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景德镇日报关注珠山区部署开展主题教育:建好“微网格” 推动“微更新” 实施“微民生”

古镇珠山 2024-01-05

在第二批主题教育中,珠山区为解决居民群众反映强烈的政民联通碎片化、权责观念碎片化、服务供给碎片化和事务管理碎片化难题,以加快建设西路片区社会治理共同体试点改革项目为抓手,深挖潜力、整合资源,试点先行、以点带面,促进基层社会治理水平向集中高效迈进。


由珠山区住房和城乡建设局、新村街道负责实施的该项目总投资4700万元,以新村街道洪家山社区、西路社区和北路社区为试点,突出党建引领、从细微处着手,创新建好“微网格”、推动“微更新”、实施“微民生”“三微”工作办法,完善片区试点“治理功能、服务功能、教育功能、健康功能、交通功能、创业功能、低碳功能”七大功能,努力打造适应新时代要求的社会治理共同体,今年12月底前可完工。


在建好“微网格”方面,该项目抓住“网微格”划分设置、治理制度机制创新、力量配备、支持保障等关键点聚力发力。传递党的声音,微网格员既是基层社会治理的“红袖章”,又是宣传党的方针政策的“大喇叭”。微网格员们做到清晰、快速、精准地将党的方针政策传达到网格内居民群众。了解社情民意,健全微组织、完善微平台、组织微服务,提高网格内居民群众对微网格员熟悉度,努力打通服务民生通道的“最后一公里”。反映群众诉求,建立责任清单,实现对网格内风险隐患的及时预警、突发事件的快速处置和公共服务的高效便捷,让基层社会治理更主动、更精准、更高效、更惠民。解决矛盾纠纷,紧盯问题不放松,充分发挥社区楼栋长和信息员、协调员、调解员、服务员、宣传员“一长五员”作用和资源优势,积极回应居民群众需求,做到网格事件“件件有着落、事事有回音”。服务民生实事,强化基层源头治理,通过了解居民群众需求,有针对性地开展各类志愿活动,不断提升服务居民群众的能力和水平。


在推动“微更新”方面,一排排崭新的住宅楼,一部部全新的外装电梯……这是西路片区老旧小区改造项目完成后的楼栋展现出的新面貌。西路片区建成于上世纪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四十余年的“房龄”使他们无奈步入“老破旧”小区的行列,不仅“身患”不少“顽疾”,更被追求品质提升的城市发展步伐甩在身后。建设标准不高、配套设施不足、公共服务不健全……这些普遍存在的“病症”背负在身,使“老破旧”小区痛点突出,已经不能满足居民群众对于当前生活的需求,也与当前城市形象和城市特色格格不入。“本次老旧小区改造项目包含外立面、强弱电下地、西路沿线亮化提升、小区智慧安防设施、小区智能化菜市场建设、社区室外工程等建设内容。”区住房和城乡建设局相关负责人介绍说,“老旧小区改造作为城市更新的重要措施,按照‘组团连片、集散为整’的思路,以位置相邻、文化相连、生活相关为原则,明确总体计划、规范整体设计风貌、改造内容,通过拆墙并院、打通阻隔,推动空间资源共用,公共设施共享。”在老旧小区改造过程中,可能会对附近居民群众生活造成一定影响,但大家都很理解支持。“现在的道路狭小,停车难、行车难,交通十分不便利,并且以前小区楼栋外墙墙皮脱落,处处一副陈旧感。”“住进小区30年了,一直没有像样的路灯,晚上都靠摸。”小区居民刘阿姨今年68岁,是老旧小区改造项目的积极支持者,谈到对新小区的期待,“就想着以后能在小区穿着美美的皮鞋跳跳广场舞。”此次老旧小区改造项目的实施,将为西路片区居民群众带来积极的变化和福祉。通过提升基础设施、改善服务质量和融入特色元素,居民的生活质量将得到显著提升,社区的凝聚力和活力也将得到增强。


在实施“微民生”方面,该项目坚持“民有所呼,我有所应”的服务理念,将社区居民群众身边的“小事、急事、难事”作为工作切入点,当好居民群众的“服务员”。社区工作人员结合日常网格化工作,线上线下广泛宣传民生微实事,向居民群众收集意见和建议,逐步形成了“群众点菜、社区党组织按需做菜”的模式,将民生微实事作为创新巩固社区党建基础、夯实社区党组织核心、推动党群服务的重要举措,构建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


目前,该项目西路片区外架已拆除完成,10栋正在安装雨棚、晾衣架;第58栋至第60栋、第68栋至70栋、第56栋至第58栋景观施工正在有序推进,其余楼栋正在安装雨棚晾衣架等设施;西路沿线强电下地挖掘工作已完成80%,剩余部分正在有序推进。

来源:景德镇日报

责任编辑:周   伟

审       核:占  毅

值班领导:徐丽君

☞推荐阅读掌声响起!习近平主席的这场演讲,细节满满珠山区关于征集民生实事建议的公告陶源谷景漂系列访谈—闲云夏布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