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郑宇:和学生一起追寻光影的故事

我与师大的故事 西华师范大学 2022-04-27


语速快、思维敏捷、谈吐幽默,这是西华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教师郑宇给学生们留下的最深印象。他是《新闻摄影》《数字摄像》课上侃侃而谈的创作达人,也是《新媒体摄影包装技术》《纪录片创作》上的灵感大家,还是学生们成长成才道路上的良师益友。课堂以学生为中心、实践拍摄深入基层是郑宇教学中的鲜明特色。



课堂教学,以学生为中心



“在我的课堂上,学生的感受排在首位,让同学们感受到知识的趣味性和艺术酷酷的玩法很重要,这可以使学生自发的热爱自己的专业。”摄影课上,郑宇带领大家拍摄被点燃甩动的钢丝棉,利用相机长曝光模式拍摄光源的移动轨迹,让学生感受光绘摄影的魅力。课后郑宇选取优秀作品进行展示,仔细帮助同学们总结拍摄角度和运用光线的技巧,在这样一场烟火下的教学中,拉近了师生间的距离,引起了学生对摄影的无限兴趣。



思想是一切表达的内核。郑宇说:“我的课堂一切以学生为中心,师生的思想在这里相互碰撞。”从实践课地点的选择、实践物料的使用,电影作品拉片视角的赏析,再到拍摄实践项目的设计,方方面面都带动着积极的、创造的艺术氛围。“郑老师的课堂非常自由,他很尊重每个学生的想法,在课堂上我们可以充分互动交流,大家都很享受这种氛围。”学生张瑶说,同学们在开放的课堂中找到了喜欢的拍摄方向,充分发挥了主观能动性并积极参与其中。



影像创作经常是一项团队配合完成的工作,郑宇在教学中围绕项目进行团队组建,在提升实践技能的同时,锻炼学生相互合作、共同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多个小组作品阶段性汇报,激发学生的热情。他提出“三重”教学思路——重实践、重过程、重结果,指导学生在实践中收获知识、掌握知识的同时,手把手带领学生参加各类学科竞赛,以赛促训。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郑宇紧跟时代潮流,特别喜欢和学生们线上线下互动,其中17级的李戬与他交流甚多,“他时常给我们推荐优秀纪录片,有时会直接给我门票去看成都的摄影展。”不仅如此,郑老师还将First主动放映影展、北京大学生电影节影像展引入校园,让同学们有更多机会在学校就能看到很多自由、年轻的影像,以此激发学生的创作灵感。课下,郑宇关心学生的成长与发展,鼓励学生创作并参赛,“郑老师告诉我们要‘多谋事,多成事’,他经常在QQ群里分享省级、国家级的比赛项目,指导我们参赛”,19级学生叶剑说到。很多同学也会积极找郑老师沟通自己的想法。传道授业,是郑宇老师的快乐;求知解惑,是学生们的快乐;教学相长,则是互相悦纳。



实践课堂,延伸到凉山彝家



“做纪录片的人必须扎根在生活里,用时间换温度,拍摄过程不仅能提升学生的专业技能,还能锻炼学生的沟通能力,协调合作能力,更可以让大家‘沉浸式’感受中国传统文化。”郑宇在理论课讲授的基础上,每学期都会带领学生进入不同的乡村田野进行拍摄实践。近两年,他最难忘的是带领同学们翻山趟河,火车转大巴,进入凉山彝族田野点(村寨),进行《彝族毕摩》的拍摄。一月份的大凉山,夜里零下二十多度,大家裹上厚重的棉衣,一手持着木棍拐杖,一手提着沉重的设备在山里艰难行进。彝族老乡家的条件艰苦,窗户上只有塑料布,晚上睡觉大家穿着带去的全部衣服,盖着老乡的军大衣,半夜还是会冻醒,大伙挤在一起,男生们裹在一床被子里,手里攥着暖宝宝,哈气取暖。虽然条件艰苦些,却学到很多东西。



“从祭拜祖先到家族祈福,每一件彝族当地的仪式都很神圣,都是同学们平时接触不到的,有了文化震撼,学生自然会很激动,产生很多想法相互碰撞。”他说,我们要做的是取得老乡们的信任,真正从文化持有者视角观察、记录他们的文化,深入最基层,将文化最真实的一面展现出来。



在拍摄彝族一家人围在火堆旁谈话的场景时,团队同学雷顺远经验不足,不够敏锐,没有及时发现彝族同胞挪动了位置。郑宇轻轻走到镜头后,拍了拍他的肩膀,指了下屏幕,小声提醒道:“你现在是拿着相机的记录者、拍摄者,而不是一个固定在地上的监控器,要注意画面的场景调度。”拍摄过程中,团队同学刘永被彝族毕摩文化深深吸引,他感慨地回忆到,“郑老师带我们走出教室,领略了最真实的民俗,真切感受到文化的神奇与力量。”



入乡随俗,民族的力量震撼人心,郑宇带领学生以中国传统文化为题材,拍摄出带有厚重历史印记和丰富文化内涵的纪录片。“把这些带着感情拍出来的影像流传给后世,几百年后会是那个时代最好的礼物。”除了《彝族毕摩》,他和学生拍摄的《克智少年——吉则尔曲》《巴山背二歌》等作品,纷纷获得国家级、省级奖项,成果录入四川非遗文化影像数据库,为逐渐流失的文化做好影像化保护贡献力量。



获得荣誉,功到自然成



前不久,郑宇参加了四川省首届教师教学创新大赛,他以视频录课的形式参赛,提交了《影像传播创新社会实践》课程的在校授课情景和赴彝区实践拍摄《彝族毕摩》的相关视频内容,凭借新颖的教学形式最终获得省级三等奖。课堂上,郑宇往往把很多晦涩难懂的知识通过举例加深同学们的理解。他以《舌尖上的中国》等片段为引子作案例分析,让同学们现场分组拍摄两人对话镜头,并当堂展示分析课堂拍摄效果,让学生设身处地感受镜头的魅力。不同于传统的PPT教学,他充分利用信息化教学手段,让学生产生有趣的体验,取得了不错的效果。实践拍摄中,他以身作则,言传身教,注重学以致用,带领同学们合作完成了多部实践作品。



郑宇在教学过程中,勤于总结,善于反思,总是习惯记下自己的不足之处,于是他利用课余时间积极参加“纪录片创作工作坊”等相关培训,不断更新知识结构来反哺教学。新闻传播学院院长陈勇说,“学院给青年教师提供各种业务培训和学习的机会,促使他们快速成长。郑宇老师既心存高远眼界开阔,又敬业刻苦积极上进,厚积而薄发,脱颖而出绝非侥幸和偶然。”



进入西华师大工作已经六年多,作为老师,郑宇说他最大的乐趣和成就就是看到学生一步步变好。对于他而言,教书育人是不能停歇的思索,老师成就学生,学生也同样成就了老师。三尺讲台,三寸舌,三寸笔,三千桃李延慧心;六艺有备,六载风,六载雨,六载春风成秀林。





往日精彩

 留下你的青春笑脸,2021最美毕业照征集活动开始啦!


 1428名!四川省“三支一扶”计划公布


 亦师亦友 春风化雨 | 温柔的“巍巍姐姐”,真让人爱呀!
 
图片 / 李晶 张瑶 部分由本人提供
文字 / 郭京茜 陈曦 张瑶
责任编辑 / 郝雅君 陈晨
策划制作 / 西华师大报学生通讯社 西华师大新媒体中心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