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怎么说孩子才听得进?一位全国特级老师的总结,精辟、接地气!

尖叫童年 2020-02-17


没发现,我们大人常常跟孩子讲道理,而且是很耐心的讲哦,孩子也频频点头答应,可是转头又犯同样的毛病…为什么呢?


很多家长可能都有过类似体会和思考,文章最后,欢迎留言说说你尝试过的“有效沟通”方法或事例,尖叫君将为点赞数前2位的留言各奉上一本精装绘本哦!



文/ 魏勇

全国特级教师,优秀班主任


我之所以分享这个主题,是因为我跟我们学校成绩特别好的孩子有过一次对话,对话的内容让我很震惊,当时,我问了两个学习特别好的孩子一个问题:“你们愿意跟自己的父母在一起么?”,他们两个人都摇头,不愿意在闲暇时与自己的父母相处,而这两个孩子,都是学习成绩特别优秀的孩子,他们俩都因为物理竞赛成绩优异被保送到清华大学。我问:“为什么不愿意与父母相处呢?”他俩异口同声的说:“因为父母老是讲一些大道理”这让他们不胜其烦,所以不喜欢与父母待在一块。

 

然后,我就问他们:“什么叫大道理?你举个例子来说说?”同学就举了个例子:“我爸爸反复告诫我,除了学好物理以外,还应该多关注其他学科,比如,数学和化学,要进行跨学科的学习,然后,我的物理专业才能走的足够远。”他觉得这些话是大道理,他听不进去。


之所以我觉得很诧异,乃至震惊,因为我觉得,他爸爸说的不是大道理,是人生实实在在的体验、体会。如果只是钻研一个学科,你可能不会在这个学科走的很远,很多时候,需要跨学科的学习,才能有可能触类旁通,在自己的学科里有所建树,有独特的发现,所以,我觉得他爸爸说的很好呀,根本不是大道理,如果我是他爸爸的话,我也可能跟孩子说同样的话。



孩子们听不懂类似这样的“大道理”


这事情让我思考了良久,我觉得,孩子所认为的大道理,不是说大人讲的不对,而是,大人讲的道理,是大人的人生体验,而孩子自己却没有体验过,对于孩子们没有亲身体验过的道理,孩子们往往就认为,这是“大道理”,即便这是大人认为的实实在在的生活中的道理、真理。所以,我就在反思,我自己在给学生讲的道理中,有多少是我自己的人生总结、体验,而并非孩子有过体验的道理呢?我想,这样的“道理”是有很多的。


我们大人,常常会讲很多道理,但是,这些道理在孩子那里不起作用。之所以不起作用,是因为这些经验、体验没有与孩子的实际生活建立联系。所以,他不可能往心里去,顶多只是表面上尊敬你,听你把道理讲完,然后这件事情就过去了,仅此而已。原先,我们以为孩子不喜欢大人讲“大道理”,是讲那些国家呀,民族呀,毫不利己专门利人,远大抱负远大理想这些…这理解其实是不对的,这只是大道理的一部分。

 

刚才我们说的大道理,在我们大人看来是人生经验的分享,但是,在孩子看来,却是大道理,这就使得我们在跟孩子沟通的时候,要特别的考虑孩子的经验世界已经有的经历经验,是否跟我们将要阐明的道理有联系,如果孩子没有办法把你的道理与自己的经验世界建立起联系,那么,你讲的内容就没有办法被孩子理解和接受。这就让我想起,我在教育孩子的时候,讲过的道理。


■ 比如,孩子,只要你足够努力,只要你尽了力,尽力而为就好,至于结果,并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要尽力而为。以前,我觉得我讲的没错,但是,现在,我觉得自己讲的是有问题的。“尽力而为”不但是一个大道理,而且,不可操作。对孩子来说,什么是尽力而为?没有标准,很难理解。所以,我觉得,与其跟孩子说学习要尽力而为,不如,给出一个具体的目标,比如,“孩子,你的数学要考98分,语文考98分,达到这个标准,爸爸妈妈就觉得你是做到尽力而为了。”一个具体的目标虽然看起来没有“尽力而为”来的高端,但“98分”是一个可以捕捉到的具体目标,所以,我认为,我们讲“尽力而为”的时候是一句大话,似乎不如“98分”。

 

■ 又比如,学校现在会教育孩子“团结同学”、“尊敬师长”,其实,对学生来说,这也是“大道理”。因为没有给孩子具体的操作和实现方式,怎么做是“团结同学”,怎么做又没有做到“团结同学”?是不是跟同学搞好关系,迎合同学,才叫做团结同学呢? 这方面,家长没有清晰的明确的提供可操作方案,只是讲一些大道理,对于孩子来说,是非常头痛的,也是很难去遵守的。

 

我们可以明确的给孩子阐述,什么是团结同学呢?同学跟你讲话的时候,要看着人家,专心致志的听,不要走神,这就是团结同学;当同学被老师惩罚的时候,你不要在旁边看笑话,不要幸灾乐祸,这就是团结同学;当同学在课上,回答问题出彩的时候,你要真诚的表示赞叹,或者是用眼神,或者是用表情,或者是轻微的发出一点点声音,如果是特别出彩的时候,在体育场,运动场一类的地方,你要为同学出彩的地方喝彩,鼓掌,这就是团结同学。

 

总之,如果我们讲的话、传递的信息是清晰的,可操作的,那孩子才愿意听,他才愿意去做,清晰的目标是他可以实现的,他觉得做起来不难,看得见,摸得着,有标准。不然的话,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可能就会遇到一些困惑。我们大人总是习惯的给出一些原则、愿景、目标,去激励孩子,但是,不太愿意思考怎么能够铺垫,一步一步的让孩子去接近这个目标,最后,回过头来还往往抱怨孩子不听话。在很多时候,我觉得是冤枉了孩子。



当孩子处在一种积极人格的状态中
他的信息接收系统才是开放的

 

最近,我见了一位学生家长,他带来了他的孩子,这个孩子最大的问题是反应比较慢。我问他,在哪个学校上学?他要想半天才回答我,要是再问复杂一点,深层一点的问题,他就好像是没听见一样,我问孩子的父母,孩子在家里的情况,父母说,如果在家的话,可能在回答问题方面要敏捷一些,但是,做事情比较拖拉,很多事情都没有办法完成,学习成绩也很不如意,家长对孩子的表现很不满意,也很着急。他们鼓励孩子,要勤奋,要上进,要向榜样学习,也会给他讲一些励志的故事,但是却没什么作用。

 

然后,我就问家长,这孩子在家里,吃饭快么?我又问,早上起床,洗脸刷牙快么?家长就说,还是很慢,就连上厕所,在厕所里面待得时间都很长,总之,他做每件事情吧,就是特别拖拉,特别慢。然后,我问家长,你们在这种情况下采取什么措施?他说,我们试了各种各样的办法,比如说,一块儿看一本书,一块儿看一部励志的电影,也带他出去旅行过,也发现了他的一点点优点,及时的给予过鼓励,也没有使劲的批评和打压孩子,但是呢,就是效果不明显,这孩子好像慢慢废了一样,让家长感觉特别头痛。他们问我,老师,您觉得我们家长应该怎么办?

 

我提出的建议是:第一,要督促孩子,吃饭快,如果他吃饭慢,超过了规定时间,比如,20分钟,那你就把饭菜撤掉,没吃饱,活该;早上起床,必须快,从穿衣到洗漱完毕,10分钟之内,全部搞定。然后,家长马上就给我提出了一个反驳的意见,他说,吃饭太快了,不利于消化,不利于肠胃,如果,起床动作快了,孩子可能会丢三落四,甚至有可能把衣服穿反。这个看法,让我觉得很无语,而且,我也发现,这可能是很多家长习惯性的一个看法。

 

为什么我觉得这个看法不对呢?是因为我觉得,如果孩子一旦节奏加快,穿衣服就可能穿错,就可能丢三落四,那是因为,他没有习惯快节奏;他在短时间内吃不完饭,也是因为他没有习惯很快的吃饭,而事实上,对这个孩子来说,或者说,对这样的拖拉成习惯的孩子来说,吃饭快比消化好更重要,穿衣洗漱快,比丢三落四、穿错了更重要。宁可他吃饭的时候有些没消化,宁可他穿衣服的时候出了一些毛病和问题,也要把这样的习惯培养起来。


其实,各位放眼周围,在这个营养过剩的时代,哪有孩子因为消化不良而营养不足呢?即便有,也是极少数的案例。然而,我们忽略了对孩子行动敏捷的培养,这是一个致命的错误。

 

我们作为成年人,自己都有体会:在社会上,在单位里面,跟朋友打交道,那些拖拉的人是不受欢迎的,在单位里面是缺少竞争力的。可见,敏捷这样一个习惯,对人安生立命,有多么重要。然而,很多时候,我们在跟孩子交流的时候,没有把它作为一个清晰、明确、不允许讨价还价的要求而提出来。而是考虑了很多理由,来说服自己,接受孩子拖拉和不敏捷。

 

比如,刚才说的,吃饭要慢一些,细嚼慢咽有助于消化,这就是一个很错误的借口。这种敏捷之所以重要,就在于,一旦孩子行动快,有雷厉风行的特质,他整个人的人格气质就发生根本的变化。他可能会从一种消极人格,变成一种积极人格,这种积极人格,体现在:乐观、专注、勇气、勤奋、雷厉风行,当他有这样一种人格,无论是学习,生活,还是将来的事业,我们还担心他么?

 

所以,像我们这些教了一些年书的老师,都发现了一个规律:孩子学习成绩好,其实,主要的功劳,不是他找到了一所好学校,找到了一位好老师,而是因为他有好的父母,有好的家庭背景,有好的习惯的养成。


所以,要让孩子听大人的话,我感觉,首先,要扭转孩子的人格特质,从一种无所事事、拖沓、消极、等待的人格特质中,改变成积极的人格特质。当他处在一种积极的状态当中,这个时候,大人说的话,他才容易听进去,他的信息接收系统才是全部开放的,否则的话,他的接收系统或者是半开半闭的,或者完全就是封闭的,你就会感觉,说什么对这孩子都不好使,其实,听话与否,跟孩子处在什么样的状态中的关系是极大的。

 

基于我最近接触的这两个案例,我在想,我们大人怎么讲话,孩子才愿意听呢?




怎么说孩子才会听?五个建议


我给出的建议是,大人首先不要忘记自己曾经也是孩子,不要忘记我们当孩子的时候,希望大人如何跟我们讲话。那时候,我们希望大人有耐心,能够弯下腰来,能够用我们听得懂得话来跟我们讲话。讲话的时候,能给我们有选择的机会,能够给我们提供可操作的样本和清晰的目标。


当我们是孩子的时候,我们还希望,大人不要讲那种太遥远的事情。现在的家长在教育孩子的时候,包括一些老师在教育孩子的时候,会说,你现在不努力,将来怎么在社会上立足呀?这个话道理上是没有错的,我们今天的学习和人生道路的选择,肯定很大程度上会决定我们以后的人生的道路,但是,你要知道,你面对的是儿童,是孩子。儿童和孩子的特点就是想不了那么远的事情。你说的再正确,也是白搭,顶多是属于政治正确,而对孩子来说,实践不正确,就意味着,你讲的那些遥远的正确的道理,对他们来说,没有用。

 

我们是应该回过头来,站在孩子的立场,讲一讲当下他能够做到的,能够实现的目标,然后,这个目标又是跟他未来的遥远的理想是连接的,就可以了。我们不用反复去提,20年后你怎么怎么样,那些话,我们自己当孩子的时候,听家长说过很多次,有用么?没用。除了增加烦躁以外,一点用处都没有。

 

最终,我们还是要还原成平等的身份。为什么呢?因为不平等,就意味着迫使受教育者关闭他的信息接收系统,他天然的就树立了一个屏障,来屏蔽你的信息,只有平等,才能打开这个屏障。

 

我们作为成年人,都有这样的一个体验,如果领导居高临下要训斥我们,我们就把这个屏障树立起来,甚至,我们可能会反击他,建立一个爱国者反导系统,去反击他,根本就听不进去,即便,表面上好像听进去了,实际上内心里面可能是抵触的,甚至是逆反的。我们成年人都是如此,更何况孩子。所以,大人讲话,孩子要愿意听,特别需要有一个平等的态度。

 

这个平等的态度,是去掉大人和孩子之间隔阂的基本条件。作为大人,尽可能不要用居高临下的,教育、教训的口气说话,而用分享的口气说话。比如,我曾经经历过跟你一样的事情,当时,我是怎么怎么处理的,你看,这个处理方法是不是适合你,如果你觉得不适合,我们再讨论一下,商量一下,看看有没有别的办法,别的方式适合你。这种分享的姿态特别重要。

 

第二个建议,就是不要讲大道理,尽可能把大道理化成事情,案例,化成孩子经验世界范围内的事情,他可能更愿意吸收,更愿意听。

 

第三个方面,需要我们大人做一件事情,这件事情,可能是所有教育当中,最核心的,那就是,我们要千方百计的,甚至不惜一切代价的,去帮助孩子体验到“成就感”,当孩子有“成就感”的时候,你说的话,孩子才愿意听。很多孩子数学不好,语文不好,这个不好,那个不好,在家长和老师眼里,可能就觉得这个孩子没戏,似乎没有可以改变的可能性,其实,不是这样的。

 

因为,任何一个人,他都有相对的优势,相对的劣势,学习成绩不好,也许他在运动方面好,或者艺术方面好,或者人际关系好,等等。如果,他在学习以外的某个领域,相对擅长一些,那我们就应该创造条件,让他在这个领域取得他力所能及的成绩,获得成就感。一旦他有了一次成就感,这就非常非常的厉害了,这对他的人生将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他就有可能把这次获得成就感的那种体验,那种方法,复制在别的领域,从而产生自信,从而建立起乐观,专注,毅力,勇气,勤奋等品质。


这种成就感打个比喻,就相当于火车头,它可以拽着这个孩子,在人生轨道上前进。这个火车头可以是数学,语文,英语,物理,化学、历史,可以是体育,也可以是艺术的某一科,也可以是他的组织能力,他的商业才能,他的手工等等。

 

千方百计让他体验,并千方百计鼓励他,让他的这种相对的特长,蔓延开来,蔚为壮观,声势浩大。那这样的孩子,你再跟他沟通的时候,你就会发现,他比较好沟通。

 

有这样一个案例,讲的是40多年前,有个英国女孩,上课的时候,老是坐不住,被学校认为,是一个学习有障碍的学生,被很多学校赶走过。她的妈妈没有办法,只好带她去看医生,看了很多医生,没有能够解决问题,最后找到了一个医生,这个医生很有办法。这个医生对小女孩说,我要跟你妈妈私下谈谈,你在这里等会儿,我们很快就回来,然后,医生拧开了桌上的收音机,音乐响了起来。他们刚刚离开,这个小女孩就随着音乐动起来了,自己跳起舞来了,医生和家长在窗户外面看了,医生告诉这位家长说:“夫人,你的孩子没有问题,她应该进舞蹈学校。”


到了舞蹈学校,女孩如鱼得水,后来就考入了英国皇家芭蕾舞蹈学校,成为了知名的舞蹈家,此后,她与人合作,创造了一部音乐剧,她担任编舞,这场音乐剧已经连续上演了7000场,成为了百老汇历史上最经典的剧目,这部剧目就是《猫》,这个舞蹈家就是吉丽安·莱尼(Gillian Lynne)。

 

第四个建议,就是要给孩子创造有规律,有条理,父母经常在家的生活方式,在这样一种情境中,孩子会比较听话,当然,也不是绝对的。为什么这么讲呢?2007年,日本有一个教育家叫三浦展,他发表了一个调查报告《阶层是会遗传的》,不要让你的孩子跌入下流社会,在这个报告里,他发现,那些父母经常不在家的孩子,学业成绩相对较差,父母经常在家的孩子,学业成绩会相对较好。那些经常在便利店吃饭的孩子,学习成绩往往不如在家里面,由妈妈规律做饭的孩子。所以,三浦展给出的建议是,父母要经常在家,跟孩子一块儿吃饭。父母所能做的,就是改善孩子的生活习惯。

 

其实,他提出的这个建议,我们不应该感到意外,我们想想历史上很多名人,比如,胡适、鲁迅、毛泽东,他们在自己的回忆录里常常写到,对他们影响最大的,往往是他们的母亲。而他们的母亲都没啥文化,甚至有可能是文盲。为什么文盲的母亲还能培养出大学问家,大政治家呢?我想,这跟他们的家庭背景有关系,这跟他们的母亲做事有条理,很勤奋,有规则,是分不开的。

 

我常常遇到这种家长,他们很想让自己的孩子学习成绩好,听话,于是,他们寄希望于学校,希望老师教好,对自己的孩子另眼相看,为此,他们愿意付出任何代价,这其实是偷懒的想法。他们是想把孩子扔给学校,扔给老师,让他们帮助去掉孩子身上不良的习惯,然后,他们在家里维持自己原来的生活方式,比如,经常不着家的生活方式,或者是因为事业,或者是因为应酬,或者是因为娱乐等等。


其实,这是开错了药方,因为,孩子的病根不在学校,而在家。只有家校之间相互的配合好了,孩子才可能有所转变。学校当然要承担学校的责任,学校有义务要对学生进行教育,但是,良好的生活习惯,第一任老师是我们家长。而好的生活习惯,是可以迁移到学习上的。我们很少看到那种生活上很拖拉,做事很拖拉,做事不仔细,粗枝大叶的孩子,能够在学习上一丝不苟,学习上精益求精,没有这样的孩子。

 

最后,我还有一个建议就是,面对面的教育不如肩并肩做事,肩并肩做事孩子更愿意听家长的话。我自己也有这个体会,我相信我们家长都有这个体会。当一家人都忙活起来干家务,各有分工,你扫地、我洗碗、他归置物品,全家人凝聚在一块然后把家务活给干完了的时候,无论是大人或孩子,情绪都比较好,都处在一种积极的状态当中,这时候你对孩子提出什么要求,要给他讲什么道理,相对而言效果要好得多。


肩并肩一起做事,当然不止是一起干家务活,还可以是一起出去登山、一起做手工、一起打球、一起做游戏,甚至大一点的孩子可以和父母一起参与家庭的决策,充分调动他的主人翁精神,让他有一种担当和责任感,使他有这样的体验,当他有这样的体验之后,俨然他就不是一个独生子女了,而是一个多姊妹家庭中的老大。各位,您不觉得多孩子家庭中,通常老大更有责任感和更容易沟通吗?

 

我举一个例子,就是我刚才说到的,前不久来找的家长,说他的孩子特别拖沓,干什么事情都不成。有一次这个孩子去上学忘带钱了,因为他的妈妈开会放学的时候也没有去接他,他就不知道怎么回家,就一直在学校门口无所事事傻等,也不知道管人借钱,也不知道想办法打电话找自己的父母,问问父母干什么去了,就这样傻等,直到他的妈妈忙完,天已经黑了,然后才去把这孩子接回来。


他的妈妈觉得特别的沮丧和无助,我的孩子怎么变成这样了,不但拖沓而且生活上的自理能力很弱。当然这源于长期被父母、自己的爷爷、奶奶、姥姥、姥爷照顾的太好了,从来不需要操心,所以他是一个非常典型的消极人格,他的父母问我有什么建议,我给出的建议就是,让这个孩子参与家庭决策。

 

正好他们寒假里面要回老家,回老家就涉及一个问题,怎么回,买火车票还是买机票,线路怎么选,什么时候回去,什么时候回来,这样一个方案的筹划。我给他的爸爸妈妈的建议就是,买票的这些事,家长把要求提出来,什么时候走、什么时候回告诉孩子,剩下的事情让孩子去操持。结果过了年以后,他的父母再来找我,他们说他们按照这个方式去做了,发现孩子居然真的能做成这样的事情,孩子很高兴。

 

很多时候我们低估了孩子的潜力,我们大人成为了压制孩子潜力那个罪魁祸首,而这种压制常常是以爱的名义。其实,在风险可控下,让孩子暴露在风雨当中,是对孩子特别重要的成长经历。参与决策时,大人退到后面,让孩子冲到前面,去谋划,去策划,即便策划错了,其实也没有关系,还可以再改嘛。但是你不给他这样的经历,不给他做主的机会,他成长起来就会很慢,他很慢就会反过来让大人认为这孩子太弱,需要更多的呵护,你给他更多的呵护,他就成长的更慢,于是形成了恶性循环,导致家长埋怨孩子。其实很大程度上是我们家长的问题,而不是孩子的问题。

 

我自己有一个亲身的案例,我的孩子高中毕业他想去留学,留学有个问题,就是要填表格和写文书,向所申请的大学递交你的文书,包括你的自述,你的自我介绍等等,是全英文的。刚开始孩子说这个事情只有中介才能完成,毕竟大多数孩子留学的文书及手续都是中介帮着完成的,而我的孩子英语水平还不算很好的,他觉得完不成,当时我就说了一句狠话,如果留学申请整个程序要找中介就不要去留学,文书必须自己写,表自己填,写文书的过程和取得留学资格的考试一样重要,甚至我觉得比考托福更重要,这件事必须你亲力亲为。


然而效果呢?应该说是出乎意料的好,对孩子的升学特别有帮助,当然我最感到欣慰的是,他自己完成了中介所做的全部的事情,这意味着他人生当中有了重要的一刻,就是独立的面对一个比较复杂的问题,然后从头到尾的谋划把它给完成了,并且顺利的完成了自己的愿望,我觉得这个体验比申请到好大学、比课堂上学到了什么知识更重要。所以我的建议是,要让孩子参与到家庭的决策当中,和孩子并肩做事,这时候他更能容易听话,他成长的更快。以上。


家长问答


1、魏老师您好,请问如何控制孩子使用电子产品的时间呢?

 

魏老师:关于电子产品的使用现在是有争议的。我觉得在孩子比较小的时候应该减少或者是不使用电子产品,随着年龄的增长逐渐放宽他对电子产品的使用。我回忆我们当初喜欢看书看小说,其实很重要的原因是因为无聊,我们不但没有电子产品,电视机都没有,收音机也不是每家都有。所以精神上处于蛮荒,于是一旦有书可看的话就好像找到了唯一的一根救命稻草。相对就比较容易养成读书的习惯,我是这样看的。


2、魏老师您好,孩子的小问题,教育的时候也很诚恳地接受,效果也比较好,可以过两天又出现同样的错误。这个时候怎么做比较合适呢?

 

魏老师:孩子一旦有了一个不好的习惯,你要纠正这不好的习惯养成好习惯,肯定不能指望通过一次谈话教育就解决了,需要在这次谈话之后跟进具体的一些举措,家长需要关注,不断地帮助其形成好的行为,重复多次好的行为之后,慢慢才会成为好的习惯。


3、魏老师您好,我的孩子高三了,他周末回家还是一直在玩手机,道理孩子都懂,我该怎么和孩子讲道理呢?谢谢魏老师。

 

魏老师:这个问题不能一概而论,孩子高三了,能不能够回家还玩手机,取决于现在孩子的状态,如果他的学业成绩没受什么影响,那他玩手机也没什么关系,如果他的学业成绩受到了很大的影响,我想需要就手机的问题正式的和他进行一个讨论,看看使用手机对他的学业是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有没有一个家长和孩子都可以接受的关于手机使用的方案,探讨这样一个方案来可能就比较合适一点。


4、魏老师您好,孩子爱玩耍,所以挤占阅读的时间,比如,她晚上会玩到八九点才回家,洗漱后都十点左右了(一年级学生),只要有人陪着她玩,她就不会看书,我该怎么办?

 

魏老师:孩子爱玩耍是天性,当然她玩的时间多了会挤占阅读时间,我觉得这不是重点,重点是孩子有没有一个好的身体?有没有一个好的性格?有没有一个好的习惯?如果这些他都有,他多玩一点,没看那么多的书,我觉得问题也不大,反之,可能就需要好好琢磨一下了。


5、孩子上一年级,很喜欢家长读书听,听的也非常专注,但是自主阅读很少,基本都是大人给读,可能与她现在的识字量也关系,想让她自己读,但是又怕她厌倦读书,家长是否还要坚持下去呢?

 

魏老师:如果因为孩子自身识字量少,而让父母读,我觉得这是很正常的,也是件好事,这说明孩子是特别有好奇心的。只不过随着识字量的增长,可以慢慢放手,读一半剩一半让他自己看,读到关键的地方让他自己看,可以采取各种方式,让他自己去阅读。我相信从你讲的孩子的情况来说,我觉得你孩子应该是一个喜欢读书的人。


6、请问魏老师,孩子一年级他很爱阅读,可是不爱做作业。每次催到大人孩子都烦起来,我们很矛盾,该怎么办?

 

魏老师:那这个孩子挺不错的啊!可以跟他进行一个谈判,数学作业让他自己做,语文作业可以大人帮着做一点儿也未尝不可。因为他不用做语文作业,我觉得他的语文都会好,爱阅读的孩子不可能语文不好。


7、请问魏老师初中二年级的孩子早恋,家长该怎么办?

魏老师:怎么处理早恋,也得分情况,看它是男生、还是女生,早恋的程度,不管怎样我觉得作为家长可以和他聊天谈一谈,如果是我,我会告诉孩子,恋爱是需要消耗能量的,一旦能量减少了,将来你恋爱的时候遇到对的人,你也很难深爱对方,所以为了让自己有一个比较幸福的恋爱,对待恋爱需要慎重,不要随意挥霍自己的能量,挥霍自己的青春。


8、我的孩子非常喜欢看课外读物,结果造成了对学校历史教材里的知识产生怀疑,但考试又必须要求孩子按照标准答案考好,请问魏老师,您觉得应该如何协调这种矛盾?

 

魏老师:教育孩子要用两套思维系统看问题,一套思维系统用来应付考试,一套思维系统用来真正的思考,应付考试的思维系统其实也比较容易建立,要知道考试需要你提供什么样的观点、立场、什么样的叙述,你就按照那个要求去做,这样可以不影响你的考试成绩。另外还有一个独立追求真理和真相的思维系统,这样可以不影响你的智商的发育。


尖叫君注:感谢作者魏勇老师授权,对原文有部分删减及梳理。欢迎留言说说你的例子或者你所找到的“有效沟通”的方法,48小时之后,尖叫君将为点赞数前2位的留言各奉上一份小小礼物哦!



推荐阅读


已有23万+优秀父母订阅了尖叫童年

温柔地改变,给孩子高质量的亲子陪伴



 顶级科学人文杂志《少年时》团购

将于周日(12月9日晚上12点前)截止,

请抓紧最后良机!


顶级科普杂志《少年时》,创作团队网罗了全球最顶尖的大脑几乎可以解答9到18岁孩子各种科学领域问题,广泛涉猎科学、生命教育、文化、经济等主题,包括前沿的科技知识、有趣的社会话题和紧跟社会的流行话题。[点击了解更多《少年时》]




《少年时》第五辑

(No.49-60,共12本)


优惠价:359元

立省109元(包邮)

定价 ¥ 468元


▼长按图片识别,订阅第5辑


此前有不少尖叫粉询问有没前几辑,

尖叫君特别和出版社争取到1-4辑的《少年时》

合辑享受的包邮团购折扣更大,

没有背包赠品,请注意哦!


《少年时》第一/二辑

(No.1-12/No.13-24,各12本)

优惠价:306元


《少年时》第三/四辑

(No.25-36/No.37-48,各12本)

优惠价:339元


《少年时》第一二合辑

(No.1-24,共24本)

优惠价:499元


《少年时》第一二三合辑

(No.1-36,共36本)

优惠价:799元


《少年时》第一二三四合辑

(No.1-48,共48本)

优惠价:1099元

立省109元(包邮)

定价 ¥ 461元


▼长按图片识别,订1-4辑


注:《少年时》本质是书籍,以书代刊。从内容讲,之前的60个选题,并没有追短期时效的热点,都是编辑团队基于对学科架构的理解、基于与顶尖科学家的研究领域的探讨与交流而确定的。所以《少年时》过往合辑都是可以对抗时间的,至少10年内,各个主题的科学逻辑,是不变的。


特别说明

此产品为预售商品,发货时间为2019年1月-12月,每月27日左右快递当月新书,赠品背包将随1月份新书一起邮寄。


包邮说明

新疆、青海、西藏地区的读者,需要根据订单情况补邮费,港澳台不发货


退换条款

如非质量问题,不支持退货,请谨慎下单哦!~


售后联系

有问题可联系尖叫君客服号(微信号:jianjiaobox),特别着急可打电话:18127987131。


21世纪的少年需要一本“不矮化儿童”的读物,说白点儿,就是把孩子们的好奇当回事儿,不是轻易打发他们。


我始终相信,儿时读书是一种积累,可能到了成年的时候,才显示出一种力量。当你有另外一个世界在心中的时候,哪怕它很远很模糊,你也会感觉到它照耀到你身上的奇迹和美。一个人如果总是天天在和现实世界的种种琐碎战斗,哪怕是个孩子,也会被腐蚀。这种屈服于现实的腐蚀有时候很强悍,会慢慢变成影响格局的东西,侵蚀着成年人的生活。有些书就有这样的一种功能,它可以在孩子们成长的过程中,留住一些可贵的价值。


-《少年时》创办人杨鸣镝


▼点击“阅读原文”订阅《少年时》,用顶级非虚构类书籍,打开孩子的创想未来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