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郭洪义:做冷门绝学的传承者,做教书育人的弘道者


编者按


师恩无言,桃李有幸。

在第40个教师节到来之际,为大力弘扬教育家精神,我们特意选择了一批可亲可敬的专家学者、老师们——

他们绘梦逐光,用知识点亮学生的未来;他们辛勤耕耘,诠释坚守三尺讲台的初心;他们潜心科研,不断探索未知,勇攀科学高峰;他们牢记使命,立德树人,为着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而倾情付出。



在西华师范大学,有这样一位年轻教师,他既是一位在冷门绝学领域的默默耕耘者,也是一位在教书育人道路上的敬业者,更是一位在蜀道文化传承创新中的践行者。他,就是蜀道研究院郭洪义副教授,一位将青春和智慧献给碑刻文献整理研究、致力于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学者。


冷门不冷  绝学有继



在历史的长河中,有些学问如同散落在时间缝隙中的珍珠,虽不为大众所熟知,却有着不可取代的价值。郭洪义的学术研究领域,正是冷门绝学。

纵使爬坡过坎是常事,星光从不辜负赶路人。在常人看似枯燥乏味的碑刻文献整理与语言文字研究中,郭洪义持续发力,已逐渐开始崭露头角。他独立主持了包括国家社科基金冷门绝学研究专项学者个人项目、国家社科基金西部项目、教育部古委会古籍整理研究项目等14项,其中11项已成功结项,2项获结项“优秀”评价。他的研究成果不仅在《中国语文》《文物》《语言研究》《中国文字研究》《域外汉籍研究集刊》等重要刊物发表,更获得了中国训诂学研究会青年优秀研究成果奖二等奖、四川省语言学会优秀学术成果奖二等奖等荣誉。


▲郭洪义荣获中国训诂学研究会青年优秀研究成果奖二等奖


郭洪义对古文字的热爱,始于大学时期。在那个文学盛行的年代,他却被古代汉语的魅力深深吸引。随后赴西南大学攻读硕士、博士,师从碑刻语言文字研究专家毛远明教授,系统学习科研方法,深入整理研究碑刻文献。在这里,他沉醉于那些被时代遗忘的冷门绝学。期间独立主持了重庆市研究生科研创新项目、中央高校专项课题;硕士毕业论文获评重庆市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博士论文答辩获评“优秀”。在郭洪义看来,这些荣誉最大的价值是给了自己继续在这片“乐土”深耕的信心。

“不要做偷懒、耍滑、取巧的学问,要能静下心来,敢于啃‘硬骨头’,坐‘冷板凳’,多出‘精品’和‘干货’。”毕业时导师叮嘱他的话,郭洪义从未敢忘记。2016年博士毕业,郭洪义来到恩师毛远明的母校——西华师范大学从事教学研究工作。

重走导师来时路,郭洪义前进的步伐更不敢松懈。他的研究不仅限于书斋,一有空就去各大博物馆参观各类碑石拓片展,前往碑石所在地开展田野调查与实地访问踏勘。寻路蜀道,不畏艰辛,从不停歇,只为追寻那些被尘封的历史真相。


▲郭洪义(左一)进行古蜀道田野调查


走进他的办公室,映入眼帘的是几通清代石碑,每通都重达百斤。“我把它们搬来教学生学会如何进行拓印、制作拓片。来,可以上手触摸原石。”郭洪义兴致勃勃地向记者讲述着这些碑石以及拓片背后的故事。

“刻在石头上的史书”——这是郭洪义对碑刻文献的深情称呼。在他眼中,每一通石碑,每一张拓片,都承载着厚重的历史与文化。它们不仅是自己研究的心头宝,更是教学的活教材,他努力让古老的碑刻在现代课堂上焕发新生。


▲郭洪义前往复旦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并以“优秀”等级出站


不懈的追求与努力,让他在碑刻文献整理研究领域取得了丰硕的成果。2017年立项国家社科基金西部项目“越南古代汉文铭刻集释”;2018年在复旦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期间,其主持的科研项目“五代石刻文字研究”“五代石刻文字研究及特殊字形谱编纂”获得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一等资助和特别资助,并在博士后中期和出站考核中获评“优秀”。


师如春雨  润桃育李


▲郭洪义教学过程中运用高仿真教具教学


郭洪义不仅是学术研究的耕耘者,更是教育事业的播种者。他深知,文化的传承需要新一代的继承者。因此,他将教学工作视为使命,以满腔的热情投入到教书育人之中。

“作为师范大学的一名青年教师,入职后的第一件事就是要站稳讲台。”这是2016年参加学校组织的入职培训时,授课专家一开始就强调的话,郭洪义牢牢记住了。他以最郑重的态度积极向学院优秀教师看齐,广泛地听课,然后反复磨课,慢慢找到了自己的教学状态。


▲郭洪义教学生锤拓制作拓片


他不满足于传统的教学模式,不断地探索和创新。他将现代科技融入传统教学,采用VR汉字虚拟仿真项目,进行虚实对比教学;结合课堂实训和现场拓印实践,进行情景体验教学;通过翻转课堂、项目式合作学习等方式,突出学生的中心主体地位,渗透“人工智能+”“互联网+”思维……他的课堂,总是生动而富有启发性,不仅是知识的传递,更是文化的传承,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增强了学生的文化自信。

“参加教学竞赛于我而言,既是一大挑战,也实现了一个小的突破,让我更加坚定努力成为一名‘好老师’的决心。”在更广阔的历练平台,铸就更快速的成长,郭洪义不断挑战自我,积极参加各类教学竞赛。他先后获得第三届四川省普通本科高校教师教学创新大赛副高组三等奖,西华师范大学第四届、第五届教师教学创新大赛特等奖。


▲郭洪义指导研究生现场查阅释读古籍文献


“执着、敬业、真诚”,这是学生们一提到郭洪义老师时会立刻蹦出来的词。他对待学生如同春雨般细腻,关心每一位学生的学习和成长。为了让研一学生尽快入门,他时常给他们“开小灶”,利用课余时间单独给学生补习文献学、文字学、训诂学等相关专业知识;为了激发学生学习碑刻的兴趣,他自己不断购买很多拓碑教具及拓印工具,手把手指导学生;为了提高学生的科研素养,他几乎每天都在和学生分享学术信息,教大家使用各类最新的科研软件,鼓励学生紧跟“数字人文”的研究大潮,不能落伍。

师如春雨,润桃育李。教师不仅仅是一个平凡的知识传授者,更是莘莘学子的青春引路人。将学生放在心上,关心爱护学生的发展前景;将课堂放在心上,努力提升课程含金量。这是郭洪义为自己设定的努力目标,他以实际行动诠释着什么是“教无止境”。 




赓续文脉  传承创新


▲蜀道研究院成员合影


低头赶路,也要抬头看天。去年习近平总书记来川视察调研,在翠云廊对蔡东洲等学者提出的“专注一个问题,深入研究下去”之殷殷嘱托,令郭洪义也备受鼓舞。他想着如何结合自己的研究,能为繁荣蜀道文化做些什么。他不仅要做一名学术研究者,也要做一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创新的践行者。

实际上最近几年,郭洪义一直在关注并搜集整理蜀道文献资料,尤其是历代蜀道石刻文献。厚积薄发,去年12月,他主持的“历代蜀道石刻文献调查、搜集整理与综合研究”成功获批立项2023年国家社科基金冷门绝学研究专项学者个人项目,通过对历代蜀道石刻文献的系统搜集、科学整理与综合研究,将有利于彻底摸清历代蜀道石刻文献的“家底”,从而为蜀道石刻文物的定级、保护与活化利用提供科学依据,同时也有利于进一步推动蜀道历史文化研究,为蜀道申报世界文化与自然双遗产提供重要的石刻文献资料与直接实物证据。


▲郭洪义带领团队成员现场释读蜀道碑刻拓本


作为蜀道研究院专职研究员,郭洪义需要负责蜀道文化研究中心的日常管理与相关建设。他积极撰写各类申报材料,参与筹备、组织蜀道研究院召开的各类学术会议、学科建设座谈会等活动;作为《蜀道》课程团队主要成员之一,他主讲有“蜀道文献整理研究概论”“蜀道碑刻文献专题研究”等相关课程,将蜀道文化精髓传授给年轻学子;走出书斋,跟随蜀道研究专家学者寻路蜀道,用心灵感受历史,在调查研究中宣传蜀道,大力弘扬并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一个人可能走得更快,但一群人走,才能走得更远。”郭洪义非常荣幸能够加入蜀道研究院,并与优秀的团队共事。日常研究与工作中,他与蜀道研究团队蔡东洲、王胜明、罗建新、金生杨、熊梅等开展学术探讨交流,虚心向他们请教研究中遇到的各类问题,与他们一道共同致力于蜀道文化的挖掘、研究和传播。


▲郭洪义和团队成员现场释读蜀道写本文献


在与同仁们的共同努力下,蜀道研究院获批四川省重点中华文化研究院,蜀道文化研究中心获评四川省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蜀道传承研究中心获评南充市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蜀道研究院获评全国教育系统先进集体,“蜀道遗产研究传承创新团队”入围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团队遴选团队。郭洪义个人也荣获四川省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专家库青年专家、西华师范大学“科研十佳”“青年五四奖章”等荣誉。

目前,郭洪义与同事们一起,正积极着手《蜀道研究》创刊组稿及后续编辑出版工作,还计划出版《中国蜀道碑刻文献集成》丛书,为后世留下宝贵的蜀道文化遗产。在赓续蜀道历史文脉的路上,郭洪义与蜀道研究团队一起蓄力、共同成长,他们的目标,不仅是让蜀道文化在当代焕发新的光彩,更是要让这份文化财富,代代相传。



推荐阅读

星辰大海的航者:物理与天文学院教学改革的创新与担当

🥰🥰🥰哇塞!师大变身“冰淇淋”

图片 / 由本人提供
文字 / 余姝宛
责任编辑 / 陈晨策划制作 / 西华师大新媒体中心

点赞,点“在看↓↓↓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西华师范大学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