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人的迁徙:美国游学、泰漂买房与数字游民生活

林安 土土土槽 2021-05-10
  在这里 

Get 100 种不上班的生活方式


大家好,我是林安,今天分享的是我的播客「逆行人生」中的一个专栏——「人的迁徙」第2期。

「人的迁徙」是一个探索城市生活体验与人口流动的栏目,这是本栏目的第二期节目。

第一期,我们跟着嘉宾Maxwell去了香港、大理和京都,体验了不同人文背景下的城市风貌、居住体验和生活方式。


这一期,我们跟着嘉宾小熊——一个精通中日英三国语言,目前在泰国清迈生活的数字游民,按照她的生活路径,分别云体验一下美国游学、北京上海双城记、东京旅居和泰国跳岛、清迈买房的数字游民生活。

我们今天的迁徙路线是:

美国👉北京/上海👉泰国曼谷和诸多岛屿👉日本东京👉泰国清迈

以下是本期节目的对谈目录:
  • 第一站:美国游学的文化差异

  • 第二站:北京的江湖气与上海的小圈子

  • 第三站:泰国买房与数字游民生活

  • 第四站:日本东京的压抑感

  • 理想的生活方式:三城迁徙的“定居“生活


本期嘉宾

小熊

小熊,旅居泰国的自由职业者,身兼数职的斜杠青年。市场营销人/公关人/自媒体人/主持人/数字游民,搞过数字货币、办过无数场的大型活动、做过时尚买手,曾在全球二十多个国家一边旅行一边工作,最后定居在泰国。不想被任何一段经历和角色所定义,所以我一直在尝试新的事物。

喜欢运动,网球、瑜伽、潜水、泰拳...精通英日喵三语,泰语目前在一个可以不被当作游客骗钱的程度。

美国游学1年,北京上海工作7年,往返日本20+次,曼谷工作1年后,开启泰国跳岛旅行工作计划。2021年年初,和闺蜜在清迈买房定居。

完整版音频的收听方式
喜马拉雅fm、小宇宙App、网易云音乐、Podcast
搜索「逆行人生」
即可订阅本节目




第一站:
美国游学的文化差异
 
林安:当时从国内第一次出国去美国,有什么文化上的冲击吗?

小熊:我是大三去的美国,这是我去的第一个国家,也因此拥有了第一本护照。其实我没有什么文化冲击,但在美国的体验打开了我的世界观。

因为我们学校里不止美国人,还有泰国、日本、印度、巴基斯坦等各个国家的人。自己一直都有“这个世界很大”的概念,但一直没有实际的体会。如果不是在国内北京上海这些大城市、不是国际学校,接触外国人的机会是比较少的。

所以对我来说是到一个完全不同的国家,不止体验了当地的文化还体验了其他不同国家的文化。


我没怎么在学校里面待,因为假期比较多,加上我们有一些课不算学分,所以会利用时间去各个城市去玩。

林安:美国这么多城市里面,你对哪个城市的印象是最好,曾经让你产生过“我以后如果能在这里定居就好了”这种想法?你这一年的游学时间能够多大程度了解到美国本土人的生活状态,或是能够融入他们,而不是以一个外来者的身份和视角生活?
 
小熊:有,我自己是很喜欢旧金山,很美很干净人都很nice,生活也很便利,城市和大自然的结合得很完美。比如,在能冲浪的海边你可能开一两个小时又可以到可以滑雪的地方,它的整个多样性很好,唯一的毛病就是贵。


一方面是经济层面,没有让我能够自由地在美国生活;另一方面是文化层面上,我经历过被种族歧视。

在美国游学的那一年,其实我并没有很好的融入他们,不管是我还是其他国家的留学生,大家普遍都有这样的问题。

不只是语言障碍,还有文化障碍。比如说我跟你通了一个电话就觉得虽然没见过面但已经是老友的感觉了,但跟美国人不太有这样的感觉。有时候我抛出去一些梗他不懂,我就会比较失落。

而且读书和工作是完全不一样的。读书在象牙塔里,大家还是把你当学生,你可以选择不跟其他国家的人过多接触,也不会有人来为难你,但工作就要学会怎么跟同事相处、跟老板汇报,处理比较复杂的人际关系。

第二站:
北京的江湖气与上海的小圈子
 
林安:所以你当时回国之后的工作是怎么找的?为什么会北京上海来回切换?

小熊:当时也很巧,我完全没有找工作,就是大学的时候去实习,然后就做了6年。当时做的是广告圈的一个奖项以及帮很多广告机构做公司形象和公司PR。我好像都是机会来了我就抓住了,没有发过简历疯狂求职。

6年都没有跳槽,其实我现在也觉得挺神奇的。当时我所在的公司并不大,老板对我特别信任,我有很多机会晋升也很快。差不多第二、三年我就已经管理一个团队了,老板下面就是我这样一个状态。

作为新人来说,比起在大公司,我觉得这种size的公司,我被给到更多机会去创造价值,这对我来说是一件很难得的事。
 
我们公司在北京和上海都有办公室,这也是为什么我当时从北京到上海不停切换。


林安:在切换的过程中,能够对比两个不同城市的生活状态和工作氛围也好。我曾经有一年多的时间也是在北京上海之间来回切换,能够明显地感觉到两座城市有非常大的区别,从城市建设到生活氛围,截然不同。

所以,我也好奇你对这两个城市的感受是什么样的?

小熊:我刚到北京的时候感觉还挺新鲜的,因为我自己是南方人。在北京一开始可能是3个人,然后变成6个,最后变成了10几个人,大家呼朋引伴。上海比较注重小圈子,是3、4个人一起玩,各自有各自的小圈子和朋友。

在北京的头两年我还挺享受这种新鲜感的,但之后我就失去了兴趣,觉得生活幸福指数不高。

我当时找的公寓离公司很近了,加上公司也有住房补贴,所以我的通勤时间都在半个小时以内。所以我自己能够深切地感受到,如果每天的通勤时间要花2、3个小时,你整个情绪就会很不好,影响了工作也影响了生活,这是通行上的问题。

另一个问题是空气污染,我在北京的时候,印象中天气特别晴朗然后蓝天白云的时候并不多,市中心没有太多绿化。然后我又是一个特别喜欢贴近大自然的人,想要多一些户外活动、自然活动,去近郊很远,差不多一、两个小时才能离开市中心。

 
林安:我们两个人的经验还挺像的。我大学刚毕业在北京工作头几年还觉得挺新鲜,每天的生活也都光鲜亮丽,但这种生活久了、新鲜感退却之后,第三年开始我就进入了一种厌倦的状态。
当时有机会经常到上海来出差,这过程中我就感觉北京的生活会有一种江湖气,大家喜欢拉帮结派一起做事,一开始我还挺喜欢的,后来觉得自己还是一个需要有自己空间的人。没有参加团建什么的,大家会觉得你不对没有集体意识。“集体意识”这四个字就让我挺难受的。

然后来了上海之后会发现大家都是小团体,也很注重自己的私人空间,人和人之间有交流但是会保持一点距离感。我觉得这是一种可进可退的关系,对我来说还比较舒适。
 
小熊:对。没有一个完美的城市,但是每个人有自己心目中更好的地方。像我们这样的人可能会希望给自己的社交和个人生活一些界限,但也有人想要呼朋引伴,随时都有朋友一起出去玩。只是大家的需求和性格不一样。

第三站:
泰国买房与数字游民生活
 
林安:你在国内工作,什么时候开始接触到「数字游民」这个概念,并尝试往这个方向发展的?

小熊:我其实没有特意想成为数字游民。主要是我刚来曼谷的时候,第一份工作因为跟数字货币相关,只需要有网络就可以,不要求坐班打卡,所以本身的工作性质就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然后这份工作出差比较频繁,所以我的工作方式就几乎已经是数字游民了,一边各个国家旅居一边在线上工作。

去年年初,因为疫情被建议不要去办公室,然后很多人就开始在家里上班。因为不能去公众场合,在曼谷的公寓里待了一段时间后,我就决定去各个海岛生活。


所以从去年年初,差不多一年的时间就在泰国的各个海岛一边生活一边工作,这才是我真正开始所谓的数字游民的生活。工作内容也慢慢从以前的线下线上变成了大部分都线上完成。
 
林安:你是通过什么渠道找到泰国曼谷的这份工作的?这可能很多人都好奇。

小熊:我大部分的工作机会都是通过身边人推荐的。曼谷的这份工作也是因为朋友推荐,他看到我做的工作和数字货币相关,然后又想到海外工作,各方面都跟很匹配,就拿到了这样一个机会。

当时也拿到了新加坡、日本东京的工作机会,但我比较了一下工资收入、物价水平和支出,最后算下来泰国是性价比最高的,反而是我可以存下更多钱的选择,而且从生活质量上看也并不比新加坡和东京差,反而会好很多。
 

林安:你刚去曼谷那边上班工作的时候。你的感受是什么样的?

小熊:我刚到曼谷印象最深的是我入职第一天,我们公司的下班时间是6:00,6:05的时候我出办公室一看一个人都没有,当时门卫大爷拿着钥匙进来关空调关门了。我就惊呆了,以为发生了什么事情,后来才知道大家都准点下班了。

我工作这么多年来,从来没遇到过说6点就6点准时下班,一分钟都不差的那种。这是我遇到的一个冲击,人生第一次准点下班,甚至我想加班都不能加,因为空调已经关了。从客观条件上都无法加班,这是让我觉得很神奇的一件事。

然后当时的泰国同事给我描述了一下泰国人下班的一系列动作,他说比如他们是6:00下班,那就会在5:45的时候开始准备下班了,比如补妆收拾桌子,然后5:55就起身开始跟各个同事告别,然后6:00准时从办公室门口走出去,非常的准时。

虽然后来我也跟着他们一起准点下班,但回到自己的公寓后基本还是会做一些工作,可能到7:00、8:00,忙的时候就更晚一点,对于国内的朋友来说这都不叫加班。但我已经成为了公司最勤劳的员工,这是让我觉得非常有趣的事情。
 
林安:所以你在泰国也算是去很多不同的城市旅居过,为什么最后选择要定在清迈这边的?

小熊:最直接的理由就是其他地方的房子,看得上的买不起,买得起的看不上。清迈的这个房子是我既看得上又买得起的。


另外就是清迈是一个工作和生活平衡得比较好的地方。之前我也在泰国的各个海岛待过,在海岛呆久了就会整个人失去斗志。

你每天望着大海就没什么焦虑,觉得在这边做个岛民永远不买房子、车子也没关系。2000块买个小摩托,在海边造个小木屋也就几万块钱,然后海岛也没什么工作氛围。


所以最后回到清迈,也是觉得这里是工作和生活有很好的平衡。在工作上,我想找人碰撞找人聊也能找到这样的群体,然后基础设施也很完善,这边点外卖、去机场也很方便等等。


另外,清迈是一个大自然和城市生活结合得很好的地方。我自己比较喜欢户外、大自然,比如说我想上个山,清迈这边从我家可能骑摩托车半个小时、一个小时就可以上山,这对我来说是一个很好的平衡方式。而且我家门口就能看到山景,在家里就能感受到大自然离我很近,这也很重要。

 
林安:要不你给大家普及一下外国人在泰国买房的方式和渠道

小熊:我们买的是联排别墅,然后泰国的话外国人只能买公寓,不能买房卖土地。


买房和土地的方式有几种,一种是注册公司,一种是你找泰国本地人帮你代持,然后你跟他签一个协议,第三种就是我们现在这种,直接跟开发商签一个租赁协议,然后一次签30年,总共签90年,90年之后还可以继续更新。


整个比较下来,我觉得买别墅更划算,也更有优势。我们是3百万泰铢200平,人民币是70万左右。对于我来说在曼谷买一个公寓和在其他地方买公寓没什么区别。

买别墅不难,主要是看你选择哪个方式,每种方式都有各自的优缺点。注册公司会比较麻烦,每年都要交一些年费、律师费。


我建议想要在泰国买房的人,首先分析一下自己买房的动机,是投资还是自住。如果是想要投资的话,个人是不建议在泰国买房,因为流动性比较差,增值空间小。尤其是这几年因为疫情的影响旅游业很差,你买了之后也租不出去也没办法做民宿。

如果你是想来生活自己住或者你可能比较有钱买个房子偶尔来住,那还是可以的 。


林安:你在清迈做一些线上的工作,从收入上来说,跟在国内的一线城市去当个上班族领工资差不多还是要低一些但能满足日常的开销?

小熊:会比做上班族高很多。因为我的收入比较多元,一部分是来自于自己的投资,一部分是做项目的兼职,还有一部分可能是其他各种小爱好。


尤其是在数字货币这一块,一方面是帮数字货币做市场和营销收取的服务费,我接一个case然后分派给团队成员,给他们付工资,我给客户报个总价,除开工资剩下的就都是我的。

另一个部分是数字货币的投资,我不炒币,会长期持有。我不太做短期交易,也不希望花太多时间在上面,我可能2万美金的时候买入,最高涨到了6万多美金。对我来说,这部分收益足够了。
 
林安:所以你其实主要大头的收入来源一部分就是你接的那些项目,第二部分就是你自己在数字货币上这上面的一些投资,其他就是零零散散的一些小收入。你平时业余时间在做什么?
 
小熊:我每周有一半的时间是在运动,上网球课、瑜伽课、之前又自由潜水,还拿iPad画画,喜欢骑重型机车,最近还在忙房子装修的事。


比如说网球这个运动在北京上海就很贵,是一项精英运动。但在清迈一节课是300泰铢包含场地和教练,瑜伽也是150泰铢。所以你能够很好地实现你的爱好不用花特别的时间、金钱去维系这个爱好。


林安:这就是数字游民的地理套利。拿着发达国家普通上班族的收入或者更高,在泰国清迈享受着低消费水平的一个套利优势。

能真正有更多时间用更少的钱去享受生活,而不是像国内一线城市很多上班族一样每天让工作占满了整个时间精力,没办法享受生活,连最基本的周末放松一下也都是要花钱的,大部分的活动都是要花钱的,如果想去户外的话又很远。真的是非常鲜明的对比。
 
小熊:我之前每次回国就觉得什么东西都好贵,一杯咖啡40块钱,我就觉得大家是怎么生活的。你选择在北京上海工作生活,你的收入高支出也很高,对于大家来说是一件合理的事情。

但比如像我们这群人,有了地理上的自由之后就会觉得我明明可以不在一个高消费的城市生活,为什么不去选择一个物价水平更低然后同样可以满足这些生活需求的地方生活呢?
 

林安:在国内有「数字游民」这个理念的人还是比较小众的,大家的整体学历背景包括受教育程度和语言能力还是有一定的门槛和要求,包括工作本身也首先要求是不依赖于线下去获取收入,再加上一些思想观念和身边人的反对以及他自己意识里会觉得这样不稳定,综合起来门槛还是挺高的。

小熊:中国以及亚洲人普遍对于稳定性的要求都比较高,不敢冒着失业的风险去做一个努力实现理想工作状态的自由职业者或数字游民。

一开始你确实有一段时间是没有工资,没有工资这件事对很多人来说可能就是一个很害怕的事情。每个月没有固定的收入,然后可能要交房租、房贷等等,他的收入来源一断就会面临很多财务危机。

所以这确实有一定的门槛,需要你在财务上做好准备,比如有一些存款,还需要有心理上的准备,真的有勇气跨出那一步。很多人会比较害怕,毕竟老老实实在一家公司上班不会有任何风险。
 

林安:进入「数字游民」的生活状态后,你每天的工作时长是多少?

小熊:长的时候一天6、7个小时,短的时候可能一天1、2个小时,我的工作时间是不固定的。看我手上有没有项目,根据自己的情况去接项目。

我最近开始做自己的东西,比如说写文章、经营社交媒体、想提升自己个人的影响力,然后进一步再去想接下来要做什么业务。
 
林安:你会不会担心你的业务断掉,或哪天接不着项目等不稳定的风险情况出现?自由职业也好数字游民也好都会比较担心这个事情,你有这方面的担忧吗?

小熊:我觉得没有什么东西是永恒的,对我来说,我的心态是所有事情所有东西都一直在变化。

就算是一个上班族也不是完全没有任何风险,也有失业的风险。我身边就有好多人因为疫情被裁员。所以我觉得在同样有风险的情况下不如去做一些让你觉得自由,让你喜欢,然后又有很大概率收入比一份固定工作更高的事情。

一方面是我自己对于风险和收入产出比的评估,我觉得是值得的。另一方面是我对自己的自信,我觉得只要你有能力知道自己的价值,不管走到哪个国家一定可以找到用价值去换金钱换资源活下去的方法。
 

林安:对,我个人感觉很多时候,焦虑的是一件没有发生的事情可能会带来的后果,起源于内心对自己的不够自信。我以前还是挺容易焦虑的体质,会为未来可能发生的事情提前焦虑。

但后来随着时间的推移,我发现只要踏踏实实一步一个脚印的做事情,到了那个时间节点,当初焦虑的那件事也没有发生,反而做得还不错。

有了这样一些验证之后,就会对自己更自信一点。下次再遇到类似的情况就不会有那么强的焦虑感,就会知道这个事情我是能够解决的。
 
小熊:有一句比较哲理的话叫做“没有任何东西是永恒的,只有改变是永恒的。”所有的东西都一直在变,你要有这个心态上的准备。

然后另外一点就像你说的,如果你不断的去挑战自己的舒适区或界限的话,你回头一看会发现,以前这个事情我好像非常害怕或不敢做的,结果发现完成了也没什么大不了的。

所以你一步一步的去达到自己的这些小目标之后,回头一看会惊觉自己原来已经往上走了这么一大步了,以前觉得很害怕不敢走出去的那些,你已经超出那个界限很远了。
 
第四站:
日本东京的压抑感
 
林安:你对现阶段的生活和工作满意了吗?

小熊:现在的状态我是满意的,但还没达到我自己心目中的理想状态。

因为我也处在个人挣扎中,就是喜欢的事和赚钱的事如何结合。很多我喜欢的东西赚不了钱或者赚不到我想要的钱然后带给我理想的生活。

比如说我打网球永远不可能成为世界冠军,也不可能靠网球的收入来买房。再比如说我不喜欢炒币不喜欢做投机倒把的事情,我可以彻底不做,fuck it ,这个钱我就不要了,我只做我喜欢的事。

林安:这是大多数人都会焦虑挣扎的点,是一个围城。有些人真正把曾经喜欢的事情变成赚钱和擅长的事之后又会慢慢丧失乐趣。

我之前采访过一些朋友,真的把爱好变成职业也靠它赚钱之后就会发现自己好像并没有那么喜欢它,想把它当作一个终身事业去发展了,各有利弊。
 
小熊:我觉得我们这代人或者我自己个人来说,很难去找到可以让我托付一生的激情和爱好、理想。像日本人30年只为了做好一锅米饭的匠人精神,我是没有的。

目前来说我还没找到一份职业一件事情可以让我用接下来的人生就这件事都不后悔,我没找到或者说永远也找不到。


但我觉得不用为此焦虑,好像人必须要有一个唯一的理想或热爱,对我来说没有“最”,我不想把自己的时间精力只放在一件事情上,可以有很多副业。其实我觉得未来的工作也是从以前的全职到现在的自由职业、兼职,从以前的专人专岗到一人多岗。
 
林安:对,就像前段时间比较火的电影《心灵奇旅》里面说每个人要找到自己人生中的火花,就是一辈子最想做的一件事,每个人活着的意义就是为了找到火花。

但这几年我接触的人多了,聊的人多了之后会觉得其实没什么最擅长,要一辈子去做的一件事。而是人生的不同阶段去尝试一些不同的新的事情,有一些新的挑战,我觉得也是一种很好玩的生活方式,放下执念。
 
小熊:这个世界需要全才也需要专才。这个这个世界变成每个人都是专才,每个人只做一件事,那也会很可怕很无聊。

林安:刚聊到日本,你之前也因为工作经常往返日本。我自己还是挺喜欢日本的,只要有机会就想去,但越了解这个国家越发现没法去那边定居生活。日本社会整体还是一个很压抑很传统的社会。

小熊:日本比起中国还像一个缠脚的老太太,还没从那种状态中解放出来。


我去年参加大阪的一个开发者大会,我穿着热带风情比较性感,大腿上有纹身,又抽烟就引来无数人的侧目。有句话叫:“我抽烟我纹身,但我是个好女孩。“但在日本你只要鞠躬没有达到90度就不是好女孩。


日本确实是一个很压抑的社会,包括我在日本职场会遇到性别歧视,他明显不愿意跟我多说话,就因为我是女性就觉得我懂得没他多。不只是女性存在性别歧视,男性也存在歧视。

看着在东京地铁上犯困的上班族,他们也很不容易,他们上班要接触到前辈,得点头哈腰的,哪怕对方仅仅是比他早入职一周,那也是前辈。等级森严,要用敬语,不能随便讲话。然后下班之后还不能早点回家,如果回家早了老婆还会担心是不是跟同事相处不愉快,都没人找你喝酒。


作为一个游客,日本还是很友好的。我去日本的时候需要假装自己日语不好,因为如果你日语讲得很好,他就会挑刺,说你敬语讲得不好。后来我就学会了,故意说得不好磕磕绊绊的,他感觉到你是外国人就会说你很厉害,日语讲得很棒。很有意思!

理想的生活方式:
三城迁徙的“定居”生活
 
林安:你在那么多城市都工作生活过,清迈是你将来长远的定居地,还是会继续迁移?
 
小熊:其实我自己最理想的不是永远定居在一个城市,而是双城或三城切换。因为在一个地方呆久了之后,我很容易产生感官上的疲劳,另外我觉得人在一个城市一直待着很容易以这个地方的文化习惯和标准去看待其他地方,然后就忘了这个世界其实很大,无数人以截然不同的方式在生活着,有个词叫「逆文化冲击」。

有一次回国在上海坐地铁,我刚要坐下去的一刹那就被一位阿姨的屁股给撅走了,差点摔在地上。如果我没有在上海生活过,我肯定会对这个事情感到很震惊和不理解。但因为我在上海生活过就很快适应了这件事情,觉得没什么大不了的,上海的地铁文化。

所以我觉得不是只在一座城市定居,而是不同的城市来回切换会让你加深对不同文化的接纳、宽容和理解。亚洲这边我觉得泰国清迈是比较合适的,然后我在曼谷也有买房。

国内的话目前还没有实力可以买房,可能会选择以上海为据点,离我家也比较近。然后就这三个城市之间来回切换,我觉得可以是一个比较好的平衡。然后其他国家我也挺想去欧洲那边看一看的,一年多的海岛和热带风情看久了也会让我感觉疲劳。


我之前也有一些国外的朋友他们在欧洲那边的小城市做数字游民,生活看上去也很惬意。欧洲经济不太好的一些小地方租一个古堡或者海景房也不需要花很多钱。
 
你在一个地方安逸久了,就很想找一些刺激,一些能够让你觉得兴奋的事情。国内大家经常会有打鸡血的状态,然后人如果一段时间没有被打鸡血的话,就会慢慢对生活失去热情,好像生活一直都是平的,没有高低起伏,就会进入疲乏期。
 
林安:是的,上一期的结尾我们聊理想中的城市是什么样的,最后得出来的结论也是不要一直在一个固定的地方长期生活,还是要在两个或三个不同风格的城市之间来回切换。可能一个是偏城市的,一个是偏自然的。

因为在人生不同的年龄阶段是不一样的,年轻的时候可能就是想要一线城市去快节奏的奋斗,到了一定年龄后就更想去一个偏自然和野生的慢节奏城市去生活。不同人生阶段对理想城市的要求也是不一样的。
 
小熊:对,所以我真的觉得如果一个人他人生所有的时间都在一个城市度过的话,某种意义上来说他是被困在了那个城市。我不觉得他是从内心出发选择只生活在这个城市,一定是有什么原因不得不一直待在这个地方。

所以我觉得当自己还有选择权,还有勇气和可能性的时候,要尽量去踏出哪一步,不然会变得越来越难以作出这样的选择。
 
林安:每次跟你们这样的数字游民聊天都会激发我想下个月就换个城市去旅居。
在城市里呆久了确实会少了很多新鲜感和刺激感,然后整个的状态会进入一种很疲乏的状态,身边什么事情都无法再激起这种兴奋感了,对生活和工作都会有影响。

所以我基本上也是会每隔几个月就换到其他城市待半个月或者更长的时间。
 
你身边外国朋友也比较多,他们这个群体是如何看待自由职业或数字游民的这种工作和生活方式呢?
 
小熊:我在泰国这边认识的老外大部分都是自由职业者,很普遍。他们是说走就走的状态,比如现在清迈的空气不太好,然后直接买了机票就飞各个海岛了,对他们来说非常平常。但对于泰国本地人来说,还是上班族居多,他们就会比较羡慕我们。



欧美这些地方「数字游民」的概念提出来比较早,尤其是在程序员群体里面,比如说做软件开发或他自己在做某个开发项目。他们在「数字游民」这个概念提出来之前就已经在践行数字游民的生活方式了,所以对他们来说是习以为常的。

甚至他们不会标榜自己是个数字游民,现在很多人会借由这个名头标榜自己是数字游民,然后觉得很骄傲。

我觉得这是没有必要的,只是一种不同的选择和状态而已。没必要说数字游民就瞧不上上班族,上班族就必须要羡慕数字游民,我觉得是每个人的喜好不同选择不同。但是我觉得你要非常清楚每个选择的代价。

比如说你是一个求稳的人,不想冒风险,比较喜欢健全的制度,你如果知道自己就是这样的人的话就不要强求自己,也不要看到小红书上谁谁谁的生活状态好洒脱就也想要。

有取有舍,你要成为那样的状态你就要舍得你的安稳性,去承担一些风险。如果你都不愿意承担风险和不稳定的生活,那你还是选择现在的位置会比较合适。
 

林安:对,那你给大家说一下数字游民的状态,它的风险和劣势在哪里?让大家客观理性的来看待。
 
小熊:我觉得劣势分几个点。

第一,收入方面,三年不开张开张吃三年。你要习惯不再是每个月到点就给你发工资的状态了,然后你要合理的去规划自己的财务情况。比如说你可以留一笔基金预防最坏的情况,你可能很多个月都没有收入的情况下这笔钱是可用的。

第二个就是心态上的改变,是非常重要的。你不再是一个员工、社畜,你是你自己的老板。

我认识一些数字游民他也许还在公司里上班,只是公司不要求坐班,他可以线上办公,这种情况也是没有老板和同事在他旁边和他一起工作的。

你就得去管理自己的工作日程,几点到几点,KPI等等。不再是你一天做满8个小时就可以了然后上班摸鱼看剧。大家都是追求结果、效率,你要合理的去安排自己的工作时间、效率,最后达成结果。

如果你是自己做生意的话就更要这样子了。如果你心态上没有这样的转变的话,你永远是一个社畜。
 
林安:对于想做自由职业的人来说也是通用的,只要是你想从一个比较传统的朝九晚五的体系出来,进入一种比较新的生活方式和工作方式。

它必然有好的一面——自由,也有不好的一面——不稳定,包括心态上的焦虑、自我管理失控等等。如果贸然进行身份转换,就会面临这些隐患和风险。
 

小熊:对,说到这我要补充一个点,就是自我学习,非常重要。

以前在公司上班特别是在加班很多的情况下,对于自我学习和成长看得没那么重要。你会觉得每天应付上班的那些东西就已经精疲力尽了,还要去学习提升就很困难。

在一家公司里面做员工对于成长的要求其实是不高的,你也许不用一直成长也是可以保住工作的。但作为一个自由职业者来说自我学习是不能懈怠的,你会更加深切地体会到,如果不学习就没有办法维持理想的工作状态。
 
林安:对,其实也另一方面是危机感,这种危机感会push我们不断地去学一些新的东西,更新迭代自己目前的基本配置,不然也会担心被在公司上班的人给抛下或被同行超越。

上期「人的迁徙」:我住在一座城市的理由:从香港、大理到京都



逆行人生」是都市青年观察者/内容创业者林安的播客节目。

不定期邀请拥有逆向思维和独特人生态度的逆行者们,聊一聊他们的人生经历,颠覆大众对固有“常识”的想象。

节目形式以聊天和访谈为主,话题涉及社会现象、新兴职业、小众生活方式、社会学议题等。

我相信这个世界上没有绝对的真理和正确。
除了跟随人群往前走,我们还有别的方向可选。

订阅方式:
喜马拉雅、小宇宙APP、Podcast、网易云音乐、荔枝FM
🔍「逆行人生」
如果喜欢本期节目,欢迎给主播打赏,支持音频原创❤️



往期播客
在全员远程办公的公司上班,是怎样一种体验?
用绳子捆绑别人,也是一种职业?
自由职业4年,热爱可以带你去哪里?
原创小品牌,如何创业半年内,销量翻10倍?
浅谈FIRE:提前退休这件事,在中国可行吗?
每天工作4小时,自由是为了把时间还给自己
我住在一座城市的理由:从香港、大理到京都
聊聊写作赚钱的N条“不归路”
恐惧杀不死你,让我们直面它

我是林安,一名帮助更多人探索职业自由的创业者。第一个创业项目「自由会客厅」,链接无限+自由人,共同探索无边界的自由人生。
正在采访“100个不上班的人”,已出版第一本书《只工作,不上班》。
在这里分享自由职业者和创业者的成长探索,不定期会客有趣又有料的美好人类。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