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铁路与战争:大国军事战略、战术的转型和两次世界大战

2017-11-19 美国时刻

人类建造道路的历史至少有几千年了,几乎可以追溯到原始时代,那时的人们经常沿着动物的足迹或是最省力的路径(即别人走过的路)来行走。


经常被践踏的地方就成为小径,小径逐渐发展成为道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鲁迅《故乡》)。

 

古罗马和秦帝国为了维持对广大疆域的稳固统治,分别修筑了四通八达的罗马大道和秦驰道、直道、栈道。


漫长的古代史中,世界上每个帝国都对道路的建设和维持特别重视,因为这关乎到政府军对外作战和对内镇压的速度和效率。

连接整个帝国的秦驰道体系

 

19世纪,道路建设在欧洲得到了长足的进步,公路和铁路被大规模建设。铁路被建设和推广直接改变了人类军事作战的战略和战术,使近代战争逐渐现代化——从而通过很多场战争的胜败而间接改变了人类历史的走向。

 

铁路的出现

 

铁路随着火车而被人类发明。1825年,英国建成并使用了历史上第一条成功的蒸汽火车铁路。


紧接着,连接利物浦与曼彻斯特的铁路被英国政府开通和运行,铁路的巨大发展潜力得到彰显。铁路在英国得到大力发展,很快就被推广到欧洲大陆。

十九世纪的早期蒸汽火车

 

在陆地上,铁路运输相对公路运输具有极大的优势,火车不仅在速度上远远胜过同时代的马车和汽车,也在运输能力和效率上占据绝对优势。


铁路运输也比以货船为载体的海上运输更具优势,不仅是因为速度等硬性指标,还因为大型货船无法深入内陆,而铁路可以被修建到陆地上的任何地方。

 

在工业化时代,一个国家铁路的总里程和密度直接反映出这个国家的现代化程度,而大规模修建铁路也成为后发国家发展致富的重要手段之一。


在载客运输方面,铁路也具有很大的价值。即使在当代,航空运输得到了大力发展,火车依然是载客量最高且无法被各国忽视和取代的交通工具。

 

铁路运输与军事的现代化变革

 

铁路不仅改变了人类的经济史,也改变了人类的战争史,不但让经济现代化发展,也使得战争走向了现代化。


铁路使一个国家可以迅速地向铁路能够连接的地方投送兵力,其运输速度和效率远远胜过军队靠步行和马匹的长途跋涉,甚至面对海上船运也具有很大优势。

 

在旧时代,由于不能在较远的距离快速转移部队,一个国家只能把兵力分散部署到各个战场。从而很可能在某个交战区丧失兵力优势,或者在分布于不同地区的敌方同盟面前无法集中主力对敌各个击破。


主力部队无法被集结而在各个战区分散部署——这是路易十四的波旁法国和拿破仑的法兰西第一帝国失败的主要原因之一。


西班牙王位继承战争形势图

路易十四的大军被迫四处分兵


现代战争中,通过合理地安排铁路运输,工业化国家可以发挥出相对以前数倍的实力。


如果面对多个敌人或战区,拥有发达铁路网的国家可以快速集结主力依靠绝对优势击败一个敌人或横扫某个战区,然后立刻使用铁路转运主力部队去击溃下一个敌人或在下一个战区赢得胜利。


同时,高效的铁路运输也可使国家在战略决策上更为主动。国家可以运用铁路快速地把部队从战线的其他部位抽出并集中调往战场上最关键的地方,然后依靠实力优势取得决定性战役的胜利,并决定整场战争的结局。

 

如果一个大国的铁路网络足够发达、铁路运输效率足够高,它就不仅可以快速地把军队从一个省份调集到另一个省份,还能进行更大地理范围内的快速调动。


例如两次世界大战中的德国频繁地使用铁路将德军从欧洲大陆的东西两端来回调动。


一战时期德国火车站的出征与送别


二战时期德国火车站的出征与送别


在旧时代,强大的海权国家对陆权大国毫无防备的一处海滩发起两栖登陆——例如英国在拿破仑战争中对葡萄牙的登陆行动——将会使这个陆权大国短暂地陷入军事调动上的混乱。

拿破仑战争(1803—1815)全图

请注意左下角的伊比利亚半岛战场

英军在法国背后登陆并大败法军


西班牙战场上的“铁公爵”威灵顿


因为旧时代的反登陆军队需要很久才能赶到敌人的登陆场,这使敌军可以从容地稳固登陆场并建立防线。而铁路的出现使陆地强国如虎添翼——它可以快速地调集大军赶往登陆场并扑灭敌人的登陆行动。


十九世纪的法国军事理论家约米尼称后勤为“军队运动的实际艺术”,其中还包括“确保补给纵队陆续到达”,以及“建立和保持……补给线”。自古以来,后勤补给的及时和充足对于一支军队行军打仗是必不可少的。

著名军事理论家约米尼(1779—1869)


他的主要著作至今仍是军校生的必读课本


高效的铁路运输不仅可以运输大批的军队,也可以运输维持战争的补给品。源源不断的后勤补给对于高强度、高消耗的现代战争是必不可少的。后勤上的优势可以帮助一个国家打赢战争——特别是现代战争。

 

所以铁路在十九世纪的出现及其形成密集网络使得近代军事战略和战术发生了巨大的变革。


现在,一国的战争前景不仅取决于它的兵力、兵器的数量和质量以及后勤系统的效率,也取决于该国战争计划中的铁路运输时刻表。

 

铁路运输与十九世纪中后期的列强战争

 

从古到今的世界军事史有一个不变的定律,那就是战争的胜负总是垂青于敢于“第一个吃螃蟹”的人。


从织田信长在长筱合战中大规模使用“铁炮”(火绳枪的日本版)、拿破仑首先实行普遍义务兵役制到纳粹德国在二战初期靠坦克集群和俯冲轰炸机而成功实施“闪电战”——无不是如此。


美国南北战争

 

在美国南北战争中,北方军就已经成功地使用铁路(和蒸汽船)实现了快速的兵力集结和机动。战争初期,北方联邦的铁路总里程(2.2万英里/3.54万公里)几乎是南部联盟的2.5倍。

美国南北战争形势图(1861—1865)


北方还拥有几乎整个美国的轨道和列车工厂。北方的铁路采用标准轨距,这使北方的任何列车都能在铁路线上畅通无阻;而南方的铁路没有统一的轨距,运输过程中被迫频繁地更换列车。


在战争中,北方军使用铁路快速而大量地运输军队和补给,其效率比南方军高得多。北方军还部署了专门的部队保护铁路和列车免受南方军的攻击。


决定南北战争胜负的葛底斯堡战役

持续四年的内战中,北方军总能靠着机动优势把主力在各个战场之间来回调动,而南方军只能在迟缓地行军中被动挨打。美国内战最终以北方联邦的胜利而告终——美国重归统一。


德意志帝国统一战争


早在十九世纪四十年代,欧洲列强中的普鲁士就第一个敏锐地觉察到铁路运输的巨大价值,它对铁路的建设一直很投入,这帮助它打赢了三场王朝战争(普丹战争、普奥战争和普法战争)并统一了德国。


随着统一后的德意志帝国对本国铁路体系的不断建设和改进,1914年一战爆发时的德国拥有着欧洲大陆首屈一指的铁路网。

1914年欧洲的主要铁路线


德意志帝国的铁路网最密集且最高效


普鲁士在19世纪60年代发动的三场战争都是速战速决。对于普军来说,在这三场战争中,列车运输和军事动员的计划比勇气、决心和装备更为重要。奥地利和法国的纯军事实力不弱于普鲁士,但普鲁士集结和调动主力部队的效率远在它们之上。


普奥战争中,大部分德意志邦国支持奥地利,普鲁士从一开始就陷入不利的地缘军事和外交地位。


普鲁士却反而采取了攻势战略,而奥地利则采取了防御战略。普军很快就击溃了支持奥地利的德意志邦国们。


由于普鲁士采用了大规模的铁路运输,普军在最关键的战场——波西米亚——很快就集结了约28万人和800门火炮。普军的快速集结、调动和进击令奥军指挥官们大感意外。普鲁士在战争中始终比奥地利抢先一着。

士气高昂的普军第一军团赶往萨多瓦战场

最前的骑马者为指挥官腓特烈·卡尔亲王


外线作战的普鲁士,居然能快速完成主力部队的战略集结和机动,克服了当时远距离行军的重重困难,并比内线作战的奥地利更迅速地完成了作战部署——这在军事史上堪称奇迹。普军在萨多瓦会战中决定性地击败奥军,普鲁士统一了北部德意志。

决定性的萨多瓦会战(1866.7)形势图

 

普法战争中,普鲁士依然通过铁路迅速地把部队集结到普法边境,而法军的集结速度则缓慢得多。


尽管普鲁士和法国拥有旗鼓相当的常备军。但普鲁士的铁路运输系统比法国更先进,它可以比法国更快地集结主力并运往关键战场。

普法战争(1870—1871)形势图

 

开战后,普军依靠更快速的集结而先发制人地四面出击,在整条战线上击溃法军。1870年9月初,决定性的色当会战爆发,普军迅速实行战略迂回,并集结主力包围了色当。


法军的主力以及御驾亲征的法皇拿破仑三世落入普军的包围圈,拿破仑三世在绝望中投降。接下来普军长驱直入巴黎,取得了普法之战的彻底胜利。

反映色当会战(1870.9)的油画

 

普鲁士宰相俾斯麦主动挑衅法国并诱使法国对普鲁士宣战是经过深思熟虑的。他很清楚当时法国的强大,于是亲自向普鲁士总参谋部咨询过两国军队在细节上(比如铁路运输)的对比,于是拥有了必胜的信念并对法国引战。


克里米亚战争

 

克里米亚战争中,为了阻止英法军队在俄国西北部登陆并威胁首都圣彼得堡,俄国把俄军主力部署在波罗的海沿岸,从而使克里米亚半岛布防空虚。随着英法联军对塞瓦斯托波尔要塞发动进攻,俄国输掉了克里米亚战争。

克里米亚战争(1853—1856)形势图


普鲁士总参谋长赫尔穆特·冯·毛奇在战后认为:如果俄国有一条延伸到克里米亚半岛的铁路,那么将不可能输掉这场战争。


如果俄国有直通克里米亚的铁路,俄国可以使用它迅速地把主力从波罗的海沿岸运往克里米亚半岛并压倒劳师远征的英法联军。


但事实上,俄军主力在北方几乎动弹不得。战争中,俄国对克里米亚战区的军事援助因道路不畅而缓慢且低效。


随着铁路在十九世纪的出现并使列强战略和战术先后发生了现代化革新,很多大国战争的结局被决定性地改变了。欧洲乃至世界的政治局势被重构。大国间实力的强弱对比渐渐趋于不平衡状态。


美国重新统一并急速崛起,强大的德意志帝国在欧洲中央建立起来,俄国和法国因战败开始重视铁路网的建设。军事实力的强弱对比逐渐变化着,铁路运输所赋予的十九世纪列强战争的速决战模式也引发了英国战略家们的思考。


十九、二十世纪之交,大国战略逐渐从旧模式转型为新思维,后来发生的两次世界大战与之不无关系。随着各大国对铁路建设的重视以及各种其他原因,十九世纪的速决战一去不复返,二十世纪战争中经常出现的长期血腥僵局开始威胁人类文明。


同时,随着现代科技在二十世纪初的飞速发展,各种新武器和新装备的出现使得军事战略和战术更急速地脱胎换骨。但是各大国的铁路运输计划对军队机动和后勤补给的影响依然与两次世界大战的结局息息相关。


铁路运输与一战前的列强战略

日本战略的果决

 

基于对克里米亚战争和普法战争的总结以及向远东扩张的野心,俄国在十九世纪后期开始修建西伯利亚铁路。一旦竣工,俄军将可以迅速地向远东投送强大的军力。这使得对东亚大陆同样具有扩张野心的东亚列强日本坐立不安。

 

日本很清楚时间对俄国有利,当时俄国的常备军数量是日本的三倍。西伯利亚铁路的竣工将使日军无法抵御俄军对中国东北甚至当时的日本殖民地朝鲜半岛的入侵。

二十世纪初的西伯利亚铁路线


俄国对西伯利亚铁路的建设影响了日本的战略决策——日本决定在铁路尚未完工时击败远东的俄军。这就是日俄战争的肇始。因为一条铁路而引起列强间的火并,这在历史上还是第一次。


日本的战略目标最终几乎全部达成。日俄战争的胜利使日本不仅保住了朝鲜半岛,还得到了中国东北的南半部和原属俄国的中东铁路支线——这为日后的九一八事变埋下祸根。


德国战略的发展

 

在其他列强(英法俄)于十九、二十世纪之交渐渐组建起包围德国的同盟体系后,为了在未来的两线作战中取胜,德国制定了“施里芬计划”。

“施里芬计划”中的德军进攻路线


铁路运输的机动优势是普军在普法战争中把法军各个击破的重要原因之一,所以在这次的计划中,铁路运输部门也极为重要。

 

德国打算在西线快速集结主力部队入侵并借道比利时攻入法国北部、攻陷巴黎,然后通过对法军主力的包抄击垮法国,接着利用发达的铁路网络和严谨的铁路运输时刻表把主力快速转运至东线击垮俄国。


如果一切顺利,战争会很短暂且具有决定性——德国将取得欧洲的主宰权。德国强大的铁路运输能力是“施里芬计划”的自信来源。

士气高昂的德军士兵登上列车赶赴前线

 

普法战争后,法国和俄国都在建造自己的铁路网,以期待在未来打击德国时派上用场。增强盟友等于壮大自己——当俄国面临经济危机而无法落实铁路建设计划时法国便积极贷款给俄国。


十九世纪末期的俄国在其西部前线集结部队需要两到三个月——随着西部铁路网的不断建设——到了1910年只需要18天。俄军主力在俄德边境集结所需要的时间随着铁路网的建设缩短了三倍。

俄军也可以使用自己的铁路网快速集结


一旦俄国在其西部地区的铁路网全部建成,俄军将可以更快速地打击德国,那么德国先击败法国后击败俄国的“施里芬计划”将彻底破产。


俄军主力将会在德军主力还在努力击败法国时快速集结并击溃德国预留在东线负责牵制和迟滞俄军的少量部队,然后对德国的心脏——勃兰登堡地区——发动大规模进攻。

 

如果无法成功地实施“先西后东”的“施里芬计划”,德国将很难找到有效的替代战略以同时在陆地上击败法俄同盟。时间的推移使得德国统治阶层越发地感到时不我待。

倾向于发动预防性战争的德国总参谋部


德国越来越倾向于在俄国建成西部铁路网之前发动预防性战争以早日消除隐患。欧洲大战爆发的几率越来越高,现在它只需要一根导火索。很快,1914年的萨拉热窝事件引爆了第一次世界大战。


英国战略的转型

 

普法战争在欧洲大陆的中央缔造了统一的德意志帝国并使法国的欧陆霸权一去不复返。得益于高效的铁路运输,普军的集结和进攻尤其迅猛——这场战争只持续了六周。


英国和俄国虽然在内心希望陆权国法国战败,但在战争开始时,它们还是保持着观望态度并预想在战局失控时出手干涉。但普法战争是如此的短暂,英俄两国根本来不及出手干涉,普鲁士便取得了巨大的胜果。


英俄两国预计这场看起来势均力敌的战争会陷入持久战,然后按照历史惯例由其他大国——它们自己——出手干涉和斡旋,不让失败者丢尽颜面并遏制胜利者取得令它们嫉妒的战果。铁路运输导致的新军事变革让英俄的盘算落了空。

 

铁路运输可以让一国的战斗力急速飞升,如果这个国家本就拥有强大的实力,那么合理地使用铁路将可能使它在极短的时间内收获胜利。不对等的战争总是短促的,就像普鲁士在1870年那样。

普法战争的失败者和胜利者

拿破仑三世和俾斯麦坐在一起


如果大国战争变得短促,那么对于像英国这样喜欢先旁观再干涉的大国,还能像过去历史中一样先坐观血腥僵持再选择帮助弱小的一方吗?也许还没等它决定好如何做出干预时战争就已经结束了。

 

如果不在战争开始前或开始时就摆明立场,英国(以及其他跟它想法相似的大国)将会被迫面对侵略者在短期内造成的既成事实。到那时再插手战争为时已晚,敌人将会以更好的状态和地位反对并迎击干涉者。

 

于是英国在1900年以后果断地抛弃了它曾在十九世纪后期持久秉持的“光荣孤立”政策而走向结盟政策。英国在1902年与日本结盟,接下来的五年内它成功地和法俄两国达成和解并约定一致对抗德国。

英日同盟(1902)纪念宣传画


“杀死那只黑鹰”

反映英法俄围堵德国的政治漫画


1914年8月初,德国开始实施“施里芬计划”。德军刚一侵入比利时,英国就立刻以“破坏比利时的中立”为理由对德国宣战并派遣军队到欧洲大陆与法军并肩作战——旧时代的英国战略已经一去不复返了。

 

铁路运输与两次世界大战

 

一战早期,发达的铁路网使德意志帝国在西线迅速集结起七个集团军。德军强大的右翼只用了一个月就穿过比利时平原并横扫法国北部,巴黎一度面临着被德军攻陷的可怕前景。


马恩河战役使“八月炮火”功亏一篑


但是由于法军在撤退时对交通设施(包括铁路)的破坏,德军不得不在没有铁路网的战区作战并面临机动缓慢和补给困难的问题。反倒是被入侵而内线作战的法国可以利用后方发达且安全的铁路网不断地往前线快速集结和调动兵力。


随着德军在马恩河战役的失利以及另一项新军事变革的出现——由铁丝网、纵深战壕、筑垒工事、机关枪、侦查飞机、支援炮火和预备队所组成的对防御方极其有利的堑壕战——西线战场陷入了长达四年的僵局。

一战时期坚不可摧的纵深阵地防御体系


 一战时期堑壕战中的德军士兵(油画)


一战时期堑壕战中的英军士兵


在东线,德军同样面临着因缺乏铁路而补给困难的问题。俄国的铁轨间距和德国不同,而且相当多的铁路设施已经被后撤的俄军通过“焦土撤军”所摧毁,所以德军也无法在东线决定性地取得胜利。

一战时期德军在东线推进的最远战线

 

随着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坚固阵地、坦克和作战飞机等新军事变革相继出现,虽然德国一直在东西两线急就章式地铺就有利于进攻和补给的铁路线。


但是发达的铁路运输带给大国的作战能力被削弱了——因为大规模步兵突击的时代即将结束。


一战后渐渐落伍的大规模步兵突击战术

 

两次世界大战的间战时期,坦克集群战术成为一种新军事潮流。


集群的坦克和步兵、重炮、俯冲轰炸机相互协同作战——纳粹德国称之为“闪电战”


——可以迅速突破一战时期那坚不可摧的纵深防御阵地。

纳粹德国的坦克集群战术


纳粹德军“闪电战”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配合坦克作战的“斯图卡”俯冲轰炸机群

 

虽然坦克比火车更具灵活性,但是铁路运输的价值依然存在——它可以快速地运输坦克到战区附近,然后卸下坦克让其投入作战,这样可以节省相当多的燃料;并且坦克的行军速度始终不及火车。


发达的铁路网快速地同时运输坦克、步兵及补给物资依然可以为像德国一样的大国赢得战略优势。在之前的列强战争中,铁路主要被用来迅速运输大规模步兵集群。


现在只需要在运输计划中加上坦克和装甲车辆就可以了。

纳粹德国使用铁路运输虎式坦克

照片摄于库尔斯克会战(1943夏)前

 

二战时期,“闪电战”帮助德国克服了一战时期突破敌方坚固阵地的种种困难而征服了法国,并一度差点击败苏联。


德国和一战时期一样在占领区铺就自己的铁路且更为高效,但是轰炸机和游击队成为了德国铁路网的克星。

正在穿越阿登森林的德军坦克(1940.5)


盟军轰炸机在战时持之以恒地对德国交通设施(特别是铁路及其枢纽)的轰炸严重削弱了德国军队的调动能力;在东线,德国和一战时期一样面对着不同轨的问题,而且苏联游击队对破坏德军的铁路有着极大的兴趣。


盟军对纳粹德国施以持久的战略轰炸

苏联游击队在后方破坏德军铁路线

 

一战时期,纵然英国牢牢掌控着北海的制海权且组建了强大的陆军,但是它一次都没有尝试在德国西北部登陆并开辟西线的第二个战场——如果登陆成功,这个位于德国本土的战场将直接威胁柏林,甚至会对德国军民的士气造成毁灭性打击。


德国发达的铁路网保证了它面对两栖登陆时的安全。


一旦英军从海上来袭,德国可以迅速地使用铁路调来大军摧毁英军的登陆场。


正因如此,英国人也知道对德国本土发起登陆行动无异于自杀。


之所以一战时期的英国不敢登陆德国本土,是因为它找不到能够有效摧毁德国通向其西北部地区的铁路线的办法。


但是随着轰炸机及其轰炸效率在二战时期的不断发展,德国铁路网失去了安全——这直接导致德国所掌控的大西洋海岸线失去了安全。

德国的铁路运输被盟军的轰炸大大削弱


在1944年盟军登陆诺曼底之前,盟军轰炸机几乎完全摧毁了法国北部的铁路体系,这使得部署在法国北部的德军无法紧急驰援诺曼底地区并摧毁盟军的登陆场。于是盟军打赢了诺曼底战役并继续向东推进——德国开始陷入东西方的夹击。

莫尔坦反击战和法莱斯包围战(1944.8)


由于法国北部的铁路设施已经完全报废,德军在莫尔坦反击战和法莱斯包围战接连战败后干脆放弃了整个法国战区,直接往东大规模后撤并缩进“齐格菲防线”——如果不这么做,德军将无法对部队实施有效补给。


法莱斯战役后德军干脆大举向西溃退

红线为“齐格菲防线”(“西墙”)


由于缺乏铁路且德军在后撤时对法国北部的港口(例如瑟堡)进行了系统性的破坏,德军还在英吉利海峡南侧其他港口(加莱、敦刻尔克、安特卫普等)固守,所以盟军在向德国西部边境推进时也一度遭遇到补给困难的情况。


盟军本打算在1944年圣诞节前结束战争,但是严重的后勤问题使他们向德国边境的推进极其缓慢。随着盟军夺取并在11月底启用了欧洲大港安特卫普且动用了数十万计的大卡车弥补缺乏铁路的不利状态——盟军向西推进的速度和强度日渐增加。

盟军攻占安特卫普并持续进逼德国本土


德军在东线后撤时同样实施了有效的“焦土撤军”,向西反攻的苏军遭遇到了三年前向东进攻的德军所遭遇过的问题——缺乏铁路和其他交通设施。苏军不得不暂缓脚步并致力于改善后勤。


事实上,苏军在1944年7月底就已经攻入了波兰的维斯瓦河东岸。


但缺乏铁路所带来的后勤问题及其他一些原因导致苏军直到下一年1月(半年后)才发动规模巨大的维斯瓦河—奥德河战役。不管如何,苏联的强大国力和美英的巨量援助使苏军克服了后勤困难。


本文总结与下文展望


铁路运输导致的军事现代化使 64 42728 64 27705 0 0 4926 0 0:00:08 0:00:05 0:00:03 4927 64 42728 64 27705 0 0 4182 0 0:00:10 0:00:06 0:00:04 5109 64 42728 64 27705 0 0 3633 0 0:00:11 0:00:07 0:00:04 5108战前的列强纷纷进行了战略转型:日本果决地发动了日俄战争、德国越来越倾向于对俄国发动预防性战争、英国则因十九世纪后半叶出现的速决战而改变了战略思维。


在两次世界大战中,铁路依然被德国有效地用来发动对敌国的成功入侵,但随着敌军的“焦土撤军”,德军陷入了缺乏铁路的困境。再加上二战时盟军对德国的战略轰炸和苏联游击队对德军铁路的破坏——德国的铁路系统陷于瘫痪。


二战时的德军在撤退时同样破坏了所有交通设施,这使得盟军和苏军遇到了德军曾经遇到过的困难而推进缓慢。但他们靠着其他方式和比德国更强的综合国力克服了这一困难并最终击败了德国。


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安全的铁路运输保证了德国西北部海岸线的安全;但在二战时期,由于铁路运输体系遭到严重破坏,德国及其占领区的海岸线不再安全。


火车的出现使各国的武器专家们发现——承载量大且速度快的列车可以作为重型武器的完美载体。随着时间的推移,各类列车化的武器装备在军事史上诞生、发展然后消亡。


二战结束后,高速公路网在全世界范围内得到建设和普及。科技的不断发展也使得飞机、坦克和导弹的性能越来越好。时代的大潮在不断涌动,铁路与战争的关系将走向何方值得关注。


来源:疾风倁劲草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