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我从来不帮老婆做家务”

杨小阳 尖叫童年 2020-02-17


授转自 | 儿童心理课堂(ID:guanaibaby)




家里门铃响时,我们刚吃过晚饭。


孩子在客厅写作业,我坐在沙发上看书,豆爸在收拾厨房。


应该是邻居小雅来家拿书的。


白天,小雅微信我说,他爸有糖尿病,目前血糖控制的很不好,想借我的《内科护理学》看一下。


我打开门,果然是小雅,请她进来,并告诉孩子去房间写作业。


我们聊了聊她爸爸的病情,并把我尚未还给老师的关于糖尿病的一点点专业知识分享给她。


正说着话,豆爸洗好碗筷,出来和小雅打了个招呼。随后又一头扎进厨房,约摸五分钟,端出了一个果盘,有芒果、甜瓜和小番茄,芒果和甜瓜去了皮,切成小块,并扎上了牙签。


他把水果放在茶几上,招呼我们吃着,又开始拖厨房的地。


小雅看了看厨房,冷不丁地说:“你老公平时也帮你做家务吗?


“啊?帮我做家务?”我有点没反应过来。


小雅笑了笑,朝厨房努了努嘴:“我的意思是,张哥经常帮你干家务活吗?”


我似乎明白了小雅的意思,她是问,豆爸又是洗碗又是拖地,还洗好水果切了给我们端过来,是她偶然碰到,还是经常这样。


同时,她用到了“”这个字,说明她认定洗碗拖地这些家务活都是女人的事,男人一旦插手就是在帮女人。


我叉起一块芒果放进嘴里,反问小雅一句:“你们家的大胜不干家务吗?”


小雅叹了口气说:“油葫芦倒了都不知道扶的主。”


小雅也是上班的人,还有一个五岁的孩子。如果她老公是一个十指不沾阳春水的公子哥,那么,无处逃遁的家务都留给谁来做?


除非有老人帮忙,或者请保姆,否则不累死,也得抱怨死。


果然,小雅的抱怨如期而至:“我每天都累得要死,洗衣做饭弄孩子,还得上班。让他干点活,跟请如来佛祖似的。说什么,在我们老家,家务活都是女人的事,围着锅台转的男人都是没出息的!问题是,他家务活一点不干,也没见有出息啊,挣钱还没有我多......”


我还没来得及搭话,孩子从房间出来,问我一道数学题怎么做。


小雅借此离开。




曾经看过一个视频,叫《我从来不帮我太太》,内容是一位丈夫的自述:


一天一位好朋友来家里喝茶聊天,聊到晚饭时间,便留在家里吃了饭。


晚饭结束后,我收拾起碗筷说:“我先去洗个碗,一会儿咱们再聊会儿。”


他诧异的看着我,表情好像我说我要去造一架飞机似的。


之后,他有些佩服的看着我,显得有些沮丧,说:“我很佩服你会帮你太太做家务,我现在在家里基本不会帮我家那位。因为就算我做了,她也并不会感谢我。上星期我下班早了,就把地板拖了,她竟然一个字都没说谢我。”


我笑了笑,坐下来,和他解释:“其实我从来不帮我太太。”


“事实上,我太太也不需要‘帮忙’——她需要的是‘伙伴’。”


我不会帮我太太打扫卫生——因为我也住这里,我本来就需要做清洁。


我不会帮我太太做饭——因为我想吃东西,我也应该动手煮。


我不会帮我太太洗碗——因为我也用了那些碗筷。


我不会帮我太太照顾孩子——因为那也是我的孩子,照顾好孩子本来就是一个父亲的职责。


我不会帮我太太叠衣服晾衣服——因为那些衣服里也有我和孩子的。


我不是在“帮谁做家事”——我就是这个家庭的一部分。




一个男人和一个女人组成了一个家庭,大部分这样的夫妻也会生一到两个孩子。


既然家是共同的,那么,组成家的各种要素也是共同的。而家务,就是家庭系统中需要所有成员共同处理的内务。


既然家务是共同的,那么,夫妻双方就是协作关系。协作的目的是为了维护家庭的整洁舒适温馨,让生活在其中的每一位家庭成员拥有自主权和责任感。


既然处理家务是一种协作,就不存在谁帮谁的问题。


感情上来讲,谁有空谁做,谁多做一点少做一点也无所谓。


反正家务就那么多,你做或不做,它都在那里,不会凭空增加或减少。一个人做得多点,另一个人就做得少点。不存在吃亏,也没有上当,毕竟和谁结婚,家务都是附赠品。


有钱可以请家政,没钱只能自己干。


理智上来讲,遇到一个眼里没活的睁眼瞎,分工也是不错的选择。你做饭来我刷碗,你拖地来我洗衣,忙完一起欢脱雀跃把游戏玩。


不怕遇到眼里没活的,就怕遇到根深蒂固的观念里把自己当“外人”的人。


“在我们老家,围厨房转的男人都是没出息的。”


“我们家的家务活都是我妈干,我爸从来不干。你怎么就不能学学我妈?”


“我天天上班都没喊累,你就干那么点家务还喊累,能有多累?”


“家务本来就是你们女人的事。”


在这些男人的心里,家是宾馆,家是饭店,家是驿站,家是房子。唯独不是,和妻子共同经营的爱巢。


因为家里的一粥一饭一盆一碗,都是妻子一个人所垒所衔,他只是一个生活在这个家里的“外人”。


小雅问我,豆爸是不是经常帮我做家务?


我的回答是,他从来不帮我做家务。而是,从结婚那天起,他就把家务当作了自己家庭生活的一部分。


-END-


转载自公众号:儿童心理课堂(ID:guanaibaby),伴你探索解读儿童心理,体会阅读,学会看见,为了妈妈,为了孩子,温暖陪伴,一起成长。


推荐阅读


想知道更多育儿新知

参加尖叫童年活动、分享会

添加尖叫君为好友

购买正版原版英语童书

请长按并识别下方二维码或点击“阅读原文”



业务联系请在公众号

回复关键字 转载 或 合作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