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诗歌图画书应该怎么读?美得不忍合上它....

2017-12-24 尖叫童年

授转自|青棠读童书


一首抒情性的诗歌,适合做成绘本吗?如果做成绘本,我们怎么读?


今天,我们就用诗歌绘本《如果》为例,来感受诗歌和故事的拥抱,诗歌和图画的共振。


文:拉迪亚德·吉卜林 (英)

图:乔瓦尼·曼纳(意)

译:黄福海 


诗歌、故事手牵手


当然,先读诗。


《如果》是这样一首诗:


如果你能冷静,即便周围的所有人

都已丧失理智,并把责任推卸给你;

如果你能自信,即便周围所有人

都怀疑你,而你对此也不心存芥蒂;

 

如果你能等待,而不为此失去耐性,

或者面对谎言污蔑,不以谎言反击,

或者被人忌恨,不让仇恨占据心灵,

不高谈阔论,也不表现得忘乎所以;

 

如果你有梦想,但又不被梦想支配;

如果你能思考,又不以思想家自居;

如果你能将胜利与灾难同等看待,

并把它们看成是两种虚妄的骗局;

 

如果你能忍耐,听着你所说的真理

被无赖们歪曲利用,再将傻子蒙骗;

或者眼看你倾注心血的事业毁弃,

你能俯身,用破旧的工具重新修建;

 

如果你能把收获都堆成一座小塔,

孤注一掷,把它交给一次冒险行动,

即使失败,你也能再次从起点出发,

而绝口不谈你曾经遭受过的伤痛;

 

如果你能迫使你的心、神经和筋骨

在你身心困乏,甚至精疲力竭之时

还能够挺住,依然为你的行动服务,

只要意志还在对你的身体说:“坚持!”

 

如果你与平民交谈,能以真诚为怀,

或者跟国王同行,而又不失平常心;

如果敌人和挚友都无法将你伤害,

如果所有人都敬重你,但又不失分寸;

 

如果你对于不近情理的每一分钟,

都能跑出具有六十秒价值的路程;

那么世界就是你的,一切归你掌控,

而你,我的孩子,你将成为真正的人!


当我把这首诗发到朋友圈的时候,最好玩的回复是一位好友的疑问:“难道我还不算一个真正的人么?”


这个疑问大概也道出了很多读者的心声。


《如果》这首诗振奋人心,但读完也确实让人怀疑自己能否把每一条都做到。有朋友跟帖:“做到其中一条,已经很了不起。全部做到,难如登天。”


读诗,玩赏词句当然是一方面,但如果仅仅拘泥在具体的诗句上,并以此为标准,去检验读诗的人能做到多少条,就未免胶柱鼓瑟。


读诗,最重要的,是品咂诗的意味。


比如这首《如果》,透过重重叠叠的文字,作者所要传递给我们的,是一个古老的价值观——建立在克制基础上的自尊自爱,以及由此而散发出来的体面姿态。


▲《如果》封面内页


读出了诗之味,如何将它传递给孩子呢?


不要慌,孩子们的好朋友——故事,可以来帮忙。


首先被挖出来的,当然是这首诗歌本身所藏着的故事。


《如果》是史上最年轻的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英国作家拉迪亚德·吉卜林在1909年写给自己的儿子约翰的一首诗,承载了一个父亲对儿子的殷切期望。


约翰也没有辜负父亲的期望。


1914年8月,英国向德国宣战,17岁的约翰希望应征出战。他的父亲帮他完成了这个心愿,9月,约翰入伍。次年9月,在卢斯战役中,18岁的约翰带领营队穿越了危险的战场,再也没有回来。他那超越年龄的勇气,为父亲的这首诗增添了别样的厚重之感。


除了挖掘诗歌本身所蕴藏的故事外,和这首诗精神相通的其他故事,也可以顺藤摸瓜攀扯出来。


孩子自己的故事最好。能带着自己的故事去拥抱一首诗歌,对于孩子来说真是莫大的成就。父母的经历也很亲切,别人的故事也没有隔膜,电视、电影里看到的故事,也很鲜活。


只要是故事,孩子都是喜欢的。只要是故事,都能帮到孩子。


抽象的、感受性的诗歌和具象的、逻辑性的故事互相配合,给孩子带来的阅读体验,不是1+1=2,而是一种互相融合又互相升华的化学作用。故事会变得更深刻,诗歌会变得更厚重。


诗歌和故事手牵手,我们和孩子手牵手,一起迈开了群文阅读的第一步,窥见了最高层次阅读的一点端倪。


如果让我给《如果》这首诗推荐一个故事,我推荐《杀死一只知更鸟》,它是这首诗最完美的注脚,诗歌里的每一句话,都可以在故事里找到对应的人和事。


▲《杀死一只知更鸟》封面



 诗歌、图画二重奏


我的另一位朋友得知这是父亲写给儿子的诗歌之后,感慨说:“这位父亲是搬了一座珠穆朗玛峰压在了儿子的背上啊!”


是!这首诗歌表达的期望很多、很重、很高,无形中会让我们联想到那些对子女寄予了无限期望,却总是把孩子压得喘不过气来的父母。


很遗憾,吉卜林不是这样的父亲。虽然他在这首诗中对儿子约翰寄予了厚重的期望,但是对孩子却非常慈爱。


约翰14岁进寄宿学校,接受军事训练,吉卜林总是尽可能去探望他。在父亲的教育下,约翰也成长得非常好,是“一个直率、受人欢迎、天性善良的孩子,才思敏捷,又很有幽默感,魅力十足。”


在这首诗的表面,我们看到的是父亲对儿子的期望,这份期望,近乎于苛刻。


在这首诗的背后,我们却可以挖掘出父亲对儿子的慈爱,这份慈爱,异常温柔。


诗歌背后的温柔如何呈现出来?


图画隆重登场!


 

▲《如果》开篇第一页


绘本是一个很奇妙的载体,有时候,图画和文字在讲同一个故事,图画是文字的注解;有时候,文字在讲一个故事,图画在讲另一个故事,图画和文字似乎成了两条平行线。


但更多的时候,图画和文字互为补充,把一个故事展示得更加多维、更加丰满。绘本《如果》就是这样,诗歌读起来很刚硬,图画就补充诗歌背后的柔软。


开篇第一页图画,画的是父亲坐在窗前笔耕,大大的窗户外,是绿茵茵的草坪。草坪上,一个小孩正和自己的狗一起放风筝。父亲没有看孩子,孩子也没有看父亲,但是画面很明亮。


这一页图画告诉我们,接下来你在书中读到的诗,就是这位父亲正在写的诗,是写给窗外儿子的诗。


走进正文页面,小男孩要么背着包在荒原遭遇暴风雨,要么坐着小木船在湖面垂钓,要么躺在草地上看云,要么拿着锤子和木条准备去修补屋子……


这些画面,大概是跟着父亲笔下的诗句一起,浮现在父亲脑海里的吧。它们一部分应该是来自父亲对儿子生活片段的回忆,比如孩子躺在草地上胡思乱想,在沙滩上玩贝壳。这说明父亲对孩子的陪伴和关注是足够的,所以孩子的生活片段都收藏在他的头脑中。


另一部分画面,应该是父亲根据诗句对儿子行为的幻想,比如参加提线木偶舞会、攀登悬崖峭壁以及登上雪峰。父亲能够清晰地看到儿子未来的样子,这说明他对儿子的个性和能力有足够的了解,知道他能走多远的路,能克服多大的困难。


纵观和诗句配合的每一幅画,父亲的爱,都在画中流淌。


 

▲《如果》最后一页


这时,图画作者给全书配上了一幅收尾的画。画中,小男孩在草地上奔跑着向远处的房子挥手。房子的窗前,父亲站起了身,也在向儿子挥手。


这一页和开篇第一幅图遥相呼应,将整本书形成了一个闭环。第一页,父子之间没有互动,最后一页,父子之间有互动;第一幅图,是从父亲的角度看儿子,最后一幅图,是从儿子的角度看父亲。


我们也明白了,父亲对孩子的期望和深沉的爱,是被孩子接受的。爱不但在父亲的心间流动,也在父子之间流动。而这份爱,冲淡了诗歌的严厉,给诗歌镀上了脉脉的温情之光。


好诗歌是有力量的,好图画也同样震动人心。


当好诗歌和好图画携手,合奏出的是黄钟大吕的爱之曲。


-END-

想看优质绘本及文学阅读的相关分享,

你一定要关注尖叫童年的姊妹号“大绘本”哦!

 大绘本(id:dhuiben)

想知道更多育儿新知

参加尖叫童年活动、分享会

添加尖叫君为好友

▼牛津树7-9阶、自然拼读系列……更多精彩英文绘本,尽在尖叫童年原版正版童书馆,点击下方“阅读原文”购买,让孩子在英语阅读中自然浸润吧!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