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这个时代的年轻人,都在焦虑些什么?

2017-11-24 林安 土土土槽



1.


前阵子在网上做了个调查:现在的年轻人焦虑吗?他们在焦虑什么?


结果令我吃惊:96%的人都有焦虑的事情,其中54%的人每天都在焦虑。



当代年轻人的焦虑程度远超出了我的想象。他们是怎样的一群人呢?根据问卷结果显示,这群人的画像大概是:


生活在北上广深一线城市




26-30岁之间



年薪小于10万





单身汪



最让他们焦虑的事情 Top 3 分别是:人生目标、物质金钱和事业。翻译一下就是:没目标,穷,还做着不喜欢的工作。



于是日子一天天的仿若虚度,如无头苍蝇般,没目标地胡飞乱撞。


“单身狗,又没有那么强的事业心。人生没有重心和目标,只有当下的焦虑和急切的填充时间。”一位26-30岁,生活在北上广深,年薪10-30万的朋友在问卷里这样写着。


所以我设想,大部分人焦虑的生活状态是不是这样的呢?


工作之后与日俱增的只有年龄,而不是银行卡里的数字。无事可做的时候,看的最多的就是朋友圈。每次打开看到的,不是忙着全世界旅游的白富美,就是打满鸡血在创业路上狂奔的c某o,平均每几天就能刷出一条结婚证,再不济也是小城市里的“有车有房,岁月静好”。


别人家的孩子,别人家的男票女票,别人家的豪宅豪车,衬托着人近30,却依旧没存款、没对象、没目标的你活得像个人生loser。于是关掉朋友圈的你,似乎真的就只剩下焦虑了。



为什么别人的生活都有重心和方向,只有你的杂乱无章。每当这时,你总会停下手中正在做的事情,陷入对未来的恐慌中那么一小会儿。



2.


人生目标。


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这四个字成了大多数人焦虑的源头。


我们生活在一个充满功利心与成功学的社会,“人生要有目标”,“活着要做些有价值的事情”,“要成功”,“要成为精英,进入上层”... 



类似的观念潜移默化地通过各种媒介渠道给我们洗脑。低级一点的有各种成功学书籍和鸡汤语录,高级一点的会植入进各种影视作品中,这些作品往往都会有一个像你也像我的主人公,生活要么平平淡淡,要么各种不如意。


突然有一天,发生了某件事或者遇见了某个人,这个平凡无奇的主人公居然有目标了!从此他的生活发生了180度的大转变,为了实现这个目标,他做了各种努力,克服了各种困难,每一天都充满激情。最后不管成功与否,结尾总会让这个主人公感到心满意足。


“看,这就是有目标的人生和没有目标的人生的区别。”影视剧这样暗示你。


于是你反观自己正在过的日子:除了上班就是下班,除了吃饭,就是睡觉。不知道工作的意义是什么,也不知道自己的存在对别人来说有什么意义。日子过得如白水般,不怎么开心,但也不至于太难过。


太他妈没劲了。你想,得去找点目标才行。


于是,为了不虚度时间,让自己看上去是一个有目标的上进青年。你逼自己尽可能多做一些看上去积极向上的事情:每周读一本书,英语单词重新从“abandon”背起,ipad里的美剧英剧换成各类网络课程,再培养一门兴趣爱好。终于把自己工作以外的时间排满了,充实的感觉真好,每天都很积极每天都很忙碌,没有一刻时间是虚度的。


可时间久了,你又开始疑惑:目标呢? 在哪里?


不知道。除了心理上的安慰以外,好像没有任何目标生长出来。你的生活状态,只不过从“没有目标地混日子”变成了“没有目标地瞎忙”。你又开始了新一轮的焦虑。


究竟哪里出了问题?


我想问题大概出在,我们习惯了在心中默认:“每个人活着都必须有一个终极目标”。我们太过于追求“使命”、“意义”、“价值”、“回报”这些东西了,以至于每做一件事,都要去追问这件事情的意义是什么,终点在哪里,会不会成功。


有时我也觉得,没有目标的人生简直不值一过。像一片始终未展平的树叶,在秋天结束之前,就结束了生命。


但有时越是努力寻找目标就越觉得,人生目标,或许根本就是一个人人都想拥有,却可遇不可求的东西。我们以为它是人生的必须品,但其实它是奢侈品,只有少部分足够幸运的人,才享受得起。


得之,我幸。不得,我命。只有想通了这一点,才不至于让自己长期陷入找不到目标的焦虑之中,而是能够心安理得地过好当下的生活。


毕竟“努力不一定成功,但不努力真的好舒服”。



3.


在“你给现在的生活打多少分?”这个问题里,大多数人选择了60-70分,一个刚刚及格的分数。




“赚更多钱的话,会比较容易幸福吧?”

“换份工作的话,会更开心吧?”

“有对象的话,会更好过吧?”


很多人认为自己离100分生活的那几十分距离,也许就差在现在不曾拥有的那些东西里——那些想要而不得的东西。


“如果可以挣到满意的数字买得起房子,应该可以解决目前的大部分焦虑吧。”一个网友在问卷中这样写。


但一个因钱而焦虑的人,如果更有钱了,真的会减少焦虑吗?



我想起一个曾经在工作中采访过的程序员:上海本地人,28岁,年薪50w+,有车有房,已婚且有一份外人眼里还不错的工作。我问他你最近有焦虑的事情吗?


他说:“前阵子老婆想换房,在市中心看中一套1000多万的房子,这让我有点焦虑。”以他们的经济状况,也不是换不起,但是要卖掉现有的房子,同时再背负更高的贷款,每年两次的海外旅游要取消了,各种生活质量也会因此降低很多。


“国内的人总在追求这些,没房的时候想要房子,有了房子后想换更好更大的。我觉得挺没意思。”他说。


所以你看,物质追求是个无底洞。年薪10万的时候,你渴望年薪20万的生活,等你真的挣到了20万,又会把目光投向年薪30万的生活。你的目光永远都望向别处那些你觉得你再努力一点,或许也可以触及到的地方。那里有更好的西装、更高档的餐厅、更大的房子、更炫酷的跑车...这世上更好的东西永无止境,就像你因物质而产生的焦虑一样,永无止境。


同样,对工作不满的人,换一份工作就会停止焦虑吗?


“现在的生活,最不满意的地方是工作不开心,不喜欢也没有出路,主要还是对自己失望。换一份工作的话,会比现在更开心吧?”另一个网友在问卷里写。


但其实在一家公司工作得不开心,除了外在因素,更多问题一定出在自己身上。这个网友其实也明白这一点,“主要还是对自己失望”,这句话才是关键。换一份工作只是在他找不到方法摆脱“对自己失望”的情况下,抱着侥幸心态胡乱抓住的一跟不能救命的稻草。


没看清楚自己身上的问题,想清楚自己在一份工作中真正想要什么,就妄想通过换一份工作摆脱目前的困境和焦虑、迷茫的状态,结果只会重蹈覆辙。这种案例我在生活中遇见太多,结果总是下一份工作也做不长,工作一换再换。



那么,怎么摆脱焦虑呢?


有一年夏天,还在北京的时候,我曾有过一段焦虑时光。那段时间其实是我工作最清闲的一段时光,每天除了上班,还有大把大把的时间可以挥霍,去做自己喜欢的事情,但我却焦虑了,感到自己在虚度时光,浪费大城市浪费自己,迷茫得找不到方向。


那个夏天,同居的女孩子每天花枝招展地出门social,我却把自己关在房间里做饭、看书、画画、写小说,做一切让自己看上去不像在虚度光阴的事。


有时焦虑得无法缓解,我就大晚上出去跑步。跟着跑步APP沿着整个望京街道跑一大圈,一边跑一边思考人生:我是谁?我在哪儿?在做什么?生活的终点在哪里?活着又是为了什么?


...


后来焦虑怎么散去的忘记了,好像是找到了短暂的人生目标,又好像是换了一份工作。那些曾经让我感到焦虑的事情,似乎自然而然地消失了,新的生活溶解了它们,让它们还来不及发生就销声匿迹。


后来,又有新的焦虑生长了出来,但我对它们的态度,渐渐变成了置之不理。任它自由生长,自生自灭。



4.


不知道你喜不喜欢跑步,有没有尝试过跑30分钟以上。我一般跑到某个阶段,就会觉得双腿有千斤重,每一次抬脚都很艰难,很想就此放弃不跑了。但这时如果转移注意力想些别的事情,熬过这段时间,会发现后面跑起来没那么累了,你还可以再跑10分钟、20分钟甚至30分钟,却再也没有最初的那种酸胀感。


我把这叫做痛苦的临界点。


每当我觉得日子难熬时,就会安慰自己:会过去的,一切都会好起来的。然后什么也不做,该怎样还是怎样地过。然后过一段时间会发现,难熬的日子真的就这样过去了。没有被延长,也没有被匆忙虚度,它就这样,在无意识中,过去了。


而那些曾经焦虑的事情,最后一件也没有发生。


前几年央视有一部纪录片叫《客从何处来》,里面有一期讲的是某位明星追溯自己的祖辈在战乱年代曾经度过的艰苦岁月:食不果腹,居无定所,时刻都在担心明天轰炸机会不会来,一家人还能活着在一起多久。对死亡的恐惧是那个年代的人们最大的焦虑。


“很想穿越时空告诉他们,你们现在焦虑和恐惧的事情,在将来一件也不会发生。”那位明星说。


不知道为什么,我就记住了这句话。


“你现在焦虑的事情,后来一件也没有发生。”希望未来的你,能对现在的你,说出这句话。


你还会喜欢:

大城市女子图鉴,愿你别被欲望吞噬

世上已有天才,你还努力什么?

你是在哪一刻放弃梦想的?



「土土土槽」

日剧 电影 生活药丸

微博:土丫土丫土

知乎/简书:林安

▲接收我发出的信号▲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