累计献血30次,献血量达11600ml,这位河海学子用爱坚守志愿服务之路
2021年3月,在南京新街口明瓦廊地区,我校4名学生路遇一名头部受伤倒地的市民,紧急关头迅速对其进行心肺复苏等急救措施,争取宝贵救助时间,力学与材料学院2018级工程力学专业学生王泽霖便是其中一员。
对于王泽霖来说,见义勇为早已成为一种习惯。今天,小编带你走近这位入学后累计献血30次、献血量达11600ml的水之子,听他讲述自己与志愿服务相伴的故事。
王泽霖,男,汉族,中共党员,力学与材料学院2018级工程力学专业学生。入学以来,他积极投身志愿服务,累计献血30次,累计献血量达11600ml;参加两次省级社会实践活动,累计志愿服务时长超过450小时,服务对象超过2200人次。
曾获国家无偿献血奉献奖金奖、南京高校无偿献血志愿服务优秀志愿者(连续两年)、国家励志奖学金、河海大学优秀学生奖学金等奖学金8项,拥有实用新型专利一项(第一发明人),获美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三等奖、“LSCAT"翻译比赛优胜奖等奖项,获河海大学优秀共青团干部、河海大学优秀学生干部等荣誉称号13项,现任力学与材料学院工程力学专业本科生党支部宣传委员、2018级本科生团总支副书记。
志愿的种子在传承中萌芽
王泽霖从小就有一颗善良的心,在生活中,无论他人如何对待,他都会回以善意,爷爷也从小教导他:“宁可天下人负我,不可我负天下人。”因为家里的婶婶在医院血液科工作,王泽霖从小就接触过许多白血病患者并且清楚地知晓他们的痛苦,这也为他日后多次参加献血活动埋下了种子。他在网络上观看过许多有关白血病的视频,每更了解一点,他就更痛心一点,想要帮助白血病人的决心就更坚定一点。“我看到一个白血病的孩子,他被关在一个只有几平米的小屋里,真的于心不忍,如果我的血小板可以救他,那我就应该去做。”家人的教导与支持,自己的热爱与坚守,都使得王泽霖在志愿服务的道路上勇敢坚定地大步向前走。
因此,一进入大学,王泽霖就加入了河海大学红十字会,连续三年,在校内担当献血站志愿者。入学以来,他累计献血30次,累计献血量11600ml,2020年12月获得了“国家无偿献血奉献奖金奖”。在王泽霖看来,献血是一件力所能及的事。“不是我应该做什么,而是我能做,我就去做。”只要身体条件允许,王泽霖表示他会一直坚持献血。
志愿服务超过45个小时,服务对象超过2200人次。王泽霖把志愿服务当做自己热爱的事业,马拉松志愿者、献血站志愿者、急救知识宣传员、下乡支教……王泽霖一直坚守初心,做力所能及的事,尽全力去帮助需要帮助的人。每一次志愿活动中,他都全身心投入并且享受奉献的过程。“这是一件很美好的事情”,王泽霖每次献完血后都会在返途中去玄武湖转一圈,每每站在看台上望去,他都会感受到心灵真正的平静。
他对于志愿事业是无私的,他也希望整个社会都能以这样的心态推进志愿活动,从小到大,从个人到整体,这样才能做到“我为人人,人人为我”。未来,王泽霖决心不论从事什么工作,志愿服务将是他永远不会中止和放弃的事。
付出爱,得到爱
除了献血,王泽霖在红会工作时,经常参与各类急救知识宣讲和健康知识的普及。在这些宣传活动中,王泽霖总能得到期待的反馈和意想不到的收获,这也让他对自己热爱的事情更加坚定。
在一次造血干细胞知识宣传活动中,王泽霖发现有许多同学在深入了解白血病病人后都不禁眼圈泛红,随后他们的身影就常常出现在献血站。这让他成就感倍增,觉得自己不是在做无用功,通过宣讲真的感染了一批人,让他们也愿意奉献出自己的爱心。
2019年的寒假,王泽霖和小伙伴们一起参加乡村支教工作,给乡村的孩子们普及应急救护知识。20多天的支教活动中,除了正常的知识普及工作,王泽霖更看重对孩子们学习态度的引导。在国家政策的帮助和号召下,农村的办学条件和办学质量都有明显提高,学习的硬件设施跟上了,但最缺乏的仍是老师,是引导者。王泽霖发现许多孩子学习态度不端正,还未明白学习的重要性,不珍惜学习机会。王泽霖通过自己的演讲,试图帮助这些迷茫的孩子看清前方的路,从而转变学习态度。
2020年暑假,因疫情原因,王泽霖在家乡辽宁和市红十字会一起进行急救宣传的志愿服务工作。令他印象深刻的故事有很多,比如一对老夫妻来,爷爷让奶奶好好听课好好学,还开玩笑说“到时候我倒下了,你记得给我按一下”;还有一位医生叔叔带着他的儿子来,在教孩子做心肺复苏时告诉他,“以后你遇到这样的情况,就可以这样救别人,就像爸爸上次救病人一样。”
这些细小但温馨的反馈,都让王泽霖感受到自己的付出收获了无比丰硕的果实,也让他深刻体验到人间的真善美,愿意花更多精力去从事这份自己热爱的工作。
急救的背后有无数个家庭
2021年3月,王泽霖和红会的小伙伴在途经新街口时,碰巧遇到一名晕倒的中年男子。伤者头部受损,流血不止,依靠在同伴身上。王泽霖和小伙伴们来不及多想,立即冲上去提供帮助。正准备对伤者的头部进行止血包扎时,王泽霖注意到伤者脸色发青且失去了意识,他立刻对伤者实施急救措施,试图帮助伤者恢复生命体征。直到救护车赶来,王泽霖都没有停止过急救措施,伤者中途苏醒过一次,但很快又陷入昏迷。王泽霖等人在伤者被送上救护车之后默默离开。
这次事件之后,他两个晚上没有睡好觉,心里一直牵挂着那位伤者。“他和我父亲差不多大,出来打零工却遇到这样的事。这不是一个人的事,他的背后是一个家庭,他的孩子或许和我一样大,他或许是一家人全部的希望寄托。”
见义勇为对于王泽霖而言像是条件反射,帮助他人已经成为王泽霖的习惯。当下,见义勇为对一些人来说是有点犹豫不决的事情,但王泽霖却说,他从未担心过自己会被“反咬一口”,从未担心自己的善意被有心人利用。“如果我看到了需要帮助的人但我没去救,那我会更加有愧于我的良心,睡不安稳。很多人出于保护自己而选择不去做,但我觉得,哪怕你做的不好或不够标准,但起码是做了一件好的事情。”
王泽霖立志于急救知识的普及,他认为急救知识应该纳入教科书,从小学开始就教孩子如何处理小伤口,这是每个人都应该学习的重要知识,而不应该是学有余力的事。
“我一直希望急救知识以及急救仪器能得到更多普及。”多次急救现场的经历让他明白了急救知识以及急救仪器的重要性。在紧急情况发生时,时间就是生命,“如果缺乏急救知识,当有人需要紧急救助而我们选择帮助的时候,不但可能起不到帮助作用,甚至会加重事态的严重性。”从这个角度来说,知识的普及就是生命的拯救。“而且我所救助的那位伤者附近根本就找不到一台AED除颤仪,一直等到救护车来才有。提高AED的普及率,就是在提高病人的生还几率。”
“长大是变得温柔,对全世界都温柔”
王泽霖在年级中兼任多项职务,从志愿活动到学生工作再到个人学习,每一项都让他感受到了大家庭的温暖。
在学生工作压力大时,老师们给予了他充分的鼓励、悉心的指导和百分之百的信任,让他感到在迷茫的时刻有星星伴左右,有温情驱散阴霾。在学习上感到力不从心的时候,身边同学的建议和帮助如烛台般给予了他温暖与光明。“长大是变得温柔,对全世界都温柔”,在困难中他始终温柔相待,在成长路上他与志同道合的伙伴成为彼此星光,相伴成长。
王泽霖认为,他做的并不是多么了不起的事情,只是尽他所能做了他能做到的。无论是多次坚持无偿献血,还是真诚投入到他热爱的志愿事业,他始终秉承着“做好自己”的原则,一步一个脚印、踏踏实实地完成每一个任务。
同时,他也期望能够和水之子们一起真诚地对待每一次活动,用心灵去感受志愿精神,对身边的人温柔以待,坚定心之所向,方能舟扬万里,不负青春。
文字:小海螺记者团 李海源、滕阳、乔婷婷
编辑:小海螺记者团 李佳颖;柏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