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老师,节日好】张斌:把论文写在干旱河谷大地上

教师节快乐 西华师范大学 2021-06-21



编者按

在第36个教师节到来之际,又值2020全国教师发展大会召开,为展现我校教师爱校奋斗、立德树人的良好精神风貌,进一步营造尊师重教的浓厚氛围,新闻中心推出“老师,节日好”系列报道,借此向全校教师致以最崇高的敬意和最真挚的祝福,也希望全校教职员工在科研、教学和管理方面积极探索、大胆实践,争做新时代“四有”好老师。

今天为您讲述四川省干旱河谷土壤侵蚀监测与控制工程实验室负责人、西华师范大学国土资源学院副院长张斌教授的故事。


在我国西南地区广袤的土地上,分布着一种类似萨王纳群落的特殊景观——干旱河谷。这里气候炎热少雨,土层较厚,植被稀少,森林覆盖率不足5%,放眼望去,全是裸露的燥红土地,寒、旱、风、虫、草、火等自然灾害突出。如何保护这里脆弱的生态?是地理学研究领域的重大课题。


在西华师范大学,有这样一个团队,十数年来专注土壤侵蚀、生态修复和防灾减灾研究,他们不畏艰险盘点采集青藏高原东缘、金沙江干热河谷、龙门山脉的土壤样本,聚焦灾变和渐变条件下的沟谷侵蚀,寻找西南地区干热河谷土壤侵蚀的真实轨迹。从云南元谋到龙门山地区再到大小凉山,从山地无人区到波涛汹涌的金沙江畔,留下了他们忙碌的身影,收集了上千种土样和岩石标本,依托长期野外连续观测及高精度地表数据采集,十数年沉下心来真搞科研、搞真科研。


这个团队,就是数字地貌科研创新团队。而团队负责人,正是四川省干旱河谷土壤侵蚀监测与控制工程实验室负责人、西华师范大学国土资源学院副院长张斌教授。


早在2007年,张斌就开始对云南元谋干热河谷的侵蚀沟道形态展开调查,吹响了西南地区干热河谷科学考察的冲锋号。多年来,他带领团队一年到头有三分之一的时间穿梭在云南元谋、龙门山区、大小凉山等,连续设立了数百个固定样方。这些地区地形复杂,千沟万壑、坡陡沟深、陷穴星罗棋布,给科考工作带来了很大困难。张斌和团队成员常常要带着无人机、三维激光扫描仪、GPS、样本采集器等负重翻山越岭,山区险象重生,还经常遇到毒蛇、漫山遍野的扭黄茅等。

在科考的路上,张斌带领团队总是迎难而上。除了持续关注金沙江干热河谷元谋盆地沟道发育与植被恢复之外,2008年汶川地震发生后,张斌团队第一时间走进了龙门山地震带重灾区银厂沟,他们每年定期在此监测灾后土壤侵蚀、泥石流与沟道发育、河道变迁、植被恢复、生态修复治理等,重点关注震后泥石流沟和河道侵蚀演化规律和大型滑坡堆积体上植被次生演替趋势。连续10余年不间断地坚持在地震重灾区进行观测,获得了很多珍贵的一手数据和资料。


在千沟万壑的干旱河谷地区进行科学研究的艰苦,非亲历难以想象。张斌和他的科研团队始终扎根西南干热河谷地区,足迹遍布了西南地区艰苦而荒芜的土地。科考的过程中,他们常常披星戴月,早上五六点出发,晚上八九点钟到达宿营点,之后还需要连续几个小时整理标本,一天睡4、5个小时是常态。峭壁上蜿蜒的盘山路,曾有巨石滚落砸中他们所乘的车;荒芜陡峻的山路很多时候需要手脚并用才能爬上去;有时在坟地边的平地上休息打盹,有时住在蛇虫遁形的荒野里,漫漫长夜难以入眠……


不管山高路陡,不管危险困难,只要对研究有帮助,张斌和团队成员总是一往无前。今年开始,凉山州喜德县鲁基乡中坝村和李子乡洛乃格村成了张斌带领团队攻坚的“主战场”,这是他们2020年新增加的一个重点研究区域。李子乡洛乃格村分布有大片桉树林,频遭火灾风险,张斌带领着团队,在冯家堡子的油桉-车桑子-紫茎泽兰群落中,采用50cm长钢筋和密封样方编号标签,设置了20余个固定样方,进行生物多样性调查及植物标本采集,并确定团队成员每月对样方进行常规调查,持续监测植被恢复情况。


在张斌看来,科学研究更为重要的是要把科研成果转化为社会效益、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近年来,除了在科研道路上孜孜探索,张斌和团队更加注重科研和社会服务并重。以罗明良、刘守江、覃发超等老师为代表的团队成员,充分利用寒暑假时间到野外采集数据调查,跑遍川东北各市县镇村,更多次深入云南元谋干热河谷基地,与中科院成都分院、自然资源部第三大地测量队、武汉大学等科研机构合作,充分服务地方社会经济发展需求。

鲁基乡中坝村松树、青冈林广布,今年5月以来,这里发生了持续数天的山林大火。张斌和研究团队在这里开展了一系列火后地质灾害监测预警工作,成功预警了喜德县“6·4”泥石流。由于及时预警,当地处置得当,中坝村164名群众全部成功转移,无一人伤亡,受到了当地的好评,CCTV17(农业农村)频道《攻坚日记》栏目“彝寨新希望(3)”专题报道了团队对泥石流灾害的考察。


张斌和团队成员不懈监测十余载,在西南的山地、盆地,跋涉了十万余公里,收集近千盒的土壤样本,带回大大小小上千种岩石标本,并全部登记在册。困难没有吓到他们,反而让他们充满了干劲。“科考的过程中,我们没有太多杂念,只想着认准了就去做,不管有多累。”追求知识和新技术的渴望和兴趣,常常让张斌忘记了环境的艰苦。

西华师范大学地理学一级学科硕士点负责人、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专业硕士点负责人、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高级访问学者、中国地理学会地貌与第四纪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自然资源学会山地资源研究专业委员会委员、四川省地理学会理事、南充市科学技术二等奖获得者、宜宾市科技进步二等奖获得者……张斌获得了诸多荣誉,但他更看重的是教书育人,人才培养在他心中始终是头等大事。


多年来,张斌始终坚守在教学和科研一线,通过自己的言传身教,凭借对教书育人的无限热爱和对学术科研的执着追求,潜移默化地影响着身边的师大学子。他始终坚持“以项目带队伍”,团队成员在干热河谷区完成博士学位论文2篇,培养硕士研究生近40名,其中12名硕士研究生以第一作者身份撰写英文学术论文发表在SCI检索期刊上,12名研究生攻读博士学位。张斌还支持本科生直接参与团队教师的科研工作,众多的本科生在张斌团队的指导和实训下得到了锻炼,为以后的发展打下了扎实的基础。


“培养学生认识问题的能力和思维能力比仅仅传授书本上的知识更重要。”张斌常常鼓励学生主动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有时会留一些难题让学生们去查询资料,主动思考。野外科考之外,他坚持为本科生和研究生主讲各类课程4门。他上课从不照本宣科,每次上课前,都会结合最新的调研数据和学术动态把课件进行反复修改。

对于研究生的培养,张斌有自己的见解。他根据每一位研究生的特点和学术背景,有针对性地制定出学习和科研任务,并通过专题汇报的形式,及时指导学生;研究生的论文他总是会认真修改,一篇研究生论文被修改15次以上是最低标准,有时需要反反复复修改30余次。


一直以来,张斌还充分发挥“传帮带”的作用,积极培养青年教师,关注青年教师独立科研能力的提升。团队成员、青年博士吕威告诉记者,“张老师自律严谨,周末总是能在实验室看到他认真钻研的样子,这种沉下心来搞科研的态度潜移默化影响着团队里的每一个人。”张斌始终以身作则,不经意间传递的某种精神就会在某一位年轻后辈中生根、发芽、结果,让其终身受益。

在张斌的带领下,团队建设成果突出,形成了以罗明良教授、刘守江教授、覃发超教授、舒成强副教授、杨丹博士等为核心成员的科研创新团队,他们在应用现代测绘与GIS技术研究沟道侵蚀及其环境效应上苦下功夫、下苦功夫。近5年来,团队在CSCD中文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近60篇,被SCI检索英文论文近20篇(其中中科院1区论文2篇)。近3年来,团队获批国家自然基金3项、省科技厅项目3项。团队在干热河谷侵蚀沟道形态学及数字地形分析方面已经初步形成特色。


参加工作的20余年来,张斌初心不改,满腔热忱投入到他所热爱的科研事业中,他扎根一线,在祖国的广袤大地上写就最质朴的科研论文。“我希望能建好野外站,搭建好平台,让团队的年轻人能继续发奋努力,把西华师范大学国土资源学院的特色和优势一代代传承下去。”谈到未来,张斌充满希望和干劲。


往日精彩

 我眼中的师大,为2020小西瓜导航!


 新同学,你好!我是你的辅导员~


  晒录取通知书丨我最爱的礼物,如约而至!

文字 / 敬潇
图片 / 由本人提供
责任编辑 / 陈晨
策划制作 / 西华师大新媒体中心 

教师节快乐!点“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