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加强师范生实践反思能力的培养

2016-03-15 徐美 中国教育学刊

作者徐美系鲁东大学教育科学学院讲师,硕士

2012年教育部颁布《关于印发〈中学教师专业标准(试行)〉等四个专业标准的通知》(以下简称《专业标准》)中提出能力为重的基本理念,对教师专业能力提出更高要求。反思能力是教师专业能力发展的重要保障,培养教师的反思能力成为时代赋予教师教育的责任。教学反思,简单说就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将自我和整个教学活动作为意识的对象,不断地对自我及教学进行积极主动的计划、检查、评价、反馈、控制和调节的过程。教师所遇到问题的情景性、对象的独特性、题解的复杂性、面对的不确定性决定了教师更应是反思性实践者。叶澜教授认为,一位教师写一辈子教案难以成为名师,但如果写三年反思则有可能成为名师。培养师范生的反思能力离不开教学实践。目前,教育实践中在培养师范生反思能力上存在不足,难以满足基础教育教师专业发展的要求。因此,以《专业标准》为依据,探究师范生反思能力培养存在的困境及其成因,寻求解决问题的路径是当前教师教育不可回避的问题。

一、提高师范生实践能力的困境

教育实践旨在通过加强教育理论与实践的联系以提高师范生的教育教学实践能力,其中包括教育教学反思能力。尽管师范生实践能力的形成需要一定的过程,如果不解决其困境将不利于师范生的专业成长。

(一)师范学校缺少相应的课程及师资支持学生实践反思能力的培养

1.师范学校课程设置中缺少反思性内容且教育实践安排不合理

当前,师范生实践反思知识缺乏。实习学生对教育教学反思了解较少,不清楚为什么要反思,反思什么,怎么反思。这跟师范学校教师教育课程内容的设置有很大关系,教育学、心理学、教学法三大板块讲述的重点仍然是传统意义上教师的基本要求、基本素养和基本方法,而教学反思作为目前国际教师教育改革的重要追求目标之一,却在国内教师教育中很少涉及。当前学校对学生的实践反思要求非常低,也缺乏理论的有效指导,使学生只能片面、机械地自己摸索,实践效果较差。

同时,教育实践环节时间不足且设置不合理。把见习时间和实习时间加起来,各类培养模式中的教育实践周数也都没有超过12周。且教育实践往往集中安排在临近毕业之际,导致反思性专业能力的培养“突击”进行。临近毕业,师范生较晚接触到教育教学的实践,很难有足够的实际反思经验以及改进机会,难以将外在的教育理论内化为切身体验的教学行为。

另外,教育实习模式比较单一,实习学校层次的多样性难以保障。目前,教育实习多采用顶岗实习和自主实习两种形式。不论是哪种形式,每个实习学生通常只在一处实习,不利于师范生充分了解学生实际状况、学校教育教学现状和新课程改革情况。更何况去教学条件较差的农村学校实习,这些学校在优质教育资源以及参与教育教学改革程度等方面还存在较大差距。因此,对他们而言仅有的一次实习也得不到充分有效的锻炼和指导,一定程度上影响到其专业能力的培养。

2.在教育实践中,师范生亟需专业的指导教师支持其实践反思能力提升

目前,实习指导教师对师范生如何进行教学反思指导无力。参加教育实习的师范生通常有两位实习指导教师,一位来自师范院校,另一位来自实习学校。尽管师范院校设置了一定比例的实践课程,但由于对教育实习环节的管理、评价制度不够完善,影响了师范院校实习指导教师对处在实习期的师范生进行指导的积极性。师范院校指导教师不重视实习指导工作,有的对实习生不管不问,基本没有指导过教育教学实践和反思;有的仅仅根据个人主观理解进行指导,缺乏客观系统的要求,致使反思实践基本处于自发状态,教学水平因而得不到提高。加之考虑到自身教学质量和进度,许多中小学校并不欢迎实习师范生,近一半的指导教师从没有听过实习生的课实习指导教师往往认为反思是师范生自己的事,加上自身水平所限,没有也不能进行有效的反思性指导。所以,表面上看是“高校与中小学共同负担起教师教育工作,但实际上大家都是在各自不同的轨道上运行”,导致实习学生得不到系统的实习反思指导,教育实践和专业提升比较盲目。

(二)师范生实践能力与反思能力较弱,在教育实习中疲于应对

1.师范生在教育实习中明显表现出实践能力的不足

首先,对最新教育理念的领悟与应用以及驾驭能力较弱。一方面,师范生领会教育政策精神和课程理念的能力较弱,不能很好地把握基础教育改革动态。这表现在教学目标的设计容易忽视其多样性和联系性,更多关注知识与技能目标的落实,忽视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设计与实现,更不能将它们有机结合起来;教学过程设计中存在难以正确选择并合理运用教学方法,教学资源匮乏等问题,因为师范生不了解各种教学方法的优缺点,难以结合实际需要进行恰当选择;没有丰富的教学资源可供利用或机械照搬他人的教学资源,课堂过于“骨感、生硬”。另一方面,教学实践中难以驾驭一定的教学方法,将信息技术与课程有机整合的能力也较弱。表现在对新课程改革提倡的探究式、合作式等教学方法难以灵活驾驭使用;过度依赖多媒体工具处理各种常规问题,缺乏对所需信息的甄别和选择,对翻转课堂、微课等新的教学模式和形式基本一无所知。

其次,进行班级管理的知识和实践经验不足。师范生对班级管理重视程度不够,影响了他们对相关知识的掌握,进而影响了实习中班级管理的质量。师范生普遍比较重视专业课程知识的学习,重视实践中的教学工作,对班级管理方面知识重视程度普遍不够,也不重视实践教育管理工作,导致师范生普遍存在不能较全面掌握教育心理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不了解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特点,不了解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过程及教育方法等问题。师范生教育实习期间进行班级管理、组织班级活动比较困难:普遍感觉上课时无法有效地维持课堂纪律;组织班级活动、开班会等不能流畅表达、有效管理、从容处理,难以有效应对突发情况;难以对中小学生从思想、心理、学业等方面进行有效处理和指导。教育管理的实践经验不足往往令实习生感到内心非常紧张,影响其正常教育教学活动的进行。

2.师范生在教育教学实践中的反思能力比较弱

从师范生在教育实习中的表现来看,尽管他们也意识到自己在实践能力方面存在一些问题,但又常常感到束手无策,这也在于他们在教育教学的实践中反思能力较弱。

首先,师范生缺乏问题反思意识。面对实践过程中如此多的教育教学问题,绝大部分师范生虽然谈论、感慨比较多,但真正落实到针对问题进行反思梳理、研究提高的却是凤毛麟角。教师的反思活动始于问题,没有问题就没有反思。在教学实践中,师范生习惯于全盘接受指导教师的观点和建议,提不出自己的问题,没有自己的见解,或者对问题的认识非常肤浅,不能准确、流畅地表达。他们仅仅停留在问题的表层,众多的教育教学问题摆在实习生面前却不能发挥其应有价值。从调查来看,相当数量的实习学生(69.6%)认为没有时间进行反思。而且他们的教学反思通常仅仅作为任务和负担存在,体验不到探究的乐趣和能力提高的收获。

其次,师范生缺乏信息收集整理能力。要全面准确地判断教育教学活动的问题所在,就需要广泛地收集和深入地分析相关信息。但是,当前的师范生并不能对要梳理反思的问题展开详细的信息收集活动。无论是要借鉴的优点,还是要纠正的问题,他们多使用笼统的描述,没有对现状细致的描写,更不用说对反思问题的原因、后果及相关理论等方面进行信息收集,没有运用系统反思的方法去收集资料并得出可靠的结论。反思活动不系统,最终易使反思作用难以发挥。以致他们反思内容缺乏深度,主要依据个人对问题的主观推测,更多的是教学技术层面的反思,不能将自己在相同或类似情形下的行为、感受等进行对比分析。

二、提高师范生反思能力的教育策略

针对上述困境,反思能力的培养不仅需要让师范生体会到反思的价值和对其专业成长的意义,更需要有意识的干预。

(一)加强教育实践管理,创建利于反思良性发展的外部环境

1.优化教师教育课程建设,为教学反思提供充足的知识基础和学科载体

首先,师范院校应增加相关课程内容以帮助师范生系统学习教学反思知识。通过系统学习了解教学反思的内涵、价值、要求、途径等方面知识,从整体上了解、把握教学反思,提高师范生教学反思的信念。其次,着重加强实践课程建设。应适度增加实践性课程学时,按照《教师教育课程标准(试行)》要求,使学生参加教育实践时间不低于18周,让师范生有更多机会进行教育实践,使其形成教育教学自我诊断、深入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最后,丰富教育实践模式,要尽可能体现多样性。一方面,实践性课程应灵活设置,使理论性课程与实践性课程交叉进行,使实践体验贯穿学习始终,促进理论与实践的融合;另一方面,在教育实践基地、实践学校和机构的安排上,要尽可能地体现多样性。这可以使师范生既能体验到城乡学校差异及不同层次学校的教育状况,也能体验到学校和其他教育机构的教育实践活动情况,为其进行教育教学反思提供资源。

2.重视师范生实习期间的教学反思指导,促进师范生实践反思能力的提高

重视对师范生实习期的教育教学反思指导。师范院校和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应优化教育实践指导教师的选拔和培训,提高其教育教学反思指导意识和能力。首先,加强对师范生实践指导教师的筛选,应由精通专业知识、懂得教育教学技能且有责任心的教师承担这项职责。其次,分别对师范院校实践指导教师和中小学实践指导教师进行培训。培训内容应围绕提高师范生专业能力展开,对师范生反思能力的培养提出明确标准和要求。这能促使师范院校和中小学指导教师客观、科学实施指导,使双方指导形成优势互补,促进双方真正意义上的合作。最后,加强师范生两位指导教师之间的交流沟通,实现教育实践的共同指导。师范院校应安排实习指导教师有更多时间深入实习学校,不仅要了解实习的总体安排和落实情况,更要深入到实践活动中进行指导。师范院校指导教师应和师范生共同参加听课等实习活动,也要和实习学校指导教师一起观摩师范生的课堂教学和班级活动组织,并共同对这些活动进行及时的、深入的交流研讨,以有针对性地指导师范生结合具体情境,抓住自身的具体问题,进行理论和实际的探讨,促进他们教学反思能力的提高。

3.采用多元方式评价师范生的实践反思,促使其实践反思能力常态发展

目前,对师范生的实践反思能力的要求比较低,仅仅体现在实习手册中3~5篇反思体会的数量要求上,对实践反思的具体环节并没有详细要求。实践反思作为实习的一个重要环节,并没有单独的教育评价体系,这也导致师范生对实践反思的重视程度非常低。然而,师范生的实践反思能力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长期的引导和培养,师范院校应加强对学生实践反思的评价,通过评价促进师范生反思能力的提升。

师范院校应采取多种措施对学生的实践反思进行评价。首先,应加大对实践反思数量的要求,保证实习学生每周至少2或3篇的实践反思体会文章,甚至每日1篇。其次,对师范生的实践反思评价要以发展性评价为主,采用多种评价方式,重视师范生在每一次反思过程中的收获和提高,热情鼓励他们的细小进步,以促进其反思能力的发展为主要目的,让他们学会判断、分析自己的工作。最后,注重对实践反思的质量评比。实习结束后对评选出的优秀实践反思作品,进行公开展览,促进师范生的相互学习和自我提高。

(二)着力培养师范生反思能力,提高其自身专业发展水平

1.增强师范生问题意识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所谓批判性思维是指发现某种事物、现象和观点问题所在,同时根据自身的思考有逻辑地作出回答的思考。针对师范生普遍存在问题意识差、批判能力低的特点,师范院校需要本着需要性、科学性、创造性、可能性、兴趣性的原则,为实习生提供相关教育教学主题,引导学生及时捕捉教育教学问题。

首先,在实践教学方面,可以尝试结合相应学科的课程标准,有意识地让师范生围绕三维目标的确立及其落实、教学的重难点及其突破、教学方法的选择及效果、教学资源的选择及使用、课堂调控、互动效果、学生参与情况、课堂评价、多媒体使用效果等主题进行听课和课后分析,结合实践确定要研究的问题。尤其是针对师范生上课少、听课多的现状,有必要要求实习生进行听课前的自我备课。在听别人的课之前,通过对教学内容和过程进行先行组织,听课中就能有针对性地感受到讲课的亮点和不足,同时对自身存在的问题获得清晰的了解,确定的反思问题就更加贴切师范生的实际需要。

其次,在教育管理实践中,指导教师要有意识选取课堂教学的组织、课堂纪律、教育体罚、班级活动、教育公平、课业负担、问题学生的沟通等主题,让师范生结合所见、所闻、所感,选择出具体问题展开反思。虽然这类问题不一定是学生自发产生,但随着实践反思的进行,他们会渐渐化被动为主动,由刻意关注某类问题到自觉地对教学问题进行搜集、反思,并最终成为一名有思想、有见解的教师。 

2.提升师范生教育实践信息收集和处理能力

师范生要围绕实践反思问题广泛收集信息,并深入分析问题的根源。首先,要清楚反思需要哪些方面的信息。对教育实践而言,反思内容通常应包括问题呈现的现状、导致的后果、产生的原因及相应的教育教学原理。其次,对收集的信息进行分析,主要是检查“所运用的理论”与“所倡导的理论”之间是否存在不相符的地方,检查自己的教学行为和技巧是否产生了预期结果等,从而使问题的根源清晰地凸显出来。最后,通过信息加工,提出教育教学改进策略,并在实践中进行验证。实习生在对反思问题进行根源梳理的过程中,会不断产生解决问题的新方法和新策略。这些新的方法和策略是否有效,需要在实践中进一步检验。师范生应尽可能对反思问题进行实践检验,一则能检验前期反思工作的效果,指导反思工作更加有效开展;二则将反思实践引向更深更远发展。检验中产生的新问题作为新一轮反思的开始,形成实践、反思、再实践、再反思不断发展的进程,引导师范生的认识逐渐纵向、深向发展,提升专业发展水平。

当前师范生教育教学反思所依托的信息资源包括日记案例、课堂观察、现场访谈等。师范生的信息更多来自于与指导教师和同学的交流与研讨。一是要做好信息收集所需的工具与内容的准备工作。做好视频、音频材料的采集,对要交流、研讨的问题提前进行相应的了解和准备,使交流和研讨更加具有相互性;二是做好信息的整理工作,及时准确地记录相关信息,助推问题的认识深度。尤其随着教育实践和学习的深入,师范生的教育教学能力逐渐提高,对问题的认识和看法会不断地深入,做好信息的整理工作,便于后续对问题的进一步反思和梳理。通过对教育教学中遇到的问题进行行动研究,提高他们理论指导实践的水平,使其快速融入新时期教育教学改革的实践中,真正提高自身专业素养。

本文来源于《中国教育学刊》2016年第一期,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