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健康科普】猝死这么多,为何我们总错失“黄金4分钟”?

吴昱萱 三水卫健 2021-11-07
一名年轻男艺人在节目录制中意外身亡,心脏病患者地铁病发抢救无效……近日,心源性猝死成为舆论场上一个颇为沉重的话题。意外事故看似偶然,但整体概率并不低。小到跌打损伤、急性病症,大到心脏骤停、烧伤溺水,突发危险在公共场所时有发生。


市民学习心肺复苏法。


时间就是生命,事发后及时进行正确急救,能为后续治疗奠定基础,甚至还能化解危机,比如心脏骤停就有“黄金4分钟”的说法。但就现实来看,遇到类似情况,大家除了拨打急救电话、等待专业人员,还能做些什么?恐怕心中都不太有数,更不敢妄伸援手。如何补上急救时刻的短板,无疑是亟待解答的社会难题。不会救还是不敢救,更是值得深思的问题。事实上,急救知识需要掌握,急救意识更应当提高。 

人人可救人 才能人人可获救


路人有危险,你会出手相救吗?带着这个问题,记者走上街头采访了多位市民。
“如果现在在路上遇到一个心脏病发的人,我肯定不敢上去救。而且老师曾经说过,如果不小心按错了对患者会造成更大伤害。”市民小兰说。

“路上遇到这种情况我也是不敢扶,不敢救,万一救治不成功,病人讹上我怎么办?”市民王先生说。

现实生活中我们遇到交通事故、溺水、电击、踩踏等突发情况时,一般的做法是远离危险,好一点的会呼救,真正敢于去救人的寥寥无几,大家仍然害怕救人,生怕操作错误害人,害怕救人引起法律纠纷,怎么办?但人们却都知道如果能及时采取有效的急救手段,抢救成功率将大幅提升。

医学上有“黄金4分钟”的说法,指的是有人出现呼吸衰竭、心脏骤停等猝死症状后,在四分钟内通过心肺复苏等急救措施可最大程度挽救生命。近日,广东财经大学三水校区老师胡某打完球走在路上时突然昏迷在地,心跳骤停。生死存亡之际,一群学生挺身而出,和校医一起为其进行心肺复苏按压,将胡老师从鬼门关拉了回来。

三水区人民医院急救课程。

然而,专业医生、懂得救治的群众,及时救治的“神仙配置”显然只是偶然,胡老师的“幸运”无法复制。事实上,中国平均每年约有54.4万人猝死,猝死主要原因是心脏骤停,且多数情况出现在医院之外,能否在第一时间施救,显得尤为重要。


令人遗憾的是,当前社会普遍缺乏急救知识。他人遇到危难时,不会救、不敢救情况突出。据统计,中国应急救护技能普及率仅为2%左右,而发达国家一般都在40%以上,有的高达60%。


“不敢救不是问题的根本,我们缺乏的不仅仅是急救知识,不仅仅是急救设备。更大的可能是,我们还没有真正掌握正确的急救方法和急救思维。”三水区人民医院大塘医院急诊科护理临时负责人黎绮仪说,只有人人可救人,才能人人可获救。


持证救人 让急救变得有信心


按照常识,有人晕倒,第一时间救助才最有效,99%的紧急事件都发生在现场而不是医院,急救医生到达前现场的人是否知道如何正确施救至关重要。“所以未必是大家都不想,不救人的原因更可能是‘有心无力’,没有急救知识不敢贸然行动,毕竟想在第一时间救人也是一门技术活。”黎绮仪说。

市民进行心肺复苏演练。

懂急救是一项个人能力,全民懂急救则是社会进步到一定程度的体现。自2017年起,三水区开展群众性应急救护培训工作,每周安排一期应急救护员培训班。培训内容以心肺复苏、创伤救护、常见急症和突发事件处理等相关内容为主。培训时间为一天,共10个学时,每个学时45分钟,授课方式为理论授课和实践操作相结合。

广东财经大学三水校区的学生就曾参与过此次急救培训。“我以前接受过红十字会以及三水区人民医院的心肺复苏培训,所以一得知当时的紧急情况,就马上到了现场救援。”为胡老师进行心肺复苏的学生之一陈晓宇说。“正是有过专业的培训,才让我有了救人的自信。”

医护人员手把手教学。

自2017年以来,区人民医院面向全区公安、志愿者、消防、企事业单位开展了近百期初级救护员培训,人员达1万多人,并取得初级救护员资格,连续三年培训合格率达99%。

“急救应成为国民教育必修课。急救教育、传播要多管齐下。”黎绮仪称,例如,让急救知识走进课堂、走向社会,让培训全民化,进而织密救助网络;又如,多些日常的急救演练、急救知识传播,让其从专业领域进入寻常百姓家。




来源:佛山日报

编辑:三水卫健微信编辑小组

图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优化提升医疗服务,区健康卫生局促主题教育落地见效

●30分钟最美托举!三水这位产科医生从死神手中"夺回"女婴

●生死时刻,三水护士跪地救人......


喜欢就点个“在看”吧!
: . Video Mini Program Like ,轻点两下取消赞 Wow ,轻点两下取消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