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40岁了,还这么潮!

成都发布 2024-04-15

曾经老旧的农具房,如今变成了精致的咖啡店、花店、手工作坊……


位于成都南二环附近的玉林南路7号院,至今已有约40年的历史,经过一年的更新改造,成为一个日渐火爆的网红打卡地,年轻人在这里找到了闲适的生活,老年人在这里体会到了青春的气息。


这里人居环境与商业形态有机结合,为老旧院落增添了新的活力,被网友称为“老旧小区改造的范本”。




老旧院落变身“成都玉林后花园”

玉林南路7号院,位于成都市南二环附近,建成于上世纪八十年代。小院里的房屋只有四层楼高,在如今这个满是高楼大厦的城市里,显得有点格格不入。紧邻着居民楼的,是南北两排多年前遗留下来的农具房,农具早已不见踪影。


▲改造后的院落


这是小院之前的光景,自2023年小院改造完成之后,杂乱不堪的小院变得井然有序,还引入了30余家年轻商户,让小院焕发新颜。


▲在院落里打卡拍照的年轻人


今年76岁的白大爷一直生活在这里,从最开始的自建房到现在的7号院,他经历了住房的变化,也见证了城市的发展。“40多年前,(我们)搬进7号院的居民楼,当年这里干净整洁。只是随着时间的推移,房屋、设施都开始老旧,逐渐变得杂乱。”白大爷说,“原以为院子会跟我一样,日复一日地衰老,没想到经历改造后,院子变年轻了,还多了许多年轻人。成天跟这些年轻人打交道,我感觉自己好像也年轻了一些。”


正如白大爷所说,老旧的7号院在改造后,原来的农具房如今变成了一个个年轻人开的咖啡店、花店、手工作坊等。


随着知名度不断提升,这些小店开业半年来,吸引了众多年轻人前来打卡,“成都玉林后花园”的美名频频出现在各个社交网络平台。


▲在院落里打卡拍照的年轻人


“后花园”里有什么

改造后的玉林南路7号院究竟有多火热?到底有何特色?


近日,小布来到7号院,新修的复古式门楣将小院与外界隔开,从院门口往里看,翻新不久的地面干净平整,左右两旁的房屋外被粉刷一新。


▲玉林南路7号院


进入小院大门一直走,小布才发现里面“别有洞天”。左右两旁是刚翻新的4层居民楼,那些吸引了众多年轻人打卡的小店,则在居民楼背后,一南一北相对而立。


到咖啡店点一杯咖啡,然后到手工作坊看看老板如何利用木块、螺丝制作一个木头机器人,如果感兴趣还能亲自上手体验,之后再去听一曲音乐,嗅一束芳香,逛累了可以坐在旁边的椅子上休息……院子里时常有打扮时尚的年轻人打卡拍照。


▲顾客在院落里的咖啡店休息


正坐在椅子上晒着太阳、听着音乐的贾女士告诉小布,她是通过朋友推荐而来的,来了之后就不想走了,“这里简直是成都老旧小区改造的范本,我希望今后有更多这样的地方。”


“老巷和文艺青年的完美融合,在老旧的社区里突然出现这样的场景,有一种寻宝的感觉。年轻和老旧的生活方式在这里同时出现,形成了极强的反差感,互补出了一种别致的松弛感。”体验“成都玉林后花园”之后,网友瑶钦发文表示。


较早受邀来到这里开咖啡店的“hong coffee”负责人李科宏告诉小布,今年27岁的他此前从事设计行业,来这里开店半年后,他喜欢上如今的工作状态,“很自由闲适,在老旧院落里开咖啡店,很有挑战性。目前我们门店一般下午三四点客人开始大量涌来,平均每天能卖四五十杯咖啡,周末会更多。”


▲院落里的咖啡店


另一家制作木头机器人的老板康二娃表示,他选择来这里开店是因为这里一方面有很强的文创氛围,另一方面是这里的房租相对便宜,“这里是我的工作室,订单大多来自网上。”


“一开始做这个是因为看见别人在卖觉得很可爱,后来感觉自己也能做,就开始慢慢学。辞职后在家里没其他事,就越做越多。家人们都很支持我,他们说我每天做自己喜欢的事就行了。”星熠手创老板小怡表示。


▲院落里的文创店


如何让社区经济可持续发展

一边是潮流的年轻小店,一边是老旧的居民住房,潮流与老旧如何共存?如何解决居民与商户之间的矛盾?据了解,为了让改造结果既让居民满意,又能吸引年轻商家入驻,成都星光理想城市建设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公司)早早介入,与院落所属社区——倪家桥社区共同对院落进行改造。


主动吸引商家进入小区,商家与居民之间难免会因为噪音、人员等问题产生矛盾。公司有关负责人屈星告诉小布,考虑到噪音、油烟等问题,公司在招募商家的时候,就对报名的商家进行了筛选,“首先排除重油烟、噪音大的店铺,然后要求在晚上10点之后停止营业,现在入驻的36个店铺中,全都是咖啡店、花店、手工店等。”


▲入驻院落的店铺


当店铺入驻之后,还需要良好的管理和淘汰机制。“为了对入驻店铺更好地管理,公司与店铺之间的租赁合同都是两年一签,同时根据商铺的日常表现进行打分,初始分为十分,扰民、违规、屡不整改都会被扣分,最终分值将会影响店铺的租赁权。”屈星说,借助这样的淘汰机制,最终筛选出更适合在院落内长期发展的店铺,使得改造成果能够长效惠及居民。


而对于居民而言,引入店铺后,居民的收入也会相较之前有所增长。“现如今店铺的位置曾经是居民的农具房,当初小区建成时按照每人3平方米分给了各户居民。”倪家桥社区党委书记陈英告诉小布,“后来随着城市发展,居民不再种地,农具房闲置,后逐渐出租给外地务工人员居住。”


经改造翻新之后,曾经的农具房如今变成店铺出租给商家,居民也能如往常一样收租。“除了房租收入之外,由于小区引入了商业体,盘活了小区经济,每年都可以给居民分红。”屈星说,“目前基本可以达到每户居民一年分红约1000元。”


▲入驻院落的店铺


分红也会根据居民表现略有差别。“就像会给商户打分一样,每户居民都会有初始分十分,之后居民若有损人损公、危害安全等行为则会扣分,最终分值会影响分红数额。”屈星说,这样做也是为了居民增收的同时对其有一定的约束,更有助于社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推荐阅读>>

成都的春天很好,只是很想你

一场穿越千年的成都式浪漫,在这里实现

○降温降雨模式开启!成都接下来的天气……

○最新通知:延时服务!

○谢柯江!今天,你是同学们的榜样

○双流机场上新!



成都商报-成都发布记者|闫晓峰

摄影记者 王效

成都发布编辑 | 哒哒

点点在看,点点赞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