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坠楼、泳池悲剧频发!暑期里7种孩子最容易出事的状况,一定要警惕!

尖叫童年主创团 尖叫童年 2020-02-17


我们常常听到这么一句话:生命来来往往,来日并不方长。


生命可以有多无常?


大概就是前一刻还和妈妈一起高兴地玩乐,但忽然之间,意外横生,再也回不了家。



又或者是在乘个凉、遛个弯的空档,一条幼小的生命从此消逝……



他们可能出门前还高高兴兴地跟家人说“再见”,但却从此“再也不能见”。



暑假还未过半,各种各样的安全事故已经频频发生。


此前牵动了无数人心弦的小子欣被陌生租客带走遇害事件;辽宁6名中学生游泳溺亡;哈尔滨4岁小女孩玩漂流被吸入排水口溺亡;深圳一10岁男童坠楼身亡等等……




看到一连串的痛心,尖叫君的心也不由得揪了起来。这还是被报道出来的,那些未被报道出来的,有多少呢?


这些安全事故,其实每一年都有发生。每一桩每一件,背后都承载着一个家庭无尽的痛苦与懊悔。有些意外或许无法躲过,比如上月发生的5岁男孩被高空坠落的玻璃砸中离去,但更多的意外,其实是可以尽我们所能去避免的。


大多数意外的发生,都是源于家长的防范意识缺乏,孩子的安全意识不足所引起。事后追责于事无补,我们更应该做的是,想想该如何最大程度地保护我们的孩子,防患于未然。



尖叫君梳理了7个易被忽略的致命隐患或误区,并附上相对应的防范与自救方法,希望能够给大家一点提醒与帮助。更希望您看完之后,不仅仅是收藏,而是能够随手转发出去。


我们相信,大多数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平安健康,但人总是有心力不逮与疏漏的时候。有些时候我们不是不知道利害,只是心存侥幸;有些时候我们也可能根本不知道应该如何应对;也有些时候可能根本没有接收到这些信息。我们的随手转发,或许就能给他们多一个了解的渠道,多一分警醒。这是尖叫君始终坚持分享安全教育内容的初心。


“孩子锁在家,出去串个门买个菜没啥事?”


高空坠楼是暑期儿童安全需要特别防范的事故之一。光是这个7月,报道出来的坠楼事件就已经不胜枚举。



那装了防护网,是不是就能比较放心了?也不是。



先别怪孩子熊,对于很多孩子来说,若发现自己独自一人在家中,一般都是惊慌失措,他们可能会想到窗前或阳台看看父母在哪里,何时回来,甚至会想办法走出去找父母。


  • 所以要预防儿童坠楼惨剧,以下这几件事至关重要:


1)最重要的当然是:千万不能把7岁以下的孩子单独留在家里。


别存侥幸心理,很多大人总以为孩子睡熟了,自己出去一下很快就会回来没关系。也许曾试过1、2次,孩子都没事,就放松了警惕,以为会一直没事。但谁能保证一直会无事?孩子随时随地都会醒来,一醒来看不见大人,就会下意识去找。意外往往就是发生在你存在侥幸心理之时,哪怕只是短短几分钟,都可能足以让人悔恨一生。


2)不要在窗台、阳台旁边摆放可以让孩子轻易攀爬的物品,如桌椅、柜子或靠垫。


3)必须安装防护栏,高度密度要足够防护。窗户建议使用内倒窗,这种窗户从上方打开,从根源上杜绝了孩子爬出窗外的可能性,而且也防盗。

 

更多高空坠楼防范攻略可以点以下文章:

儿童坠楼事件频发,暑期安全再敲警钟!怎样才能让悲剧不再重演?



  • 万一遇上孩子坠楼怎么办?


不要盲目搬动,高空坠落往往会造成全身多部位损伤,摇晃会加重病情;这时要做的就是拨打120,呼叫专业救助人员!


“孩子游泳,我在边上守着很安全了”


夏日天气炎热,水是解暑的好方法之一,所以很多人都会选择去游泳解暑。这也让溺水成为暑假最常见的安全杀手之一。据国家卫计委和公安部的统计,每年约有5.7万人死于溺水,其中少年儿童溺水死亡人数占56.04%


如果施救及时与得当,死亡率或许并不会这么高。但最大的问题其实是:很多人对于溺水有非常大的误区,以致于错失施救时机。


就像前几天福建一13岁女孩学游泳时溺水身亡,事发时教练与妈妈均在旁边。



据女孩妈妈回忆:


当时娟娟(女孩化名)在深水区练习游泳,她同伴第一次游到深水区的时候,看到娟娟弓着身子在水里,就触碰了她一下,娟娟没有反应。


当同伴游了一圈后第二次到达深水区的时候,娟娟身子还是弓在水里没有任何反应,这时,同伴才赶忙呼救娟娟的母亲。


10点28分,在赖女士和张教练的帮助下,娟娟被打捞上来,赖女士和教练一边打120一边给娟娟做心肺复苏,直到120赶到,才宣布抢救无效死亡。


很多人可能都误以为溺水者会奋力挣扎或大声呼救,其实真正溺水的人通常是无声无息的。很多时候孩子是在水里安静地死去,而在身边的大人可能浑然不知。


你以为溺水的人是这样的——


 

但实际上他们却是这样的——



一张图生动地告诉你溺水时的十大迹象:


 

不管大人还是孩子,都应该认真记住这些溺水的迹象。特别是爸爸妈妈们,带娃出去游泳或溺水,一定要时刻注意孩子的状况,而就算你没有孩子,如果你去海边、去泳池……若能及时发现溺水迹象就可以救一条命甚至是一个家庭。


  • 那如果真的碰上了溺水,孩子该如何自救?


从开始溺水到窒息,一般不会超过5分钟。但前1-2分钟,是“自救”的黄金期。所以让孩子学会自救至关重要,哪怕不能自救成功,也能延长等待救援的时间。只需要2步:


1)保持头脑清醒;千万不可将手上举或拼命挣扎,这样反而会加速下沉速度。


2)先屏住呼吸(没错,正确动作不是呼吸,而是不呼吸),使身体浮起。四肢放松,尽可能把头向后仰,露出面部,保持仰泳姿态“躺”在水面。如果身边有适合的漂浮物如空的矿泉水瓶子等等,可以抓住,减缓下沉速度。


待身体逐渐稳定后,再开始调整呼吸(呼吸时,呼气宜浅,吸气宜深,这样能使身体浮于水面,以便于他人施救),再作出下一步应对——尝试呼救或等体力恢复后游回去。

(若遇及腿抽筋或漩涡等情况,自救方式可参考以下文章:

暑期档所有电影加起来也比不过它 )


上月湖南一四年级小学生就用此方法实现了“教科书式的自救”



  • 如果遇上他人溺水,该如何施救呢?


救人一定要量力而为及专业。不会游水的话,别盲目下手,首先是寻找专业救生员及报警;会游水的话,一定要从背后接近溺水者,托起身体,让头露出水面,采用仰泳或侧游上岸。


将溺水者救上岸后的施救方法,最有效的只有一个:


心肺复苏法!!!


千万不要相信网上流传的“倒挂控水法”。



更多心肺复苏救助要点请参考以下文章:

转存!一位女医生为女儿画的家庭急救流程图


  • 如何防范溺水?


要避免意外的减少,防范远比事后补救来得重要。除了要教会孩子必要的自救知识之外,家长也要做好以下几点:



1)尽量带孩子去有专业救生员的正规游泳场所,并且不要让孩子离开视线。陪同孩子游泳时,千万不要分心聊天、看手机或者离开


有时意外的发生,可能只在几分钟之间。前几天广东就有一位3岁半女孩溺亡,事发时妈妈刚好到更衣室换衣服,只是寥寥数分钟时间,天人永隔。



2)一定要让孩子知道:没有大人陪同的情况下,绝对不能独自或跟同龄人一起到江、河、湖、海及水库里游泳。即便有大人陪同,大人也应该提前熟悉环境并且准备好相应的救生设备。


3)告诉孩子:远离漩涡及排水口。同时小孩子尽量穿戴好救生衣或泳圈。排水口及漩涡的杀伤力之大,可能谁也挡不住。

(排水口的吸力通常可达到每平方厘米23公斤。一个0.6米深的小型儿童游泳池,蓄水能力约800公斤左右,如若将泳池内排水口打开,别说是一个人,就算是一头牛也会被吸住。这也是上文提及的4岁女孩被排水口吸住,2个大人都拉不住的原因。)


孩子很容易对漩涡产生好奇心,家长可以在家中用小盆子及塞子做一次排水口的吸力试验让孩子能够更生动地明白当中的利害关系。



4)慎防“二次溺水”。游泳后或一次溺水获救后,家长也不可掉以轻心,要注意观察孩子是否有如呼吸困难、倦怠、乏力、嗜睡、过敏、痉挛等症状,一旦出现不适,应立即到医院就诊。



“我这会儿有点忙,

孩子应该能简单照看好自己”


虽然说国家对人贩子的打击力度提高了很多,但是仍然无法遏止这种犯罪活动,而且人贩子的拐卖招数越来越新,稍有不察,孩子就会被带走。杭州女童小子欣的悲剧就给我们每个人都敲响了警钟。


然而,比人贩子更难防的,是孩子会因为各种原因突然走失,有时即使是在家中,可能就是你到厨房倒杯水的时间,孩子就会消失在你眼前。


比如这个月初浙江一4岁女孩,本来好好的在家里看动画片,但就在姥姥去厨房倒杯水回转的时间,孩子就不见了,一起不见的还有一个小书包。(据报道:孩子后来在山路的渠中被找到,送医抢救无效后死亡。)



这绝对不是个案。光是这个7月,各地儿童在街头走失,险象环生的事件就不胜枚举。



这些孩子遇险的原因无一不是要去找爸爸妈妈。令人心塞的是,爸爸妈妈们都是过了好一段时间后才发现孩子不见从而报警,或者是接获报警才知道孩子不见了。


这些孩子能遇到好心人是幸运,但若在未遇到好心人之前就出了意外呢?相信父母一定会悔憾终生:为什么不在事前就做好防范呢?


而对于孩子走失,相信很多人都存在一个致命误区,那就是等24小时后才报警。其实不是,如果发现孩子走失,第一件事应该是:


立刻带上孩子的近照到附近派出所报警,并请警察帮忙将孩子的信息上传至团圆系统。


(不管孩子是贪玩走失、还是被拐都可以立刻报警,千万不要等24小时!!切记切记!!)


关于团圆系统的相关介绍可点以下文章了解:

痛!小子欣还是遇害了,原本她有两次机会逃生


除此之外,日常我们还需要做些什么呢?


1)不管是在家中或是外出途中,不要让孩子离开你的视线;在家中无其他大人照料的情况下,哪怕是有事需要外出一小段时间,也一定要把孩子带在身边


让孩子独自留下非常危险,他们会想下意识想要找爸爸妈妈或其他可依靠的亲人,走失、撞车等事故经常发生在孩子独自一人的时候。


2)日常除了要给孩子灌输不要随便接受陌生人的食物、不要轻信陌生人的话等等安全意识之外,也要教会孩子4个自救技能


 

2015年一名5岁女童在上学途中被拐,凭着自己的沉着机智脱险,堪称儿童“防拐教材”。各位爸爸妈妈可以戳视频参考☟☟☟


3)万一孩子走失或被拐,除了报警之外,我们还能做什么?


启用“十人四追法”,留一人在家中,发动亲友至少10人向四个方向寻找。


更多人贩子的新招数及“十人四追法”的详解可点以下文章了解:

“拐小孩”升级骗术大揭秘,自救技能get起来!



“这些地方车速慢,司机也会让人,

没太大安全问题”


交通事故也是十分常见的儿童安全杀手之一。


发事故的最主要原因是孩子身形较小,容易处于司机的视觉盲点(特别是大型车如公交车、货车、土方车等);另一原因则是孩子好动,喜欢在马路、地下车库跑跳,如果大人没有及时拉住的话,很容易会酿成事故。


据附近目击居民讲,事故发生在中午11点46分,当时男童正坐在家门口的路面玩。距离男童五六米外停着一辆白色小汽车,“白色小车可能打算在通道里调头,估计没看到小孩,一脚油门下去,把孩子压到了。”居民说。


事发后物业工作人员称,“当时车辆速度不快,可能孩子个头小,司机没注意。孩子头部流了好多血,当场就有人报了警。”后经医务人员确认,男童当时就没有了生命体征。


另外,在乘坐公交车时,如果站位不当,也容易引发交通事故。


事发后,有公交车司机解释,车祸之所以发生,是因为小女孩刚好站在了公交车右前侧的视野盲区内


除了以上比较常见的事故类型,还有两种交通事故家长也需要特别注意。


一个是儿童骑共享单车引发交通事故。


另一个则是开车门不当引发交通事故。



 

希望各位车主在发动车子之前能够仔细观察周边环境,以避免惨剧的发生。另外爸爸妈妈们也要做好以下相应防范措施:


1)不要让孩子在马路上、地下车库或大型停车场等车流量较大的地方跑跳玩耍。


2)禁止12岁以下孩子骑自行车。12岁以上孩子过马路需下车推行。


3)不管坐前排或后排,都要系好安全带。很多人坐后排为图舒服,都不喜欢系安全带,但一旦发生事故,没有系安全带的话,容易在撞击时被大力甩出车窗,或者是带着巨大的冲力撞向前排,前排的驾驶员容易受到更大伤害。


4)如果有儿童,一定要正确安置安全座椅。15个月以下宝宝的儿童座椅最佳安置方式是反向安装。


反向安装


4)不管大人、小孩开车门时都应使用“荷式开门法”。即开车门时用距离车门较远的那只手开车门,强迫自己扭动身体向后看。(如下图所示)

 

更多“荷式开门法”介绍可点:

出游一定要懂“荷式开车门”,爸妈们记得教会宝宝要这样做!


5)远离大型车5个视觉盲区(见下图),特别是在等候公交车时,不要抢跑,不要在车前玩耍,车未停定时,和车保留至少3米的距离。

➀车辆正前方

长2米,高1.5米处为盲区

➁左右两则A柱区

3米范围内为盲区


➂右后视镜下方

2米内为盲区

➃后车轮附近

1.2米范围内为盲区


➄车尾

3米范围内为盲区


更多交通安全教育点下方文章了解:

日本学校“疯了”?对交通事故100%现场还原的一场教育课,“吓”醒无数父母

心痛!7岁女孩被碾压身亡,候车时有哪些“死亡地带”?

意想不到的血之教训:千万别让孩子穿羽绒服坐安全座椅了!



“阳台随手丢点垃圾,没人看到的”


除了高空坠楼事故频发之外,高空抛物致死致残事件近年也时有发生。


上月深圳一5岁男孩被高空坠落的玻璃砸中,牵动了无数人的心,最终男孩仍然因为伤势过重不幸离世。


 

无独有偶,事隔一月,深圳再次发生高空坠物致6岁女孩受伤事件。


 

高空抛物除了造成不少孩子伤亡之余,也让不少孩子成为“杀人凶手”,被众矢之的。


 

高空抛物频发的主要原因是很多人贪图方便,同时也有可能是对其中的危害性预估不够。


高空坠物的杀伤力有多大?一张图可见分晓:


图片来源|常青藤爸爸


那么怎样防范高空坠物呢?天降横祸,难以预测,只能尽量避免。给大家几点小建议:



1)外出时尽量避免在老化楼房、广告牌下长时间逗留;遇到施工、装修路段请尽量绕行,莫为了争几秒时间而悔恨终生;如果行经路段有屋檐遮挡,尽量靠里面行走。


2)从自身做起,减少隐患。定期检查老化窗户、防护栏等,一旦发现问题,及早维修更换;不要将任何物品摆放在窗台、阳台上。


3)发现他人高空抛物一定要及时制止或举报。当然,对自家的孩子一定要灌输相应的安全常识。


孩子的好奇心很强,可能会想知道高空抛物会产生什么结果,可以在家里做一些跟高空抛物相似的物理小实验或让孩子看一些相关视频,让他们清楚当中的后果。


4)如果条件许可的话,请为高空抛物作以下呼吁:在高楼附近适当的地方,安装监控,以便确认高空坠物的来源。

(请大家一定要知悉,高空坠物若没法确定肇事者,受害人可以向所有可能加害的人追责。除非能自证清白,否则整栋楼的人需共同担责。)



你的一个小善举,可能会挽救一条生命或一个家庭,甚至是避免自己遭受损失。何乐而不为呢?


前几日天津的一位小伙子,就因一声怒喝获赞上万:

“天啊,我把孩子落在车里了!”


据统计,每年夏季,儿童因被遗忘在车内导致窒息及高温死亡的惨剧时有发生。


近几年,全国各地几乎都曾发生过因为大人疏忽而将孩子遗忘在车中致死的事件。新京报曾做过一项统计,从 2013 年到 2018 年7 月的 5 年间,仅仅媒体报道的儿童被困车内事件就多达 141 起


图片来源|新京报


那没被报道的呢?还有多少孩子在我们看不见的时候在高温灼烤中挣扎?


数据表示:


6-8月是儿童被锁车内高发期。被锁儿童中0-3岁约占7成,校车是“重灾区”。其中因父母忽略封闭环境的危险性而将孩子故意留在车内的案例占3成,但因大人疏忽大意遗留的死亡率最高,后果最严重。


还有部分是因为忘带钥匙、误操作等导致车子自动落锁孩子被困或是孩子贪玩爬进车子被困的。


图片来源|新京报


因一时疏忽尝一生之苦,你还敢大意吗?


而比这更可怕的是,竟然有父母拒绝即时救援被困车内的孩子。


最后因天气炎热,经过消防员的劝说,男孩妈妈同意破拆。消防员用了32秒将车窗破开,这时孩子已经满脸通红,浑身是汗。


这波操作简直令尖叫君目瞪口呆。这位妈妈,你知道孩子被困在车内是什么感受吗?一块车窗难道比孩子的命更重要?


孩子被困车内到底有多可怕?这个公益微电影或许可以让我们更直观地了解☟☟☟


美国一项研究发现,当气温达到35℃时,阳光照射15分钟,封闭车厢里的温度就能升至65℃,在这样的环境里待上半小时就能致命。


下图是成人在不同温度下的感知:

图|中国天气网


而由于儿童发育未完全,体温上升、体内水分散失的速度远比成年人快,呼吸系统和耐热能力也不如成年人,所以他们面临的高温风险也更甚于成人。


要如何避免这类惨剧的发生呢?4个要点:


1)千万不要把孩子单独留在车里!千万不要把孩子单独留在车里!千万不要把孩子单独留在车里!重要的事情说三次。


大人下车之前请检查后座以免遗忘,也不要因为时间短暂就把孩子留下车里。上车前可以把手机钱包等重要物品放在后座或者在车中贴张纸条提醒自己。



2)不要贴太暗的车窗膜。万一不小心把孩子遗忘在车里,也能让路人及时发现及时救援。


3)车内准备一些小喇叭、哨子、水壶等物品让孩子可以通过声音发出求救信号。有条件的话给孩子准备儿童电话手表或手机等通讯设备。


4)3岁以上的孩子,要教会他们以下自救方法


  • 打开双跳的同时拍打车窗(大多数车的双跳灯在任何时候都能够开启。但多数时候,打双跳都容易被路人当成违停车辆无视了…)


  • 鸣喇叭(但不是所有的车子都能按响的,爸爸妈妈需要测试一下自家车子)


  • 打开车门(多数车辆的主驾驶车门都是可以从里面打开的,如果其他车门因为童锁打不开的话,尝试爬到主驾驶位置按下中控锁)


  • 从后座将后排座椅放平(可以连通后备箱),然后拉后备箱的那根逃生的线,这样后备箱就会开启,然后从后备箱出来(但不是所有的车都有逃生线)


以上方法,建议家长可以带孩子去自家车上具体测试一下。


更多救命方法请点以下文章了解:

痛!又一个孩子没了:这些救命的方法,我让女儿练了10遍



另外,今年6月发生的一场惨剧也提醒我们要注意一个多数人都会忽略的盲点:后备箱。



除了教会孩子必要的自救方法之外,也一定不要忘记尽早教会他们安全常识,远离危险场所。


“安全带没什么用,摆样子的”


暑期里,各种大型儿童游乐设施及游玩项目也迎来了旺季,但同时也埋下了安全隐患。就像文首提到的黄山景区游乐设施下陷致8岁女孩身亡事件,其实并不是偶然。



这只是其中部分案例,由于游乐设施造成的安全事故远不止这些。可能有家长会质疑,意外之所以称之为意外,就是因为发生机率不高,总不能因为这些小概率事件,而阻止孩子体验的机会吧?


确实,不是所有的意外都能够避得过,但是若能提高安全意识,尽量排除安全隐患,即使躲不过,至少不受大伤害。那家长应该如何做呢?


图片|国家应急广播


更多游乐设施及项目的防范方法请点以下文章了解:

5岁女孩商场玩“冒险家欢乐园”,高空坠落吐血!这些爆火的游玩项目有隐患一定要小心!



暑假里,除了以上7大容易被忽略的致命隐患之外,还有很多安全隐患父母应该要多加注意,比如——


  • 火灾



关于火灾的防范及自救方法点这里:

感动又揪心!父母筑人墙护女1死2伤:家庭救生包及火场逃生法get!


  • 坐自动电梯、旋转门或地铁抢闸


有不少人坐地铁、自动电梯或者是旋转门都喜欢“抢闸”,这很容易造成安全事故。



怎么预防?记住10字箴言:


宁等一辆车,不抢一扇门。


图片来源|人民日报


  • 景区、小区、商场、广场的喷泉或景观地灯触电


景区或小区的喷泉、地灯也是危及人身的安全隐患之一。今年5月,杭州一对小姐妹的遭遇就让许多父母揪心。


图片来源|人民日报


作为父母,有责任和义务帮孩子进行风险控制。而危险意识,每一位孩子的看护人都必须拥有,并且牢记于心。每一个孩子都是上天赐予我们的珍贵礼物,但愿每一个孩子都能在父母的关爱下健康快乐成长。

孩子放假,但家长的危险意识切勿跟着放假,别因为一时疏忽而遗憾终生哦。


-END-

© 本文由尖叫童年公众号(ID: jjtongnian)整理。整理不易,转载请先获得授权,否则打你小报告哦!



更多安全教育及绘本推荐 





觉得这篇文章实用的话,点击这里↓

告诉你的朋友你「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