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35岁+裸辞开店,除了等待被裁员,我选择“不躺平” | 35岁之上的她们

Linda 林安的会客厅 2022-12-10

林安的会客厅

大家好,我是林安。公众号想改名很久了,终于行动了!从今天起,「土土土槽」正式更名为「林安的会客厅」。我的其他社交媒体账号也统一更名为「林安的会客厅」,欢迎关注~


都说35岁在职场是一个比较尴尬的年纪,无论有没有家庭,一旦公司经营不善面临裁员,都会让人担心自己是否已经被安排在了「待裁员」名单里。

35岁那年的Linda也一样,作为一名已婚已育的外企职场女性,面对工作的高压与越来越窄的职场上升通道,她选择了辞职转换赛道——进入完全陌生的餐饮行业。

从商场内的连锁饮品店到街边的奶茶加盟店,一路打怪升级,困难重重。如果说职场里的人际关系太过错综复杂,开店后打交道的人就是各路牛鬼神蛇了。

虽然偶尔也有岁月静好的时刻,但一场疫情的突袭,给岁月静好的生活画上了句号。

年过35岁之后的女性重归职场,还有容身之地吗?

今年39岁的Linda说:“生活是广阔无边的”,体验过就不后悔。

如果人类的平均寿命是80岁,Linda的人生已快过半,但相比就地躺平继续过随波逐流的日子,她还想抓住机会再折腾一把。

下面是Linda的口述,讲述她35岁离开职场探索餐饮行业那几年的经历与思考,以及39岁重回职场之后的反思。


35岁,外企之路越走越窄


我是Linda,今年39岁,硕士毕业于国内的某所211高校,从毕业开始就一直在外企做财务相关的工作,路径是先做固定资产会计,再到总账会计、预算和财务控制,最后到预算财务报告。


就这么一路做到了35岁,到了一个在职场比较尴尬的年纪。有段时间特别累,很多工作任务要得又急,又不能出错,而且当时的工作内容有点儿浮于表面,摸不到业务的更深层次,挺迷茫的。


从那时开始,我就感觉将来自己在外企的路,应该是越走越窄了。正好那会儿父母还没退休,孩子也没人管,我就想辞职出来自己开个小店,还有时间带孩子。


我在没有任何知识储备的时候就一头扎进了这个行业,花了14万在北京的某个商场接手了一家别人的店,是韩国的一个冷饮品牌,店面面积83平米左右。



一开始没经验,上家店主把总部的培训资料发给我,教了我一些基本知识,我招了4个店员就开始正式营业了。

开店第一年,亏损十几万

在商场里开店,有非常多的条件限制。

首先,店铺的位置不能自己选择,而是根据品牌规模和业务量来定。如果店家的商务条件不好,就会很被动。

这些也是我后来才知道的,因为一开始签合同时说的是固定位置,但签了之后,商场会以种种原因逼迫你调位置。

合同里有一些霸王条款,一般有两种方式:一种是固定的付房租,另一种是按照营业额分提成,比如你达标了多少营业额,就要按照一定的比例支付商场提成。一般这个营业额的金额特别高,要是连续6个月都达不到就算违约,商场会随时把你清理走。

商场一般比较强势,让你换位置你就得换。换了之后租金也不见得便宜,装修的损失也算你自己的,撤店后还得恢复成毛坯,这些都是硬性要求。

而且商场的招商经理流转率挺高的,会经常换人。所以你很难跟一个人保持比较好的关系。

店里的甜品

其实商家都依赖于商场带来的人流量生存,所以要听从商场的很多管理制度。包括几点亮灯、几点关门、几点要有人,还有员工在哪可以抽烟,哪儿不能,几点在哪儿倒垃圾,员工不能在前台玩手机。甚至于你哪个灯不亮、哪个电视不亮都是要罚款的。

在商场开店一段时间后,我们店由于营业额不够,被调剂到了一个不太好的位置,而且房租又翻倍了,当时感觉挺不好,这家店就没继续开下去。

我算了一下,不到一年时间,差不多赔了十几万。

二次开店,更加糟心?

商场里的店关掉以后,我的开店之心不死,又去街边重新开了一家奶茶店。


这家店是加盟店,总部培训做得都很认真,要求也挺严格。当时其他店的创业者年纪都很小,我学起来就稍微慢一点儿,当时被老师各种鄙视说:“你看,人家很快就学会了。”

结束总部的培训后,我又重新招人、培训,这次做得就比较得心应手了。

但比起商场店,街边店糟心的、需要自己亲自处理的事就多了,各种牛鬼蛇神。

比如店里的物料纸壳给谁都会有上门来吵架,质问为什么给他不给我;
比如职业举报人,他们是一个团伙使用群狼战术,不停找你店的问题,然后私下敲诈;
比如你想在自己家玻璃门上贴海报也会随时有人经过就给你撕掉了说不好看,但其实好不好看是很主观的事情,你不贴别人就不知道这有家店,老远也看不见;
再比如我周围的店被砸过两次玻璃,有抢包的,偷东西的,还有那种在店门口扑通一下跪下乞讨的......

各种各样的事儿,印象都非常深刻。


遇到这些糟心事儿,你都必须得上,不能怕、不能怂,也不能不懂事儿。

不过开店也有比较有意思的地方,你会获得跟在办公室上班完全不同的经验。

比如你会有非常明显的岁月静好的感觉,早上去了之后把所有的水果摆出来,慢慢开业,音乐放起来,有时候会有老朋友专门过来找你聊聊天,然后给你讲讲他最近的事,那种感觉很好。

如果不看收入的话,我觉得开店的生活状态堪称完美。可以有完整的时间陪伴孩子,做一些自己想做的事情,学点东西,看个小店,每天早上去了就自己削水果准备材料,挺幸福的。

无奈这家店实在是不挣钱,疫情一来更是完全没生意,该给的房租、人工费却还是照样得支出,包括员工在家隔离工资也得照发。

Linda在店里

还有就是之前我一直在外企工作,外企崇尚合规,我也耳濡目染。所以别人开奶茶店会放奶精,但我就完全不放。疫情期间囤积的奶浆、炼乳都临期了,只能忍痛全部倒掉,对于我来说食品安全大过天,哪怕差了1天也都倒掉,完全按照标准来。


所以开店不到两年的时间,从有收入到没收入,心里还是挺慌张的。奶茶店算上房租、加盟费、转让费、人工设备、装修差不多得40万。我感觉这条路也不太好走,因为门槛低,是一个完全没有竞争壁垒的行业。

如果不是疫情原因,其实每个月还有微小盈利,全年看起来可能是平的。疫情一来就非常惨,一直纯亏,也不敢开门。

今年,我又开始上班了,但上班也没那么安稳,遇到行业不景气首先担心的也是自己会不会被裁掉。

39岁不躺平,世界上有不看年龄的工作吗?

其实在尝试自由开店的3年时间里,我也没闲着,学习和体验了很多东西。

我学习了新西兰的税法、商法、公司法,三门课花了不少钱;
体验了当群众演员;
接了一些财务咨询和培训,对中小企业的非财务人员做一些财务培训、给高校学生做一些办公技能的培训;
还考了国际汉语教师资格证和雅思。

Linda在市集摆摊

后来决定重新找工作,是因为太长时间没有收入了,有一定家庭负担。

现在社会上普遍都在说35岁+就到了职场的终点,我其实很费解但也确实碰壁了,投出去的简历很难再有回应,感觉大数据已经把我直接筛选排除了,连面试的机会都没有。

现在的工作还是托朋友帮忙找到的,收入和之前比减半,但也有稳定的现金流。对于我这种折腾过自由职业再重回职场的人来说,非常珍惜这个机会,尤其是我这种39岁的职场高龄员工。

但是由于疫情,我们公司的业务也缩水了,现在也是朝不保夕的样子,反正也是干一天算一天,以后的事以后再说。

现在很多人觉得35岁+的人油腻,是因为觉得他们他不学习、不思进取了,但其实也有人还在不停学习和开阔眼界的。

比如做市场调研的定性分析,我大学刚毕业或者说30岁以内时,可能200个电话只能获得50个线索就很了不起了,那时候比较礼貌、客气。但现在我打电话一点也不怵,知道怎么抓重点让他们说心里话,200个电话打出去至少能收获100多个有效的线索。

因为我做过餐饮对各行各业也比较了解,所以我觉得这些经验还是很有用的。


我觉得人的一辈子很长,很难说一时的失败或困境就一辈子都过不去了。从人生的角度看,我从不后悔辞职开店,但重新来过的话,这段经历我觉得可以晚一点开始,先把35岁+的坎度过去,也避开疫情,但话说回来,这些未知的风险,谁又能早知道呢?

我的微信签名是《海上钢琴师》里的一句话:“Life is immense”.(生活是广阔无边的。)

我们这批人小时候就是太听话了,说好好学习就好好学习,什么爱好都没有。也没有特别的热爱,进入社会后就成了空心人。迷茫的状态下,随大流走着走着就走丢了。

我的很多同事从小就要好好学习,然后进大企业使劲往上爬,爬到一定程度以后买大房子生孩子,再鸡娃,让孩子好好学习,然后找个好工作也买大房子,活得像个工具人一样。

人生不应该是一个比赛,和别人从小比到大,再比到死,我觉得挺没意义的。

相比之下,我更喜欢体验式的人生。就像我研究生毕业去体制内待过,知道这群人是怎么生活的,后来又换了外企,然后又做餐饮,看到了不同行业有意思的人生经历。

这些都是宝贵的人生体验,没什么好后悔的。


我很羡慕现在的很多年轻人,他们从小生活在比较开放的环境里,知道自己爱什么、要什么,将来朝哪个方向发展。

目标很清晰的话,就能走出一条属于自己的路来。比如现在很多年轻人懂得用副业赚钱,连游戏打得特别好,都可能成为副业。放到我们小时候,打游戏就是不务正业,是碰都不能碰的洪水猛兽。

明年我就40岁了,很多人可能觉得这个年纪已经很大了。但现在的人均寿命都达到了80+岁,我连一半都没到,实在不想躺平。

如果到时候社会真的不再给我机会,我就躲在网络背后做没有人知道我几岁的工作,不知道这样的工作会不会存在呢?

猜你想读
35岁+单身女性,不上班还有多少可能性?
如果离婚那么难,我可以不结婚,但不能不买房
当初说不想结婚的90后们,做了妈妈后......
事业能否帮女性摆脱自卑?

一键星标关注
一起探索职业自由
⬇️
我是林安,一名帮助更多人探索职业自由的创业者。第一个创业项目「自由会客厅」,链接无限+自由人,共同探索无边界的自由人生。
正在采访“100个不上班的人”,已出版第一本书《只工作,不上班》。
在这里分享自由职业者和创业者的成长探索,不定期会客有趣又有料的美好人类。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