐那些正走在符合社会成功模式道路上的女生,也不能歧视那些似乎没有“远大”职业理想,甘于平凡角色的女生。学校应秉持职业平等的理念,为成长中的学生提供各类职业、各类阶层不同的发展目标。让每个女生根据自己的特质自由发展,体现素质教育的要求,这也有助于促进社会公平意识的发展。无论一名女生将来处在哪个社会阶层,只要成为一个家庭的好母亲,发挥出自身存在的价值,教育就为社会培养了一名合格公民。



本文来源于《中国教育学刊》2017年第七期,仅作分享交流用。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图片来源于网络。若转载请注明出处。
《中国教育学刊》正刊刊载之全部论文,从不收取任何版面费,有言称收费者,必为假冒,请广大作者仔细甄别,谨慎投稿。


点击底部左下角“阅读原文”即可订阅纸质刊物


坚持理论创新   彰显实践引领

发扬学术民主   萃取科研精华

中国教育学刊 一个有深度、有态度的平台


长按,识别二维码,加关注~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