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买不起学区房,名校文凭就没意义?做人可不能太天真

2017-03-20 子非鱼 尖叫童年

尖叫君语:关于名校生买不起学区房的话题,至今扔持续发热,“如果连清华毕业都买不起学区房,那我们买学区房还做什么?”反之,是不是买不起学区房,名校文凭就没意义了?文中这样一句话,或许就是答案,值得父母们深思。

对于那些开始怀疑名校价值的家长来说,我还是希望,在教育中,该抓住的机会不要轻易放弃,能进好大学,就不应让自己和孩子留下遗憾。 



授转自公众号-家长进化论(ID:parentsup )

简介:高冷,严肃,名校控.与你一起,成长自己,成就孩子.


和很多人一样,最近我很焦虑。


我在焦虑什么呢?除了生活中出现一些我自己控制不了的事,还有一重焦虑,则是被那则“清华生买不起学区房”的消息,勾起的心酸与不安。 


我的心酸,来自十年寒窗苦读和一朝金榜题名,最后在一线城市扎根落脚,却依然要被房子缠住脚步。而我的不安,和许多家长一样,则是对后代未来的出路而犯愁。中国家长的阶层焦虑,可不就是来源于此么?


所以,很多家长发出了绝望的诘问:“如果连清华毕业都买不起学区房,那我们买学区房还做什么?” 


不过,除了毕业包分配的时代,谁说名校毕业,就要什么都买得起呢?



名校生——人前的光鲜,人后的苦逼


我自己就从清华隔壁的北京大学毕业,虽然两校人民时常互黑,但是在媒体对名校的口诛笔伐中,两方总是能坚定站在同一阵线。 


我的同学中,也有很多还无法在北京安家,甚至还没有资格买房。要不是这则消息引爆了群众的焦虑,其实“名校生买不起北京房”的现实,应该不算是多大的新鲜事。

 

也许,考入清北的高中毕业生,尚且还能在初入学校的时候,沐浴一番他人的夸赞和羡慕。但从进入学校那时起,清北的学生,大多都会在自我怀疑和些许自卑中,抬头瞻仰大神,再低头拼命努力。 


当你来到一个更高的平台,与一群异常优秀的人齐驱并进,你昔日的舒适感和自豪感,甚至连同你的小傲娇和小聪明,都将在其他人的碾压中荡然无存。 


同样,北大和清华的毕业生,也需要在毕业季来临之前,与诸多985、211和海归们一起争抢有限的工作机会。虽然名校的毕业文凭,能让我们在求职时的简历筛选那一关突出重围,但紧随其后的笔试、面试,依然是能力强者才能笑到最后。 


求职的厮杀中,名校文凭只是一块微不足道的垫脚石,最终决定你职场起点的,是学习能力、分析能力、表达能力、个人修养、专业程度和思维格局的综合评分。


所以,哪怕在职场中,名校光环都已不能保证最后的成功,何况混杂了几代家族积累、配偶经济条件、职场成长能力等各种因素的“买学区房”这件事呢? 


作为一个曾经也顶着名校光环备受艳羡的孩子,我深深感到,社会对名校生抱着多大的期待,就会在你的表现不尽人意的时候,报以你多大程度的恶毒。 


卖猪肉的北大生陆步轩,在媒体的口诛笔伐,和群众的嘲讽和白眼中,以凄惨的姿态和“浪费国家资源”的骂名红了。然而数年后,当他的生意做到上亿级别,媒体的口风又立马转向,以半吹捧半戏谑的口吻,细数起他的发家史,末了再赞叹一句“终究不愧是北大毕业的。” 



说起名校光环背后的高处不胜寒,让我想起大一时在未名BBS上看过的一个帖子。Po主发起了一个问题,叫做“你的父母和家人,对北大有什么曲解”,下面有数十条回帖,看得我满眼辛酸泪。 


有的人说,“我爸以为,我北大毕业就能在北京当上部级干部”;


有的人自嘲,“毕业以后我要结婚,我老家村子的亲戚,都以为我在北京挣大钱、住大房,所以纷纷要求我给他们全家老小出机票钱,给他们订好五星级酒店,好让他们风风光光来参加‘豪华婚礼’”;


还有的人表示,“我爸对于我毕业后租的房感到不可思议,他说早知道你北大毕业也就住个破单间,还不如让你在老家上个大学再考公务员,xxx家孩子毕业就在老家买房了”。


诚然,当一个孩子十年寒窗后考入名校,他便背负了远超想象的期待。远离一线城市的父母和亲戚,都以为这个孩子从此走上了人生巅峰,毕业就能做官发财、公司上市、开上豪车,再在三环内买个房。 


可当孩子临近毕业,家长才会发现,原来北大清华毕业,不仅要和二三流学校的学生一起削尖脑袋抢饭碗,而且还得在合租房内屈居一角,过着永远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买房的日子。 


这种落差,让昔日自豪万分的父母一时无法接受,自己的孩子哪怕顶着名校光环,也只是一个芸芸众生中的普通人。就连隔壁老王三本学历的儿子,都已经过上了有房有车、老婆孩子热炕头的日子,而自家拿了名校文凭的孩子,怎么还是一无所有呢? 


连父母都对名校文凭的误解这么深,何况本就对名校颇有看法的媒体和网友呢?



名校光环,荣誉与诋毁并存的双刃剑


结合最近的事实,我突然想到,光环加身的名校学生,虽然看起来处于学历鄙视链的上游,但实际上,恰恰是名校文凭带来的羡慕与赞誉,才最有可能成为他们的黑点,让他们处于被歧视的位置。 


正如“美丽是把双刃剑”的道理一样,名校文凭,也是一把双刃剑。 


如果你才貌出众、名校出身,再加上职业光鲜、能力出众,早早过上了买房买车的赢家生活,那么名校背景就是一抹耀眼的亮色。别人会感叹“还是名校毕业的好啊,看人家多成功”。 


而假如你并没有世俗意义上的成功,仅仅拿着一枚名校毕业证,投入千千万万北漂大军,过起他人眼里平凡不起眼的苦逼生活,那么名校就是你的黑历史。人们会毫不遮掩地奉上“名校毕业有什么好,还不是一穷二白买不起房”。 


反正,此前刚成为全职妈妈第一年的我,就没少受他人指指点点,甚至让我一度怀疑自我价值,否定人生意义,差点陷入无法自拔的产后抑郁。 


当时,我宁愿不告诉别人自己是北大毕业的,否则就会在别人异样的眼神中,听到“可惜了”、“北大毕业为什么还要自己带孩子”之类的质疑。 


现在,已经逐步建立起自我价值防御铠甲的我,不由得为那个买不起学区房的清华人感到不平。



读名校的意义,究竟在哪里? 


那么,既然北大清华毕业也买不起房,做不了人生赢家,那我们千辛万苦,在高考独木桥上挤掉那么多人来到名校,究竟又是为何呢? 


这就要从人们对“成功”二字的衡量体系来说。 


对于成功,世人的评价标准向来粗暴简单。


年薪几何、职位高低、存款多少、有无房产,而如果有了孩子,还要问问你孩子成绩如何、才艺怎样、是否班干部,有无出国打算。 


收入、地位,几乎决定了一个人社会角色的全部。所以,“阶层地位”、“贫富差距”便成就了一篇篇刷爆朋友圈的爆款文章。 


每每此类文章开始被疯狂传播,人们都会在哀叹“阶层僵化”的同时,暗暗思忖自己目前所处的位置,和后代最大限度能爬到的位置。然后,在被文章痛虐一通后随手转发,在朋友圈书写着自己无尽的焦虑和感慨。 


也正是因为社会对收入地位浓墨重彩的崇拜和强调,才造就了无数名校生如今尴尬的境地。 


当名校文凭都保证不了荣华富贵,那我们的孩子,还能何去何从? 


我想说,如果这类成功标准一成不变,那么“名校生歧视”的效应,还将会继续存在下去。 


再说回那个悖论,既然名校都保证不了荣华富贵,我们为什么还要抢破头去读名校? 


从我们曾经“大学回报率”的文章来看,名校的经济回报率,依然跑赢其他普通大学。


如果你在名校读了个回报率更高的专业,那么在整个职业生涯内,就很可能获得高于其他人很多倍的溢价。 


当然,名校的回报率,并非对每一个人都是既定的。能力不足、无心上进、安于现状、得过且过的人,名校中并不少见,这些人就很可能就被远远抛在后面。 


而研究表明,家庭背景不雄厚,就可能导致毕业时起点收入,和整个职业生涯收入都低于背景好的人。 


但是,人总不能和别人做横向比较,因为这样比较只能让自己陷入焦虑的旋涡。倘若家庭背景不占优的人,与自己的上一代、上上一代做个纵向比较,那么名校的文凭,可能是整个家族漫长的阶层爬升历程中,最有贡献的一笔财富。 



名校文凭的隐性资本


我们说过,上一代能给下一代的东西,无非经济资本、文化资本、社会资本和人力资本。哪怕自己能给孩子的经济资本不多,还有其他三种资本,可以让孩子有更多提升空间。 


而如果父母从名校毕业,那么就在文化资本、社会资本和人力资本上,拥有优于其他人的有利条件。


 如果你没看过我们以前的文章,那我们就来简单复习一下。 


文化资本,即以孩子全面发展为目标,通过去博物馆、图书馆,在家中创立丰富的学习环境、讲述文化相关知识,带孩子参加音乐、艺术、体育等兴趣班和文化活动,参与社交项目等一系列活动,来获得的视野、阅历、经历、社交等方面的能力。 


而这些活动,通常都是高知父母做起来更有优势。 


除了以上能力,高知父母的自身素质高的可能性更大,所以能帮助孩子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尊重他人、高度自律、重视学习、工作道德等),并为孩子设立高期待,帮助孩子树立高远理想,并通过民主权威的教养风格,让这些有助于催人进步的价值观、行为和理想抱负,激励孩子付出实际性的努力。 


所以可以说,文化资本,是非高知父母可能会比较难具备,但非常关键的隐性资本。 


社会资本,主要是指能让孩子获益的社会关系、人脉资源,名校父母拥有的最明显优势,无疑是强大高效的校友网络。这些校友中不乏各行各业的牛人和明星,如果孩子对某个领域感兴趣,父母能很快通过校友关系,为其找到启蒙者和领路人。


 曾有个研究说,为什么父母高知,孩子更有可能有好成绩?


其中一个原因在于,更好的经济、学历资源,能让孩子生活在更高知的社交圈中。周围的大人都有很好的学历背景和职业经历,那么在与他们交往的过程中,大人们的言行举止、谈论话题、交流信息等内容,就会潜移默化成为孩子的思维、格局、三观,这些都是不可多得的竞争力。 



人力资本,就是最直接的可传递资本。首先,名校毕业生更可能与智商、学历相当的异性结合,所以可以遗传给孩自更优的先天基因。 


其次,高知父母在数十年求学经历中的经验、知识、阅历,都可以在融入教育的点滴,通过亲身陪伴、沟通交流等方式,成为孩子自身的人力资本。并且,考入名校这一点,至少可以证明一个人应试能力过关、自律程度高,也很可能面对困难坚忍不拔,而这种品质,也可以在日积月累中传递给孩子。 


各种研究也表明,父母高学历,孩子未来学历、职业追求态度更乐观、抱负更高、自控力更强,而且行为问题较少、抑郁风险更低,所以未来收入更高、失业率更低。 


所以总而言之,哪怕名校毕业以后,并不能在经济资本上给予子女太大支持,但从人力资本(知识文化、教育能力、社交能力)、社会资本(人脉关系、社会资源、声誉名望)、文化资本(榜样作用、理想抱负、进取行为、价值观)上,高学历的父母,明显要更占优。 


况且,即使买不起北京的天价学区房,那些名校毕业的高学历父母,至少不会在经济上落入万劫不复的底层,面对膨胀的经济形势毫无选择。再不济,还能和这几天刷屏文章中的清华学姐一样(她的文章,可以点击文末“阅读原文”看到),卖了北京的四居房,和丈夫一起,带着两个孩子回武汉重新开始。 


这个重新开始中,有他们夫妻被苦难验证过的爱情,有丈夫得以进入顶尖高中教学的机会,也有卖了北京房产后不菲的现金,还有作者自身在北京工作十几年间,积累下的能力和经验,这些就是他们的资本。 


所以我相信,即使在北京闯不出一片天,他们也能在家乡过着不错的生活。



名校给人更多选择


所以,名校生就应该走挣大钱、做大官的路径吗? 


在这个大学生遍地都是,“毕业包分配”一去不复返的时代,再将名校文凭与物质上的荣华富贵挂钩,也实在是对名校潜在价值的了解太少。 


一纸名校文凭,也许无法快速让你住上一线城市的大房子,但至少能给你许多你想象不到的隐性福利,还有紧急关头救自己于水火的诸多选择。况且,名校对于学生选择区间的包容,能让她的学子心无旁骛地追求自己的梦想。 


我的大学同学中,有人创立了火遍全国的共享单车公司,有人一毕业就去了边远山区支教,也有人怀着一腔热情开创教育公司,帮助许多孩子进入了梦想中的大学。

 

还有人,在自己热爱的行业中,勤勤恳恳地发挥创造力,一步一个脚印披荆斩棘、努力向前。 


更有人成长极快,却在事业高峰急流勇退、自我归零,用坚韧勇猛的人生态度独闯世界,在深刻的自我思索中锻造灵魂。 


当然,也有人暂停脚步,在结婚生子后将生活经营地有滋有味,不仅没有颓然度日,反而在个人兴趣上做得风生水起。 


无论他们现在是否拥有世俗意义上的成功,但名校的气质熏陶,和不停被大神碾压的读书经历,让他们能够始终保持一颗谦逊的心,一身不断向上的精气神,还有满心家国天下的社会责任感。 


手握父辈阶层福利大放厥词的学生并不常见,但心怀悲悯牵挂苍生的名校生,还真不在少数。 比起拥有北京的房产,我觉得他们做的事情,才是酷毙了。

 

所以,他们成功吗?我认为是的。 


也许,在诸多有买房刚需的读者面前,一篇鸡汤起不了什么作用,该焦虑的人依然会焦虑。而且买不到学区房,孩子就可能进不了重点学校,那么高考成绩可能也会受到影响。高晓松的“不买房,买诗和远方”,对于不具备家族积累和经济优势的普通人来说,只是一番梦里笑谈。 


怎么才能迅速买得起学区房,这是谁也无法给出精确答案的千古谜题。 


但至少对于那些开始怀疑名校价值的家长来说,我还是希望,在教育中,该抓住的机会不要轻易放弃,能进好大学,就不应让自己和孩子留下遗憾。 


我想,如果能让孩子在一个更优秀的人堆中,学到一身本事,浸染一身好习惯,结交一众优秀并努力的好友,获得更多自由选择的能力,那么继续鼓励孩子努力学习,并考入更好的大学,依然是有意义的。 与君共勉。



包三先生说:这几天的房价触动着各位的心弦。这样的心情,我很能理解。比如早上看上了某个北京某房子725万,决定砍个价,结果到了晚上却只能745W成交,砍得还没有涨的快确实比较心塞,自然是要不平的。 


然而,对于房价飙升,意见更多的却不是那些手上拽着首付,已经准备买房和观望着要买房的人,而是可能离首付还很远很远的那一批人。


并不是说,光有一颗买房的心的人没有资格去谈论房价,而是说人们为房价涨揪心,一方面考虑的是房子现在的价格,另外一方面考虑的是未来还能涨多少。


这是一场关乎未来的长跑,而这场长跑,很多人在现在就已经看到了注定跑不赢的结局。 


有太多人,勉强维持生计的薪资,积累的速度赶不上房价持续增长的速度。更进一步讲,房价的话题,进一步发酵到一种近乎玩笑式的自我安慰,比如清华北大毕业都在北京买不了房。


为什么会有这种比方,正因为清华北大的学历正代表着一种高质量的未来,或者说一种高薪的未来,一个足以跑赢房价的速度。 


而如果清华北大毕业都做不到,我们又有什么理由能做到呢? 


可是,我们为什么又要有一定的理由去买房呢?


有人回答我,房子就是家。


不好意思,你有没有听说过空巢白领,有房子就是家那么那些空巢白领为什么又在空荡荡的房子里寂寞着空虚着呢? 


有人和我说没房子应付不了丈母娘,可是勉强能拿得出房子的你,真的应对得了丈母娘后面的车子,票子的要求么? 


可是就算不要房,我们也要应对日益增长的房租,有些运气不济的人,可能还要面对恶房东。最终城市也会发现,他们将卑微而必不可少的人们硬生生的赶离了城市。

 

我想政府能控制的,只能是房价带来的租房成本的增长率,勉强跑不赢工资的增长率。


毕竟这关乎着城市的运转,而对于房子本身,政府能考虑的,只有这个城市有没有足够的房子居住,至于能不能买房这个问题,可能真如杜甫所希望的,“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僻天下寒士俱欢颜”,也仅仅是希望罢了。

 

都说做人留一线,日后好想见。或许对于很多人,不奢望日后再相见,一线不行,二线就二线吧,二线不行三线就三线吧!所谓逃离北上广,大抵如此。


可是逃离北上广,又哪里是谁都可以说逃就逃的? 


很多人拼了命都要在城市扎根,有些是回不去,无路可走,有些是不想回去,爬在小城市里沉沦,而真正付诸行动逃离北上广的,可能是真正有实力追求幸福和健康的人,而不是营生的人。


关于孩子上学、学区房的探讨,

你还可以阅读这些高人气的文章




尖叫童年美文匣子

新知 | 玩乐 | 绘本 | 科普 | 自然 | ∞


正在热团


兰登书屋经典桥梁书

被译成19种语言,畅销全球40年

▲点击图片看书本详细介绍


团品:《了不起的小侦探内特》

数量:一套,8本

适合年龄:5岁~12岁


原价134.4元

尖叫团购价88元


长按图片识别,直接购买



▼▼或点击文章底部阅读原文进行购买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