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成都,这些年轻人找到“一条值得走的路”
一间民宿,擦出新火花
成都蒲江甘溪镇藕塘村,阳光透过树龄60多年的香樟树茂密摇曳的树叶,洒在一幢白色墙体的民宿上,推开落地窗,不远处就是成片亟待成熟的耙耙柑。这家“香樟树·夏”精品民宿,在携程平台“蒲江精品民宿榜”榜单的第二名,做到了“零差评”。你或许想不到,这家民宿的主理人杨涛,是个没有任何文旅经验的25岁年轻小伙,他也是藕塘村第一个返乡做民宿主理人的大学生。
香樟树·夏民宿
杨涛原本没有想过,自己会回到老家打理民宿。毕竟,从5岁起就随父母在外地上学,大学读的也是金融相关专业,与旅游、乡村并不沾边。但每年寒暑假回老家的感觉让他记忆犹新:亲近、安静、自在。
民宿主理人杨涛
做民宿,要从父辈们做乡村旅游合作社说起。2019年前,乡村旅游方兴未艾,藕塘村舒适的亲水环境,加上茶叶、柑橘采摘体验,成为不少主城区游客周末、节假日旅游目的地,杨涛的父辈们也在村里成立了成都花涧藕塘旅游合作社。但问题出现了,没有吃饭住宿的地方,游客“留不住”,旅游收入有限。“2019年,还是觉得村里要有配套基础设施。”杨涛说,父亲三兄弟利用老宅宅基地,改造成了现在的“香樟树·夏”民宿。
香樟树·夏民宿
2021年初,民宿主体即将完工,但缺一个主理人。“我刚好马上要毕业,之前在旅游合作社也帮忙做过活动策划、带过儿童研学团,正好合适。”于是,杨涛回到了村里,成为了第一个回村开民宿的大学生。
“香樟树·夏”开业带动了村民的积极性。在杨涛家的民宿落成不久后,隔壁邻居也启动了将老宅改造成民宿的工程。“我们前期积累的经验,都是向村民无条件开放的,随便参观。”杨涛说,只有自己一家民宿,也无法实现乡村旅游的快速发展,只有大家都抱团做起来,才能更好地走下去。
香樟树·夏民宿
“(民宿以外)还多了两家农家乐。”杨涛说,有了农家乐,自家民宿的餐饮服务就只提供给住宿客人,“我们更希望散客能去农家乐吃更特色的菜,把藕塘村更多的招牌打出去。”附近片区有20余户村民,杨涛希望,村里的旅游业态丰富起来后,能够有一定的“差异性”,形成片区自己的特色。“比如这家可以体验炒茶,那家可以做手工。”
大学毕业,品牌创始人之一贝壳面临两个抉择:留校当老师,去成都一家媒体。她的表姐宁远说:“我们要是能生活在一个城市就好了。”于是,贝壳来到了成都。
两人一边上班一边搞副业:先是在红星路二段开了家服装店,后来,又在三圣乡开了家农家乐,再后来,就有了西村别墅里的“远远的阳光房”。后来,“阳光房”从西村搬到了郊区的一座创业园里,长成了现在的“远家”,团队也从最开始的几个人,变成了70多个人。
2015年,宁远作为第一个村民,入驻蒲江县的明月村。2020年年底,升级后的明月远家将2/3的面积用来做了公共空间。
明月远家位于明月村,坐落于一片松林竹海间。占地13.5亩,空间三分之二为公共区域,整体空间包括了书店、卖场、展厅、餐厅、咖啡厅、剧场、手工教室、茶室、花园、多功能空间、生态菜地与露天花园等,还有作为配套的28间客房。其旨在打造一个远家品牌的线下生活美学体验空间,同时也是联结城市与乡村的“生活场”,为更多的人提供更多美好生活方式的可能。
明月远家鸟瞰图
明月远家注重多元文化参与,以艺术介入城乡的方式,将本地文化融入日常,助力文创理念激活乡村,营造公共生活的场域。在这里,每日有草木染、手工蜡烛、采茶等体验项目,每月有展览,不定时有文学艺术驻留计划、市集、音乐会、戏剧演出、诗歌会,开设深度旅行、品牌研学、少儿服装设计营等活动,通过空间服务参与乡村日常生活,鼓励大家积极投身建造乡村公共文化生活。
原YUANJIA草木染工房主理人带着远家的基因出发,创立了自己的品牌“驻色”,已在全国各地指导开设染房10余家,拥有近千名学员,包括在明月村,村民们也在他们的教学指导下开始筑缸、染布,分享、传播草木染技艺。
戏剧音乐节
植物、食物、手作、织物、茶酒……在市集上,摊主们有的来自成都市区,有的来自新津,有的来自蒲江其他村落,有的甚至来自隔壁小院。有意思的是,逛市集的人在摊前围成一个圈,从上空俯瞰,整个市集又在歪脖子树下围成一个圈。
天星村位于成都主城区西北郊野,岷江干流金马河畔,都江堰精华灌溉区的腹地,丰沃的黑土地孕育了五千多年前中华三大上古文明之一的古蜀文明,今天仍继续滋养着川西农耕种植业和林木园艺产业。
年轻的SeedIn团队从2019年开始对天星村做空间改造及运营,用4年多时间在这片土地上探求到了天星村未来方向——工作与生活融合发展的可持续生态社区。
如果你是饭点来到天星村,大概率会和小都一样尝到美味的小火锅和烤肉,新鲜的食材,满桌的烟火味。这些美食源自食事社,他们家的雪花酥和午餐盲盒在村子里也很有名。
主理人珮珮是个95后女孩,本是SeedIn团队的一员,来到村子后,因为爱好美食,孵化出自己的在地美食品牌。
珮珮告诉我们,她就住在匠坊上面的青年旅舍,白天在村子的共享办公空间办公,晚上就在村子里参加各式各样的活动。
她最喜欢在野的24小时留灯书屋,门口有一片开阔的大草坪,后面是一片树林,秋天,风大,能听见风吹树叶发出的沙沙声。
像珮珮这样长期驻扎在村庄的人,被称为新村民。同时,这里还生活着一群“数字游民”。他们来自全国各地,只需要一根网线,便可随时随地开启一种“游牧式”生活。
全场域都是可供数字游民办公的场地,可自由地选择室内外办公场景和工位,天星村环境清幽,白噪音为背景的工作环境让工作状态更为专注。把乡村作为发展的土壤,seedln团队认为,乡村就是创意和未来扎根的地方。
环境优美的天星村,不仅为数字游民们提供了低成本的共享场域,也提供了拥抱自然的小天地和属于同类的社交空间。
他们在这里办公、学习、用餐、娱乐,也能在“短暂”的驻留后在村落里寻找到长足的发展机会。
作为天星村林盘创新孵化器,创舍将为数字游民和新村民链接更多的资源和平台
同样,作为老村民在如今的天星村也能体验不一样的生活。SeedIn团队来到村庄后,聚焦在地编艺产业和社区营造做了一系列的创新探索,比如,联动周边高校举办花木编艺创新大赛,举办社区课堂进行在地文化培训等。
可见,在“林盘+”经济模式下,数字游民、新村民和老村民逐渐在这里形成一个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社区,共同探索着一条新型乡村振兴的未来之路。
正如SeedIn团队主理人顾毓敏谈到:“天星村的“林盘+”经济模式,是站在成都都市圈发展战略背景下的城乡创生系统的有机更新,而其核心,便是人。
越来越多的年轻人
正在走出“一条值得走的路”
成都的乡村
未来还有无限可能
○门诊可直接结算!全市106家医院已开通→○今日,主场开赛!出行需注意→
综合|YOU成都 蒲江社治 红星新闻
成都发布编辑 | 大橘 卡比点点在看,点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