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一条】男性大学毕业生初次就业率比女性高约10个百分点
德州学院的女大学生小吴,明年即将毕业,这个冬天跑了几场招聘会下来,她感受到的是与低温天气一样的丝丝寒意。“有男朋友吗? ”“打算几年内结婚生孩子?”等问题几乎每个招聘企业都会问到。让她倍感挫败的是,一路过关斩将后,最终企业还是优先录取了男生。
小吴的遭遇并非个例。北京师范大学劳动力市场中心最近发布的《2016劳动力市场发展报告》显示,2014年和2015年,男性大学毕业生初次就业率均比女性高约10个百分点。
在提倡男女平等的今天,为何就业中的性别歧视现象仍然屡禁不止?如何更好地帮助女大学生实现平等就业?
性别门槛让她们频频受阻
前不久,一场大型秋冬季招聘会在德州学院举行,吸引了省内外千余家单位前来招揽人才,不少即将毕业的大学生也紧抓这次机会,积极投递简历。机电工程学院,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的小王便是其中之一。
原本踌躇满志的她,在招聘会上转了一圈之后,泄了气。“来招我们专业的单位不少,可是要女生的太少了。”小王告诉记者,招聘会上一家潍坊的机械制造企业给的待遇优厚,且能提供到意大利培训的机会,她和很多同专业学生都递交了简历,但最终没有女生通过简历筛选。“很多单位虽然没有明确设置性别门槛,但在录取时基本不会考虑女生。”小王说,她打算考研继续深造。
女生求职难不仅表现在像机电这样女生较少的理工科,护理、教育类专业学生在求职中也是男生更抢手。据德州学院就业(创业)指导中心一名老师介绍,像这样的性别门槛在大学生求职中一直存在。一是显性门槛,即很多用人单位在招聘条件上明确标明“仅限男性”“男性优先”,或对女性结婚生育等特殊生理状况作出要求限制,迫使她们知难而退;二是隐性门槛,即在招聘时虽不明确拒绝女性应聘者,但女性的录取率明显低于男性。
因为就业形势不乐观,很多女大学生选择考研深造,在学校积极参加社团活动、竞选学生干部等,来增加自身的就业竞争力。
多重原因致就业歧视屡禁不止
“大学毕业生入职后的10年可以说是事业的黄金期,但多数女性都会在这段时间内结婚生子,生育后就会偏重家庭,事业心也会降低,这段所谓的黄金期就会变成‘麻烦期’。 ”一位企业的招聘专员告诉记者,在同等条件下,他们会优先录取男性。
记者调查发现,不少招聘单位都持有相同的用人观念。在他们看来,女大学生的工作能力并不输于男性,甚至有时对待工作会更认真,但女性在孕期、产假期、哺乳期内,企业方面的支出都是实际的成本。此外,一些岗位工作条件艰苦,经常出差、应酬,从体力、安全性方面考虑也不太适合女性。
有专家认为,在经济下行背景下,就业容量收窄,劳动力总量供过于求,容易发生就业歧视。尤其是今年以来,“全面二孩”、延长产假等福利政策的实施,或将进一步增加女大学生进入职场的门槛。
“虽然我国《劳动法》《就业促进法》《妇女权益保障法》等法律法规均肯定了女性就业不能因性别等情况而受到歧视,但在具体实施中,对歧视行为缺乏惩罚性规定,加之行政部门的执法手段十分有限,难以形成有力约束。”市妇联权益部部长国芮告诉记者,现实中,很少有女性在就业中遭到歧视后前来投诉或者诉诸法律,这也进一步导致用人单位歧视女性就业者问题突出。
破除门槛还需多方给力
有关专家认为,女性的就业歧视存在已久,虽已成顽疾但并非不能治。破除就业性别歧视,还需要多方给力。
具体而言,在立法层面,应完善法律体系,通过专门立法解决就业性别歧视问题,明确就业歧视的认定范围和认定规则、反就业歧视法律的适用范围、用人单位就业歧视行为的法律责任等,尽最大可能为女性提供更多的平等机会。前不久,全国妇联就制定出台了《妇联组织促进女性公平就业约谈暂行办法》,在招聘过程中出现性别歧视,该单位将被“约谈”。
同时,针对女性员工孕产假期导致企业用人成本增加的问题,应出台相关税收减免或其他支持性措施,通过更加行之有效的手段引导,提升其承担性别平等社会责任的积极性。
此外,女大学生自身也需要增强自己的才干,提高自身就业能力,调整就业择业观念,通过自主创业等途径实现就业。德州学院机电工程学院团总支书记董玲告诉记者,对于机电类专业的女生,一般都会建议她们考研,经过深造,提升自身的同时也拓宽了就业门路。“如果能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就不怕迈不过性别这道门槛。 ”
转自德州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