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海吾师】| 带着信仰前行 初心照见未来———访河海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张静教授
她是大学思政理论课教师,长期耕耘在教学一线,将枯燥的理论课程打造成了深受学生喜爱、专家好评的热门课,多次在省级教学竞赛中获奖;她是教育教学的创新者,她开设的“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课程也为兄弟院校提供了示范;她是共青团江苏省委高校工作部兼职副部长、江苏省学生联合会副秘书长,将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运用于共青团工作中,为团组织的思想引领工作建言献策;她是江苏省优秀理论课教师“领航·扬帆”计划入选者,作为全省高校优秀青年思政课教师的代表,将在省教育厅的指导、支持下,立足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梦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长远发展,在思政教育领域发挥更强的示范作用。她,就是河海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的教授——张静。
初见那天恰逢国家公祭日,张静老师向记者呈现了她在当天“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以下简称“概论”)课堂上如何带领学生纪念南京大屠杀中罹难同胞的场景。张老师提前在班级群中发了国家公祭日相关内容的链接,上课时她沉重地讲述日寇在南京“劫掠黎庶,屠戮苍生”的罪行,严肃地告诉同学们要铭记历史,珍爱和平,勿忘国耻,自强不息。10:01,全班一起伫立,默哀,教室氛围凝重,有同学眼角已经泛起了泪光。身为思政课老师,张静说:“讲台就好像是我的舞台,站在这里我就肩负着育人的责任。在这样一个特殊的历史时间点,我应当向学生传递正确的历史观,进而让他们更好地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和实践。”
尽管已是任教多年,张静老师每次上课前仍会结合最新时政重新备课并打磨课件,不断精益求精。在讲台上,她更是倾情投入,饱含热情,一言一行都有很强的感染力,让同学们如沐春风,不知不觉就被她吸引。张老师还特别善于“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在她看来,思政教育应该“如盐入汤”,能尝到汤的美味,却看不到盐的痕迹。
现为心理学专业的研究生文雨卿说:“张老师会很细心地把课程中的理论‘藏’到一些有意思的活动中,比如在理解柯尔伯格的‘三水平六阶段’道德发展理论的时候,张老师是通过带领我们解析影片中人物心理特征来帮助我们理解该理论,从而提高自我认知水平的。”
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大四学生符德鑫也表达了自己的感受:“张老师的课堂信息量很大,但是节奏非常紧凑,环节设计精巧,表达娓娓道来,总能把我们的思维吸引到课堂中,连刷手机都顾不上,一节课总是在不知不觉中就过去了。”
同学们的认可和收获就是对张老师最大的回报。正如她自己所言,因为“立德树人”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所以不曾感到倦怠;因为热爱这三尺讲台,所以始终充满动力;因为只有老师认真学生才会认真,所以应当竭尽全力使课堂“更接地气”;归根到底便是为了不辜负学生的期待,也不辜负自己的初心。
在张静老师看来,上课是一门艺术,也是一个教学相长的过程。她一直在“教中学,学中教”,积极探索教学改革,创新教学方式,希望能引导学生增强学习能力,改变以往通过死记硬背来完成思想政治理论课学习的“应试”思维,形成善于思考的习惯。张老师常说,思政教育决不能局限于课本,一定要立足时代,立足国情,要把课本中的知识与社会上、身边的事件相结合进行思考,提高自身认知水平,从而树立正确的“三观”,并且最终指导实践。
她根据多年的教学经验,在课堂中设置了“时事评论”、“专题研讨”、“社会实践”等教学环节。在社会实践环节,鼓励学生通过问卷调查、个案访谈、口述史、社会公益活动、微电影拍摄等方式。鼓励学生们不断尝试收集资料,了解社会,勇于表达自己的想法和见解。
在一次课上,时事评论的同学带来的新闻是关于青少年犯罪与校园霸凌的,分享结束后,张老师就这一问题引导学生们展开了热烈的讨论,有些同学甚至敞开心扉地分享了自己的亲身经历,使得许多同学产生了情感共鸣,引人深思,大家畅所欲言地从不同角度分析了导致问题产生的原因,并提出了一些对策和建议,同学们都认为这种讨论让思维触角延展到不同的领域和层面,同时也增加了对教材内容的理解,受益良多。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大三学生仲玮民同学说,“张静老师在教学中非常注重调动、启发学生独立思考、积极表达的能力。对于每一个教学专题,老师都会开展与该专题内容紧密相联的课堂专题研讨,从当今社会热点问题、国内国际形势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在各行各业发展中的体现,研讨内容精彩纷呈,研讨过程中擦出的思想火花也令人受益匪浅;此外,老师在授课时讲解十分详细,节奏有条不紊,且注重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与高效学习方法的应用。” 他感慨道:“张老师十分强调通过思政知识的学习培养人文社科的思维方式,提倡用思想政治与社会科学的角度重新理解学生各自的学科领域与专业知识,引经据典、融会贯通。”在张老师的印象中,“仲玮民平时在课堂上经常主动发言,对社会中的问题善于思考,具有正能量和正确的价值观。”而在仲玮民看来,这和张老师的言传身教、循循善诱密不可分。和仲玮民有着同样感受的学生还有很多,而能引导同学们用科学的思维方法进行独立思考,也正是张老师一直以来的目标和期待。
张静老师本科毕业于武汉大学英语专业,硕士、博士研究方向分别是心理健康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在她看来,“英语是表达和沟通的语言工具,心理学为我们提供了实用的观察方法和对人发生影响的心理规律,而思想政治教育则是运用心理学、教育学规律,通过语言表达来塑造人的人思想观念和行为。”选择了思政教师这份职业后,她就用心在实践中慢慢摸索并积累教学经验,而博士后流动站科研工作和一年英国访学的经历使她学术视野更加开阔和国际化。
谈到与河海大学的缘分,张老师说:“河海大学有着像孙其昂教授、刘爱莲教授等在学界享有很高权威和优秀口碑的前辈,有着浓厚的教学和科研氛围,所以我选择了这里。”对于在河海工作的这五年,张老师感到很开心,她说学校和学院领导们竭力为老师们创造良好的教研平台,关心教师成长,同事们工作兢兢业业,为人热情温暖,在这样的环境里,她才能够安心投入于教学教研,不断完善教学突破自我。张静老师在河海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主要承担了本科生“概论”课、研究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和本科生“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的教学工作。据了解,目前国内很多高校都开设有思政本科专业,但开设“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这门课的院校却很少,因为该课程属于交叉学科,需要授课教师具有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学的双重专业背景,张老师的“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深受学生的喜欢,也得益于她对“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的热爱和追求。
张老师觉得自己很幸运,在不断跨界学习的过程中,找到了她最为热爱的专业——思想政治教育。而对青少年道德判断能力问题的研究也是张老师近些年来教学创新和科研的重心。她先后探讨了“青少年道德判断能力的评价体系”、“网络虚拟社会、全球化对道德判断能力的影响”等论题,发表该主题论文12篇,形成《全球化境遇中青少年道德判断能力培育研究》书稿,并2017年获批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
同事胡学海老师说:“张老师给大家印象最深刻的就是她对于教学的近乎偏执的完美主义。讲授多轮的课程她依然认真备课,把最新的科研理论成果融入教学。”学院教学秘书韩聪颖老师说:“张老师工作量很大,但她总是精神饱满,对课堂充满热情,并且以精益求精的态度对待每一堂课。”张老师总是说,学无止境,社会实践和思政理论都是动态发展的,我们必须坚持正确的导向,坚持“终身学习”,保持思想与时俱进。她积极深入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博览群书,参编思政读本,平时也会通过网络、电视等多种媒体渠道关注国内外时事热点,从未松懈对理论的钻研,也从未停止学习的脚步。正如她自己所言,在思政教育这条路上,她愿“用一生来做好一件事”!
《学记》有云:“安其学而亲其师,乐其友而信其道”,这句话常被简化为“亲其师,信其道”,以揭示良好师生关系对于教育教学的重要性,习近平总书记则尤其强调思政课教师亲和力的价值。张静老师对思政课的亲和力问题给予了充分关注,已以此为主题发表了2篇论文,不过,她但并没有停留在研究层面,在教学中,她时刻都在试图提升自己和课程的亲和力,以此成为学生信其道的良好开端。张静老师说:“我一直希望成为能为学生‘传道、授业、解惑’的良师益友。传道是指在学生重要的‘拔节孕穗期’,既通过思政课教学对其进行引导,也通过潜移默化和言传身教,帮助学生深刻认识个人与他人、社会、国家之间关系的道理,树立起正确的‘三观’,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达到立德树人的目的;授业是指既教授理论知识,也要引导学生学会关注社会、形成善于思考问题的习惯;解惑是指既能运用自身的知识、技能为学生解开困顿、迷惑,也要培养学生形成独立分析困惑的能力。”
张老师总是用春风般的温暖对待身边每一位学生,她希望“师生一家,其乐融融”。播音与主持专业大三学生孙雨琪分享了一个小故事,有一次她穿了汉服去上课,下课后张老师坐在她身边,夸赞了汉服,还询问了汉服的形制等,使她感觉到,张老师更像一位大姐姐,温柔如四月春风。英语专业大三学生李璐则是这样评价的:“静静老师有着循循善诱、因材施教的教学风格。讲课亲切自然,深入浅出,娓娓道来,细细引导,使师生在一种平等、和谐的气氛下愉快地双向交流,将对知识的探索融入简朴真实的情景,让我们在静静思考、默默首肯中获得知识。”研究生孙青青很是感恩能有幸成为张老师的学生:“张老师既是我们的导师,也是我们的朋友。老师不仅在思想上为我们释疑解惑,在学习上引导我们前行,在生活中无微不至的关心常常会令我们很感动。有幸做张老师的学生真的很幸福。”许多学生都会感叹道,缘分使他们遇到这样一位知性、静谧、秀外慧中的老师,能有机会跟张静老师学习是一种荣幸!
“概论”课程组负责人董大亮老师告诉记者,学院组织“我讲思政课”大赛,邀请张静老师担任参赛学生指导教师,张老师对每一组选手都悉心指导,从选手仪态到穿衣打扮,都进行点评,并把自己的参赛获奖视频与同学们分享,让参赛同学收获良多。学生向教研室微信公众号投稿展示课堂汇报内容,张老师不辞辛苦,每一篇投稿内容都反复修改,力争精炼详实让同学们非常感动。
同事朱小娟老师称赞她道:“日常生活中的张静老师为人随和,待人友善,常常给人带来温暖。在我心里,她除了是我的同事,也是一位可以交心的姐姐。在学生面前,她也是同样地和蔼可亲。”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在张静老师看来,要有坚定的信仰,扎实的理论,更要有实际的行动才能扬起“领航”的风帆。
除了承担繁重的教学、科研任务以外,张老师也是实践育人的积极倡导者和努力践行者。她一直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自己也通过各种形式参与社会工作,担任“青马工程”“1442工程”指导教师、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指导教师专家库成员等,每年都积极参与学生暑期社会实践的选题设计,指导多支实践团队,为青年学生成长提供理论指导。她还被选拔担任共青团江苏省委高校工作部兼职副部长,为全省高校共青团组织的思想引领活动提供理论指导和专业咨询。她提出“把高校思政教师吸纳到理论宣讲团”的建议得到团省委的采纳,进一步发挥了高校思政教师在青年思想引领中的作用。她通过江苏高校品牌专业教学学术活动周、河海大学教学技能工作坊等平台进行公共基础课说课展示、思政课程教学展示,教学影响力在省内产生了辐射。她还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课堂拓展到校外,为企业、社区政工干部等讲课,有效提升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形象,扩大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社会影响。
立足于培养学生正确的“三观”,通过课堂教师教学、课后实践学习,充分发挥思政教师在理论层面的思想引领作用,这就是“领航·扬帆”计划设立的初衷。而对于张静老师来说,入选这一计划意味着自己多年的教学教研成绩得到认可,更意味着未来将承担更重的责任。
谈到对未来的期许,张老师说,她将带着信仰前行,秉持着立德树人的从教初心,始终坚持以身作则,以己之信来育人之行,做青年学生的良师益友。
河海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戴锐教授说,通过多年、多方面的精心耕耘和不懈探索,张静老师终于收获了教学之树的累累硕果,她是学院众多优秀教师的一个代表,此次入选“领航·扬帆”计划,是学院和学校的荣誉,也是思政教育获得更好发展的契机。学院将大力支持“领航·扬帆”计划,为青年教师的成长提供条件支持和保障措施,另一方面教学要在反思实践中成长,青年思政课教师要相互学习、相互勉励,在学科反思基础上,加强其他专业理论学习,将其融入到教育教学全过程。
学院党委书记刘兴平也表示思政课是“功在当下,利在千秋”的伟大事业,思政课关键在教师,教师们要不断提升政治素养、学术素养与教学素养,才能守得住课堂,站得稳讲台,教得好学生,只有立足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梦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长远发展,不断激励一代又一代思政人久久为功地做下去,把思政课建成党放心,人民满意的“金课”,我们才能不辜负党和人民对我们的重托。
文字:张潇潇,马媛
图片:张静
编辑:小海螺记者团 刘照昕;柏蓉
推荐阅读
【推TA上头条】| 专业第一、直博TOP名校,这位河海姑娘自律的人生,优秀!
最美人间四月天,遇见漫画中河
【推TA上头条】| 不断尝试的“奖学金收割者”水之子潘佳佳:要拥有去“失败”的勇气
河海大学理学院师生党员合力战“疫” 确保学风建设“不掉队”
我们都是收信人!河海大学@南京林业大学@西交利物浦大学@江苏海洋大学,接力棒在江苏传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