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港珠澳大桥建设工程中的河海校友 | 筑桥十载 初心如故 ——记中交四航院港珠澳大桥项目亲历者朱利翔董事长

小海螺记者团 河海大学 2019-02-15

港珠澳大桥开通仪式今天上午在广东珠海举行,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出席仪式并宣布大桥正式开通。作为“大国重器”的代表性工程,一大批河海校友在工程的建设管理和科研攻关中做出了突出贡献,赢得了广泛赞誉。国之重器有河海,是对广大河海人的肯定和鼓舞,更是河海精神的积淀和弘扬。


为了深入挖掘和展现新时代河海人治水兴邦的感人故事,通过身边的人和身边的事感动激励广大师生,展现河海力量,提升河海形象,振奋河海精神,学校集中采访了一批参与港珠澳大桥工程的河海校友。从今日起,在河海大学官方微信【港珠澳大桥建设工程中的河海校友】栏目中陆续推出,敬请关注。


(图片来源:央视新闻)


筑桥十载  初心如故


——记中交四航院港珠澳大桥项目亲历者朱利翔董事长


个人简介

朱利翔,中共党员。1964年出生于福建,1984年本科毕业于河海大学港口与航道工程专业。历任港口总图室专业设计员、设计室副主任、四航院副院长等职务,现任中交四航院党委书记、董事长,亲历港珠澳大桥等重要工程建设。


10月23日,历时十五年的“超级工程”——港珠澳大桥开通仪式在珠海举行。作为世界建筑史上里程最长、投资最多、施工难度最大、也是最长的跨海大桥,作为建设者之一的中交四航院团队,在岛隧工程建设中把握机遇,重任在肩,始终秉持“固基修道,履方致远”的企业使命、“踏石留印、抓铁有痕”的实干精神、“追求卓越,精益求精”的匠心,为祖国交通建设事业的发展挥洒青春和汗水。


这样一支展现出大国工匠集体智慧和勇气、共同承载着责任和梦想的精英团队,是中交四航院党委书记、董事长朱利翔最大的骄傲。

 



从“跟跑”到“领跑”


2008年,是朱利翔乃至四航院发展中具有重要意义的一年。这一年,已经在港工界小有名气的四航院,在朱利翔的带领下,投身了一个对于绝大多数中国工程师都陌生的领域,挺进港珠澳大桥隧道和人工岛的勘察设计工作,向深海快速筑岛、超大规模沉管隧道这一世界难题发起挑战。


“现在港珠澳大桥全线贯通,回过头来看,最初的决定是让我们痛并快乐着,痛是因为我们要从沉管隧道、人工岛的跟跑者自主创新成为领跑者,快乐是因为我们拥有这个伟大的时代,能让我们攀登世界桥梁建设的巅峰。”回忆起来,朱利翔感慨良多。


港珠澳大桥是连接香港、珠海、澳门的超大型跨海工程,全长55公里,整个项目按EPC总承包方式进行,设计、施工、采购等一包到底。岛隧正是项目核心所在,即两个人工岛和6.7公里的海底沉管隧道。但原有设计方案并不尽如人意:一是工期过长,按原设计方案,预测成岛时间需要两年多。二是环保问题,传统的大开挖方式会引起污染,而施工区域是中华白海豚的保护区。三是安全问题,伶仃洋的航道,可以说是世界上最繁忙的航道之一。就现有的吞吐量而言,每年可达十亿吨级。如果大开挖两年多,对船舶航行、商业贸易甚至对整个华南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都将造成重要影响。


虽然原设计方案已经通过交通部组织的初步设计审查,但四航院的工程师们一直没有放弃参与港珠澳大桥工程设计工作的强烈愿望。朱利翔和院里的大师们一直在思考探索如何优化设计方案,经过一轮轮激烈的辩论与探索,他们将目光聚焦到过往在长江口、南沙港等项目中实施的大圆筒施工工艺,开创性提出大圆筒快速成岛设计方案。这一方案得到了中国交建总工程师林鸣同志的肯定与支持,林鸣总希望四航院对大圆筒成岛方案进行更加深入的研究与分析作为备用设计方案。


四航院第一时间抽调精兵强将成立了以王汝凯设计大师为首的攻关小组,围绕8个难点方向,一一细分,一一攻克。终于交出一份让世界震惊的答卷:依托四航院乃至中国交建50余年水运工程建设经验,将四航院在长江口、南沙港等项目中实施的大圆筒施工工艺创新融入港珠澳大桥深海筑岛,把一个个大圆筒插入海床固定,再填砂成岛。这个大胆而创新的想法,迅速获得交通部各级专家首肯,让原本需要2-3年建成的东、西人工岛实现了“当年动工、当年成岛”的世界深海筑岛奇迹。


然而提出这一设想伊始,既有众多反对声音,也有出于客观原因的担忧:深海水域环境比过往长江口、南沙港更为复杂,大圆筒重量、直径、高度都将放大数倍甚至数十倍,制作、吊装、运输、深插都将更为复杂。面对种种反对与质疑,设计团队“大胆设想,小心求证”,项目团队与国内外专家讨论、交流,收集国外大型深海岛隧工程建设资料,与专业科研机构联合实验论证,并采用了业内少见的钢圆筒建岛不成立的“反向论证法”,最终证实“大圆筒”方案可行!四航院这群原本“做码头的”,打破了思维定势,克服了既定约束,用创新交出一份深海筑岛答卷:东西人工岛四个月成岛,人工岛总体八个月建成,比预计工期节省了三分之二的时间,省钱省力,质量上乘。


回想这段经历,朱利翔笑道:“大多数的工程都习惯沿用已有技术与方法,如果没有最初的决心与坚持,我们现在还是不值一提的跟跑者,正是面对质疑与反对时的坚持,才让我们从跟跑到领跑。”

 


从“尝试”到“突破”


翻看四航院港珠澳大桥勘察设计团队介绍,会发现团队里有很多已经退休的大师和专家,他们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和远见卓识;团队更有很多刚从学校毕业的年轻人,他们业务能力很强,创新意识也很强。新老血液汇聚一起,迸发出惊人的力量。正是这支“老少咸宜”的团队,在朱利翔的带领下一路过关闯将,一路鲜花掌声,一路凯歌高唱。当然,其中也有不少困难和挑战。


其中首要的就是对跨海隧道补充钻探。面对港珠澳大桥这一世纪工程,传统钻探取样设备和标准已无法满足工程“精确到毫米级”控制需要。四航院在接受勘察时,外界普遍认为四航院将全部外包给国外公司,依靠“国际援助”来完成补充钻探。面对经验、技术等方面的差距,朱利翔谈到“跨海隧道补充钻探是对四航院勘察的挑战,更是四航院精细化勘察迎难而上,走向世界的机遇”。在反复权衡后,最终决定集全院之精锐,自力更生完成补充勘察工作。四航院的补充钻探按照精细化要求进行,按照国际标准开展,勘察“亮剑”赢得了精细化勘察的市场口碑:海床CPTU、波浪补偿仪、20米深海钻探平台等一批批新技术、新工艺和新方法层出不穷,弥补了多项国内外勘察技术空白。他们不仅对钻探数据做出了科学优化,还使安全系数提高了20%以上。更凭借出色表现,赢得了COWI等国内外一流同行的高度赞扬。港珠澳大桥总工程师林鸣更是肯定道“四航院精细化勘察正是千千万万中国工程师们创新的缩影”。值得一提的是,补充钻探的骨干便是河海大学的毕业生。


钻探的成功为四航院打响了第一炮,公司上下也信心百倍。此后,突破接踵而至:深度介入隧道的设计,把原来的刚性基础创新地换成半刚性基础,取得了出人意料的效果;参与了隧道沉管的空间结构计算,提出令人信服的结构方案;承建八万吨的沉管预制场,巧妙利用山体结构把山挖开,建设灌排系统;承制1.5万吨的世界最大深坞坞门,作为预制厂的总门户。在项目最后的清淤工作中,他们更是大展身手。过去工程中的泥沙问题一般是一年或者半年做一次预报,预报级都是几十公分级。在港珠澳大桥项目中,四航院主动加压,提出按天预报,且是毫米级,这在世界上是绝无仅有的。值得一提的是,四航院泥沙方面的专家,许多都是河海人。


如今,岛隧工程已经建成,如果前往东、西人工岛,还未靠近,便能远远看到东、西人工岛宛若耗贝般矗立于珠江口岸。如果是夜晚,东西人工岛灯光璀璨,宛如皇冠上的明珠,闪耀在伶仃洋的碧海夜空中。岛上建筑,正是由四航院广东省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冯颖慧带领团队设计。在设计过程中,冯颖慧总建筑师结合人文环境,提出清水混凝土这一建筑艺术形式,并将南洋柱廊文化融入其中,将清水混凝土最原始最本质的面貌“素面朝天”地呈现出来。2017年12月31日,东、西人工岛更是用璀璨的灯光和绚丽的烟花惊艳世界。


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四航院在港珠澳大桥中的深度参与,既让四航院的实力和能力的显山露水,更让世界对中国勘察设计有了更深的认识。深负重望的四航院在下沉式大圆筒施工的计算能力、沉管预制场设计、半刚性沉管隧道基础设计、人工岛建筑设计等多个领域获得了“世界首创”的荣誉。卢永昌、梁桁等一批设计大师脱颖而出,在岛隧工程中担纲设计主持,勇挑大梁。十余年磨一剑,使得四航院今天的科研骨干人才辈出,硕果累累。



从“唯一”到“第一”

 

“四航院人的努力,在港珠澳大桥‘唯一’中创造出一个接一个的‘第一’,但并不代表我们永远是第一。我们要成为世界一流企业,就不能止步不前,要始终在路上。”此番话出自朱利翔之口,正是四航院一路走来最真实的写照。


1999年,三十五岁的朱利翔走马上任四航院院长。在港工建设停滞的大环境下,如何迅速摆脱困境,实现新的发展成为摆在面前首要任务。2000年初,朱利翔审时度势,大刀阔斧深化改革,从强化管理入手,对全员进行定岗定编定员定责,一举打破“大锅饭”痼疾。理顺管理关系,精简机构,实现了组织结构与市场的对接,改革得到了员工的认同,有效提升了管理效率和管理水平,使企业的内在活力迅速迸发出来,为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机制保障。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朱利翔等院领导班子明白,与同行的设计院相比,如果没有“拳头产品”,仅靠低价策略争取项目,无异于饮鸩止渴,难以为继。为此,朱利翔亲自挂帅抓经营,强化经营激励机制,出台新的经营管理办法,调整经营策略,开拓新的经济增长点。在朱利翔的带领下,四航院牢牢抓住了瓜达尔港和南沙港项目两个机会,在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抢占先机,逐步赢得了企业的快速发展。


谈起2001年瓜达尔港项目的情景,朱利翔至今还是掩饰不住心中的自豪与兴奋,将其称为“真正改变四航院命运的项目。”得知我国最大援外项目——巴基斯坦瓜达尔港即将启动的消息后,四航院领导班子敏锐地察觉到了这一难得的发展机遇,能够拿到这项工程,将极大带动四航院发展,闯出一条海外发展的新路。他们主动出击,提前谋划,多次前往现场考察调研。在当时的竞标过程中,四航院平均年龄不足三十岁的设计团队在大牌云集的现场尤为亮眼,最终以出色的技术方案和进度保证拔得头筹。项目实施过程中,年轻的四航院团队,更是以“华南虎”般打硬仗的工作精神赢得了业主的一致好评,用自己的智慧和汗水,树立了境外工程勘察设计的成功典范,被巴方誉为“中国速度”。“正是瓜达尔港项目这一海外的‘唯一’,造就出四航院走出去发展中一个又一个的‘第一’。”谈及于此,朱利翔不禁感叹。自此,四航院逐步成为国内首批“走出去”发展的企业之一,在安哥拉、苏丹、沙特阿拉伯、巴基斯坦、斯里兰卡、孟加拉、马来西亚、巴拿马、东南亚和美洲等许多国家都留下了坚实的足迹,海外业务份额占总收入半数以上,成为四航院企业经营的一大亮点。


纵有千般苦,枯木能逢春。年轻的四航院正是靠着为祖国交通事业奉献的热忱和决心,先发海外,树立形象,优质高效服务成为四航院制胜的法宝,如今,紧跟国内外形势变化,四航院与时俱进的提出 “打造交通与城市基础设施一站式综合技术服务商”口号,横跨交通与城市基础设施的投资、建设、开发、运营等领域,纵跨投资融资、咨询规划、设计建造、管理运营等链条。2013年,四航院荣获建设部每十年评选一次的行业标杆企业奖项,从筚路蓝缕、创业为艰到今天的迎风猎猎、展翅高飞,四航院的发展历程诠释了“永远在路上”这一理念。




从“少年”到“初心”


“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朱利翔常说,青年人才是四航院最宝贵的资源,谈起手下的精兵强将,特别是年青一代,他毫不吝啬地大加褒扬和赞美。四航院作为老牌设计院,在朱利翔看来,它永远年轻,永远是不忘初心,矢志前行的少年。


“人才和创新是四航院生存和发展壮大的根本,更是四航院永葆青春之志,少年初心的不竭动力。”朱利翔笑谈到。在人才领域,四航院以市场为导向,以业务为需求,突破单一型人才培养,创新多元人才成长。每名进入四航院的员工都配备有专业技能强、实践经验丰富的老师,真正给想干事者以机会,给能干事者以舞台。在创新领域,四航院制定了科技创新计划,成立了劳模创新工作室,定目标、配人才,大手笔奖励项目创新,他们尽量给年轻人营造出自由和宽松的环境,营造浓厚的知识和学术氛围,让每一位“少年”都不忘“初心”。


朱利翔很少接受采访,却对河海大学的采访格外认真。他说,“学校有一定特点,就会给这个学校的人打上一定的烙印,而且这个烙印是很清晰的。”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回忆起自己在清凉山麓求学的少年锦时,朱利翔说,“河海的时光是很美很单纯的,河海鼓励我们对自己梦想负责,严格要求,勇于探索,这正是我想培养的四航院少年初心。”


对于当下的年轻人,朱利翔有所寄语。他说,时代在变,但精神不能变,创新思想、抱负志气不能变,理想信仰不能空,年轻人更应志存高远。我们正处在一个高速发展的好时代,更需要将个人目标与国家、工作单位的目标相融入,更需要我们脚踏实地的去实现。在国家战略里,四航院都是先锋队、排头兵。四航院为国家做了很多大的工程和项目,这也是给年轻人锻炼的平台,所以年轻人应该积极进取,挥洒青春,而不是坐而论道,虚度光阴。他相信,君子性非异也,善假于物也。聪明和智慧就是要善于利用经验,善于利用资源,善于合作,合作精神加上良好的习惯和条件作为土壤,一个人的才能便能开花结果。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作为港珠澳大桥的排头兵,四航院人披荆斩棘,迎难而上,作为四航院的掌舵人,朱利翔步履不停,坚守初心。在港珠澳大桥的建设史诗中,四航院将和港珠澳大桥紧密相连,熠熠生辉,在我国伟大建筑事业中,四航院正以昂扬的姿态振翅翱翔!



文字:小海螺记者团 丁玥,张春平

编辑:小海螺记者团 龚炎华,柏蓉


文章已于修改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