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德镇日报头版头条|《“五陶”同心 演绎千年瓷都古与今》系列报道之二陶阳里:陶瓷界的“珠穆朗玛峰”
今年清明假期,一场别出心裁的“醒春计划”,开启了各地游客在陶阳里与四月相遇的N种方式。陶阳醒春的独特之处,在于游客们可以徜徉于弄弄相通的陶阳里弄,在互动乐游中体验景德镇的传统非遗民俗。
陶阳里,位于景德镇老城区的中心地带,西邻昌江,东至中华北路,由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御窑厂遗址和御窑博物馆、明清窑作群、周边里弄民居、部分陶瓷工业遗址等历史文化遗存组成。
景德镇御窑博物馆成为了国内外游客参观陶阳里的必打卡点。(新华社 发)
珠山,是御窑厂遗址内的一座小山丘,山并不高,却联通着世界,堪称陶瓷界的“珠穆朗玛峰”。在这座看似不起眼的山丘之下,埋藏着数以亿计的御窑瓷器碎片,象征着中国陶瓷生产的最高峰。
御窑厂,是明、清两代皇家御用瓷器的专门制造场所,建于明洪武二年(1369年),历经明清两朝27位皇帝,生产出无数精美的瓷器,是我国唯一一处能全面系统反映官窑陶瓷生产和文化信息的历史遗存,代表了中国古代陶瓷技术和艺术的最高成就,被誉为瓷国皇冠上的明珠,曾被评为2003年度十大考古新发现。
2023年6月,2023战略传播论坛在我市举办,与会的国际友人走进陶阳里,在御窑厂南麓遗址参观考察(资料图片)
在这方神奇的土地,诞生了青花、粉彩、颜色釉等许多精美的皇家御用瓷器,也流传了窑神童宾烧造大龙缸的传说,以及督陶官唐英与唐窑的故事。
走出御窑厂,一墙之隔,便由“皇家”步入“民间”,虽褪去了神秘感,但同为陶阳里的重要组成部分,当中的精彩却也丝毫不逊色:黄老大窑在很长一段时间承担着“官搭民烧”的重任,里弄民房的老窑砖也无时无刻不在向游人述说着瓷都的故事。
恰恰就是在这些周边里弄,由民窑烧造的精美景德镇瓷,从宋元时期开始,就沿着景德镇的母亲河“昌江”,驶入长江,进而“行于九域,施及外洋”,让日本陶瓷考古学家三上次男在《陶瓷之路》一书中,把“海上丝绸之路”称为“陶瓷之路”。
辉煌,依然在延续。刚刚过去的清明假期,虽然瓷都大地阴雨绵绵,但丝毫挡不住各地游客前来打卡的热情。短短三天假期,御窑厂大门前总是排起了长长的队伍,对于景德镇人而言,这已是常态。自国内文旅市场火热以来,景德镇文旅市场也迎来了“春天”,陶阳里更是各地游客来景德镇的必打卡点之一。
“御窑厂和周边里弄都极大地保持了当时的原貌,让我们有种穿越历史的感觉,非常棒。”“原汁原味,挺好的体验感。”……
游客们的充分肯定,无疑会让之前的修复人员感到欣慰。据了解,为了相对完好地保存陶阳里的历史文化肌理,相关人员付出了大量努力:
邀请老师傅凭着当年的记忆,重修徐家窑,还原当年的生产生活场景;
坚持保护第一、修旧如旧,聘请专家,把老街巷走了一遍又一遍,规划书改了一稿又一稿,对每一栋建筑进行精细化修复,将往事与时光定格;
景德镇御窑博物馆在陶阳里落成,并于2021年正式对外开放,在获中国建筑学会建筑设计奖“历史文化保护传承创新”一等奖的同时,也让从御窑厂遗址区域挖掘出的6000多箱瓷片和数千件瓷器有了一个更好的“家”;
……
景德镇市委、市政府和有关部门、企业的“煞费苦心”,在广大游客们的认可中,有了一丝甜意,御窑厂的创新传承,也让大家有了新的期待:
2022年,一场以“御窑天下·青花秘境”为名的陶瓷展览吸引了30多万海内外游客前来参观,并有10余万人参与线上互动。该展以全域、跨界、数字共生为核心理念,不仅将陶阳里的考古遗址展示区和历史文化街区全部纳入展览之中,而且通过“线上+线下”互联互动,让古陶瓷不仅能“说”会“动”还“好玩”,为观众带来了奇妙的、沉浸式的观展体验。
同年的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全球首个古陶瓷基因库在景德镇御窑博物院挂牌。基因库旨在通过对古瓷片进行成分分析和数据采集,运用3D打印的精细化模型制作成物理和数字形态的基因标本,解析陶瓷文明的起源、发展和变迁,唤醒沉睡在地下的陶瓷文明记忆。
……
2023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我市考察调研时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自古至今从未断流,陶瓷是中华瑰宝,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名片。陶阳里历史文化街区严格遵循保护第一、修旧如旧的要求,实现了陶瓷文化保护与文旅产业发展的良性互动。”
随着陶瓷文化保护传承的路径愈加清晰,我们坚信,已成为景德镇新地标的陶阳里,必将让陶瓷文化在新时代焕发新彩、熠熠生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