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TA上头条 | 双向奔赴!这是彝族姑娘普月与大山的约定
走出山区,学习技术,为大山发电。
”来自云南偏远山区的普月,是一位地地道道的彝族姑娘。她的家乡地处云贵高原,海拔高、地势崎岖,加之当时并不发达的输电技术,断电、停电成了幼年普月生活的常态,“走出山区,学习技术,为大山发电”成为了她一直藏在心底的愿望。
带着对电的热爱和向往,普月有幸来到能电院学习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面对课业压力等多方挑战时,她深深感受到专业学习和她想象中不太一样。为此,普月常常伴着晨曦前行,图书馆变成了她的第二个家,晚上回到宿舍还会提前做好第二天的规划安排,她试着用自己的方式打破这段瓶颈期,让自己在循序渐进中取得进步。走近电、学习电、了解电,不断扎实专业知识,普月在电力道路上走的更稳、更远。
在理想和努力的支撑下,普月成功保研本校,后通过硕博连读选拔为电气工程专业博士研究生。学电九年,普月深知,想要为家乡做出贡献,对待学科知识要更精益求精。在增长专业知识与技能的路上,普月积极参与国际学术会议交流,内外兼修、拓宽视野,努力将论文写在能源电力现场上,将经验总结应用于科学研究中。她结合国家“双碳”战略目标和西部少数民族地区电力发展调研,将研究方向进一步聚焦于综合能源方向,研究成果“综合能源规划与运行方案”被应用于云南红河、扬州广陵、镇江扬中等地区能源站,有力地推动了相关地区综合能源的开发和利用。
重识山 | 在实践中求索
知之愈明,则行之愈笃
行之愈笃,则知之愈益明
”坚持奔走在“为大山发电”的旅途上,普月也收获了许多意想不到的发现和惊喜——群山深处坐落着的水电站,高达7层的厂房可以实现无人化的管理和运转;在青藏高原架起高耸连绵的“电力天路”,电便能滔滔不绝地输送到东部地区;家乡所在的云贵高原,如今一座座风力发电机屹立山顶......“我发现,电的来源竟然有这么多,那么多看起来很平常的东西,慢慢地转化成电,曾经缺电的日子再也不会有了。”普月感叹如今基础设施建设的完备,更为时代的快速发展所触动。
为了将自己的理想在群山中实现,普月将每一次外出实践的机会,都看做仅此一次的宝贵机遇。在和导师做项目的过程中,普月会认真地和当地单位的工作人员进行沟通,了解当地电力设施发展情况,不断拓宽自己的接触面和知识面,以便能够更加精准地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走访基层时,普月会积极将自己融入其中,仔细观察基层人员的工作方式,学习推动基层电力建设的经验。
此外,普月还曾到云南鲁布革水电站、云南户宋河水电站、新安江发电厂等16个电力基层单位实习实践,实践足迹遍布了8个省份、19个城市、5个西部少数民族地区。广泛的山区实践和基层实践,使普月更加全面地了解到不同地区的电力发展情况,也让普月真正用所学的知识为大山发电。
心系山 |
用青春续写华章
“ 对我来说,山是故里,是培育我的沃土,它见证着我的成长。”
对大山怀抱深厚情感的普月,虽然求学之路通向远方,但她的心一直牵挂着西部山区,渴望用自己的力量造福桑梓。除了深耕科研、躬身实践,用专业知识推进西部电气发展外,普月还积极报名参加了研究生支教团。
“我本就来自山区,更清楚山里的孩子所经历的,希望能够以更适合的方式引领他们走出大山。”带着诚挚心愿的普月前往西藏,重回大山支教,也为当地学生带去了遇见更美未来的希望。
普月所在的支教团队还积极助力中西部乡村书海工程,举办系列图书募集活动,“书对于中西部地区的孩子们来说,真的是很稀缺的资源。”参与整个项目后,普月真正感受到书的意义和力量,希望更多的优质书籍通过募捐途径进入大山,让更多孩子从书里汲取知识,积累走出大山的能力,再回馈大山的哺育。支教结束后,她依旧不忘大山里的“书海”梦,成功申报思源书吧创业项目,用书将远隔万里却同样热爱知识的人紧密联系,传达彼此跨越时空的祝福。
普月始终记得那份与大山的约定
记得自己“为何出发,去往何处”未来,她还将继续求索用身体力行给出更响亮的回答所有的远行都是为了更好地回到家乡为了向大山送去更多希望和光芒!END
RECOMMEND推荐阅读
推荐阅读
多措并举!河海大学促进毕业生高质量充分就业
河海吾师 | 2022年“我最喜爱的老师”——顾钰恒
河海大学领导班子开展理想信念教育
来源:能电院
文字:小海螺记者 董心妍、陈雨星、王雨婷
编辑:小海螺记者 左佑虹;张然、柏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