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高考有多重要呢?一位教授亲历的三种人生际遇,很多人听完陷入沉思

onedoneky 尖叫童年 2020-02-17


文 | 天涯@onedoneky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这句话,小时候听过无数遍,当时仅仅觉得朗朗上口,其深意懵懂未知。而如今,40+岁了,这几天突然看到一个帖子,讲的是一个大学生村官在村里干了8年,目前36岁,觉得自己走投无路,来寻求点建议,不仅勾起了老夫近年一直思考的问题,就是年轻人该如何规划自己的人生道路并实现。

  

本人从2000年初期到如今,一直在高校做教师,最早在长江流域,后来跳槽到岭南,二本一本三本的学生都教过,从事教师工作已有20多年。教过的学生,万人是有的,印象深刻的,至少几百人。毕业后断续交往的,也有很多。截止目前,最早毕业的那批学生中,有成绩斐然的,有默默无闻的。


在我看来,当时他们在学校的时候,差别并不大,为什么离开学校后,差别就会越来越大呢?除了家庭因素+社会关系以外,个人的努力程度恐怕是最大的变量了。


于是恍然间,突然明白了,古人真的是隔着千年时空,淳淳教导着我们:年轻的时候,真的要努力呀,否则年龄大了,只有空叹哀伤了,俗语说的更通俗:不要在该奋斗的年纪选择安逸


下面我通过三个学生和同学的人生际遇,来探讨高考、工作、原生家庭和个人成长的n种组合作用力的关系。


三个人生故事,各位有兴趣听么?


第一个故事:学霸的“沦落”


先来说说我的高中同学,和我同龄,上世纪末毕业于一家重点大学,目前在苏南打工。这个人生令人唏嘘。


说到这个同学,心里可真不少滋味。
  

记得90年代初的一个秋日,刚下过雨,法桐墨绿的叶子沾满水滴,地上绿色的苔藓若隐若现。高一刚开学的第一天,我们就认识了,虽然不是一个班的,但是脾气相似,经常在一起玩,高二的时候,文理科分班,分到了一个班,又是同一个宿舍,就更了解了。
  

当时我们所在的中学,属于重点高中,生源来自于当地各个初中的尖子生,学习上你追我赶竞争相当激烈。三年后高考,全国考生约400万,当年录取大学新生约60万,其中重点大学貌似有10+,我当年属于学习一般的学生,考了个非重点(现在称二本),而这个同学,考了个重点大学,工科专业。
  

7月初高考完后,我和这个同学还一起短途旅行了一次,在旅途中,我一路请他吃喝,并且一直强调:哥们,你将来发达了,别忘了我啊 。因为当时刚脱离计划经济,能考上重点大学,意味着将来很好的出路和发展前程。


暑假过后,大学生活就开始了,当时的联系方式主要靠信件,特别是元旦前夕,贺卡满天飞,70后应该还有印象。
  

大学生活平淡无奇,除了学习比高中更忙碌,一眨眼也就过去了。我毕业后,回到省城一家中学教书,生活就这么平淡,他呢,去了我们当地一家大型国企,生产某种机械设备。

  

记得刚毕业那几年,同城的几个高中同学经常聚会。当时的待遇,印象里,他比我高许多,我当时所在的中学,每月发到手的工资貌似只有200多元,97年的时候。而我这位同学呢,貌似每月能发700多,这在内地的城市中,算是很高的收入了。

  

在这个城市呆了3年,由于待遇和管理模式问题(高中的教学压力挺大的,做高中老老师的应该了解),我99年考上研就辞职了。
  

由于离开了这个城市,读研期间联系逐渐少了。后来qq兴起,加了qq。几年后,我在另一个城市一家高校教书,突然有一天,这个同学给我发了个短信,说想去我所在的城市找我聊聊。

  

我说,今天不是周末,你有时间么?他说,我们厂倒闭了。我吃了一惊。后来才知道,2000年左右,正是国企改革的浪潮期。

  

见面后,他说,企业被卖掉了,被私人收购,工人留用了一部分,其余富裕人员都下岗了,他属于技术人员,可以留用。但待遇降低了不少,问我该怎么办?


我明白他找我的意思了,这个同学属于学习很有天分,但遇到抉择的时候,很难找对方向的人。我说,待遇能低到多少?
  

我心里想的是:我当时拿200多,不也活下来了嘛,你若是工资不算太低,就呆着吧,毕竟读了研,工资也没涨多少(当时我是助教第一年,一个月到手600多),其实我当时挺后悔读研的。


大学同学没读研的,在公司工作的,好多工资早就过2000了。然后,他就说了一个数字,我有点不相信,他说,是真的。老板说了,能接受就做,接受不了,就自动辞职吧。
  

就这么残酷!我说,你打算怎么办?他说,我不知道,所以才来找你。我心里想,咱俩不都是一个水平么,我能给你出什么好注意啊!但还是给了他不少建议:

  

第一,你现在才26岁,说大不大,说小不小,现在大学扩招,急需高校老师,你要是想考研,将来可以做老师。但是,现身说法,待遇不是很高,你要有思想准备,然后给他看了工资条。(备注:当时内地高校待遇确实不高,现在据说还不行)
  

第二,据说广东那里外企私企待遇好,你可以跳槽去那里,收入翻几番应该是能达到的。
  

第三,现在实行考试录用公务员,你可以试试(题外话,那个时候,公务员考试远没有现在这个热度)。


第二天,他就回去了,半年后,春节的时候,在老家遇到了他,我问,你现在干嘛呢?他说,还在那个企业,我说,你准备以后怎么办?

  

他说,第一条路,他考虑过,由于英语不行,考研怕过不了;第二条路,更不行,因为所在企业被私企收购时,他们这些技术人员保留了干部身份,一旦离开,就没这个身份了,所以,万万不可去广东打工;第三条路,公务员待遇太低,另外,他的性格不适合做公务员,文笔也差。


我听后,也没说什么,因为谁也不知道将来会怎么样,况且,也许有一天他所在的企业突然效益变好了呢?


生活就这样一天天过去了。我呢,边上班边读博,几年后,博士毕业,毫不犹豫跳槽到了深圳。后来结婚生孩子,各忙各的,同学之间的联系,更少了。大概10年左右,有个同学来深圳出差,聊了一下近况。我问,某某你见过么?

  

没有!最近几年好像消失了。我心里一惊,也许情况变得越来越差了,因为,刻意躲开同学的人,要么很发达要么很落魄!

  

事实上,正如我猜测的,他最终还是在几年后离开了哪个企业。目前,奔45的年龄,国企的简单经历,只好在私企打工了。去年春节高中同学聚会,时隔十多年再次相见,很明显,他现在很不如意。待遇就不说了,私企打工,即便你是工程师,传统的机械行业,能要求多高的待遇呢?

  

聚会的时候,大家喝了不少酒。散会后,几个要好的同学,又接着找了家茶馆喝茶,这时候,话匣子才真的打开了。他说,他当时应该考研,现在有点后悔。我沉默,没说话,也不知道该说点什么。

  

半夜,回到家,我一直没睡着,时光,真的无法倒流啊现在想想,2002年的时候,他26岁,当时的出路我们可以设想一下:
  

第一条路:考研。当时研究生确实比较难考,他的英语不行这是真的,但高考那么难,你都成功了,考研,你真的没一点信心么?其实,后来听他吐露心声,是怕吃苦,高中学习太压力太大了,他不愿意再次像高考一样去受苦,毕竟,他当时有一份可以糊口的工作。若当时3年内考研成功,毕业时虽然32岁了(2007年),但找份体制内的体面工作应该不算难吧?
  

第二条路:去广东打工,害怕失去干部身份。这更可笑了,但当时有这种想法的人很多。
  

第三条路,考公。当时的竞争不算不算激烈,他又有211重点大学的底子,考几年上岸的几率还是很大的。就算他笨的不得了,三年考过,05年进入政府部门,现在再不济也是个正科级干部吧?若能考入省级部门,早就是副处职务或待遇了现在总结的话,就这位同学的人生之路有以下几个值得深思的地方:


1、抱残守缺,不能及时转变发展路径。2000年左右国企改革,大量地方国企重组,抓大放小,人生之路被改变的人不计其数。作为大学毕业生,应该及时转换思路,寻找新的发展路径。


2、年轻人的通病,不知道居安思危。20多岁该努力的时候你退却,该奋斗的时候你躲起来,以后有你受罪的时候。


3、缺乏终身学习、持续奋斗精神。高考是很难,考研也很难,但并不是说,你过了这个坎就一劳永逸了。世上没有一劳永逸的事情,人活着就是不停地努力,要有持续学习的精神。


第二个故事:职业与性格


下面再聊一个自己的学生,这个是关于职业与性格关系的话题。


这个学生简称L吧,是我正式到大学教书后认识的最早的一批学生,因为高中毕业后复读过,入学时候在班里年龄较大,比我小不了几岁吧。我由于刚入职,担任他们班主任一年,所以接触较多。


这个学生呢,属于家庭条件相对不错的,父母是知识分子出身,在我的印象里,很早就有各种新潮的电子装备。说明至少在经济方面,应该没受过磨难。毕业后,依托父母的资源,进了当地一家商业银行,当时银行的待遇还是相当好的。


在我记忆中,当时他第一个月工资就发了2000+,而我当时是助教,专业技术13级,月薪刚过1000。由于我和他都在同一个城市,毕业的前几年,经常联系,甚至要把他们单位的女孩介绍给我做女朋友,这点让我非常感动。


讲这个学生的经历,目的是讲性格与职业之间的匹配问题,这个学生目前不如意的状态,其实并不是不努力,而是性格与职业不太吻合,导致现在发展不理想 ,之前有人谈到性格对职业发展的影响,我认为确实是存在的。
  

就我这么多年的教学生涯的总结,学生的脾性(不完全对等于性格,而更接近于其外在的言谈和行为方式)基本上有以下规律(说的是普遍性,不排除个案的特殊性):
  

1、从小在农村(特别是家庭经济条件较差)长大的孩子,交流能力较差。在一个新环境中,很难快速地拉近与其他人的心理距离。但是这类学生的优点也很明显,就是踏实肯干,领导布置的任务无条件服从。


这类人优势职业:技术类或体制内的岗位,技术含量越高越好;

回避职业:营销类或靠人脉吃饭的职业。

  

2、干部家庭(父母)出身的学生,一般口才都不错,沟通能力强,做事稳当。就是常说的情商高,但有时候过于圆滑,反而讨人厌。


这类人优势职业:管理类或人脉是核心竞争力的职业,环境越混乱越能体现你的优势;

回避职业:不靠人脉生存的职业(不是十分准确,大家可以意会)  


3、企业主(或经商,泛指城乡经济条件好的家庭)家庭出身的孩子,性格一般很外向,能迅速融入新环境,善于与人沟通,甚至和同学经常吃吃喝喝K歌。但缺点也很明显,就是吃苦和耐压能力较差。


这类人优势职业:营销类;

回避职业:技术类

  

4、城市中产特别是知识分子家庭出身的孩子,对人较淡漠,与人(特别是陌生人)交往偏冷,自信甚至固执和其他人的关系分得异常清晰,过于认真,比如吃饭必AA,工作中超出工作范围的事情一概拒绝,不会见风使舵;优点呢,不卑不亢,认真,做事有韧性。


这类人优势职业:欧美企业、科技类公司或体制内的职业(如行政事业单位或高校研究院之类);

回避职业:营销类职位。


第一类和第四类,职业生涯中,一定要努力提高自己的学历、职称或技术;第二类和第三类:职业生涯中,一定要努力拓展自己的人脉、财富或圈子。

  

再次说明,以上是我总结的一般规律,也就是说大多数有这种特征,并不是说都是这样;另外,在学校是这种表现,工作后也许会逐渐改变,当然,有些人可能一辈子都改不了,古人早就说过:江山易改本性难移嘛。
  

为什么啰嗦这么多呢?因为我的这个学生,就是第四类性格的(中产知识分子家庭的),而他职业发展的平台,是一家商业银行,本质上一家企业,职业和性格是否匹配,估计有经验的人一目了然。


另外强调一点,祖国这么大,各地文化差异明显,所以我总结的学生脾性,基本上是以南方(特别是岭南)学生为主,内地或北方学生的脾性,样本较少,所以有不合适的地方,还请各位明辨。


他入职银行的第一个岗位,是柜员。估计做过柜员的人,马上内心升起一股莫名的酸楚,因为,这个学生在后来与我的交流中,基本以吐槽为主线。


  • 槽点一是工作压力大,怕出差错(比如多给客户钱了)

  • 二是,经常出现小错误,领班总批评他(领班其实也大不了他几岁)

  • 三是,存款任务重,就是除了做好柜员工作外,每个月或每个时间段,必须揽到一定额度的存款,否则,奖金少发,或者扣一部分工资作为处罚。


有次聊天,他问我该如何应对。我说,第一点,工作性质决定,你必须认真,这个你只有适应。


第二点,首先你要避免工作失误;若实在无法避免,虚心接受批判,毕竟对方是你领导,你工作做好了,她也没批判你的借口了。


第三点,你要努力完成,我告诉他,其实做教师,除了上课以外,也有很多任务,比如科研和发表论文,哪个行业都不会轻轻松松就拿到工资的。


当时的时间点,应该是他工作半年以后,因为过了试用期,就和正式员工一个要求了,之所以以前没吐槽过,是因为还在实习阶段,由师傅带,试用期满后,独立上岗,就出现各种问题了。


那次谈话后,又过了一段时间吧,有次和其他同学聚会,没看到他,就问,某某最近怎样?其他同学说,他好像精神状态不太好。我也没主动问,毕竟刚从学校步入社会,适应期还是很煎熬的,一般的学生,快的话,一年半载就适应了,慢的也无非两三年,一般都能渡过这个阶段。

  

当然,无法适应的,就跳槽了。不是有研究嘛,应届生第一年内跳槽冲动最大。就这样,时间不知不觉过去了。


突然有一天,这个学生的妈妈给我打了一个电话,说要找我聊聊,本人满口答应,首先呢,刚工作不久,我说很乐意与前辈沟通的,可以学到很多书本学不来的职场信息,另外,这个学生和我关系确实也不错,认识一下他父母,可以进一步加深了解,毕竟都在一个城市。


于是约定一个周末的晚上,在一家饭店聚餐。
  

见面后,发现这个学生的父亲和母亲一起来了,而这个学生没来。我很早就发现,学生的脾性以及行为方式和家庭(主要是父母)有一定的关系,于是,第一次见面,我就特别注意学生父母。
  

学生的父亲,一看就是典型的知识分子打扮,黑框塑胶眼镜(那个时代貌似流行金属框眼镜),不苟言笑;母亲呢,也是知识女性打扮,但言谈就较为开朗,亲和力较强。
  

长相上,这个同学和父亲挺像的,特别是不说话的时候 坐定,开始边吃边聊,其实,我也不知道,今天这个饭局到底聊什么。聊了一会,逐渐切入主题:这个学生,他们的儿子,感觉无法融入现在的单位,想辞职。


听到他父母这么讲,我就问:辞职后他准备做什么?你们的意见是……?


他父母说:不同意他辞职,首先,这个银行待遇还行,儿子刚进去就比他们几十年工龄的知识分子收入高;其次,他谈到的那些个问题,其实还是适应期遇到的小麻烦,相信过一段时间就会适应;第三,辞职后,真不知道他会做什么。
  

最后,对我说,这次跟你聊天,就是让你劝劝他,继续在这家银行工作吧,顺便开导一下他。我满口答应。毕竟是自己的学生。于是,找了个周末,我约这个学生一起聊天吃饭。


我发现有时候,师生之间,似乎比母(父)子之间更加无话不谈,我和这个学生之间,就是这样,很多话,他不对爹妈讲,但对外讲。所以,这次吃饭,我了解到了学生要辞职的更深层次的原因。

首先,工作时间难以适应、工作压力大等原因,确实是存在的,但并非他辞职的主因。
他辞职的主要原因,说白了,归根结底是无法适应国企的文化,或者说各种或明或暗的规则。


比如,前面说过,他上班时间是半天制,每天都有半天在工作,因此,若有私事要处理,就要请假。本来请假这个事,很简单,但是,但是,但是,在他所在的单位,请假也有潜规则。


什么规则呢?就是请假的时候,要给营业所的领导送点好处,比如,一条烟呀,或者一箱饮料呀等等,你不送行不行?可以,领导会给你脸色看,让你感觉是求人施舍,以后更会旁敲侧击地敲打你。至于最初是谁带的这个头,导致领导食髓知味,无从考证。(其实,任何一个单位里,这种很细节的东西,除了关系特别亲近的人会告诉你,一般人是不告诉你的)


而我的这个学生,什么脾性?前面已经交代过,他很难理解这种做法,请假的时候,总是仅递上去一张请假条。于是,领导就有意无意地刁难他,比如,发放绩效工资的时候,以某种理由克扣;或者,故意让其多加班;或者,给他调整到最累的岗位。


我举出的仅仅是一个例子,可是窥一班而知全豹。除了以上原因,这个学生还谈到了职业发展问题,就是他在这个单位看不到前途。他很怕做到35岁以后,仍然是个柜员或者底层人士,即便是拿着比一般公司稍高的收入。


这个同学告诉我,在他们那个银行,能得到提拔的有以下几类人:
  

1、银行高层人物的各种关系。比如,亲属、子女、故旧。这个好理解,中国传统文化就这样,所谓的人脉。在哪都如此。就像他所在的支行,领导就是个银行二代,90年代的高中毕业生。
  

2、业务做得好的。比如,能搞来巨额存款的人;或能给银行带来某种收益的人。这种情况,普通人家的孩子很难做得到,为什么?巨额存款,你家有么?你家没有,你亲戚朋友的公司里有么?那么哪类背景的人,能带来这么大的业务和收益?


别的不知道,我这个学生告诉我,他知道有个员工,揽储达到几个亿,刚上班不到2年,就被提拔为副行长,再一看背景,老爸是当地某大企业的董事长,孩子到这家银行工作并迅速提拔,其实是一种利益交换。若你没有能力给银行带来巨量业务或收益,你就安心做你的柜员吧!很明显,普通家庭出身的他,早就死了这条心,况且,他本来就是不愿意求人的人。
  

3、技术人才。那几年电子银行发展迅速,首先是异地存取款联网,后来电话银行,再后来互联网银行,包括现在的网银,在当时已经若隐若现,具有爆发增长的势头。因此,有计算机技术背景的人才,开始受到重视。


我听后,做了总结:在基层银行,似乎学历、职称并不是很重要?关键是你要能赚钱,或者能给银行带来赚钱的资源?
  

学生听完后,说,好像是的,你总结的挺好。经过那次学生的交谈,我多少对银行这类单位底层职场有了一些了解。但当时呢,也仅限于这些,因为毕竟不是深入了解。


我说,既然这样,你应该面对现实,努力适应职场需求,不要轻易辞职,毕竟你目前的单位待遇还不错。(其实心里话:虽然你进了银行,但看来你的家庭背景和性格并不适合在银行发展,当然,做个普通员工还是可以的,但要承受年龄很大的时候,或许发生的改革与变故。)
  

为什么我不说心里话呢?首先,受人之托,尽量劝他安心工作是目的;其次,当时,我并不知道人的脾性很难改变,虽然书本上讲“江山易改本性难移”,但人们一般都渴望有奇迹出现。


学生听了后,沉默了一会,然后说:我知道你是受我父母之托来劝我的,但是,我觉得我真的没信心继续做下去。


我说:假设你真的辞职了,你想做什么?

  

他说:想转行做银行计算机方面的事情,将来跳槽(十几年前,我们所在的那个内地城市,除了四大国有银行,没有其他银行可选)去外地。


我也不知道银行计算机是具体做什么,但貌似高科技的东西,我也是技术控,于是,就不置可否地说,也许挺好。但目前你还是先稳定工作吧,毕竟,你父母把你工作搞到银行,也是有一定代价的。你现在已经工作几年了,若辞职从头开始,似乎也并不划算。


那次谈话后不久,我就跳槽去去深圳了,后来的情况具体怎么发展,逐渐没了消息,直到2013年的时候,再次遇到了他。


13年暑假前夕,有一天晚上刚吃过饭,正在认真看新闻联播,突然,有人加我微信,当时微信刚兴起,本人也是刚开通,对这个类似于QQ的玩意,没什么兴趣,除了学生加我,还真的没有什么故交朋友能通过微信联系到我,但是没想到的是,正是我这个学生。


聊后得知,他目前在国内某一线城市,是一家银行总行的信息技术管理部门副总,这次来深圳,是出差,顺便与我聊聊。我听后有点震惊:他真的在坚持自己的想法,并且去实现了!

  

话说那次谈话之后,他也异常矛盾,父母老师等身边人都在劝他安于现状,继续做这份虽然很纠结但待遇尚可的柜员工作。
  

最终,他妥协了:继续做这份工作,但是,他依然按照自己内心的想法,向银行计算机技术方面转变,并且迅速投入实施。


不得不说,这个学生确实很有韧劲。文科出身,大学学的是假大空的经济管理类专业,与计算机相隔十万八千里,但他应是一本书一本书啃下来了,期间的努力,我无法想象,因为我看到各种代码各种逻辑关系就头大。


但不得不说的是,他也真是遇到了好机会。就是大概十几年前的时候,银行电子化迎来了高速发展期,他选择对了这个方向。机会是给有准备的人准备的。
  

第一个机会,他所在的银行,成立了一个部门,急需这方面的技术人才,于是内部招聘,他笔试第二名。有真本事,谁也拦不住,于是他离开了那个柜员岗,进入市分行的技术部门。大家都知道,国有银行是股份制银行的员工培训基地,做了不到2年,他又遇到了一个机会。
  

第二个机会,一家股份制银行,要在这个城市成立分行,除了招聘基层的柜员、客户经理外,信息技术人员是不可少的。他凭着自己过硬的技术和多年的银行从业经历,再次成功进入这家股份制银行。这一跳,待遇涨了近3倍。


然后,随着资历的增加和技术的提高,他理所当然被总行选拔入中层,就是目前的岗位,刚刚40岁。目前的地位、待遇就不用说了,业内自有评判。我想说的是,他确实是找对了一条适合自己发展的路,并且努力走下来了。


讲这个学生的经历,并不是说,大家都往热门方向转移,而是从侧面挖掘性格与职业之间的匹配问题。



第三个故事:自己探索,自己成长


第三个故事,是关于一位曾经经商卖炒面,现在在美国当终生教授的朋友。


说到我的这个高中就下海的同桌,那可有的说了。我们早在四、五岁就认识了。按俗语的说法,是发小。


我家乡所在的城市,属于长江流域与黄河流域交界的区域,从气候角度来看,说南不南,说北不北。我家在城市边缘,这个W同学家在郊区,并且和我的一个亲戚是邻居。因此,印象里,很小的时候,就认识了。但是小学中学并不在一个学校读书,高中的时候,成了同学,并且是同桌。

  

在这里,要交代一下当时的社会背景了,这也是我这个同学高中就下海的原因之一。


也许70后有记忆。90年左右,印象中,虽然普遍收入不高,但当时城市居民相对还是购买力很强的,我所在的城市,国企的职工,一人上班可以养全家(3-4口人)。当然,前提是:当时的住房医疗教育甚至交通洗澡取暖夏天降温补助,国家全包了;城市居民(主要指国企员工)的幸福指数远超当时的农民群体,也就是说,当时的城乡差别还是很大的。
  

这个从穿着上,一眼可以分辨得出:谁来着城市,谁来着农村。当时我班的同学,来自城市的同学,穿的较好的,有穿成衣的(就是商场购买的服装),差点的,穿父母单位发的工作服,也挺时尚的;而来自农村的同学,基本穿的还是父母手工做的衣服:军绿色,黑蓝色,或者土黄色,款式无非就是模仿军装的样子。
  

现在的人很难想像这个情形的。因为现在的学生,你根本无法从穿着上判断其来自哪个阶层。当然,除了穿着,吃饭消费等的差距,也是蛮大的。


高中开学后,大家学习上你追我赶,基本上每几个月都要排一次名,因为我们这个省份,高考升学率还是很低的,想读大学,高一就要努力了。
  

高一那年的春节过后没多久,记得是春天,也就是高一的第二学期刚开学,突然间,报纸杂志新闻媒体突然在铺天盖地报道一个某重要人物的讲话。作为高中生,其实和我们没多大关系,但是,各种情势的变化,却被我们实实在在的看到了。
  

第一个对我们产生影响的事件:我们的一个任课老师下海了。


这个任课老师,教我们的副课,在学校属于那种可有可无的职位,因此,从心理上,更偏向于改变自己。下海潮刚兴起,他就义无反顾的离职了,具体是辞职,还是停薪留职,还是其他方式,现在很难搞清楚了。只记得他离开后,学校紧急召集教师开会,做思想工作,稳定教师情绪。说实话,当时教师的待遇低到什么程度我不知道,但从穿着打扮和老师们的日常表情看,苦逼地一塌糊涂……


这个教师离职后,紧接着我们身边发生了第二件轰动一时的大事,就是我这个同桌,也要下海了。


其实,这个W同学下海,我们当时并不知道,当时班主任给我们的说法是:这个同学转学了。
  

当时不像现在,随时可以通讯。所以,班主任说W同学转学了,大家也就信了。
  

不过,我很奇怪,即使转学,也应该有前兆呀,也应该和要好的同学打个招呼呀,怎么会突然就不见了呢?


一年多后,我们文理科分班已经结束,马上要升入高三冲刺的时候,W同学又出现在校园了,并且是跟着我们的下一届读高一,大家又震惊了。


有一次在操场,遇到W,我问:你转学到哪了?怎么现在又读高一了?
  

W说,他没转学。班主任怕造成影响,故意那样说,其实,他是去做生意了。


我听后,懵懂地问:你挣到钱了么?
  

W说,挣个鸟!


我看着浑身晒得黑不溜秋得W,眼神中流露出同龄人中不常见得沧桑感。


然后,W给我讲了为什么要下海,和这一年多的经历。

  

W说,他下海的原因,是想尽快改变自己家庭的经济状况。前面已经讲过,90年左右,城乡差距还是很大的,自从升入高中,身边的来自城市的同学,明显比自己生活要好很多,这给他巨大的刺激,因为读小学读初中时候,身边的同学都是一个阶层的(都来自农村),没有意识到这种差别。另外,他的一个同辈亲戚,确实初中辍学后投身商海赚了一点钱,给了他刺激,也给了他勇气:要改变自己;第三,他觉得,即使考上大学参加工作,也赚不了什么钱,因为他接触到的老师们,一个个穷的要命。


于是,W把自己的想法对父母讲了,父母不置可否,随他!


W说,做生意需要几千元。父母听后,对他说,你还是上学去吧,咱家没那么多本钱给你折腾,即使把咱家房子卖了,也值不了几千元。(后话,该同学家的老宅,地处城乡结合部,几年前拆迁后分得人民币几百万元)
  

W说,我现在看准了一个项目,肯定能赚钱。然后把思路给父母讲了一遍,父母一听,感觉有戏,就对他说,你等几天,我给你筹钱。
  

其实,W说的那个生意,是他的同辈亲戚做的,W比葫芦画瓢,讲给了父母。
  

W的父母东拼西凑,把家里的树和猪都卖了,凑了几千元,当时这可是一笔巨款。因为我知道我父母(科级干部)当时的工资,每月加起来也只有几百块。


至于W做的是什么生意,我无从考证,当时他也不愿意多谈。但是从后来N年的不断打探中,我了解到,他在这一年多的时间里,至少做了三件事:
  

1、收酒瓶。70后的同学应该有印象,自行车+走街串巷+风吹日晒,做了几个月,赚了点小钱。感觉太辛苦,于是,做了第二件生意。


2、种药材。W同学家在城郊,家里地很少,于是在其他地方(与人合伙)承包了土地,种植某种药材。当然,种子是高价买的,药材种出来后,却无法按合同被收购,这种套路(坑)目前依旧在上演。


3、冷饮批发。也是做几个月,小钱是赚到了,但他受不了那个苦。


总之,折腾一年多后,有一天,他对父母说:我觉得我还是适合读书。然后,把父母一年前给的几千块又摆到了父母面前。父母摸了摸钱的厚度,说:随你!

  

表面看,父母很随和,但是W的老爹还是很严肃地跟他谈了话:你晒黑了变瘦了暂且不谈,生意不赚不亏也不说了,但你耽误了一年时间,继续去读高中,要安心学习,不要再胡思乱想了。考个大学吃商品粮,怎么着也比做老农民强。
  

W连连点头:是这个道理。


于是,托关系,W又回到原来的高中,不过,只能跟着我们的下一届读了。


高三的一年时间里,紧张又忙碌,和W也没什么太多交流,偶尔操场遇见,偶尔饭堂相遇。但是,W的名字经常出现在校内各种榜单里,貌似学习成绩挺好的。在外边折腾一圈又回来读书的人,其学习动力可见一斑。


高三毕业,我考上大学后就去读书了。大一春节,去走亲戚,遇到了W,他问我大学生活的感受,我说,还没高中爽,无聊滴很。貌似W眼中掠过一丝不易察觉的失望。


第二年高考,W果然不出意外,以全校前几名的成绩,被某重点大学(现在的985)录取,唯一的缺憾,专业学的是纯理科。


大学四年一眨眼就过去了,波澜不惊。不过,听其他同学传说,W在大学期间也做过不少有影响的事情,比如在宿舍开小超市,倒腾明信片,暑假贩卖文化衫,推销BB机。


毕业后,大学生已经不包分配了,W也没什么强大的社会关系,于是回老家,就是我们所在的那个内地城市,进了一家工厂。


那个工厂待遇很一般,也没什么人才。作为唯一的重点大学本科生,很幸运,一年内就被提拔为技术骨干培养对象,虽然他也不懂什么具体技术,但作为大学生,还是挺受重视的。那个年代,大学还没扩招,别说重点本科生,中专毕业生都是人才


虽然就业了,但是家庭经济条件依然没有什么实质的变化。


有一次晚上,我去找W同学玩耍,W的晚餐是馒头+生豆腐+开水,住的是单位分给的单身宿舍,夏天酷暑冬天阴冷。


W对我说过多次,早知道读大学后就这么个工作,还不如当时就不回学校读书一直下海呢。


我劝他,你刚上班,资历浅,又没职称和技术,待遇不高是正常的,眼光要放长远,十年二十年后,待遇肯定会好很多的。


没想到的是,过了不到半年,W同学所在的企业被破产(不懂“被破产”的朋友可以搜搜2000年左右的企业改制)了。地皮被卖给某房地产企业开发商业地产了,W同学可以留下做物业管理人员。


W考虑再三,没有留下,而是拿了一点买断的补助,自谋职业了。


内地人还是挺恋家的,W不愿去其他城市谋生。也难怪,本人老家所在的那块土地,是全中国甚至整个亚洲大陆东部最平坦的一块土地,绵延几百公里,竟然连个小山包都没有,虽然偶有水害,但确实属于宜居之地。


W之所以不愿继续上班,其实是高中就有的创业下海意识再次复苏了。

也难怪,大学也读了,班也上了,可是,自己的经济状况却没有明显的改善,以前的所有梦想,都幻灭了。


W再次觉得,下海赚钱才是自己真正想要的生活。至于下海后做什么,W也没有成熟的想法。但W同学的最大优点是,说干就干,边走边看。

  

第一件事,他接手了一辆流动食品车,第二件事,托人把营业执照和卫生许可办下来了;第三件事,他开始在夜市卖炒面了。

  

这几件事,是他在拿到自谋职业补助的一周内就完成的。


以上这些,我根本就不知道。在他的炒面摊开业几个月后,有一天无聊,我去找他聊天,才发现的。当时看到他的时候,活脱脱一个小贩形象,炒面炒得熟练极了。稚嫩的脸上挂满汗珠,油烟熏烤的袖子上沾满油污。


不得不说,那个年代,这种小生意还是挺赚钱的。有一次开玩笑,我问他,每月能赚多少,若生意好,我也辞职卖炒面了。他说,每天晚上营业到半夜,大概毛利平均每天有100多元。我算了下,他三天的收入,顶得上我1个月左右的月薪。
  

但W告诉我,你吃不了这个苦,很累的;关键是面子,你拉的下那个身段吗?遇到熟人,你的脸挂得住么?我仔细想了下,确实,我还真没那个胆。别的不说,父母知道我干这个,脸都搁不住。
  

也许,这就是从小的经历和家庭对人的影响了。钱的魅力确实很大,W同学的这个生意,让我有点羡慕,甚至也有点想创业的想法。不过当时我正在备战考研,也只是想了一下,并未付诸实施。其实我也拉不下那个面子。

  

几个月后,我去读研了,W每晚继续炒他的面。


研一春节相聚,W问我考研都考什么,读研与读大学有什么差异,我说,读研其实挺无聊的,老师只不过是把本科学的东西又添油加醋讲了一遍而已,W呵呵笑了几声。


寒假过后开学,我就离开老家城市继续无聊的读研生活;W呢,继续炒他的面。


暑假被导师安排实习,一直到研二的那个春节,我再次和W见面了
  

W告诉我,他上个周末刚考完研。
  

我大吃一惊:你每天炒面,考研做什么?其实我的心里话是:你每天很忙,又很赚钱,有时间复习么?不会是打酱油吧?实话实说,那个年代考研还是挺难的;考上研也赚不到什么钱。

  

W认真地告诉我:他炒面是晚上炒,不耽误他白天的学习;炒面虽然很赚钱,但他不会炒一辈子;他已经体验了赚钱的乐趣和难度,现在想体验一下做学问的乐趣。
  

我听后,有点陌生地看着W,从他嘴里说出的话,似乎像一个哲学家的阐述,其深邃远超一个20+岁的人所能思考。


W的父亲告诉我,W炒面这2年,赚了不少钱,但是谈了几个女朋友,都吹了,主要是嫌弃他没有工作,虽然炒面的收入远超一个所谓的“工作”。


另外,近些年,随着城市化的发展,本来在城郊的W家,现在已是城中村了,房屋出租的收入,就够他们家的生活了。


十多年后,我知道了一个理论: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人的需求是有层次的。
  

高中的时候,W之所以下海去经商,是因为他的需求还是生理需求(吃饭穿衣),直到大学毕业参加工作,都没有离开这个层次。
  

后来随着炒面带来的生活水平的提高,W的追求就提高了。
  

其实,大多数人都是这样的。


当时,我了解了这些后,真的在内心给W点了一个大大的赞。9月份开学,W拿上自己赚的钱,从容不迫地读研去了。

  

读研前的历练和经历,给W带来了后来生活中的巨大无形财富,那就是远超同龄人的深邃和远见。
  

研究生毕业后,W并没有工作,而是继续读博了,在北京的一家国内顶级科研机构。
  

我其实一直关注W的进展,因为我们博士入学就差一年,唯一的区别是我在职读,他全脱产读。
  

印象最深的是,W刷论文的速度,每隔几个月,都能检索到他新发表的论文,也许,他真的是块科研的料,炒面,应该是误打误撞的经历。
  

博士毕业那一年,W曾问过我关于高校工作的情况,我如实相告所在的那所内地高校的情况。W了解后,在导师的联系下,毅然选择了出国。


1年后,我博士毕业后,跳槽到了深圳。W呢,在1万公里外的那个国度,继续他的科研。
  

时间不咸不淡地过去,偶尔会看到某个领域的重大科学进展,W的名字出现过多次,虽然是大写的拼音。
  

很明显,W做学问的能力一点不亚于他炒面的水平,当然,我相信他的努力程度也远远大于炒面。


2年前的一个春节,我去美国旅行,顺便和W见了一面,这个时候,他已经是某个大学的终身教授了。


其实,华人在美国做终身教授的不少,但是,从城中村走出来,并且高中下海、大学毕业后卖炒面的,我相信他是唯一的一个。


W目前算不算成功,我不敢肯定,因为目前人们的价值判断出了问题。就像有人说的,假若他从90年代初下海后一直做到现在,也许是亿万富翁了;还有人说,90年代末期,他一直坚持炒面到今天,千万富翁也有可能的。
  

这个问题暂且不论,讲W同学的经历,还是要回到本帖的主题上 --- 他的持续奋斗和努力精神。


总结W的成长和发展轨迹,能有今天的结果,我认为以下几点原因:
  

1、踏实肯干,不空想不好逸恶劳。W同学读书阶段就不说了,单说下海创业的阶段。从高中开始,做过的生意,基本是不起眼的小事情:贩卖酒瓶,批发冷饮,种植药材,卖炒面。


其实创业初期,对普通农工子弟来讲,能做的就是这些最低层的机会。那鞋妄想赚快钱、轻松赚钱的人,不是坑人就是被坑,基本都没有好结果(不排除运气极好的人确实存在)。有些明明普通百姓出身的人,却天天想着快速致富,我是不看好这些人的,身边太多这样的人了。我的另一个高中同学,高中毕业考了个中专,进入一家国企,本来在此平台慢慢发展,应该也可保衣食无忧,可惜在97年左右的第一次席卷全国的传销大潮中误入歧途,至今依然在混社会,关键是还混的不怎么样。
  

2、不自甘堕落。实话实说,与目前相比,我认为在90年代及2000年初期这个阶段,创业赚钱还是很容易的,除了W同学的炒面经历,我身边的其他创业人也验证了这个看法。但是,赚钱后能够成功提升自己社会层次和身份地位的人,并不多(至于社会如何划分层次,请参阅天涯论坛的一篇文章,中国社会划分为九个层次)。有些人炒面(或做其他生意)很多年,也赚了不少钱,但始终处于社会底层。


其实别说是一般中小工商业者,就是有些表面看起来风光的人,其实内心也是极度缺乏安全感的,担心分分钟破产或被随时被碾压。W同学就不一样,在生意极好的那个阶段,满足了自身低阶需求以后,迅速将追求转向高阶,使得自身所处的社会阶层得以提高(当然,对社会阶层的划分,不同人有不同看法,有些人认为普通公务员和事业单位员工,其社会地位低于中小工商业主,这个可以讨论),为自身和后代发展提供更高的平台。
  

3、持续努力。这个就不讲了,W同学目前依然在努力,虽然已经奔五。


另外,我很早就发现一个奇怪的规律,凡是子女发展比较成功的家庭,父母要么是对子女不闻不问的人,要么是学历或社会地位较高的人,而那些市民家庭(很难准确界定,这里的“市民”不是指经济条件,而是指其社会阅历或见识或眼光),很少有较为成功的子女出现。W的经历,再次印证了我的这个看法,下面我从自己的理解来解释一下这个现象。
  

学历或社会地位较高的父母,其自身经历就是一笔无形的财富,能够在人生的关键节点(升学,婚姻,择业)给子女指出正确的选择和建议,充当人生导师的作用,子女发展较好,可以理解。

  

对子女不闻不问的父母,为什么也会出现较为成功的子女呢?


其实,对子女不闻不问,是一种顺其自然的态度,但是这种做法会导致不同的结果:


一是,若子女正干,则如W的发展;


二是,若子女走邪路,则追悔莫及。很明显,W的发展,就是第一种情况。高中下海,父母不加干涉;后来回校继续读高中,父母还是不加干涉;工作后失业卖炒面,父母依旧不加干涉,总之一句话,你爱干嘛干嘛。但是,这种情况也需要人生的导师,比如师长或其他身边人的指点,要么是自身悟性极高。


为什么普通“市民”父母的子女难以较为成功的发展呢?


我认为,主要是这类父母自身的阅历和经验有限且过时;第二过多干涉子女的成长。


可以想象一下,自身阅历有限,却给子女充当导师,若没有亲朋好友等身边人及时纠正的状况下,子女又十分听话,会是什么结果呢?

  

比如高考报志愿,若父母没读过大学,连有些专业名字都整不明白,还自以为是依自己的想像或认为自己什么都懂,而给出建议,会是什么结果?有时候,父母觉得自己什么都懂,是很可怕的一件事情。父母承认自己在某些领域不擅长,就那么难么?
  

另外,如考研、婚姻、择业,这类父母给出不合适的建议往往比不给建议而让子女自己决策带来的后果更严重。
  

所以,文盲半文盲的W父母,对W的人生关键节点的决策不加干涉,反而成就了W的成功。
  

试想,当W高中想下海的时候,父母声泪俱下痛说家史劝他继续读书,W能安心读下去么?我估计是身在曹营心在汉浑浑噩噩混三年高中吧;当W想继续回校读书时,父母讽刺挖苦横加指责时,W会是什么心情?当W工作后失业想创业卖炒面时,父母觉得读了大学卖炒面丢人而不予准许时,W的人生经历又是怎样?很幸运,W遇到的是什么都不懂且不乱给建议的父母,成就了W的成长。


你的父母是哪一类型,你的人生经历怎么样,是否心有戚戚焉!


-END-


这篇文章中谈论的一些问题,

大家怎么看?欢迎评论!


文章来源:天涯@onedoneky,原帖标题: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40+岁的教授自己学生的人生际遇。


阅读推荐


想知道更多育儿新知

参加尖叫童年活动、分享会

添加尖叫君为好友

购买正版原版英语童书

请长按并识别下方二维码或点击“阅读原文”



业务联系请在公众号

回复关键字 转载 或 合作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