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另类!体制教育下的她,却以不太“体制”的学习方法考上北大

尖叫童年 2020-02-17

The following article comes from 外滩教育 Author 张楠


♫ 本文看点 ♫


今年高考虽已结束,但思考却不会终止。高考前的“拼杀”和高考后抉择的“迷茫”,似乎是很多学子必经之路。然而,今年北京文科第7名的栾咏欣却走出了属于自己的道路。没有“头悬梁、锥刺股”,没有迷茫彷徨,为了北大元培学院她放弃了去清华、港大的机会。这样优秀的孩子是如何培养出来的?“佛系”的栾爸栾妈分享了三个观点,一起了解一下。


本文授权转自“外滩教育”(ID:TBEducation):中国K12国际教育领先媒体,并系列化提供面向中小学生的核心素养优质在线课程。文丨张楠   编辑丨黄晔



“早上差不多要七点出门,要跟我的好朋友穿一样的衣服,到那边之后,看看我的小本子,看不进去也没关系,瞎看看就行。时间差不多了,开始考语文,考完之后去吃一碗米线。然后睡个午觉,醒来后喝杯茶去考数学。第二天差不多也这样。”

 

北京师范大学附属实验中学高三学生栾咏欣早早地在脑海中为自己规划好了高考两天的行程,不紧不慢,有条有理。“除了计划好的午餐从米线变成了面,有点小遗憾,其他跟我之前预想的一模一样。”她有点不好意思地笑着,“米线的分量更大一些。”

 

今年,完成了这份“行程”,栾咏欣拿到了699分,北京市文科第7名的成绩,以及她一直以来的目标——北京大学元培学院的录取通知书。在她决定之前,清华大学和香港大学都在考前也向她抛出过橄榄枝,但栾咏欣说,“我觉得还是北大更适合我。自由、包容,我的高中也是这样。”

 

栾咏欣 照片由受访人提供


这个以北大老校长蔡元培先生名字命名的学院,是北大第一个非专业类的本科学院,低年级实行通识教育,逐步确定专业意向,学生可以根据自身特点和兴趣自由自主选择课程。在栾咏欣心目中,这是一个文科生梦寐以求的地方。

 

在栾咏欣的老师和父母看来,她不是个“死读书”的孩子,她有想法,爱表达,清楚知道自己的优势和不足,也知道如何做选择。而在采访中,这些也得到了证实。


栾咏欣逻辑严谨,条理清晰,直率而真实,“考前针对性的补课、刷题,这些对我考出高分是有帮助的,但爸爸妈妈的培养会对我整个人产生作用,包括思维品质,兴趣爱好以及综合素养。”



“我们关注最多的是兴趣”


从小到大,经历了多种考虑,栾咏欣还是走了“高考之路”,但在这条体制内的道路上,她却有着一个不太“体制”的成长过程。除了在初三和高三曾请老师做过强化辅导,她几乎没有上过任何形式的补课班。

 

在栾咏欣读小学的时候,爸爸妈妈就发现她的很多同学都在外面补课,“有的说是奥数,有的说是竞赛班,其实就是提前学课内的内容。我们觉得没有必要。”

 

在栾咏欣的爸爸妈妈看来,孩子那个阶段的主要任务就是读书和玩,“玩中学”更符合孩子的天性。栾爸爸说,我们一直认为孩子学习应该是一件快乐的事情,不应该把孩子搞得特别辛苦。

 

这样看起来,栾咏欣的父母似乎相当“佛系”。孩子从小就不用苦着脸去上补习班,在越临近高考越沉得住气不插手孩子的学习。于是不禁发问,你们不焦虑吗?你们没有发觉身边的其他父母是焦虑的吗?

 

“焦虑啊,我们也焦虑的。不过,可能我们关注的重点不同吧。”栾妈妈笑了笑说,还是希望能给孩子一些“方向性的指导”,相比于她这次小考考了多少分,做错了几道数学题这些具体的事,“我们关注的最多的,是她还有没有兴趣做这件事儿。”

 

“爸爸,我为什么要学习?”

“你只有好好学习,才能考上一个重点高中啊。”

“那为什么我要考重点高中呢?”

“考上重点高中,你就能考上一个好大学啊。”

“为什么要考一个好大学呢?”

“考上好大学,可能会有好的工作机会。”

“然后呢?找到一个好工作就能幸福了吗?”


这段对话发生在栾咏欣初中的时候,她有大部分孩子都会有的困惑,也直接导致了大部分孩子都曾经历过的叛逆期,她开始不想学习了。为此,栾爸爸苦恼了一好阵子。“她就这样问下去,我都有点回答不了了。因为越往后的事情你越难跟她描绘得那么具体。”

 

“后来,我想说给她一个具体的目标,看得见摸得着的,会不会比讲大道理有用呢?”

 

在栾爸爸的陪同下,栾咏欣去了书店。偶然翻到一本作文集,是北京一个很有名的中学的文科实验班的孩子写的。“这个实验班现在已经没有了,但当时很出名。”栾爸爸补充说。在那之前,栾咏欣的作文一直是被老师选作范文的,可是当她看到了那本作文集后,忽然有了种“自己简直不会写作文”的感觉。然后她对爸爸说,她想去那里。

 

回忆起这段过往,栾咏欣说,那时候,就跟所有普通不愿意上学的小孩儿一样,“不知道为什么要学,也学不明白”。可是后来,知道了那么多优秀的学校,也知道了文科“并不像很多理科生以为的那样只要死记硬背。”她说,“我想,也许是我感兴趣的,是可以去追求的。”

 

“至于那些问题的答案,其实我现在也没完全想明白。”说这话的时候,栾咏欣显然释怀了很多。“但是至少,我的目标都实现了。我进入了适合我的好高中,也即将去一所理想中的大学,关键是,我一直过得很开心。



“教育抓得越早越好”


家里有这么一个“别人家的孩子”,栾咏欣的爸爸妈妈经常会被身边的朋友询问诸如“怎么培养孩子”之类的问题。在这个交流的过程中,栾爸爸发现,身边很多朋友觉得教育这件事在孩子小的时候不重要。“我们的观点恰恰相反。我们认为,教育抓得越早越好。

 

“前两天我们几个同事聚在一起,聊小孩儿的教育问题,一个同事正在问我什么,另一个同事就说‘你这么着急干嘛!才小学哎!’这可能代表了一种观念吧,但我觉得,家长应该着急的,恰恰是在孩子小的时候。”

 

栾爸爸栾妈妈说,从栾咏欣很小的时候,他们就意识到阅读的重要性。但更值得一提的是,他们让孩子爱上阅读的方式。

 

“以前,她总是缠着我们给她讲睡前故事。那时候呢,我就买了一些书给她念,每天都坚持,渐渐地,她识字也多了。我就跟她说,咱俩分着念好不好?在这个过程中,她念的部分越来越多了。最后,她就直接自己看了,我就可以放手了。”

 

栾爸爸认为,在孩子比较小的时候,调动孩子的兴趣是很重要的,也是更容易的。这样的过程下来,她不会把这件事情当做一个负担,而是一种生活习惯和乐趣。“再加上我跟她妈妈也都比较喜欢爱看书,家里的氛围可能也有影响吧。”


栾咏欣的书柜  照片由受访人提供


和印象中的文科生出入不大,栾咏欣很喜欢读史话类的书,听《百家讲坛》里那些史学家用通俗的形式讲历史,让她觉得很有趣。但同时,她也喜欢科幻小说,“比如《三体》啊,我就特别喜欢。”

 

回顾起栾咏欣阅读习惯的养成,栾爸爸坦言,在选择书目的问题上,确实花了一番心思。

 

首先,要分年龄段。最初是看图说话的阶段,像“四大名著”的连环画版就可以读,后面慢慢地可以读拼音版,再逐渐过渡到少儿版,最后是足本。“每个时期的‘四大名著’我们都买过。”

 

再来,要看孩子的兴趣。“其实,给孩子买书也是一个尝试的过程吧。要看孩子的反应,哪些会让她感兴趣。”栾爸爸说,“尤其是小孩子最开始读书,能让她愿意继续读下去,才是最重要的。”

 

在栾爸爸尝试的过程中,儒勒·凡尔纳的《海底两万里》《八十天环游地球》“成功”了,巴尔扎克的《欧也妮·葛朗台》就不那么“顺利”,但这样下来,栾咏欣也已经读了不少的书。

 

栾妈妈帮她记录了从学前到初中读过的书,最初的想法是一来能让孩子有成就感,二来对其他孩子能有一个参考的作用。实际上,这个记录它还起到了另一个作用,即反馈孩子阅读过程中的问题。

 

“栾咏欣初中的时候,《明朝那些事儿》读了好多遍,多到我觉得不能再这么读下去了,就把这些书给藏起来了。”文史类的书更生动,更鲜活,往往更容易吸引孩子。可是看了看妈妈记录的书单之后,发现栾咏欣读的书大多是人文类的,自然科学类的就会少一些


“这时候,我们就会有意识地给她买一些科普读物,慢慢地,她也喜欢《可怕的科学》这样的书了。”


栾咏欣的部分书籍   照片由受访人提供


“孩子,做最好的自己”


栾爸爸的微信头像是一幅女儿的硬笔书法作品,一位父亲的骄傲自在其中。但跟栾咏欣聊起这件事,小姑娘不好意思地笑着说,“写得不好啦。”

 

说起自己的爱好,栾咏欣学过滑冰,弹过电子琴和古筝,玩过篮球、定向越野,喜欢参加辩论赛,现在又痴迷于软笔书法和学日语。“不过,都属于半会不会瞎玩儿的状态。”栾咏欣谦虚地补充道,“可能看着还行,但跟专业的人比还是有差距的。”

 

“其实,我爸妈还是挺想我坚持下去的,但是他们还是更尊重我的意愿。”

 

这让我想到了与栾咏欣父母访谈过程中,栾爸爸的一句话:


“我们作为家长,教育孩子有一个原则吧。我们不是让她变成我们希望的样子,而是帮助她长成她自己喜欢的样子。她只需要做最好的自己就好了。”


而这句看起来“鸡汤味儿”十足的寄语,在我看来,却是成就一个有主见的孩子的关键。

 

父母和孩子总有观点不一致的时候,但可喜的是,栾咏欣在家中的话语权是难得的,她可以跟爸爸妈妈据理力争,也可以做出不是爸爸妈妈心中那个最优的选择。

 

比如,在选择大学这件事上,栾咏欣就对自己的目标相当坚持。“清华大学新雅学院也很好,我把那边的优势也一一介绍给她听,但还是没有打动她。”


虽然爸爸妈妈和老师对于北大这个选择并没有意见,但栾爸爸还是想给栾咏欣一些多向的选择。“我也不是想让她改变主意,主要是希望她能想清楚为什么要坚持这个选择。”

 

栾妈妈说,栾咏欣就是这么一个小孩儿,她可能不会都说出来,但心里是很清楚的。在爸爸妈妈眼里,栾咏欣一直都是一个“很有主意的小孩儿”。

 

“就说高考那两天,所有的安排都已经在她脑子里预演过很多遍了,她知道怎么样能让自己调整到最好的状态。”栾爸爸说,“看着女儿对自己说,‘咱们就照我说的来就行了,不要再为这些小事争来争去的了!’这是很有意思的。”

 

不止是在高考这件事上,在栾咏欣整个成长过程中,爸爸妈妈是越来越放手的,而栾咏欣也越来越有自己的想法和思考。

 

栾咏欣和她的爸爸妈妈都曾提到,高中三年,爸爸妈妈几乎没有干涉过栾咏欣的学习。在这样平等对话的家庭里,是不是越长大越不需要依赖父母的意见了呢?栾咏欣笑着说,“甚至不是很需要依赖老师的意见。”

 

在高考的总复习阶段,栾咏欣已经很明白自己最需要的是什么,问题在哪里,怎么改善,目标是什么,怎么达到。“我觉得找到最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比争分夺秒地努力和过度依赖老师父母,都更有好处。”

 

栾咏欣说,她几乎不会利用零碎时间学习。课间,有些同学会抓紧时间学习,她往往选择去打球或者踢毽子,但是在课堂上,要保证高度集中的注意力。听课、做笔记、背专题、做多少题目,这些都要看自己适合的节奏。


“也不是说完全不听老师的,如果老师建议的方法适合,就毫不犹豫地去执行,如果有不适合的地方,就尽快调整。”


谈及自己属于努力型还是天赋型,这个小姑娘想了想说,应该算是方法型。两天的采访之后,也感受到父母和老师一直说的“她心里都明白”,栾咏欣的确是个有方法也有想法的孩子,而这些正应了栾爸爸的那句“做最好的自己”。



采访中,栾咏欣的父母多次强调,每一个孩子有不同的特点,孩子的成长和教育也没有普适的规律,每个优秀的孩子都有不一样的路,适合的才是最好的。


“我们的佛系也是来自于对学校、老师和孩子的信任。分数的取得是孩子和老师的成绩,但是父母早期的家庭教育为其奠定了重要的基础。”


-END-

 

想知道更多育儿新知

参加尖叫童年活动、分享会

添加尖叫君为好友

购买正版原版英语童书

请长按并识别下方二维码或点击“阅读原文”



业务联系请在公众号

回复关键字 转载 或 合作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