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那个做梦都想去的 “他乡” ,你真的了解吗?

2017-06-26 林安 土土土槽


01.


身边常有人问“你为什么这么喜欢日本?”,大部分时候,我几乎是没怎么思考就回答“因为喜欢看日剧,也喜欢日本文化啊”,很多人听到这个回答后,一般都会摆出一副兴趣了了的样子,然后话题就到此为止。


后来我也会想:是啊,我为什么这么喜欢日本?仅仅是因为喜欢看日剧吗?这种喜欢又能持续多久呢?毕竟每个人的一生中,能喜欢一辈子的东西太少了。我们对每件事物的喜欢,都是有“赏味期限”的。


比如年少时的追星,曾经可以为了某个明星疯狂地攒钱买周边、买演唱会门票、背他的歌单比背数学公式还溜、追寻他的足迹去过很多很多地方...这大概是许多人都曾有过的经历。但随着时间流逝,这个曾经几乎是我们全部世界的人,总会慢慢从我们的世界淡出,然后在某个再次看到他消息的瞬间,你会惊讶:“咦?我以前不是挺喜欢他的吗?现在怎么没感觉了?”


这就是我们对世间大部分事物的喜欢,一条长长的曲线,从一无所知到越来越喜欢,到顶峰高潮,再渐渐回归至平淡。我回忆了从小到大我喜欢的大多数事物和人,好像都有这样一条曲线,它们有的很长,有的很短。而对日本的喜欢,似乎是目前为止我喜欢的所有事物中最长久的一个。


为什么呢?应该不止日剧这么简单。虽然我对日本最初的了解,确实都来自日剧。


当初因为仓本聪编剧的《温柔时刻》,迷上了日剧的温柔细腻,然后一发不可收拾,把他编剧的作品找出来都看了一遍,同时也喜欢上经常和他合作的演员二宫和也,一个平凡无奇的小小身躯里总是藏着无尽能量的演技派偶像,于是把二宫和也的剧和影都找出来看了一遍。


《温柔时刻》官方海报


通过大量看日剧,我了解了一些日本民众的生活日常,也因为一些喜欢的日本演员,看了不少综艺节目和纪录片,了解到日本演艺圈的环境和演员们戏外的生活和性格。就像滚雪球般,在这个过程中对日本的喜欢越滚越大。


但这些喜欢,都是没有经历过现实考验的喜欢。如果把它比作喜欢一个人,那么我就还停留在“只是从别人那里听说了他的很多故事,看了他的很多照片,却没有见过真人”这种程度。


那么,我们对一件事物真正的喜欢,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呢?



02.


去年3月,我产生了去日本看看的想法。也许在大多数人心中,去日本就是旅旅游而已,但对那时的我来说,去日本这件事情的慎重程度已经远远超出了“旅游”,我甚至把它定为近期的一个小梦想,既然要去,就要在做好充足的准备后,在自己最好的状态下去。


忙碌的三月,杂事缠身,很多事情都处在变化之中。我在一边找工作、找房子的情况下,同时还办理着签证、查询景点资料、制定行程、学习基本的日语交流、护肤、健身、买去日本要穿的衣服和带的装备...可以说把此行看待得非常之慎重了。


4月樱花季,和朋友一起顺利抵达了日本。去了以后并没有失望,我按照提前做好的规划,几乎是带着朝圣般的心情,把想去的日剧取景地都走了一遍,看了樱花、去了神社、坐了电车、去了海边、吃了日料、俯瞰了东京夜景、逛了街、拍了照...


去年樱花季新宿御苑的樱花


日本的街头很干净,天空也很蓝,街上不是穿着时尚的年轻男女,就是面目慈善的老人,所有公共场所都非常安静,人们井井有条地遵守秩序,不大声喧哗,所有店里的服务人员都很温柔体贴,态度好到让人不好意思。随便找一个当地人问路,即使语言不通,他也会尽可能地帮你找到地方。


目黑川地铁站出口的日本街道


这是大部分第一次到日本旅游的人会有的印象,似乎美好得有些过分,以至于回国后久久不能从这种美好中回过神来,对照国内的现实总有失落。


但我们永远无法仅靠一次旅行了解一个国家的全貌。随着对日本的了解越来越深,也会渐渐更加全面客观地去看待这个国家,知道了这些井井有条、亲切友好背后整个社会的压抑和冷漠。知道了女性在日本社会的地位之低,知道了他们守规矩背后的不知变通,知道了制度森严的职场生活,也知道了几近苛刻的“从众心理”...


以上这些,在大多数中国人看来,都是日本这个民族奇葩的地方。当我了解了日本的这些“缺点”,却依旧对它怀有向往和喜爱之情时,我觉得我对日本的喜欢,才真正开始。


喜欢这件事情其实很容易让人变得盲目,“崇洋媚外”、“外国的月亮圆”和“脑残粉”等词的存在,都源自一个人认知的片面和矇昧。


当我们喜欢一个事物时,眼里看到的不应全是它的好,还应有它糟糕的一面。只有接纳了这些,才能称之为真正的喜欢。


而不断了解日本好坏的过程,更像一个人不断去除自己身上矇昧一面的过程,也是离喜欢的事物更近的过程。


03.


去年圣诞我又去了一次日本,回国后更加对那里念念不忘,去那里生活定居的想法更加强烈。也听说了很多因为喜欢日本,而通过自身努力搬去那里工作生活的人的故事,也尝试通过各种渠道了解在日生活的中国人的真实现状。


这件事情大概想了快一年吧,但也仅仅停留在“想”这个阶段而已,虽然中途买了日语书并心血来潮自学了一阵子,还研究起了日本的房价,但赴日计划后来被一再搁置,还是源于还不够喜欢和不够勇敢吧。


前阵子,某位读者在后台推荐了一部纪录片给我,名字是《我住在这里的理由》,我在网上搜出来看了几集,然后一发不可收拾地追了起来。


这部纪录片是由中日混血的日本演员阿部力,和在南京生活的日本导演竹内亮策划的一场没有台本的旅行。旅行中寻找的人,是生活在日本的中国人和生活在中国的日本人,走进他们的生活,并寻找他们生活在那片土地的理由。



每一集的主角都是在异乡生活工作的普通人,从相扑选手到家庭主妇,从日语老师到出租车司机,社会各种阶层和职业的人都有所涉及,五花八门、新鲜有趣。


没有台本,没有事先的安排,甚至在跟拍采访每个人之前,主持人阿部力都不知道自己接下来将要见的人是谁。在这种最天然的状态下,我们往往能透过镜头,感受到受访者最真实的一面。


印象比较深的是一个在日本生活了很多年的家庭主妇,每天从早晨睁眼起,就在马不停蹄地忙碌。给孩子做早晨,送他们去幼儿园,赶去参加在日妈妈们的杂志编辑工作,举办在日妈妈们的聚会,下班时间匆忙跑回家买菜做饭、再去幼儿园接孩子回家...这位家庭事业两不误的中国妈妈,几乎一整天处在一种狂奔的状态之中,脚速之快,甚至连剧组的男性工作人员都跟不上。


她和老公都是中国人,在日本生活了十几年之久,当问她为何选择在日本生活时,她回忆起日本311地震时,自己刚生完第一个孩子一个月,当她从11楼逃出来后,楼下商场里的人把所有妈妈聚集在一起,给他们奶瓶、奶粉和热水,就是从那一刻起,她确信了自己要在日本住下去。


还有一位在中国生活的日本女性Saya,在上海独自开了一家美甲店,性格爽朗健谈的她在酒过三巡后,说起留在中国的理由时,感悟良多地说:“在这里更有活着的感觉,大家都拼命地想着自己的事而活着,日本人就是一味不想给别人添麻烦,不停说着‘对不起’‘对不起’,当然这也非常好,但来到这里看到大家都首先以自己为中心,认真考虑着自己要怎么生活,我觉得这样非常新鲜有趣。对我来说,非常触动,所以才非常喜欢中国。”



还有在上海成为网红博主的山下智博,毕业后在日本做了一阵子公务员后,不喜欢那样的生活。他喜欢制作视频,他觉得制作东西的动力应该来自一种社会自卑感,因为人在感到压力的时候,会产生一种想要推翻它的力量,所以他选择了来对日本人来说最苛刻的地方——中国,在这里给自己施加压力,看看有什么样的东西可以诞生。


来了之后才发现中国的年轻人把历史和文化是分开看的,像他这类以段子的形式介绍日本文化的人,在中国当时的文化领域几乎是没有的,反而变得非常受欢迎。这是他在日本时不曾享受的待遇,被人需要实在是一件很让人开心的事,于是他决定将自己30岁之前的青春,都献给中国这些喜欢他的粉丝们。


所以他保持每天都要更新视频的高产,一开始撰写视频脚本、拍摄、后期剪辑全部自己一人完成,几乎不怎么外出,直到在网络上有一定知名度后,才叫来了日本的两个朋友来和自己一起自制视频节目。有时甚至在夜里刚刚结束一支视频的剪辑工作,又开始马不停蹄地准备下一个视频的拍摄工作。主持人一脸担忧地问“你这种状态没事吗?”


他想了一会儿说“自己很喜欢剪辑制作视频,但也有不想做的时候,几乎每天都被时间追着跑,制作完一个马上,想着下一个要怎么办。”


山下智博在剪辑视频


还有一位在赣南师范大学当日语教师的日本老师,把备课看得比任何事情都重要,每天夜里两点就起床开始工作,年纪40岁的他,甚至为了学生打算终身不婚。他打心眼里把教书这件事情当作自己的终身事业和使命,学生可以说构成了他生命中的全部。



不得不说学校欠我们一个这样优秀的好老师。


《我住在这里的理由》这档节目目前还在继续更新中,平均每两集会讲一个生活在日本的中国人或生活在中国的日本人的故事,同时也会顺带介绍很多日本文化和日常生活。


看到现在,我个人最大的感受是,如果说以前对日本的喜欢有某种过度美化的成分在,现在我能更加客观全面地看待这个国家,同时也发现了很多以前被自己忽视的中国的美好。


无论在哪里生活,人们总是容易对得不到的东西和别人的东西心存向往,而对自己已经拥有的美好视而不见。所谓生活永远在别处,此刻你所厌弃的生活,也许恰恰是别人心中的梦寐以求。


只有在充分了解了自己脚下的这片土地之后,我们才能对家乡和异乡有一个更清晰的概念,也更加明确,自己喜欢的,究竟是怎样一种生活。


相关阅读:


没住过一次和式民宿,就不算真正去过日本

「跟着日剧游东京」之赏樱篇

无论世界怎样待你,都对它温柔以待









「土土土槽」
日剧 电影 生活药丸


微博:土丫土丫土

知乎/简书:林安


▲接收我发出的信号▲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