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严格还是严厉?父母教育水平的高低就在一字之差!

2017-12-26 杨杰 尖叫童年

不敢对孩子提要求,怕因为自己的过度严格,将来孩子长大了有心理阴影?


授转自 | 杨杰的妈妈圈(ID:yangjie3355)


最怕心理阴影


前一段时间,有个妈妈对我说,孩子马上要读小学了,让他收拾玩具,他有的时候收不全,或者摆放不整齐,还会拖拖拉拉,让他帮忙做点家务,也是差强人意,而平常的作息时间也不规律,按照孩子的做事品质来推测,小学的学习和作业,恐怕也不太乐观。


如果按照妈妈的本意,对孩子严格一些,她认为孩子有能力做得更好。但是,又不敢对孩子提要求,怕因为自己的过度严格,将来孩子长大了有心理阴影

 

是的,身为父母,一定听过很多关于心理阴影的故事,甚至自己就是那个主角。也许是师长,也许是父母,也许是生命中什么重要的他人,在我们的生命中投射了浓重的阴影,挥之不去。我曾经听一个钢琴过了八级的人说,这辈子根本不想再碰钢琴,看到钢琴,想到的是童年练琴的枯燥,以及每次弹错琴谱,妈妈抽打她手背的那种疼痛。

 

我自己也有这样的心理阴影。我曾经写过,在初中的时候,遇到过一个英语老师,几乎每天在课堂上骂人,而且话说得极其尖刻,骂得每个学生都噤若寒蝉,在我的记忆中,课堂上弥漫着一种白色恐怖的氛围。


好不容易熬到毕业,我改学了日语,以为彻底告别了这一段。然而,这种糟糕的记忆却永远与英语粘连在了一起。我曾经数次发誓我要再重新学英语,真的是信誓旦旦的那种,但最终都被这种感觉打败了。学英语这件事情,几乎变成了一个笑话,我的闺蜜常常云淡风轻地调侃我:哟,又想学英语啦?


 

心理阴影的讨厌之处就在于,它几乎是理智占领不了的高地,完全不讲道理。就比如我接触英语的瞬间,当年那种恐怖和厌恶的感觉就会弥漫在心头,我很清楚这种感觉的来源,但非常难以剥离出去,那种从内心深处喷涌而出的反感,消解掉了全部的学习热情。

 

我自己有类似的经历,就特别能理解这位妈妈的担心。我想,一定有很多父母,面对要不要严格的议题,都会在现实与希望之间左摇右摆,苦苦纠结。


严格还是严厉?


我仔细揣摩了这位妈妈的困境后对她说:如果我们暂时不考虑心理阴影这个因素,就遵从你的本心,对孩子严格要求,你真能做得到吗?

 

这位妈妈的瞬间反应是:这有什么困难的?

 

我继续说:你确定能做到吗?这个过程中,如果孩子根本不理会你的严格要求,或者敷衍了事,你会感到挫败吗?你会对孩子心怀埋怨吗?你会对他发脾气吗?

 

我停顿了一下又对这位妈妈说:其实,现在的状态,并不是孩子的本然状态,而是你跟孩子提过无数次要求,发过无数次脾气之后,才磕磕绊绊、勉勉强强达到的水平。

 

妈妈想了一会儿说:的确,这几年一直跟孩子较劲,这么说,我的管理效率真是够低的。


 

我当时想,索性把扎心的话说到底吧,于是,我又对她说:按照你跟孩子的相处状态来推测,就算你放开手脚管理孩子,那也不叫严格,充其量是严厉。

 

这位妈妈被我弄糊涂了,讨论了半天“严格”,怎么成了“严厉”呢?于是,我说了我个人对这两个常用词汇的区分,当然,这并不是词典上的定义,而是基于我自己对于教育的理解。

 

严格,是高标准,高要求,但只对事不对人。当对方做不到的时候,反思自己的行为,改进管理方法,落脚点依然是如何达成目标,但不会因此对这个人生气、不满。

 

严厉,也是高标准,高要求,但对事又对人。当对方做不到的时候,会感到挫败和愤怒,甚至会惩罚对方,因为方法的欠缺,最终却未必达成目标。

 

在很多时候,家长的出发点是“严格”,但在执行的过程中,一旦孩子不合作,就会束手无策,继而感到挫败和愤怒,有时候用发脾气的方式逼迫孩子去做事。一旦这个过程中加入了这些负面情绪,对孩子这个人表达不满和愤怒,就变成了“严厉”。

 

由此不难看出,留下心理阴影、让孩子心生恐惧的,通常都是严厉,而不是严格。



严格是一种能力


有时候,我们害怕严厉,也躲避严格。甚至把严格看成是一个负面词汇。其实,一切美好的东西,都是建立在高标准的基础之上,其中都隐藏着严格的气质。

 

就比如做家务这件事情,在我的观察范围内,大部分孩子都做的比较少,这样的话,小时候的确比较轻松。然而,等有一天孩子独立出去读书、生活,这种差别会立刻显现,训练有素的孩子,能把生活安排得井井有条,而不擅长做家务的孩子,只能生活在混乱之中。当然,这是两种生活状态,后一种也不算错,只是极度影响孩子的生活体验。

 

现在,很多人不敢对孩子有要求,仿佛一旦有要求,就对孩子不够尊重和理解。其实,严格和尊重理解并不冲突,我们真正应该避免的,是严厉和粗暴。

 

而我们需要思考的是:怎样做到真正的严格?

 

我常常想起读书时候的一位老教授。每次提到他,大家都说他的学生质量很高。我一直很好奇他是怎样做到的?通常,大学里培养学生的流程都差不多。


比如,研究生阶段导师会给学生列出书单,每周小组讨论,每隔一段时间要求学生写一篇论文。我发现这位老教授的方法也是如此,并没有什么特别的。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差别就越来越明显。有的导师学生众多,自己也各种事务缠身,学生没完成任务,最终也不了了之。


而在这位老教授的门下,根本不可能蒙混过关,他几乎每周都参加小组讨论,关注每个学生的读书进度,极其认真地批阅学生的论文,绝对不允许用马马虎虎的态度对待学业。如果学生随便拼凑一篇论文交上去,等老教授再把文章还给他的时候,会让他汗颜不已:文章上面是密密麻麻的修改,连标点符号都逐一改过来


不过,严格并不意味着一脸冰霜,相反,老教授为人和善,面容慈祥,学生做的不够好的地方,他从来不批评,永远是循循善诱。虽然他要求很高,但学生都很尊敬他。


我认为他把对人和对事分得很清楚,真正做到了温和对人,坚定对事,虽然他不批评、不指责,然而不妥协本身便是一种强大的力量

 

每当想起这位老教授,我都由衷地感叹:严格是一种能力,并非那么容易做到。对待成年的学生尚且如此,而对待年幼的孩子,则更加不容易。我个人认为要做到严格至少有四个条件:找到孩子的能力边界,能接受事与愿违,对事不对人,想出足够多的办法


 

好的教育者,会通过反复的观察和揣摩,找到一个孩子的能力边界,如果超越这个边界对孩子提要求,那就是强人所难。我们可以提要求,但孩子未必一定响应,这时候,只有能接受事与愿违的父母,才能躲过愤怒的反应,不至于跌落到严厉的陷阱之中。


无论孩子做得怎样,都不动摇我们对孩子本人的态度,这难度系数极高,意味着家长的内心深处,对孩子有一种独立的认识,这种认识不因为孩子的某一个行为而改变。在要求孩子的时候,面对孩子的各种反应,我们需要有足够多的应对办法,才能最终达成目标。

 

我们常常关心怎样才能给孩子养成好习惯,其实,严格最容易形成好习惯,而严厉则不行


严格的父母,最少掺杂负面情绪,最大限度赢得孩子的尊重,这也是最不容易引起对抗的沟通方式,因此,孩子能比较平顺地把严格内化成自己的标准和要求,形成自律。

 

我也评估了一下我父母对待我的方式,他们不严厉,也不严格,总体来说,我是在相对宽松的环境中长大的,如果一定要形容的话,我认为他们对我是轻度放纵。

 

假设生命给我一个重新选择的机会,在严厉和轻度放纵的选项中,我还是会选择轻度放纵。但假设在轻度放纵和严格的选项中,我会毫不犹豫地选择严格。

 

为什么我愿意选择严格?从我的切身体会来看,哪怕是轻度放纵,也给我的成长制造了太多的困难。在很多年里,我做事总是达不到我希望的品质,常常被懊恼、沮丧和不满的感觉所淹没,这完全没有什么轻松可言。相反,最近这些年我对自己的要求越来越高,严格的结果,是让我对自己感到更加满意

 

如果我们希望孩子过有品质的生活,那么,严格才是坦途。


-END-


推荐阅读



想知道更多育儿新知

参加尖叫童年活动、分享会

添加尖叫君为好友



业务联系请在公众号回复关键字 转载 或 合作


购买正版原版英语童书

请点识别下方二维码或点击“阅读原文”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