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上新闻联播和人民日报的这位河海学子,为她点赞!
7月7日,央视新闻联播、新闻直播间和中国新闻栏目报道了在“七七事变”爆发84周年纪念日,全国各地举行的系列纪念活动。我校外国语学院学生范梓幸在接受采访中说,“我们先辈用鲜血和生命去捍卫祖国主权这样一件事情,应该警醒我们青年人一定要铭记历史,要戮力前行,要铸剑为犁,一定要用我们青年的力量,为这条东方巨龙的觉醒注入活力。”
点击视频观看详细报道
此前,人民日报于5月4日发布《本专科国家奖学金获奖学生代表名录》。范梓幸光荣入选名录,也是河海学子首次入选。据了解,名录中的100名学生是从全国6万名荣获2019—2020学年度国家奖学金的优秀本专科学生严格选拔出来的。
用语言力量铸青春之魂
以志愿精神架国际桥梁
范梓幸是河海大学外国语学院英语专业2017级本科生,担任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双语讲解员,并代表纪念馆赴波兰交流,先后获得奥斯维辛-比克瑙国家博物馆“十大感谢人物”、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优秀志愿者”。连续三年赴陕西等地支教,累计志愿服务时长逾2千小时。相关事迹得到人民日报、中国青年志愿者、环球网、中新网、国家公祭网、搜狐网等近30家官方媒体的广泛报道,浏览量达50万余次。她学习成绩优异,平均绩点4.97,各类获奖近50项,现作为我校第十一届江苏省大学生年度人物暨2021年“最美大学生”候选人,进入考察环节。
以语为媒,传播中国声音
“言语之力,可以从坟墓唤醒死人,也可以把生者活埋。”这是诗人海涅对语言的诠释。范梓幸看来,语言是一种记录方式,也是一种交流方式,更是一种生活方式,“想象一种语言就是想象一种生活形式。”
范梓幸从小也喜欢听故事、讲故事、写故事,凭籍着这种对语言的偏爱,她来到河海大学学习英语专业。在南京听到“和平之花”紫金草的故事后,范梓幸对那山河破碎的血泪、生灵涂炭的悲剧和满目疮痍的痛楚有了深刻认识。昭昭前事,惕惕后人。当听说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要招募志愿服务队时,她毅然报名成为了一株小小的“紫金草”。
2018年冬天,第五个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仪式在南京举行。世界各地人士齐聚南京,范梓幸成为了国际和平城市协会会长阿门特先生的接待志愿者。凭借着优雅娴熟的谈吐和真挚热情的讲解,范梓幸赢得了阿门特的高度赞誉。此后,她成为了纪念馆的“外事担当”,在世界各地的来访者中、在各种国际和平交流活动中,都留下了这个小姑娘温和大方而又铿锵有力的声音。范梓幸成为了纪念馆的优秀志愿者,服务过上百个国家来宾的优异表现引起了奥斯维辛集中营国家博物馆馆长采温斯基的关注,由此延伸出范梓幸与二战中另一个灾难深重的民族的故事。
2019年,范梓幸被纪念馆选派为唯一一名国际志愿者,远赴“白鹰之国”波兰奥斯维辛集中营纪念馆进行长达三周的志愿交流。当站在奥斯维辛集中营和比克瑙集中营旧址,看到“死亡工厂”里的一幕幕惨象,年轻的范梓幸经受着心灵的煎熬,“每天沉浸在两场二战期间惨绝人寰的种族灭绝事件中,非常压抑,甚至在电闪雷鸣的夜晚还会失眠,难忍巨大的悲痛。”回国的前一天,范梓幸把南京大屠杀的历史写成一份长达3个小时的报告,讲述给波兰民众。听完报告后,有人陷入沉思、有人泪流满面,“两个民族的人民有过相似的民族创伤,如果能够进一步深入了解彼此的历史,一定能激发铸剑为犁的决心和信心,照见往事,温暖未来。”
“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也是最好的清醒剂。”范梓幸那一句句历史的叙述或许微小,却铿锵响亮,她让世界听到并听清了中国声音。范梓幸成为了奥馆的十大感谢人物之一,事迹受到团中央肯定,并被人民日报、中新网、环球网、国家公祭网等30多家媒体的报道。
以学明志,争当青年先锋
“你看过的书,见过的人,经历过的悲欢离合,最后都变成了你自己。”范梓幸认真构筑着自己的知识大厦,在勤学中夯实知识根基,在修德中提升个人素养,在明辨中找准奋斗方向,在笃实中实现青春梦想,她成了同学眼中“氧气感”十足的青年先锋。
无论何时何地,范梓幸始终牢记,作为一名新时代的大学生,要以学业为重,要努力练好人生与事业的基本功,否则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范梓幸将专业利器磨砺得炉火纯青,首次参加专业四级笔试和口试,就以90多分的好成绩一次性通过。大学四年,综合绩点长期位居年级第一。最终,范梓幸以优秀成绩,保研至名校继续深造。
范梓幸不仅善读“有字之书”,还在广阔的课外天地精研“无字之书”,把自己锻造成不折不扣的“斜杠青年”:外研社杯英语演讲大赛以一等奖成绩代表江苏参战国赛、跆拳道练成红带、街舞跳成领舞、游泳游成了教练水准、文学写作大赛和笔译大赛均斩获大奖。为了响应语言扶贫号召,她主持和参与了两项国家级创训项目,持续半年深入安徽等地的贫困地区,为留守儿童展开语言干预活动,发表多篇学术论文,并参与发明了实用新型专利。四年下来,范梓幸获得了近50项奖项荣誉,成为了同学眼中的榜样。
这些绚烂多彩的经历大大丰富了范梓幸对历史、对社会的理解,她以“小我”融入“大我”,争当有理想、有追求,有担当、有作为、有品质、有修养的“六有”大学生。
以行致远,践行青春使命
树立何种人生理想,选择哪种奋斗方向,决定着我们的青春往何处去。范梓幸认为,“志愿工作往往最看重‘志愿’的初衷,所以我觉得那是一种很纯粹的心灵选择。”知之愈明,行之愈笃,总是想帮助别人做点什么的范梓幸,秉承着河海“基础宽、重实践”的优良传统,积极投身社会实践,在祖国的山川田野中受教育、长才干、作贡献。
在高淳国际慢城马拉松比赛中,她作为负责人,带领志愿者们完成半程终点服务;在南京马拉松暨全国马拉松锦标赛上,她作为翻译接待希腊代表团,全程接待服务希腊马拉松市副市长与政府新闻官;在世界女排联赛上,她作为负责人之一,统筹了贵宾区的志愿服务;在南京科技馆,她全程参与“碧海蓝天”海洋科普展活动;在CDSF世界街舞锦标赛、全球未来网络发展峰会及水资源国际会议等活动中,范梓幸都不可或缺,她成为了南京城里一块闪亮的志愿名片。
2018年夏天,去往陕西一个贫困乡村的支教经历让她记忆犹新。经飞机、火车、公交车、三轮车的一路辗转颠簸,范梓幸来到了没有空调、没有冰箱、没有卫浴、没有厨房的乡村小学,她顶着近40多度的高温,日日汗流浃背,寝食难安,但她仍然坚持把课上完上好,并挨个家访、挨个解决学生的问题。一个月下来,她黑了、瘦了、憔悴了,但是那颗奉献友爱的心,却牢牢地扎根在祖国乡村的大地上。每一年暑假,知行合一、以知促行、以行求知的范梓幸都不辞辛劳地奔赴各地,给需要的孩子送去熹微关爱。
一个时代的精神,是青年代表的精神;
一个时代的性格,是青年代表的性格。
既生逢其时,当肩负重任,范梓幸将家国情怀熔铸为格物致知的求真力行,努力成为一名具有“中国灵魂、全球视野、河海特质”的水之子!
素材来源:央视新闻、学生处、往期微信
编辑:小海螺记者团 卜王超;柏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