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海红色故事 | 林炯:壮志未酬赤子心
建党百年宏伟业,雄心壮志谋新篇。今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在党的百年发展史中,承载了许多革命先辈们艰苦卓绝的奋斗故事。河海大学百余年历史中,也留下了许多的红色故事广为流传。
1915年,张謇在南京创办了我国历史上第一所水利高等学府——河海工程专门学校。办学伊始,学校就注重立德树人,明确了“德为本、才为末”的办学思想,并强调“德立,体健,可以进言学术矣”,云集了一大批拥有真才实学、具有家国情怀的名师大家,也吸引了大批有志之士前来求学。五四运动以来,反帝爱国的号角吹遍中华大地,以河海工程专门学校为代表的南京各高校亦先锋云涌,勇立革命潮头。沈泽民、张闻天、曹锐、严俦等河海学生挺身而出,投身爱国热潮,传播马克思主义,河海以“红帽子大学”而被世人广为称颂。一百多年来,一代代河海人传承红色基因,厚植家国情怀,秉承治水使命,谱写了“治水救国”“治水报国”和“治水强国”的壮丽篇章。
目前,河海大学官方微信正在推出《河海红色故事》栏目,敬请关注。
林炯(1900—1937年)
林炯,字电岩。1922年考入南京河海工程专门学校,与同学曹锐、严俦等参与南京的学生运动和工人运动,不久后参加社会主义青年团,在校期间,他接受了新文化运动的洗礼,认为“负有新文化运动责任的学生,应当利用假期,尽力做点事业,才对得起‘学生’二字”,他们鼓动青年、学生积极参与社会活动、改造家乡,希望能给“一向醉卧于沉寂空气中的台州,灌进一些活气”。
1924年7月10日,以“利用暑期补习功课、服务社会”为宗旨的临海旅沪学生消夏社成立,消夏社是乙丑读书社前身,是一个集“暑期学校,同时是个完全小学和中学;革命团体;平民学校;学生们自行组织的读书会;消暑共乐的俱乐部;强健身体的运动场”为一体的群众性团体,是临海当时唯一宣传科学社会主义的群众团体,吸引和团结了一批要求上进的青年学生。林炯等消夏社社员深觉当时社会环境过于恶劣,“内受军阀的蹂躏,外受帝国主义的侵略;再有反动的教育,麻醉青年,使他们成为奴隶式的顺民,或做统治阶级的爪牙”,励志要通过“引导读书”来帮助青年摆脱恶环境、走向光明之路,因为他们认为“我们所读的书和所过的生活,就是造成我们自己的模型”。而如何树立正确的读书观念、如何读正确的书、如何正确读书,都亟需引导。
1925年9月14日,读书社成立大会在临海城内敬一小学召开,与会人员40余人,通过了读书社章程、宗旨和社旗,选举林炯、陈学西、陈韶奏、李敬永、林迪生、张伯炘、卢经武、蒋一谦等22人为常委。因时值乙丑年而定名为“乙丑读书社”,以“勉励求学,改造社会”为宗旨,以红青白三色旗为社旗(“红”象征革命,“青”代表青年,“白”表示心底诚实坦白),社址大门贴有“革命青年请进来,投机分子滚出去”的对联。读书社仿照共青团模式,以青年及学生为吸收对象,有较严格的入社制度和较高的会员要求。读书社深受青年、学生的拥护,仅数月间社员便达200人左右,遍及台州、上海、杭州等地,诸多社员先后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或中国共产党。
读书社第一届常委合影
五卅运动后,林炯加入中国共产党。1925年11月,中共组织派林炯赴莫斯科共产主义劳动大学学习,与张闻天等编入英语班。1927年,林炯回国抵上海,主要做一些翻译工作。
1930年5月,共产国际号召各国共产党加强工人通讯运动的实际计划与领导。1930年5月-6月25日间,在时任中宣部长张闻天领导下,中国工农通讯社在上海成立,英文简称CWC,第一任社长为林电岩(即林炯)。中国工农通讯社创建后,即着手筹备出版对海外发行的英文版新闻稿,与此同时,也筹备出版发行日文版新闻稿。
胡步川为林炯写的纪念诗文
1931年,林炯在上海被捕,在狱中坚强不屈,后经营救获释。不久,受中共中央派遣,赴湘鄂西根据地任宣传部长。1933年夏调满洲省委任宣传部长,10月,代理中共满洲省委书记,领导东北人民组织抗日武装,进行抗日斗争。1934年9月被调赴莫斯科,任《救国时报》编辑,先后3年,积极宣传红军长征,宣传东北人民和游击队的抗日事迹。1937年,苏联肃反扩大化,祸及林炯,枉遭逮捕,屈死异国狱中,年仅38岁,后被追认为革命烈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