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原来,我们的自欺欺人,在孩子面前早已溃不成军

尖叫童年 溜妈 尖叫童年 2020-02-17

文丨尖叫童年原创作者团 溜妈


孩子"真"的境界悠远,

我们“俗”的自以为是。



一个孩子,生活经验没多少,可却有带给大人警醒的本领,一语道破本质,真是神奇!


最近带两岁半的儿子回老家,他看姥姥生火,先点软柴火,再放些花生壳、玉米棒,炉子里的火就轰轰隆隆烧起来。


这时候姥姥把一铲炭倒进炉子里,火瞬间被掩住了。


儿子有点不知所以,指着冲我投诉说:“ (姥姥)放沙子,放石头,火(就)灭了!”


我一愣,随即明白了他的意思:“哦,那是煤,是会燃烧的石头和沙粒!”


作为成人,我们在世界上行走的时间久了,眼、心“看到”的,已然是带有尘世标签的概念,往往忘记事物的本质而舍本逐末。


孩子不然,他们更接近神,道法自然,尽管我们成人常自大的给它命名为无知。


孩子,本来该仰头敬畏,却常被我们踩在脚下。



还是一件小事,让我看到自己与孩子相比的狭隘。


昨天,6岁的侄子让我带他去山坡烧荒。烧荒,那是小时候常玩的,但凡是孩子都喜欢。所以侄子和2岁的儿子算是成全了我重温小时光的心愿,一路上我烧得不亦乐乎。


然而,就在回来的路上,每每在我点着‘离离原上草’后,侄子总是趁火势尚小用脚踩灭。一而再再而三,我火了:“你让我来烧荒,干嘛又要踩灭!”


后来回想那一刻,其实是我自顾自沉浸在烧荒的乐趣里而忽略了他,他感受到冷落,所以现在跟我对着干,要扳回来。但当时我压根没意识到这一点。


就在我不耐烦到要爆发时,儿子一句话惊醒了我。


“嚯!哥哥好厉害!”他看见哥哥一次又一次把火踩灭,竟由衷地赞叹。


我登时一愣,面对同一件事情,儿子和我的反应为什么会如此不同?简直是截然相反!


我继续烧着荒,一边默默沉思,最后不得不承认儿子的境界比我高,他看火是火,火燃火灭,再正常不过。


我看火是目的,是欲望,火燃火灭必须按照我的想法来。所以我看侄子那双脚,讨厌;儿子看哥哥那双脚,伟大。同一双脚,不同的宿命呢!


一件如此不起眼的事情,让我想起了多少家庭里亲子之间矛盾的根源--为人父母我们无时无刻不抱着“目的”改造孩子、误解孩子,制造着种种“冤假错案”,然后沾沾自喜以为自己是“包青天”。


可谁知,家里根本就不需要“裁判清官”,只是顺其自然,自然而然。



对我们成人来说,“自然而然”往往最不简单。因为我们总是习惯隐藏,习惯强求,觉得那样更安全,比如对情绪,对别人的认可。


有一次儿子指着厨房里忙乎的爷爷说:“爷爷不开心啊!”


我惊异于孩子准确的洞察,即使那么微妙的变化他也能捕捉到。


然而,我们却没那么高明,往往选择了自欺欺人。


爷爷强笑着说:“爷爷没不开心,看见溜溜爷爷很开心。”


我们以为藏起悲伤、愤怒、失望,孩子就会看不见;我们以为藏起疲累、焦虑、自卑,自己看起来就会很强大,至少在孩子面前,我们要努力装成一个‘完美强者’,忘了自然而然。


我们都想当然地认为这样‘伪装’是为孩子好,但这恰恰给他澄明的内心造成混乱——


“爷爷明明不开心,为什么要说开心呢?”

“爸爸又加班不陪我,是因为我没有工作重要吗?”

“妈妈又朝我发脾气,我真差劲,我不是个好孩子。”

“他们更关心的是成绩,而不是我。”

……


我们以为大人的事情小孩子不懂,但其实,他需要一个交代——


“爷爷是有点伤心了,我要跟我的伤心呆一会。”


情绪是礼物,让它自然而然最好。


“妈妈又发脾气了,对不起,是我太累了,我需要休息一会儿。”


真实的需求总是被我们掩盖。没想过自然而然地表达,其实更好。



我们以为所做的一切是为孩子考虑长远,其实最长远的长远就是当下,孩子在那里生长。


“爸爸总说加班是为了挣钱,撑起这个家,让你将来更好的生活。爸爸觉得自己是用这种方式表达爱。

可爸爸突然发现,加班里更多的是无奈,所谓正确不过是与他人相似而已,我追求这种相似,追求认可,害怕跟别人不一样!

爸爸感到自卑、脆弱,需要你抱抱我。”


真诚,真实孩子最能感受到,当下的表达、拥抱、陪伴最是爱。


“妈妈总说学习是你为自己学的,可当我看到那个60分时,真的无法接受。

准确地说,妈妈无法接受的不是这个分数,而是你为什么不跟我一样。我小时候学习从来不让父母操心,一路学霸。

妈妈突然意识到这对你是多么不尊重,我想让你和我一样,通过控制你变得和我一样,完全没有看到你是独立于我之外的存在。

对不起,我抱着自己的目的,在要求你。”


美国著名哲学家、教育家杜威主张教育无目的论,认为“教育之外并无目的,是家长、老师、社会有目的,教育目的只存在教育过程中。任何外在、虚构的目的只会让教师和学生从事的活动本身失去意义,让活动变成不得不做的苦事。”


他认为教育关注的是孩子本身,是过程本身,是当下,而不是虚构的遥远的目的。这跟自然而然的思想不谋而合,复归于婴儿,看见孩子,接纳真实,顺从天性。


原来,顺其自然、无为而治如此艰难,让哲人探讨了几千年,而它又如此简单,会在每个人的生活里闪现,哪怕只是一个瞬间,也能感受到它的玄妙,积攒一点心有灵犀的温暖,在你和孩子之间。


孩子真的境界悠远,在教养孩子的过程中,没准我们还能得道呢。


-END-



推荐阅读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