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内容因违规无法查看 此内容因言论自由合法查看
文章于 2016年8月19日 被检测为删除。
查看原文
被微信屏蔽
其他

昔年老大难,今日小确幸:那些年一起享受的体育运动

2016-08-19 bookbug 书人书事

这个八月,南半球的里约奥运会吸引了我们太多的目光,然而不管是金牌榜的沉浮,还是赛场内外的口水战,其实都不是我最关心的,因为我对体育的热爱,从来都是重过程轻结果的,即使是竞技体育。就好像我在绿茵场支持米兰二十多年,不管他笑傲欧冠还是苦苦保级;把蓝色意大利当做母队,不管他小组赛铩羽而归,还是问鼎大力神杯。而记忆中对国足最深的印象竟然不是01年五里河杀入韩日世界杯,而是97年十强赛泪洒金州。我想,这恐怕与我整个少年时代热爱和享受体育的方式不无关系。


说起来在我读书的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国球算是最风靡的体育运动,王涛孔令辉刘国梁几乎家喻户晓,而我们的战场基本上从教室里的课桌拼到校园外的各种水泥台无所不能,网子自然也是从文具盒到烂砖头物尽其用,球拍则大抵都是没有胶皮的木板。最有意思的是中学时课间休息就十分钟,所以我们往往采用一球定胜负的方式,也是为了让更多人玩上,以至于很多人两边排着队,有的同学好容易轮到,结果上来一个接发下网或者发球出界就回去上课了。即使遇到脸皮略厚不能愿赌服输的同学,发球“自杀”后以没准备好为由赖着重发的,绝大多数观众也都是宽容的,至多谩骂两句,也就过去了。就这样大家依然始终乐此不疲,或许这种简单的快乐才是我们现在最怀念的。



至于足球,却是另外一种风靡。读书时国足还没有冲出亚洲走向世界过,但是彭伟国范志毅郝海东们似乎承载了比现下国足更多的东西似的,在学校内外颇受追捧;电视上以小世界杯意甲为首的欧陆联赛的转播也带走了我们那颗属于绿茵的心,即使整个小城任何一所学校或体育场上都没有一根绿草,水泥和黄土地上都洒满了我们青春的汗水。不知为何,当时的学校极端敌视足球,将踢球的学生等同于不良少年,所以没收足球、罚站、训话等事司空见惯,尽管一起踢球的人里总有我们考试前几名的,也依然洗刷不掉学校赋予足球的那种原罪。所以世纪末我在北京的大学里能上足球班,能每周两堂足球专业课,能每天只要想踢任何时候都能去场上挥汗如雨,那种幸福,的确比找个女朋友都要来得突然。当然,最幸福的莫过于你在场上比赛,还有女票在场下加油的叠加了,哪怕比赛输得很惨,哪怕也就只有一两场。



羽球在小时候稍微有些高端,就像大学时代的网球一样,这种高端或许来自整个城市压根没有一块室内场地,就连室外,最豪华的也只有白石灰划线,依然没有网。于是那时候为了打球,自己拉绳子拉皮筋都不算啥,找个本来当观众的同学站在那里当网都是常事。至于场地,大多时候是随便找两棵树拉网和确定边线的,底线则是我们横在那里的单车,出没出界全靠眼力。那时候很少单打,往往都是混双,以至于很长时间我都觉得废那么大功夫找场地拉网攒人其实主要是为了选搭档找女伴,尽管这有些偏离羽球运动的本身,但青春期的少男少女们,谁又能出来苛责呢。至于打完之后,花两毛钱请搭档喝一包冰冻果汁,骑车送她回家,也是标配了。


二十多年前的跑步可远远没有现在家常,记得除了专门练习的体育生之外,大家好像都是为了考试达标才跑步的。而且不管成绩如何,也只是在一年一度的运动会上刷一下存在感,吸引一下全校学生的目光。我中学时代比现在瘦五十斤,站在跑道上几乎是风一样的存在,最早发现短跑成绩不错就是中考那年体育第一次被计入总分。那时候60米我跑了6秒4,发现在全班排名很靠前,于是升入高中第一次运动会就报了百米的比赛和4x100米,果然还进了决赛。尽管最后名次都是穿钉鞋的体育生的,但穿回力能跑进12秒,恐怕也是我最好成绩了。三年之后,当我站在大学运动会百米决赛的跑道上,看着左右两边神一样存在的选手时,知道必输无疑的我,依然很享受,很满足。


其实不仅仅是体育,很多事情我都是过程决定论,包括学习,阅读,职场乃至感情。记得我在很多场合都说过成绩不代表成就,然后遭到别人的驳斥,说我站着说话不腰疼,问我既然成绩不重要,为什么上学时始终名列前茅?在我看来,成绩不代表成就的意思是说成绩并不能代表一切,或者不是为了取得好成绩才努力读书和学习,因果关系不能倒置。我读书是因为我喜欢书,学习则是因为享受那种求知的过程,至于在享受过程的基础上若是取得好成绩,自然也是锦上添花,这和金牌至上的唯成绩论显然是两码事。想来如今越来越多能理解体育精神的奥运观众,也都有这个意识了吧,可喜可贺。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