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一个人要活得精彩,在于拥有高级的年龄观

尖叫童年 2020-02-17

The following article comes from 拾遗 Author 拾遗


一个人的生命气象,

往往从拥有高级的年龄观开始。


本文已获授权

来源|拾遗(ID:shiyi201633)

作者|拾遗


你身边一定有被年龄困住的人。


我高中同学李雯就是如此。八年前,她29岁那年,一共相了28次亲。


她说:“我今年一定要把自己嫁出去!”

我问:“为什么这么着急啊?”

她说:“女人过了30就是剩女了,过了30就是别人挑你了。”

我说:“凭你的条件,不至于。”

她又说:“我33岁前必须要孩子。”

我问:“为什么就必须呢?”

她回答:“过了这个年龄生孩子很危险。”


相亲28次亲后,她终于嫁了人。


她其实并不太喜欢他,但为了完成任务,她选择了将就。


这一将就,婚姻就出现了状况。婚后生活一直磕磕碰碰,去年,他老公多次出轨。


朋友们劝她:“不合适,就离了吧。”


她却说:“我都36岁了,还带着孩子,估计很难找到合适的人。”


因怕年龄大而不敢离,她天天过得唉声叹气。


同学刘刚是另一个被年龄困住的人。


大学毕业后他进入一家民企,做了办公室的一名行政人员。那时候,做行政待遇还将就。


有一天,一帮同学聚会时,大家劝他:“办公室行政没什么技术含量,可替代性强,你应该学点技术活。”


刘刚说:“我都30岁了,还折腾什么呀?”



另外一位同学听进去了,三年后,拿到了“注册会计师”。


刘刚直流口水:“早知道我也学了。”


我们又劝他:“你不是喜欢研究心理吗,立马学啊。”


刘刚说:“我都33岁了,记性力不行了。”


另外一位同学听进去了,2016年当上了“心理咨询师”。


刘刚又流口水:“早知道我也学了。”


这几年,搞行政的待遇几乎没涨。刘刚经常叹气:“这工作还不如鸡肋。”


大家又劝他:“那你赶紧转行啊。”


刘刚却说:“我都要奔四了,转行肯定做不好,还不如在这个岗位上凑合一下。”


我为什么要讲这两个故事呢?因为我发觉身边很多人都被年龄“框”住了。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年龄不再是一种刻度,而是变成了我们头上的紧箍咒。好像过了一定年龄,我们只能变成规规矩矩的提线木偶,再也无法从生活的五指山下翻身。


所以我想谈谈“年龄观”这个事情。


你知道一个人有几种年龄吗?


你可能蒙了:“年龄,还能有几种?”


是的,我们通常说的只有一种,那就是身份证的法定年龄。


但其实一个人拥有四种年龄:


  • 第一种:生命年龄。

就是身份证上所记载的法定年龄。


  • 第二种:生理年龄。

生理年龄也叫身体年龄,就是身体器官整体机能所呈现出的年龄。生理年龄可小于生命年龄,也可大于生命年龄。


  • 第三种:容貌年龄。

就是人的容貌特征所显现出来的年龄。


  • 第四种:心理年龄。

就是人的心理状态所呈现出来的年龄。


心理学家希尔曼研究大量案例后发现:“那些人生过得特别精彩的人,往往在四种年龄上都拥有高级的年龄观。”



英国保险机构做过一个全球调查。结果发现:中国人最怕老。


中国人不仅最怕老,而且把每个年龄段都过得忧心忡忡:


“我不想呆在童年,因为实在幼稚。”

“我不想呆在少年,因为学业繁重。”

“我不想呆在青年,因为一无所有。”

“我不想呆在中年,因为危机重重。”

“我不想呆在老年,因为行将入土。”


每个年龄段的我们,似乎都不太喜欢这个年龄的自己,所以我们一辈子都过得不太快乐。


喜欢麦达德写的《最好的年龄》。


她在电视节目中问现场观众:你觉得几岁是生命中最好的年龄?


一个小女孩说:“两个月,因为会被抱着走,得到很多的照顾。”

一个小男孩说:“3岁,因为不用上学,可以不停玩耍。”

一个少年说:“18岁,因为高中毕业了,可以开车去任何地方。”

一个男人说:“25岁,因为浑身有用不完的活力。”

一个女人说:“29岁。因为可以躺在屋子里任何地方,什么也不干。”

一个妈妈说:“45岁,因为已尽完抚养子女的义务。”

一个老人说:“65岁,因为可以开始享受退休生活。”


在问了很多现场观众后,麦达德得出这样一句结论:


“人生就像旅行,一处有一处的风景。每一个年龄其实都是最好的年龄,只要我们懂得珍惜,学会享受,每一个年龄都有他独特的风韵。”



对于生命年龄,我们常常认为自己现在所处的年龄是最糟的,似乎永远有无穷无尽的烦恼。


但如果你像麦达德一样换个角度看,就会发现——每个年纪,都是恰到好处的自己。


在一期综艺节目中,主持人问51岁的刘嘉玲:“你最享受人生的哪一段时光?”


刘嘉玲笑了笑,然后笃定地说:“最享受现在,此刻就是我最好的时光。”


主持人问:“为什么?”


刘嘉玲说了一段让人记忆深刻的话:


“20多岁的女孩就该是20多的味道,青春洋溢,很美。30多岁的女人了解了很多生活,眼睛里开始有了故事,也很美。50多岁的女人,像我,虽然皮肤的质地没那么漂亮了,但我眼神的光芒却是年轻人没有的。


每个年龄,其实都有每个年龄的味道,每个年龄,其实都是恰到好处的自己。


所以,对于生命年龄,最好的年龄观就是欣然享受。欣然享受每个年龄段的美好,在每个年龄都活出最好的自己。



作家艾小羊写过一篇很火的文章,叫《对美貌的执念,正在毁掉新女性》。


她发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就是现在的人,特别是女性,太过度追求容貌之美了。


“走,咱们去潜水吧?”

“不去,我怕皮肤被晒黑。”


“走,咱们去西藏旅行吧?”

“不去,我怕皮肤被晒黑。”


很多女人,几乎把三分之一的时间,都用在了追求和保持容貌之美上,从而丧失了很多人生的乐趣。


知乎上有个有趣的提问:为什么大多想用美貌留住男人的女人都失败了?


有一个回答一针见血:“以为外在美貌能够留住一个人,是一种自打耳光的行为,当你选择用美貌留住一个人时,就应该想到世界上还有人,你还不是最好的。 ”



过度追求美貌,让我们损失的不仅是人生的滋味,甚至可能会让我们失去人生的大幸福。


艾小羊说:“女人对美的过于贪心,会让人生体验变得糟糕。”


作家毕淑敏问一个资深整形医生:“您可以一眼就看出谁整过形吗?”


医生回答:“基本可以。”


“什么样的人你都接收吗?”


“不,我先让他回答一个问题。回答不好,我就不做。”


毕淑敏问:什么问题?


“把你的心想象成山谷,告诉我那里是什么景象?”


有人说,山谷里绿树成阴泉水潺潺。

有人说,山谷里鸟鸣不绝百兽出没。

有人说,山谷里阴风惨惨草木凋零。


毕淑敏不解:这和整形有什么关系?


医生说:相由心生。整形效果并非一劳永逸,想要保持好效果,心境就得美好明媚。因为再好的手术刀,也抵不过另外两把刀。


毕淑敏问:那两把刀是什么?


“一把刀是时间,时间会冲刷整容的效果。另外一把更尖锐的刀,就是心灵的雕刻。只有心里有智慧有内容的人,才能滋养旷日持久的赏心悦目。


我为什么要讲这个故事呢?


我是想说,对于容貌年龄,最好的年龄观是适度呵护与滋养内心。


适度呵护就是说我们要追求容貌美,但不能失去限度,失去限度就会损伤人生的丰富性。滋养内心就是说要丰富内在,能对抗地心引力的不是玻尿酸,而是你的才华、智慧与气质。


对此,林清玄有句话说得好:


“三流的化妆是脸上的化妆,二流的化妆是精神的化妆,一流的化妆是生命的化妆。”


女人前半生可以靠容貌活着,而后半生则取决于内心的修炼。


52岁之前,李开复一直有个目标:“成为一个有很大影响力的人。”


为此,他把“拼命”作为自己的标签,“希望每个单位时间都可以产生最大价值。”


收到邮件,十分钟必回,哪怕深夜;每天发布10条微博,保持公众关注度;一分钟时间没被规划,他就会坐立不安。


“为了追求更大的影响力,我像机器一样盲目地快速运转,心中那只贪婪的野兽霸占了我的灵魂。”


2013年,《时代周刊》评选“影响世界百大人物”,李开复高兴得不得了,因为他入选了。


可就在领奖回来后没多久,他病倒了。一检查,淋巴癌。


他把奖杯扔到一边,悲叹道:“生病以后,才深深体会到,其实健康失去了,就什么都没有了。”


对于容貌年龄,我们常常过度追求;而对于身体年龄,又像李开复一样过于放纵。



最近看到三条新闻,悚然心惊:


  • 第一条:癌症不相信年轻——2000年,20岁到30岁的年轻人,10万人里面有40个得癌症,到了2013年,这个数字增长了80%。

  • 第二条:中国每年60万人过劳死,平均每天1685人。

  • 第三条:平安保险大范围调查18—64岁人群后得出结论:国人身体年龄比实际年龄老8.2岁。


中国人普遍不爱惜自己的身体。


1982年秋天,33岁的村上春树,萌生了一个想法:“我要当小说家。”


自从脑子诞生这个想法后,他就为自己设定了一个雷打不动的写稿模式:


早上四点起床,泡咖啡,吃点心。吃完就写稿,写稿十页,四个小时。

写好十页还想写怎么办?不写了,坚决不写。

写了七页写不下去了怎么办?不写了,坚决不写。

然后开始跑步,跑10公里。跑完休息一会,做翻译。

下午两点,结束工作,然后随心所欲地安排时间:看书,看电影……

晚上九点,上床睡觉。


这个写稿模式一坚持就是35年。


33岁之前,因为吸烟和熬夜,村上的身体已经胖成了一个球。


但当他立下当小说家的志向后,他知道这种生活习惯是不可能实现梦想的,他必须改变生活习惯才能达到目的。


“当你做一项长期工作时,规律性有极大的意义。”村上说。


正因如此,村上成功了。


我为什么要写村上的故事呢?


因为我想告诉大家:


“对于身体年龄,请记住一句话:时间才是真正的big boss,再有才华的人,最后拼的还是身体。所以请养成与你的工作相匹配的生活习惯。


中国有句老话害了很多人,这句话就是——“什么年龄就该干什么事。”


到了什么年龄就该学奥数,

到了什么年龄就该结婚,

到了什么年龄就该生孩子,

到了什么年龄就该买车子,

到了什么年龄就该当处长。


于是,我们把生活过成了竞技场,一个个都在忙着追求“标配人生”:房,车,存款,婚姻,孩子……


一旦在认定年龄段完不成目标,我们就会陷入深深的焦虑中。


但焦虑的我们似乎忘了一点:当人生只剩下标配,那活着还有什么意思?


把人生过成标准答案,那活着还有什么乐趣?


人这一辈子,活得有意思比活成标配重要太多了。


前段时间,一位读者在后台留言说:“17岁那年我喜欢上了一个女孩,但因为信奉‘什么年龄就该干什么事’,27岁的时候再也遇不到了。”


还有一位读者留言说:“小时候,我多么渴望买下那块糖,但因为心疼钱最终没买。长大后我有了无数倍的几毛钱,却不再需要那块糖了,也无法再爱那块糖了。”


“什么年龄就该干什么事”这句话,实在是耽误了太多中国人。


对于心理年龄,我喜欢摩西奶奶的态度。


摩西,本是美国的一位普通老太太。一位从没进过美术学校的农村老太太。但她老年时,突然喜欢上了画画。


很多亲朋对她说:“你这么老了,还折腾什么?”“你这么老了,还能画出什么名堂。”


但76岁的她还是拿起了画笔,“我不管,我就是喜欢画画。”


这一画,就一发不可收。94岁那年,她登上了美国《时代》周刊封面。


她有一句名言——“人生永远没有太晚的开始。”


对于心理年龄,最高级的年龄观就是像摩西奶奶一样——拥有无龄感。


所谓无龄感,就是没有年龄的概念,不为年龄所束缚,能够在生活中始终保持活力,对事物充满好奇并勇敢去尝试。


知乎上有个很火的问题:有哪些可以令人瞬间清醒的句子?


有一个回答是这样的:


“我38岁那年,琢磨着要不要去读两年放射线照相术大专学位。但是我觉得自己太老了,等拿到学位时,都40岁了。但好朋友跟我说了一句话:‘如果你不读,你还是会40岁,一个没有学位的40岁。’我现在已经60岁了,那个学位改变了我的生活。


特别喜欢一句话:种一棵树最好的时间是十年前,其次是现在。


不管你现在多少岁,如果有自己真正想要做的事情,那就立刻去做,人生永远没有太晚的开始。


-END-

本文转载自“拾遗”(ID:shiyi201633)。一个有趣、有品、有态度的文化生活微刊。


你可能会喜欢这个公众号



推荐阅读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