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党代表风采丨王胜明:科研强院 甘做“架梯人”

党代表风采 西华师范大学 2020-08-22



编者按 ★

一个典型就是一面旗帜。在西华师大这方人才沃土上,优秀共产党员、优秀党务工作者不断涌现。西华师范大学第二次党代会将于10月16日至18日召开,为营造团结奋进的浓厚氛围,新闻中心特地走访10位党代会代表,展示他们奋发有为的精神风貌,激励全校师生对标先进、见贤思齐,为实现人才培养质量更优、科技创新能力更强、开放办学水平更高、教师教育特色更加鲜明的高水平综合性大学目标而努力奋斗。


墓志铭、金石跋、出土文献……这些事物在我们看来有些陌生,却是他每天都要打交道的心头宝。国内写本学研究重镇、科研强院是我校文学院的亮丽名片。想要深入了解这一切,请跟随记者一起走近文学院院长王胜明教授。



守其道尽其力:发扬“钻井式精神”


可能是由于家学渊源,祖辈熏陶,王胜明逐渐走上了古代文学研究之路,尤喜好唐宋。他爱联句诗,也看墓志铭;好晚唐体,也喜凉州词。而谈及现在更多的是进行出土文献的整理与研究,他说:“碑刻研究现在是我们学院最有特色、最有优势的方向,团队建设需要,所以自然我也就转变了方向。”在三言两语间,隐去了尝试做自己不擅长的科研领域背后所耗费的诸多心血。“也好在我比较好古,对金石文献一直有兴趣钻研,现在对碑刻文献的研究逐渐得心应手。能够及时了解新材料,也是做学问的基本功。”王胜明笑道。

“早起晚睡节假日”,这是他在繁忙行政工作之余不荒废学术的秘诀。深夜的灯光依旧照亮着文科楼,其中总有一盏属于王胜明的办公室。徜徉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世界,在一字一句释读间,探寻与古人精神文脉交流的方式,这是他最为享受的时光。“作为学者,王胜明的特点就是认准一个方向,不断地深耕细作。他做学问,不是站在旁边看,再进行气势磅礴、大家风流之类的空述。而是实实在在的,找准一个地方深入钻探,进行钻井式研究。”文学院伏俊琏教授这样评价他。



“扎实、认真”不仅是王胜明的科研态度,亦是他的做事风格。除了本职工作,王胜明还承担着国家社科基金的成果鉴定、通讯评审,教育部博士论文评审等等工作,去年暑假就主要在看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的通讯评审材料,其中一位老师的材料就有5大本,180万字。“社会赋予我一些身份,我就要做好相应工作。”不管多忙多累,王胜明也始终认真做好,数次被评为“国家社科基金‘认真负责专家’”。“也没有其他什么,就是去踏实认真做而已。”这是王胜明在交流中说得最多的一句话。“踏实认真”说起来简单,可要同时做多件事,做好多件事,却是一点也不简单。他是第十二批四川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荣获四川省政府第十二次、第十六次、第十七次社科优秀成果三等奖……这些荣誉源于他已将吃苦当成了一种习惯。 

“既然选择了一种生活方式,那就赋予它该有的意义。”去年9月,王胜明主持的一个国家社科项目才结题,还没喘口气,马上投入到对新出河洛墓志的钻研中。今年6月“新出河洛墓志汇集、整理与研究”成功申报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这也是继伏俊琏老师立项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后,我校科研的又一突破。“做科研有热情是好事,可也得给自己一点休息放松时间吧?”记者不解地问。他放下手中的茶杯,答道:“如果我自己都做不到,还怎么去要求别人呢?”他时刻谨记着,他不光是一名传统文化的耕耘者,更是致力于文学院发展的“架梯人”。





在其位谋其事:打造金牌科研团队


“目前我们文学院已经组建起了在全国有影响力、有优势、有特色的写本文献整理研究、碑刻文献整理研究团队。写本学研究目前在全国居于领先地位,我校成立了全国高校第一家实体性写本学研究中心,主办了第一份写本学研究学术期刊。碑刻文献整理研究团队的实力也在全国领先,特色突出,优势明显……”说起文学院近年的成就,王胜明如数家珍、娓娓道来。


(文学院被评为“文科学院科研工作考评先进单位”)


如何把科研队伍做大做强?他在交流中笑称自己只是“文学院的秘书”,但我们深知这背后充满他和班子成员的种种不易。要开动学院科研这辆马车,形成团队合力,就必须广纳良驹。2015年以来文学院先后引进伏俊琏、张存良等20名专家学者、优秀博士。谈及秘诀,他说:“现在优秀拔尖人才非常紧俏,全国各大高校都盯着呢,动作一定要快。”引进甘肃省考古研究所的张存良老师时,可谓是争分夺秒,“他将简历发过来,邮箱刚闪了一下,我看后第一时间打电话联系,三下两下谈定,抢先川大和暨南大学一步把他引进到我们学校来了。”谈及事情始末,王胜明颇为得一良将而高兴。除了动作快,更要善于“磨”,这是王胜明纳贤的不二法宝。语文课程教学论博士、教学评估方面的专家王毓新老师,在经历了一波三折后,也成功被他“磨”了过来。学院诚心诚意礼贤纳士,这是诸多优秀专家和博士安心到西华师大的原因之一。王胜明会全程跟进联系专家和博士的所有事项,事无巨细,安排好前来应聘博士的食宿等。如果时间错得开,还要去接站。对人才给予最大的尊重,才能源源不断地吸纳人才。

只有种好梧桐树,才能留住金凤凰。学院考虑到很多老师来自省外,担心他们在日常生活中有一些不便,所以当老师们购买车、房等‘大件’时,会安排办公室的徐杰等老师帮忙。“王院非常关心我们工作生活情况,上次和王院聊天,看到我有些发胖了,他特意提醒我做好科研的同时,也要做好身体管理,加强锻炼。”郭洪义老师说。

“只有外引和内培两条腿走路,学院师资队伍才能真正强起来。”他不断为教师们加压鼓劲,“特别是青年教师,更要抓紧这关键的几年。多督促他们,他们就可能更上台阶”。文学院就是这样上心、贴心、用心的人性化管理,打动了人心,收获了真情,也收获了硕果。近五年文学院有6位青年教师攻读博士,11位老师进入名校博士后工作站深造。目前学院教师博士率达到近60%,新增四川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及后备人选5人,新增省级学会副会长3人。

优秀人才更能形成聚合效应。以写本学研究、碑刻文献整理研究两支科研强队为基础,学院成功申报四川省首批人文社科高水平研究团队——古代文学特色文献研究团队。王胜明说,“我们党政班子心往一处想,力往一处使,力图将一代代文学院人‘务实’‘勤奋’的精神传统,不断发扬光大。”



培贤才育新人:搭建平台成就人才


“每天实实在在地做好每一件事情,我们不图什么,就图学院、学校有更稳更好地发展,青年一代更大有可为。”王胜明感慨地说道。也正是出于这样一份坚守,他选择成为那个“架梯子的人”。

要重点关注处于“拔节孕穗期”的青年教师们,优秀的教师是学院未来发展的信心和力量来源,这是文学院党政班子的共识。学院多措并举全方位加强对教师能力的提升,其中国家社科项目的申报是重要抓手。对文学院老师来说,写标书要历经“十月怀胎”,方可足月生产。“一开始要建好教师学术档案,对大家的科研水平和研究特色进行提前摸底,这样工作才能有规划。”王胜明熟稔地说道。从当年5、6月就必须着手安排来年的国家项目立项工作。大家经过选题的催生、萌芽,迎来暑期的重点孕育阶段。9月开校后全面推动申报工作,“以各个教研室为单位进行内部大研讨,大家都是来真的,有时候吵得脸红脖子粗,但都是真心为了项目的质量提升。”这样不断地打磨后,标书得以茁壮成长,直到进入阵痛期——送交学院专家团队进行最后的严格把关。经过如此精心孕育,一份高质量的标书才得以产出。行百里者半九十,在标书打印这最后一步,王胜明也未曾掉以轻心。从纸质到字体、字号,他组织大家一起仔细研究标书的美观度。2016年3月份,在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标书上交截止最后一天,他还跑去为4名家在外地的老师打印标书。其中孙宝老师对是否申报还有所犹豫,他苦口婆心地劝道:“报了可能不中,不报肯定不会中,先报了再说。”帮其处理后续工作。最后他打印的这四份标书就中了两份,其中一份就是孙宝老师的。近五年,文学院获得国家社科基金30项,其中,2016年8项(含重大1项),立项数目为省内中文专业第一名,国内中文专业前五名;2019年再获7项(含重点1项),亦居全国前列。

高质量的科研助推高质量人才培养,教师以科研反哺教学,实现潜心治学与精心从教的良性互动。在青年教师教学能力提升方面,王胜明和班子成员也有良策,实行“导师制”。学院为新进教师配备教学经验丰富的导师,“青蓝对接”成为帮助年轻老师站稳讲台的有效法子。导师们时常听他们讲课,关心他们的生活,青年老师魏雪对此深有感触。他说:“在我刚开始上《现代汉语》课时,一次讲到一个概念,见学生们没理解,我就只是再讲一遍。曾晓舸老师听课后告诉我,有时多举几个例子,孩子们思维就会跟上,同时也要多和学生互动,增加学生课堂投入度,让我收益颇多。” 就这样,文学院的青年教师以各种平台为助力,迅速成长。

越来越卓越的老师,造就越来越优秀的学生。王胜明谈到:“我们从2016年就开始推进博士、教授等专任老师担任班主任的工作,该举措在全国属于走在前头的。这样可以更好引领学生专业发展。”班主任直接指导专业学习,学生自然学有所成。他自己就是2014级10班的班主任,荣获“第二届全国教育硕士优秀教师”称号、“第三届全国教育硕士优秀管理工作者”称号。



“学中文的,写一手烂字怎么能成。”王胜明在提升学生综合素质上也煞费苦心。他认为,“学生能写一手好字是学院人才培养的内在要求与责任担当,要让学生回归基本功训练。”在引进人才时,他特意留心有书法特长的老师。引进的张存良老师不仅是研究简帛的专家,也是书法行家。张存良老师专门成立了文学院书法兴趣班,各个学院的学生都参与其中。

关注学生成长,也要为学生谋划未来。“我们学院就业率一直不错,同时党政班子也很重视指导学生考研、考博工作。”在学生拼搏的各个重要阶段都有学院辛勤付出的身影:阶段性的宣讲会、动员会、指导会,抽调老师对学生进行专业强化指导等等。凿不休则沟深,斧不止则薪多。2019年文学院142人考取研究生,进入一流高校就读的有46人。“其实,我们学院自己培养的研究生也很厉害,在过去两年的全国全日制教育硕士学科教学(语文)专业教学技能大赛中,我们的学生都获了第一名的好成绩。”王胜明说。 

“西华师大是我学习和成长、工作和生活的地方。我感恩、感激、感佩这里的一切。”王胜明对学校充满深厚的感情,他在这里扎根22年,不变的是他始终如一的坚守,变的是更美好的明天。“我会继续做好自己该做的,为学校蓬勃发展贡献一份力量。”


敬请期待更多党代表风采~


往日精彩

 光明日报:守教育报国初心 担立德树人使命


 党代表风采丨夏承光:鹤发银丝映日月 丹心热血沃新花


 党代表风采丨王方国:学工战线的奋斗者 学生成长的守护人

文字 / 刘雪苗 蒋怡闻

图片 / 耿云菲 部分由本人提供

排版 / 蒋芸责任编辑 / 刘雪苗 陈晨策划制作 / 西华师大报学生通讯社 西华师大新媒体中心

为西华师大人点亮“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