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一首孤独了300年的小诗,一夜之间,让亿万中国人为底层孩子的教育泪目

尖叫童年 2020-02-17

已有22万+父母订阅了尖叫童年

温柔地改变,给孩子高质量的亲子陪伴

ID: JJtongnian

《苔》

 清·袁枚 

白日不到处,青春恰自来。 

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


一首孤独了300年的小诗,

在这个春节“火”了。

被乡村老师梁俊和山里的孩子小梁

以及贵州省威宁县石门乡小学的学生们

在CCTV《经典咏流传》的舞台重新唤醒

孩子们最朴质无华的天籁之声

一开口,就唱哭了评委庾澄庆和曾宝仪。




在中国最穷的地方之一,

乡村老师梁俊用了两年时间,

把孩子们都教成了“诗人”。


一起戳下方视频来看看:


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vid=e0025zpfx2f&width=500&height=375&auto=0


“我觉得这群山里面的孩子

身边所拥有的资源是很有限的

可是他们却有着最纯真的爱。”


梁俊老师就是想通过这首诗

告诉这群山里的孩子们

“我们即使拥有的不是最多

但依然可以像牡丹花一样绽放

我们不要小看了自己”

梁俊老师给了孩子们希望的种子

于是,种子种在每一个孩子心里

在他们的生命中开了花



“我发现,原来我也可以做些事情

‘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

这就是这首诗歌的意义。


在我心中,

大山的孩子们也一样,

找到生命的价值,

等待绽放出来的时刻,

我觉得这个比我们的外表重要。


 

“我们迟早有一天会离开乌蒙山,

不能教他们一辈子,

起码要让孩子们想我的时候,

能够唱出这首诗。”



与其说是乡村教师梁俊选择了《苔》,

不如说是袁枚的《苔》选择了梁俊。


这群孩子都来自乌蒙山,

这可能是一个被人遗忘的深山。



直到前年,

一群十来岁孩童的歌声,

从深山苗寨里传出,

一个明媚如桃花源的故事就此展开。



01


梁俊和周晓丹,

是一对因为做儿童公益结识的恋人。

2013年,新婚一周后,

他们决定来一场特别的蜜月之旅。

到贵州乌蒙山区支教。


同时来这里支教的,

还有一位刚毕业的华东政法大学学生,

22岁的上海小伙子岑桢。



他们支教的地方在

石门坎新中小学

贵州接近川滇最边缘的西北角

百度百科对这里的解释有一句话——

中国最穷的地方之一



穷到什么地步?

先讲几件小事。


大约2011年

作家野夫等人到新中小学做公益

当地教育公益基金会的理事长

想借机勉励一下孩子们

就问

“同学们,你们知道北京大学吗?”


谁料,所有孩子竟齐声高喊

“不——知——道!”

所有来宾哈哈大笑

笑完又感到一阵心酸……



这里天气冷,卫生条件差

天冷可以烧柴烤火

但是跳蚤就受不了了

这东西药不死

一年起码4个月必须忍受跳蚤的叮咬

一挠破就满身的包…


有一个学生叫朱银泽

鼻子总是吊着两串长长的鼻涕

即使北风刮得最厉害的时候

也只穿一件单衣

衣袖总是鼻涕和泥土混在一起黑黢黢的


有一次,梁俊老师忍不住问他:

“朱银泽,你上一次洗澡是什么时候?”

朱银泽想了想,答道

“小的时候。”

简直让梁俊哭笑不得



还有一件事

发生在梁俊支教生涯的第一个冬天

有一天放学后,他和另一位老师去家访

回家时天色已黑,还下起蒙蒙细雨

乌蒙山区山高雾大,寒风刺骨


为了早点赶回家

老师们决定抄小路

那是一条狭窄泥泞的路

走了几分钟,黑暗处突然传来一个声音

“救救我,救救我!”

走近去看,才发现一个苗族山民

晚上偷挖煤炭,泥土塌方

整个身子已经三分之二埋在下面了


梁俊他们费了好大力气才把他救上来

那个人告诉他们

自己本不敢大声喊救命的

担心私采煤炭罚款

听到他们说普通话,

知道是老师才求救…


类似的一件件小事,

都在撞击着梁俊的心,

他经常想到那个偷挖煤炭的人,

他思索着,

我可以教给这里的孩子什么,

才能让他们与裹挟在内心的黑暗对抗。


02

他想到了诗歌

中国从古至今都有“诗教”的传统

石门坎的孩子

80%以上都是苗族

他们有自己的民族语言

不怎么会说汉语

但这个生活在大山的民族

天生都热爱唱歌


梁俊本就是一枚超级厉害的吉他老师

自然走到哪里都吉他不离身

何不把诗歌唱出来?



梁俊先上网搜索古诗谱曲的作品

却没能找到那种旋律琅琅上口的曲谱

他干脆自己谱曲


他还写下一段话

上课时唱,下课时也唱

清晨唱,日落唱

悲伤时唱,欢乐时也唱

一群人唱,一个人也唱

……

唱到孩子们长大,唱到他们被爱着



一个学期以后

孩子们的唱诗声响彻了整个山谷

在教室,在操场,在后山

这些歌声

让乌蒙蒙的乌蒙山也明亮了起来


大山里的孩子和城市里的孩子相比

对古诗有更天然的亲近感



春天山野绿了的时候

大家一起歌颂

绿遍山原白满川,子规声里雨如烟。

乡村四月闲人少,才了蚕桑又插田。


布谷声响彻山谷的时候

教孩子们唱

布谷飞飞劝早耕,舂锄扑扑趁春晴。

千层石树通行路,一带山田放水声。


夏日闷热难当

就吟唱清凉的诗

懒摇白羽扇,裸袒青林中。

脱巾挂石壁,露顶洒松风。


冬天雪花大如席

就一起高歌

日暮苍山远,天寒白屋贫。

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



每周一诗

都是老师们精挑细选的

诗歌的类别也有讲究

比如以品格诗育人

学校每天早晨的必读诗歌

一是《晨诗》

二是以色列国王教导儿子的箴言

《懒惰人啊》


这类诗歌在明显影响着孩子们

有一个孩子叫张礼国

比较懒惰

从前考试分数总是个位数

后来有一次考了60分

喜滋滋写了一篇作文



有一次英语考试,试卷发来,我看到了一个6,后面还有一个0,我高兴坏了!可惜当时爸爸妈妈不在家,不能马上告诉他们。


现在我是一个努力的孩子,有一种药可以救我了,就是不要做懒惰人!


新中小学的孩子1/3是留守儿童

除了贫穷,他们还非常自卑

梁俊就教孩子们吟唱袁枚的《苔》


他想用这首诗勉励孩子们

无论现在身在何地,将来身在何处

每个生命都有自己的价值



还有一类诗

没有很功利的目的

只是单纯体会古诗的趣味、意境


苗寨里家家户户养鸡

梁俊就教了学前班的孩子袁枚的《鸡》

养鸡纵鸡食,鸡肥乃烹之。

主人计固佳,不可与鸡知。


孩子们乐呵呵地彼此调侃

和鸡相处要小心哦

千万别让它看到你流着口水吃鸡的样子


▲岑桢老师和孩子们在山上烤东西吃


三四年级的孩子

就带他们感受边塞诗的凄凉悲壮


到了五六年级情窦初开

就教他们唱宋词

孩子们最喜爱的是

辛弃疾的《青玉案》和苏轼的《江城子》


梁俊老师带着苗族孩子们

弹唱《江城子》的小视频

曾在诗歌圈引起不小的轰动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

山里孩子的声音,宛如天籁


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vid=g0149braorz&width=500&height=375&auto=0


一个学期下来

孩子们几乎个个能“出口成诗”了


放学后值日的孩子

会一边扫地一边高唱

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中午排队打饭的时候

孩子也会突然高歌

一帆一桨一渔舟,一个渔翁一钓钩。

一俯一仰一扬笑,一江明月一江秋。



03


一年下来

梁俊用民谣音乐的方式

为五六十首诗歌谱了曲

从前不会弹吉他的岑桢老师

也特地学习了小吉他“尤克里里”


一年下来

每个孩子都有了100多首诗的储备量



大多数小孩的梦想

都是科学家、宇航员、建筑师…

山里的孩子想法有的很怪异

除了当“孤儿”

还有人会说出放牛娃、乞丐这样的理想


有一个小女孩说

她的梦想是做男人,还有当兵

还有一个孩子想做司机

因为村子里没有卖东西的小商店


有一次考试,梁老师出作文题

什么东西是看不见却存在着的?

一个叫朱思语的小不点

5分钟交上来一首诗


《爱和风》

朱思语

 

爱,当爱之锁开了
就很难关住
那爱就像魔鬼
深深地抓住你的心
让你爱吧,爱吧

风,就像梦一样
你想把她抱住
可她还是去了
你看不见她
她却可以穿过你


朱思语后来告诉梁老师

“有一天我和朱思英、朱银春去赶场

在石门那里看到一个女孩

我就爱上她了”

这首小诗,写的就是他当时的体会


▲朱思语


孩子们爱写

梁俊就在考试里加了一个项目

诗歌写作

于是,一大波小诗人

在这片土地上诞生了…


《蒲公英的精灵》

梁越梅


飘落的蒲公英种子
每一颗都会生长
风儿呼唤它的时候
它就随风而去
种子飞散在天空
飞到每一个角落
让孤独的角落长出蒲公英
角落就不孤独了
那金闪闪的蒲公英花
在那角落里
得到了尊严


《家乡的风景》 

朱银春


山山围村寨

寨子鸟儿唱,村中鸡犬叫。

春到人耕地,夏来人休息。
秋到人人忙,冬来坐家中。
日出家鸡鸣,日落风儿咆。
如今树儿高,此时塘中绿。
天空一片蓝,鸟儿空中飞。
花中一片香,草中十头牛。
我爱家乡景,永在家乡中。


《夜空》

吴荣兴


当孩子们熟睡的时候
夜空正忙着呢
星星把美丽的梦带给孩子们
让孩子们睡得更香
流星把每个孩子许的愿望带给孩子们
萤火虫在每一家的院子里飞来飞去
它的屁股后面好像挂着一盏灯
善良的妈妈赶在鸡叫之前起来煮饭
当孩子们熟睡的时候
夜空正忙着呢


岑桢老师作词

梁俊老师作曲

还特地为孩子们写了一首小诗

《后山书》

后山自立在,小儿相伴来。

冬日暖群青,南风绿松柏。

柴火身前旺,琴声内里满。

欢逐笑颜开,安卧映空白。 


他们鼓励孩子们写诗

并在班上和大家朗读分享

他们也鼓励孩子们多说苗语

穿民族服装

把自己的民族文化传承下去


两年的支教生涯结束后

梁俊老师将石门坎孩子们的作品整理出版

书名就叫《乌蒙山里的桃花源》


后来,他发起众筹,筹得了15万元

用于支付出版成本

还要给石门坎的孩子们建一个小小的图书室



这些孩子还没有长大

我们也无从得知

这些诗歌,这一段童年经历

会对他们未来的命运

产生什么颠覆性的改变


但是我们深信

童年时代的记忆和知识

会深深烙刻在每个人的生命中

美好,温暖,感动

都将化作前行的力量…


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vid=a0333f2r9op&width=500&height=375&auto=0


有人问:两年的时间可以干什么?


有人答:

两年的时间可以结婚生子

可以跳槽到更好的职位

可以攒钱买房

可以环游世界

......


可也有人答:

两年的时间

可能将一群孩子的命运拉向光明

可以做一件影响自己一生的事情

它能让我们80岁想起来的时候

都会微笑


文章转自问对教育(ID:cdwendui),资料来源:人民日报、CCTV经典咏流传、一条、益美传媒等,原文广东共青团编写刊发于2017年4月)


在结尾附上这位值得致敬的乡村老师的节目随笔—


一个用音乐教语文的老师自述


作者 | 梁俊


01.


和孩子们录《经典咏流传》时候,节目组的导演采访孩子。问他们是否还记得梁老师教的诗歌?据说,孩子们一脸迷茫,似乎忘得一干二净了。导演提醒他们,《乡村四月》《秋思》还记得怎么背吗?孩子们还是一脸迷茫。


导演让我带孩子练习歌曲,我们在排练大厅重逢。一见到我,孩子们就傻笑,然后立马跑去围观我儿子起初,把我晾在一边。我默默地背好吉他,召集大家站好。弹起《乡村四月》的前奏,接着奇妙的事情发生了,那些旋律,那些诗词,他们脱口而出!我心里乐滋滋的,一首接一首弹,他们跟着伴奏一首接一首的唱……这些旋律与诗句,依旧在这些孩子心间。


02.


音乐与古诗文结合的教学,对孩子们的影响力是至深的,甚至是不可磨灭的。


《史记·孔子世家》说:“三百五篇,孔子皆弦歌之。”我想,这是孔子以歌教学的原因。这是我们的教育传统。从某种意义上说,音乐与语文的教学是不可分割的。然而,这传统我们割裂已久。过去孔子写的歌(曲子),我们遗失了已久,不过,即使找得到,也不见得适合现代人传唱。


我呢,一个敢教小学生《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桃花源记》浑身野性、半路出家的老师,拿起吉他给古诗文谱曲,教授他们,竟然误打误撞的与传统相接。而我作曲用的是现代民谣曲风,为什么呢不是别的曲风呢?呃……因为,我只会这一种。在写作与教学中反复打磨,这样的教育模式竟然可以让孩子爱上了学古诗文,此际,我猛然意识到这些作品的教育价值。


带孩子们唱诗、写作,整理孩子们的作品出版《乌蒙山里的桃花源》,央视邀约,《苔》就这么的上了《经典咏流传》的舞台,刷了一回屏。这一切,完全没有刻意为之,只是还算努力地做着眼前的事,然后,一切就发生了。


03.


我想说,《苔》最初的创作动机并非是为舞台,而是三尺讲台;歌唱《苔》的目的也并非为了打榜,而是为让孩子们爱上古诗文,培养孩子们的语文情趣。在我看来,《苔》的教育价值远胜于它带给你的那些感动。


感动只是一个开始,流行的热度会过去,从歌曲而得的感动也会过去,最多不过数日。我想,真正关注这个事件的朋友,最该关注的应该是如何让这些古诗、童谣在你的孩子心间,生根发芽,结出爱的果子。(来源:微信公众号“童书乌蒙”)


想知道更多育儿新知

参加尖叫童年活动、分享会

添加尖叫君为好友

购买正版原版英语童书

请点识别下方二维码或点击“阅读原文”



业务联系请在公众号

回复关键字 转载 或 合作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