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砥砺前行,乐育英才——河海大学常州校区30年人才培养工作纪实

2016-11-25 河海大学 河海大学
 河海大学常州校区身系"百年河海"血脉,在龙城常州办学已经走过了30年的历程。30年来,始终坚持以立德树人为己任,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核心,扎实推进本科教育教学综合改革,走出了一条重点大学异地办学的特色发展之路。


理念:饮水思源,一脉相承


河海大学是一所以水利为特色的教育部直属全国重点大学,经过百年的建设发展,在南京市、常州市设有西康路校区、江宁校区和常州校区,形成了"一校两地三区"协调发展的办学格局。常州校区是河海大学具有较完整办学功能的重要组成部分,设有机电工程学院、物联网工程学院、企业管理学院,有机械工程、物联网工程、会计学等15个本科专业,全日制在籍博士、硕士、留学研究生及本科生6000余人。


作为学校建设世界一流的特色研究型大学的重要力量,常州校区办学伊始,按照河海大学"统一招生、统一制订培养方案、统一教学管理制度、统一培养质量标准、统一毕业证书学位证书"模式,确保人才培养规格的一致性。坚持以学生为本,着力提高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智商与情商兼备,知识与技能兼备,素质与作风兼备"的有用之才。经过多年探索实践,形成了鲜明的办学特色,人才培养成绩斐然,创新创业精英不断涌现,每年近35%的学生在国内外继续深造,毕业生受到社会和用人单位的好评。




模式:多元并举,探索创新


常州校区以深化改革为动力,以优化人才知识、能力、素质结构为主线,按照河海大学"知识与能力并举,实践与创新并举,国内与国际并举"的要求,积极探索,构建了工程英才、学术英才、管理英才和创业英才多元化的人才培养模式。


实施教育部"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以下简称"卓越计划"),培养优秀工程型人才。2010年河海大学成为教育部首批"卓越计划"高校之一,首批2个试点专业均设在常州校区。2012年,校区3个"卓越计划"试点专业入选教育部"专业综合改革示范点"建设。"卓越计划"要求企业深度参与学生培养过程,常州校区与知名企业建立的工程实践教育中心及基地达45个,与常州宝菱重工机械有限公司、江苏国光信息产业股份有限公司共建了两个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与中国移动常州分公司共建了江苏省工程实践教育中心。"3段式工程能力培养,累计1年企业工程实践"的"3+1"培养模式,无疑是常州校区实施"卓越计划"的最大亮点。2014年江苏省高校"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工作交流会在常州校区召开,是对该校"卓越计划"取得成绩的充分肯定。 


实施个性化"英才计划",培养学术拔尖人才。常州校区自2010年起实施"英才计划",每年从一年级本科生中选拔60名"英才苗子",一对一配备学术导师,制订个性化菜单,挖掘特殊才能,助推个性发展。至今已有三届毕业生,继续深造率超过75%,发表学术论文160篇,129人在省部级以上学科竞赛中获奖309项,受理发明专利165项,被《江苏教育报》、新华网等主流媒体报道。


实施"1442工程",培养优秀管理型人才。常州校区从1997年开始与学校同步实施"1442工程","从一年级抓起,组织学生‘四学’(学习理论、学会做人、学会吃苦、学会创造),四年不断线,重点培养200名优秀学生骨干"。通过实施滚动培养,创新活动载体,增加岗位锻炼,注重成长跟踪等,推动学生全面提高综合素质,学生的理论素质、吃苦精神、责任担当、业务能力等方面得到了用人单位一致好评,优秀率在99%以上。


实施"162计划",培养创新创业人才。健全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厚植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土壤。推行"162计划",确保100%的学生接受创新创业教育,60%的学生参加创新训练,2%的学生取得优秀创新创业成果。从教学体系、实践平台、导师队伍三方面构筑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培育了一大批充满活力的学生科技创新团队,河海大学"e龙队"在2012年德国举办的世界杯机器人足球赛中获得半自主项目两项世界冠军,实现历史性突破;"嵌芯队"在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邀请赛中两获江苏参赛高校唯一的全国一等奖。近5年来,每年学生参加省部级以上竞赛获奖100余项、400多人次。构建"讲堂+赛场+工场"的学生创业实践生态链,形成比较完整的创业教育体系,涌现出一批创业典型。传澄制袜有限公司创始人朱澄,在大学期间开始创业,创建了"传澄"品牌,建立了"中国第一家袜子博物馆",打造了中国最大的网上袜子消费平台——袜云馆。现读大三的冯全,大一时创建"常州比由网络科技公司",获得200万元天使投资,目前年营业额600万元,成为大学生创业的榜样。




内涵:全面提升 助推发展


常州校区以学科建设为龙头,不断拓展人才培养的层次和内涵,持续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助推学生发展。 


构建特色鲜明、优势突出的学科格局,提升人才培养的层次。经过30年的建设,常州校区实现了本硕博学位点齐全的跨越式发展,形成了机械工程、电子信息为主,经济管理择优发展的学科生态和特色。依托特色鲜明的学科格局,不断推进专业内涵建设,优化课程体系,夯实本科教育基础,推动研究生教育发展,形成了博士生、硕士生、本科生和留学生的多层次人才培养体系。


提高科研水平和社会服务能力,拓展人才培养的内涵。疏浚技术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填补了我国该领域科技平台的空白,江苏省输配电装备技术重点实验室实现了常州市江苏省重点实验室零的突破。以科研平台为依托,教师从事科研的热情持续高涨,在水利机械、疏浚技术、智慧水利、物联网、输变电技术、区域经济等方面催生了一批原创性研究成果。教师以对科研的热爱浸染学生,将科研成果融入教学内容,激发学生的专业兴趣;结合科研项目,为毕业设计提供实战课题;科研团队吸纳学生,拓展学生的视野,提升其科研能力。如入选2014"江苏好青年百人榜"的龚润航同学,本科阶段就参与了"英才计划"导师的两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研究,申请发明专利8项(授权2项),发表高水平论文5篇(EI检索2篇)并获得省部级以上学科竞赛奖5项,业绩令人瞩目。 


打造优质师资队伍,汇聚人才培养的核心力量。成立教师发展中心,组织教学午餐会、名师讲座、教学沙龙等系列活动,采取新教师研习营、助教工作期等措施,逐步形成组织化、制度化、专业化的教师教学能力发展体系。广大教师遵循"学无止境,教亦无止境"的河海传统教风,严谨治学,倾心教学,每一位教授都为本科生上课,涌现出宝钢教育奖获奖者、江苏省教学名师等一批治学严谨、教书育人的先进典型。



旨归:上善若水,立德树人


常州校区牢固确立立德树人、以德为先的育人宗旨,从德到言,从身到行,为学生注入河海的精神与理念,实现品德、知识、能力培育的有机统一。 


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激励学生勇担家国使命。以爱国主义教育为重点,构筑好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主渠道、党团组织、社团活动主阵地,拓展思政教育进网络空间、党建工作进学生社区,增强学生"情系河海、献身水利、报效祖国"的追求。如优秀大学生村官任杰,毕业时放弃了到外企工作的优厚待遇,离开了相对优越的家庭环境,自愿服务苏北农村、扎根基层,在"三农"工作"大舞台"挥洒青春、奋发有为,成长为当地老百姓的贴心人和脱贫致富的带头人,受到了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接见,被中央主流媒体报道。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为重点,引领学生锤炼高尚品格。以思想道德规范为基础,开展形式多样的爱国爱水爱校系列主题教育活动,师生感恩学校、关爱他人、回报社会的优秀事迹层出不穷。从以"受教育、长才干、做贡献"为宗旨的社会实践活动,到"项目+基地+团队"的志愿服务新体系;从研究生自发捐出国家奖学金成立"爱心基金",到"中国好人"退休教师钱习之二十年如一日资困助学……营造了崇尚道德价值、引领文化建设的精神氛围。 


以校园文化活动为载体,倡导学生养成河海情怀。以弘扬河海文化与河海精神为基础,创造性地开展"构建人文河海,建设和谐校园",以"两月两节"活动(校风建设月、社团巡礼月、校园文化艺术节、大学生科技节)为载体,开展紧扣时代主题的校园文化艺术活动,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促进青年学子全面发展。在河海文化的熏染下,"献身、负责、求实"的水利精神在河海人的身上得到彰显;"上善若水"的精神已成为河海人的共同追求;"我饮河海一滴水,我献祖国一生情"已成为广大师生的共同心声。


河润万物细无声、海纳百川博大成。今天,百年名校河海大学,将紧紧抓住国家启动"双一流"建设的宝贵机遇,扎实推进高水平特色研究型大学建设。常州校区也将在新的起点上不忘初心,继续前进,努力培养具有全球视野、中国灵魂、河海特质的高素质人才,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力量。


(全文刊登于新华日报2016年11月24日第八版)


图片:彭国平

编辑:小海螺记者团 实习记者 李沁沁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