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党代表风采丨张泽钧:第三代大熊猫生态与保护科研工作者

党代表风采 西华师范大学 2020-08-22


编者按 ★

一个典型就是一面旗帜。在西华师大这方人才沃土上,优秀共产党员、优秀党务工作者不断涌现。西华师范大学第二次党代会将于10月16日至18日召开,为营造团结奋进的浓厚氛围,新闻中心特地走访10位党代会代表,展示他们奋发有为的精神风貌,激励全校师生对标先进、见贤思齐,为实现人才培养质量更优、科技创新能力更强、开放办学水平更高、教师教育特色更加鲜明的高水平综合性大学目标而努力奋斗。


人物小传

张泽钧,博士研究生,研究员,主要从事大熊猫、小熊猫等珍稀濒危物种保护生态学与进化生态学研究。他是中国动物学会常务理事、中国生态学会动物生态专业委员会委员、国家林业局大熊猫保护管理咨询专家、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物种生存委员会委员与熊类专家组成员,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2015年荣获四川省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2017年四川省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2018年入选首批“南充市杰出人才”,2019年荣获大熊猫科学研究和保护突出贡献奖。

20世纪90年代中期,西华师范大学青年教师张泽钧开始从事大熊猫等珍稀濒危物种保护生态学与进化生态学研究,一干就是20多年。面对大熊猫的生存现状和未来,张泽钧始终认为自己身上肩负着一种职责——将这一物种长久地保存下去。为了这一心愿,他将一生执着,永不言弃。



师从胡锦矗、魏辅文,致力于野生大熊猫保护与研究



1992年,张泽钧成为西华师范大学生物系生物教育专业的学生,大学毕业时原本打算当一名生物教师的他,恰逢胡锦矗教授在招收研究生,张泽钧因成绩优异被推荐免试攻读硕士研究生,成为胡老先生的弟子。在硕士研究生毕业工作3年后,张泽钧被胡锦矗推荐到自己的得意门生、中国科学院院士魏辅文那里继续攻读博士研究生。2005年10月,张泽钧开始在美国圣地亚哥动物协会CRES研究中心做博士后研究,承担了中美大熊猫合作项目“佛坪大熊猫生态学研究”的相关工作,在此期间他与国际著名动物行为学者Ronald Swaisgood合作交流,在项目设计、数据分析等方面不断完善自身科研素养,为后期研究工作打下了良好基础。

在张泽钧看来,保护大熊猫具有重要的学术意义。大熊猫的消化系统具有典型食肉动物消化系统的特征,但是在食性上它却转换成为了以竹为生,这样的转化如何保持其能量的平衡,如何能使其从远古前一步步走到今天,这本身就是一个有价值的科研问题,值得深入探究。从生态环境的角度而言,大熊猫分布区地处长江和黄河部分上游水系的发源地,栖息地的森林植被为其重要的水源涵养林,对维系我国长江上游生态屏障至关重要。此外,大熊猫分布区还是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的热点地区。因此,对大熊猫的保护和研究显得尤为重要。



“目前,大熊猫的保护主要分为就地保护和迁地保护两类。简单来说,就地保护就是在野外特定区域划建自然区域对大熊猫进行的保护,如四川卧龙大熊猫自然保护区、陕西佛坪大熊猫自然保护区等;迁地保护是将大熊猫迁出原地,移入研究中心、繁育基地等人为设施中进行特殊保护和管理,如成都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等。”就地保护是物种保护的根本。多年来,张泽钧带领研究团队一直致力于野生大熊猫种群及其栖息地的生态保护研究。在10多年的艰辛努力之后,该团队以“野生大熊猫栖息地研究与种群复壮技术”荣获了2017年度四川省科技进步一等奖。

“野生大熊猫栖息地研究与种群复壮技术”主要揭示了什么样的环境适合野生大熊猫栖息,以及如何帮助野生大熊猫种群不断繁衍、壮大。针对野生大熊猫保护管理中的关键性技术难题,采用3S技术、GPS可自动脱落颈圈、自动触发红外线相机、微卫星分子标记等先进手段对大熊猫种群及其栖息地进行观测、研究。通过这些手段,确定大熊猫种群生存最小栖息地面积需求,发现影响野生大熊猫种群动态的限制因子,揭示野生大熊猫生活环境选择特点及出生扩散、繁殖扩散等不同模式,奠定了当代我国野生大熊猫栖息地保护与种群精细化管理的科学基础,推动了圈养大熊猫野化放归工程的实施。



20余载野外调查,锻造一支敢闯会创的青年生力军



野生大熊猫常年生活在海拔较高的原始丛林里,张泽钧和团队成员的调查营地常常驻扎在人迹罕至、与世隔绝的深山老林中。2003年—2004年,他们在雅安市宝兴县蜂桶寨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开展野外调查,野外营地位于海拔近3000米的高山上,不仅渺无人烟,还无通讯条件,只有一条上山下山的小路,最冷的时候山上气温跌破零下10℃,积雪达到一尺多厚。除了自然环境恶劣,他们的生活条件也十分艰苦,几根木棍插在地上、四周围上一圈塑料油纸、顶上铺上一层牛毛毡就是“房子”。为了抵御山上的湿气和夜间的寒冷,他们晚上睡觉不得不垫两层棉絮、盖三层被褥、头上还要套一顶棉线帽,全身只露出两个鼻孔透气,第二天起床,被子上靠近鼻孔出气处全是前一夜呼出的气体结成的冰。

恶劣的自然环境适应一段时间也能克服,但长期远离社会生活的寂寥却是最难捱的。起初,晚上大家还能凑在一起围着篝火聊聊天,但时间久了话题聊完了,也就只能坐在一起沉默。在山上,他们最期盼能到有人的地方转一转,给家人打个电话,但下山的过程却很痛苦,因为山上和山下的海拔相差接近1700米,路途崎岖漫长,还要在缺氧的状态下背着物资往返,来回一趟需要休息好几天才能缓过劲来。



野外调查最怕的就是迷路。在蜂桶寨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开展野外调查期间,他曾和一名同伴清晨便出发,沿着山脊一路寻找野生大熊猫,到了傍晚却意外发现走到了一处三面都是悬崖的峭壁上,此时如果不能及时返回营地,在高寒高海拔的山上过夜会有极大风险,后果不堪设想。

“凭着记忆,我们两人沿着仅有的一条小路,一步一步往山下蹚,但走了很久,却始终不见来时的大路。最让人绝望的是,随身携带的打火机也坏了。”张泽钧说,大约晚上8时许,周围一片漆黑,根本看不清脚下的路。为了保证安全,两人将手紧紧牵在一起,坐在地上一点一点往前挪动,并不断向前抛撒石子探路。因为,如果石子一直滚动,说明前方是平顺的下坡路,如果石子滚动一段后突然停顿,则说明前方有坎或崖。

“我们两人就这样一直挪到当晚12时许,才算走出那片山坡,返回营地。返回时,营地的同伴都猜测我们两人外出遇到了危险,正准备下山向武警求助进山找人。”张泽钧回忆,黑暗、低温、坠崖、野兽等,随时威胁着他们的生命,至今想起来都感到后怕。



功夫不负有心人,研究成果获省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



2006年中美两国在陕西佛坪联合开展了一项大熊猫生态研究项目,张泽钧和团队来到佛坪建立了野外大熊猫生态研究站,由他担任第一任站长。2009年3月份,在大熊猫的发情交配期,他们发现观测点对面的山坡上有熊猫在打斗,根据经验判断,它们可能是为了争夺交配权。为了近距离观察,搜集更精确的数据,张泽钧大胆跟上了打架的熊猫。

原始森林里,落叶积了厚厚的一层。张泽钧小心翼翼的尾随着大打出手的大熊猫,生怕弄出响声惊动了它们,可即便如此,脚下的树叶仍旧发出了清脆的响声。声音引起了大熊猫的“警惕”,其中一只停下了“霸权争夺”,把张泽钧也误认为了“竞争对手”,转势给了张泽钧一个“回马枪”。山坡上无处可躲,情急之下,张泽钧顺势迅速爬到了旁边的一棵碗口粗的树上。此时大熊猫转“攻”为“守”,一屁股坐在了树下,并对张泽钧开始了象征霸权地“狂吼”。此时,树上的张泽钧如坐针毡,害怕大熊猫爬上树来发起“攻势”,只能拼尽全力用更大分贝的吼叫予以“还击”。庆幸地是,大熊猫吃这一套,张泽钧也躲过了危险。在野外,一般人远远地看一眼大熊猫都要靠运气,张泽钧却能和大熊猫有这样特别的“亲密接触”。

2009年,甘孜州泸定县兴隆村民发现一只病饿的大熊猫,被救护后为其取名“泸欣”。经过一个多月的精心调理,“泸欣”身体全面恢复,行为能力正常。后经专家论证后,“泸欣”在石棉县栗子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被实施了易地放归。大熊猫放归野外是否成功,主要看它是否融入当地野生大熊猫种群,是否与当地野生大熊猫交配繁衍。2014年,通过红外线相机拍摄,团队成员杨志松等发现“泸欣”有带崽活动。为进一步确认大熊猫幼崽与“泸欣”关系,研究人员和监测队员在放归区域开展了为期一年多的DNA样本收集和遗传分析工作,最终确定照片中的大熊猫幼崽为“泸欣”的后代,这也标志着全世界首次易地放归大熊猫成功。



多年的付出终换来收获。2016年,“野生大熊猫栖息地研究与种群复壮技术”科研项目完成。该项科研项目奠定了野生大熊猫科学就地保护的主要理论基础,并在技术上发明了具有“宽度”的大熊猫生境廊道设计方法,确立了生态适应圈选址与设计技术,构建了评估圈养大熊猫野化放归时机、风险的指标体系以及监测技术体系,促进了种群的精细化管理。科研成果应用于《大熊猫国家公园体制试点方案》的编制,推动了我国圈养大熊猫野化放归工程的实施。“野生大熊猫栖息地研究与种群复壮技术”获得2017年度四川省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

西华师范大学所在的西南地区不仅有大熊猫等濒危物种,还是全球生物多样性重点保护地区,更是构建长江上游生态屏障的关键区域。天然的地理优势让学校在相关领域研究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尤其是在大熊猫的生态研究成就突出,影响卓著。近年来,以服务国家生态文明建设为导向,张泽钧带领团队与四川省野生动物资源调查保护管理站等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培训自然保护区的工作人员,促进栗子坪自然保护区、草坡自然保护区、白河自然保护区等升级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广泛参与西成高铁、成兰铁路、川藏铁路等国家重大工程的科技咨询。



在新中国成立70周年之际,传来一个好消息——西华师范大学三代科学家胡锦矗、魏辅文、张泽钧同获大熊猫研究与保护最高奖,张泽钧荣获大熊猫科学研究和保护突出贡献奖。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张泽钧及其带领的第三代“大熊猫生态与保护研究团队”,他们的奋斗不一定轰轰烈烈,但脚踏实地地走好每一步,成就了不凡的业绩。


敬请期待更多党代表风采~


往日精彩

如何成长为写作高手?如何提高摄影水平?“西华师大报学生通讯社”是你不二的选择!


我们是西华师大最美声音,飞扬之声期待你的加入!


这是一场官方的盛情邀约,小西瓜们,我们不能“媒”有你!
文字 / 郝雅君 李然 杜月娇
责任编辑 / 郝雅君 陈晨
策划制作 / 西华师大报学生通讯社 西华师大新媒体中心

为西华师大人点亮“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