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不上班的第3年:重拾热爱,商业理想

林安 土土土槽 2021-05-20
  在这里 
Get 100 种不上班的生活方式

大家好,我是林安。

每年的5月8日是我自由职业的周年纪念日,作为一个做事喜欢仪式感的人,过去每年的这一天,我都会写一篇文章+录一支视频,记录我过去一年的变化。

在去年的总结视频中,我说:我还能录这支视频,就说明我还在做自由职业,并且活得还不错。不知道明年的这个时候,我还在不在做自由职业,又有哪些新变化呢?

幸运的事,自由职业第三年,我还在坚持着。

今年5月8日由于撞上了去海南旅行办公的日期,没有及时发布文章和视频,但是在旅行的过程中,我梳理好了自由职业第三年的收入、生活状态和心理变化。

在三亚的公寓里

今天,我会从「收入」「生活状态」「困惑」三方面跟大家聊聊:自由职业第三年,我都经历了什么。

一、收入
「自由职业,收入比上班更高吗?」

首先聊聊很多人最感兴趣的收入问题。

自由职业以后,我开始有了记账的习惯。每个月,我都会记录自己的每一笔收入来源,月底的时候再对比上个月的收入情况做一个分析。


前阵子,我拉了一张2020年5月8日-2021年5月8日的收入明细表,有了一些新的发现。

首先说一个结论:自由职业第三年赚得没有第二年多。

原因很简单:疫情的影响,稳定客户的流失,创业占用了很多获取技能收入的时间。

不过相比很多受疫情冲击比较大的自由职业者,我受到的影响算小的,而且收入和上一年比差得不多。

由于我的收入来源一直比较杂,所以每一年,我都会给我的收入做一个分类。主要分为:技能收入、自媒体流量收入、广告收入、知识变现、被动收入和其他

第一年:技能收入—撰稿、摄影(40%)+广告收入(20%)+自媒体流量收入(10%)+知识变现(15%)+被动收入:理财(10%)+其他(5%)

第二年:技能收入——撰稿、摄影(55%)+广告收入(10%)+知识变现(8%)+被动收入:理财+图书出版(15%)+自媒体流量收入(10%)+其他(2%)

第三年:技能收入——撰稿(15%)+知识变现(30%)+广告收入(20%)+自媒体流量收入(8%)+创业收入(12%)+被动收入:理财(10%)+其他(5%)


变化:

第一年,收入以技能型为,撰稿和摄影几乎对半分配,收入来源很杂。
第二年,技能型收入占比更高,基本以撰稿为主,同时由于出版了一本书,被动收入有提高。
第三年,知识变现占收入大头,广告收入开始提升,新增了创业收入。


2020年5月以后,由于几个稳定的客户结束了合作,我的撰稿收入开始逐月减少。
6月开始,新增了线上课程收入。
7月以后,开始做「自由会客厅」的项目和运营小红书账号了,新增了活动收入和小红书广告收入。
12月,开始做「自由职业个人IP孵化营」,提高了知识变现的收入。

心得:

1.很多做自由职业的人,不同阶段的收入重心会有所不同。比如我有的月份广告特别多,有的月份商业撰稿多,有的月份由于出了一些爆款内容,自媒体流量收入会变多。

2.单一技能变现的自由职业者,需要开拓多元的收入管道并且未雨绸缪,保持对外部市场的敏锐性,一旦察觉到有的业务开始走下坡路,赶紧开拓新的收入来源。

比如我2-4月虽然接了很多商业撰稿,但在与客户沟通的过程中隐约察觉到,接下来一年他们的业务需求会减少。

因此我5月开始拓展新的收入渠道,6月开始有目标地运营小红书并开设线上课程,7月开始组织自由职业者的线下聚会、对接各方资源,11月开始筹备创业项目,这才使得我的收入不会因为一块业务的停滞而造成大幅缩减。

2020年7月,开始做「自由会客厅」的线下聚会

3.自由职业者的收入存在很大的起伏,按照传统的方式看月薪没有用,而应该看时薪和年薪。比如我有的时候一个月赚了2个月的收入,有的时候只赚了基本生活费,过年的那个月甚至几乎没有收入。

如果按照月薪去计算自己的收入,收入少的月份就会压力特别大,但是如果以季度或者年度为单位去计算,压力就会小很多。

除了以上心得外,我还想聊一个过去几年被问到最多的问题:自由职业比上班时挣得更多吗?

我的回答是:不一定。(身边也有自由职业以后收入翻了很多倍的朋友,但是他们的行业、时机以及个人背景拥有特殊性,所以只是少数)

自由职业的收入必须比上班时的年薪增加30%以上,才能保持基本持平。

因为上班的时候有很多容易被我们忽略的「隐形收入」,比如有公司帮你交五险一金,过年过节有礼品卡和小红包,每年有年度体检和旅游,年底有年终奖。如果把这些都折算成收入加到年薪里,那也是一笔不小的金额。

所以即使有时我觉得自由职业后赚到了比上班时更高的工资,但把每年自己交的社保和商业保险、体检、年度旅游的费用一扣除,再加上没有人给自己发年终奖了,就会发现并没有比上班时多赚多少。

但是每年的支出却比上班时减少了不少,所以自由职业后,我是还存下了一笔钱的,存款金额也在稳定增长。

现在的生活,追求极简

我有时会想,如果现在还在公司上班,我的存款会不会比现在更多呢?毕竟我离职时的行业和岗位薪资都还不错。

但是我会开心吗?我存得住钱吗?我会有现在这么丰富的人生经历吗?

答案就不一定了。如果还在公司上班,我现在可能是一个在一线城市领着高薪,住着还不错的房子,每年出国度假1-2次,拍好看的照片,为拥有名牌衣服和包包而沾沾自喜的普通都市女白领吧?

我会比现在更快乐吗?我不知道,人生没有如果,但至少我对当下的生活和自己是满意的。

而且现在的我终于拥有了“哪怕一个月没有收入也不再焦虑的勇气”,这背后是“对自我能力的清晰认知”在支撑。

当我清楚地知道“我做哪些事情就会有收入,而我赚不赚得到钱取决于我想不想做这件事”以后,我因为“收入不稳定”而产生的焦虑感减少了很多,也可以花更多时间去做那些“不赚钱”或者“赚钱慢”的事情了。

而且,我越来越相信“长期价值”,不再注重“眼前利益”。



二、生活状态
「从一个人的自由职业
到一群人的职业自由」

自由职业每一年,我的状态都不同。

第一年焦虑,第二年空虚,第三年,有了更明确的目标,也找到了努力的方向。

我的身份,也从自由职业者转变成了创业者——开启了第一个创业项目「自由会客厅」,有了一起并肩作战的远程兼职小团队,也有了自己的助理。


为什么想创业?表面原因是稳定客户的流失,让我意识到“靠技能接单赚钱”并不是我想要的自由,也并不稳定,它有着非常多的不安全感。

我想要一份真正属于自己的事业,它能把获取收入的主动权掌握在自己手中,那意味着你只要努力多做点事情,不躺着,就会有收入,而不是永远都在等待客户或广告主找你。


再深挖一层:我需要一个长远目标,作为自由过程中的指南针。当我短暂迷失方向时,至少我还能找到大概的方位。

刚开始创业时比较懵懂,真正创业以后,通过不断与自己的内心对话,才想通了很多事情。

比如:我理想的职业状态不是当老板也不是管别人,但之所以选择创业,是希望有一份相对稳定的事业和现金流,在这个基础上,我才能心无旁骛地去做我真正想做的事情——内容创作

既然纯粹的内容创作养不活自己,我就创造一份能带来稳定收入的事业,这份事业最好是我擅长,也相对喜欢的


第二,我并不想长期一个人工作,我喜欢一群人共同为一个目标努力的氛围,前提是这群人是志趣相投、频率相近的。所以我想通过创造事业,聚集一群这样的人,同时也满足高质量的社交需求。

自由会客厅 4月 杭州活动

第三年的上半年,我一直处在一种知道自己即将改变的焦虑之中,也是在这股焦虑之下,我做了很多事情。

办线下沙龙也好,开通小红书账号、油管账号也好、开始写月度复盘、上创业班寻找创业思路也好,包括做很多场线下演讲、开办自由职业个人IP孵化营……

这些都是我不断拓展自我边界、自我探索的过程。

通过这些尝试,我也渐渐想清楚了我做这些事情背后的原始动力是什么,我的终极目标又是什么。

那就是——在没有经济压力的情况下,心无旁骛地搞内容创作。

以前拍「100个不上班的人」时,我也会有不想写文章、写视频脚本的时刻,每当进入这种状态时,我就会质问自己:你真的那么喜欢做这件事吗?如果是,你为什么要拖延它?

去年8月以后,我因为种种原因停止了「100个不上班的人」拍摄,表面上的借口是「太忙啦」「要创业」或者「要赚钱」。但真正的原因可能是「我内心深处觉得我并没有那么热爱这件事情」。

直到这个月,由于要办一场以「热爱」为主题的分享会,我重新梳理了过去拍「100个不上班的人」的素材,我发现当我再次浏览曾经拍下的那些片段时,很容易就沉浸了进去,嘴角也会不自觉地上扬。


那一刻我才发现——我是如此怀恋拍摄「100个不上班的人」的那段时光。

虽然总是要背着一堆沉重的器材和三脚架,出门拍摄一整天;
虽然偶尔要凌晨5、6点就爬起来,穿越大半个上海拍外景,晚上再坐着最后一班地铁回家;
虽然曾经在夏天因为拍摄湿透了衣服,在冬天带病拍摄后嗓子几乎失声,但是那段日子真的好开心——因为我觉得自己在创造些什么,这种创造让我感受到自己在真实而喜悦地活着,让我觉得自己与这个世界产生了美妙的链接。

「100个不上班的人」播放数据变

我没想到,5月15日,在上海的分享会上,当我说出这些话时,会不受控制地哭出来。

那一刻我更加明确——内容创作就是我的热爱。我现在做的所有事情的终极目标,都是为了创作。

5月15日上海「如何把热爱的事情变成事业」

它是这些年给我带来最大成就感和满足感的事情,也是我想终生去做的事情。

过去2年,我一个人在自由职业的路上踽踽独行,有时很焦虑,时常很孤独。

现在,我遇到了一群和我一起努力的人,焦虑可以分担,喜悦也可以共享。所以接下来几年的目标,我希望和这群人一起做自己热爱的事情,并能实现我们的职业自由。

过去这里的主语是“我”,现在是“我们”



三、困惑:
商业是一门学问
平衡好理想与商业的关系更是

15日的分享会上,小伊让我印象最深刻的一句话是:当我每天醒来后的目标是如何靠梦想赚钱,我的生活变得好简单。

“情怀的事情我已经做过了,现在我想靠它赚钱。”


过去,我一直觉得理想是理想,赚钱是赚钱,两者无法兼容,也不好平衡。

现在,我想清楚了自己最终的目标是为了更好地创作,就有了更强大的动力去赚钱,以确保我能够持续、高质量地输出。

这也是为什么,我现在开启任何板块的业务时,一定要把收益考虑进去的原因。

为一件事情认真付出和努力过,就应该得到相应的物质回报。如果这个世界的规律是付出和收获不能成正比,那就让我们努力去纠正它,而不是向它妥协。


现阶段我最大的困惑是:

如何将我过去几年积累的多方资源整合起来,为「自由会客厅」找到一个持续稳定的商业模式。

我始终觉得稳定的现金流是留住同频者,让大家一起走得更远的基础。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生存压力和工作要忙,如果你的事业并不是大家共同追求的目标,那么你就要给到大家一定的物质补偿。

所以,过去对商业不那么感冒的我,现在很想恶补和学习各种商业知识。

另外,如何找到可以长远走下去的事业伙伴也是我现在的困扰。我是一个对待感情很感性的人,只要一想到曾经共事的伙伴,将来有一天可能会因为其他人生目标而离开你,就有点感伤。

事实上,我离开上一家公司,很大一部分原因也是因为团队的解散。

这段时间,我也想清楚了:有相同人生目标的人,才能一起走得更远。我们是互相扶持、相互成就的关系,而不是谁在帮谁完成一件什么事情。

就像以前在公司上班时,我问一个阿里的程序员——高压之下,如何平衡工作与生活?

他回答:只有把工作当成公司的事情时,才需要平衡两者的关系。如果把工作当成自己的事,根本不需要平衡。


这段话当时给我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无论身在职场还是自由职业,如果觉得自己正在做的工作是「别人的事情」,这件事情终究做不长久。

其实,无论是否离开职场,我们不断寻找的,是让自己发自内心热爱的工作。

有一天晚上,我和小伊去ideaPod聊场地合作的事情到很晚,ideaPod的场地对接人茜雯是一个非常热爱工作的女孩,所以即使是五一假期的晚上,她也自愿在公司接待了我们。

当聊到ideaPod,聊到创始人,聊到他们共同的愿景时,她的眼神在发光。那一刻我感受到:当一个人在工作中找到了热爱,无论在怎样的体系里,他/她都是自由而快乐的。

在ideaPod的夜晚

而我们做了这么多努力,并不是让大家全部走出职场,把上班与自由完全对立起来,而是希望通过我们的发声,让大部分企业的工作模式更合理健康一点,更尊重员工一点。

花更多时间去挖掘每个人的天赋,倾听每个人的心声,而不是为了追求利润和金钱,把员工洗脑成一台麻木的加班机器。

我相信,当每个人都能在自己喜欢的时间,以自己喜欢的方式,积极主动地从事自己喜欢的工作时,他们为企业创造的价值也不会低。

所以,如果将来有一天我拥有了企业,我希望它是开放、平等、公开透明、结果导向和靠自驱力驱动的。在这家公司里,没有层级关系和中心人物,有的是共同的信念和目标。

我发自内心的希望,有越来越多这样的企业出现。
我也期待并创造着,那一天的到来。

前阵子在海南拍到的晚霞 送给你们

⬇️
5月15日
「如何把热爱的事情变成事业」现场混剪

年度复盘合集
年度总结:自由职业2年,我是如何坚持下来的?
首次公开:自由职业一年,我是如何养活自己的?
2020年,一个自由职业者决定去创业
2020上半年总结:自由是任何时候都可以重新开始

我是林安,一名帮助更多人探索职业自由的创业者。第一个创业项目「自由会客厅」,链接无限+自由人,创造无边界的自由人生。
正在采访“100个不上班的人”,已出版第一本书《只工作,不上班》。
在这里分享自由职业者和创业者的成长探索,不定期会客有趣又有料的美好人类。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