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嘟?成都竟有七座武侯祠?
成都没有玉林路,但玉林的由来或与诸葛亮有关。前不久,看到成都方志公众号的科普文章《马超西路和马超有啥关系?》,今天小布就跟大家聊聊三国与成都。
▲马超画像 图据方志四川
先从小布的三国缘谈起。幼时,第一次接触三国故事是通过四大本精装的连环画,关公温酒斩华雄、吕布辕门射戟、赤壁之战、三顾茅庐……罗贯中的文字被画师形诸纸上,英杰的故事有了形象和色彩。再大一点,通读了全本的三国演义,震撼于小说中那种兴亡更替的苍凉感。在成都街头,更是遇到了俯拾皆是的三国遗存,种种被文字记载的故事一下子鲜活起来。
走在街上,遇到了马超西路、黄忠路;偶然路过衣冠庙,才了解到这里可能是关公的衣冠冢;大名鼎鼎的武侯祠,更是多次拜谒,鸟鸣依然,翠柏依然,时间却已悄然过去千年。
▲马超西路站 图据成都地铁
有风云际会的壮阔
有大志难酬的遗憾
有横槊赋诗的豪情……
三国
是一场跌宕起伏的历史大戏
三国这个话题
一直都很热
尤其是在成都
今天,就让我们思接千古
走进成都的大街小巷
重温那些三国故事
祠
▲武侯祠博物馆
武侯祠,是全球三国迷来成都必打卡的一站。
第一次走进武侯祠的大门,眼前细雨蒙蒙,林木苍翠,不用说,那些背过的诗一下子全来了。除了“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李商隐的“他年锦里经祠庙,梁父吟成恨有余”也很有味道,诗必穷而后工,杜子美和李义山,都是失意之人,“恨有余”和“泪满襟”,都留下了一个充满遗憾的余韵。诗中之情遇上眼前之景,时移事易的苍凉感让人动容。
后来读书,方知今天的成都武侯祠,是清初在刘备庙遗址上重建的奉祀刘备和诸葛亮君臣的祠庙;历史上成都曾有7个武侯祠——这,本身也是一种时移事易。
最早的武侯祠,在古代少城内。公元234年,星落五丈原,诸葛亮葬于定军山。成都始有武侯祠是在诸葛亮死后70年。据宋人祝穆《方舆胜览》载:“孔明初亡,百姓遇节朔,各私祭于道上……李雄称王,始为庙于少城,桓温伐蜀,夷少城,犹存孔明庙。”李雄于西晋永安元年(304年)称王,少城为秦时张仪筑,其范围约在今长顺街至东城根街,红光路与桂花巷之间。由于无资料,此祠的规模不得而知。
第二座武侯祠,并列于刘备墓旁。今天的武侯祠,实为君臣合庙;在唐宋时代,刘备和诸葛亮却各有祠庙,并列于刘备墓旁。位于刘备墓侧的武侯祠在唐宋时,是成都的一大名胜,前来拜谒的文人雅士络绎不绝,杜甫来此踏访时写下《蜀相》。唐、宋、元三代,祠宇屡经修葺,明初祠宇被废除,诸葛亮像移入刘备庙内。明末,“君臣一体”的刘备庙毁于兵燹。清代康熙十一年(1672年),因其旧址重建,形成今天合祀君臣的武侯祠。
第三座武侯祠,是武侯故宅旁的祠堂。诸葛亮在成都居家二十一年,有故宅留世,后人因其宅曾建祠。《太平寰宇记》卷七十二载:“武侯宅在府西北二里,今为乘烟观,有祠在观内。”据唐宋人的记载,武侯故宅、读书台、乘烟观,都在“章城门路西”。章城门,是古代成都少城西北方向的一座城门,因此,故宅处的武侯祠在今城区的西北方。
▲杜甫草堂
很多人不知道的是,过去在草堂寺旁还有一座武侯祠,为明代中叶所建。此外,诸葛井边的祠堂、九里堤上的诸葛庙、城北的丞相祠,也是文献记载中武侯祠的所在。
▲夜游锦里,体验浓郁的川味和烟火气息
如今,成都武侯祠是中国现存唯一君臣合祀祠庙,是国内久负盛名的刘备、诸葛亮及蜀汉英雄纪念地和影响最大的三国遗迹博物馆。逛完武侯祠,感受了壮阔的历史,何妨去旁边的锦里小酌一杯?斜阳草树,寻常巷陌,千古英雄,说不完,道不完——且浮大白,聊进杯中物。
山
▲资料图片
说了诸葛亮,不得不说刘备。这两人的一段君臣际遇,成为千古佳话。
刘备人生中的高光时刻,莫过于公元221年在成都武担山称帝。但彼时,蜀汉政权刚经历了荆州之败,正准备东征伐吴——想来,当时刘备的心情也不止是春风得意,多年经营的事业面临危机,痛失臂膀关羽,辉煌中更有隐忧。可能这是他的最后一搏,和过往的岁月一样,一往无前——直到他遇到了夷陵,英雄之梦戛然而止。
这座见证历史的“山”,在哪里?它位于成都市青羊区江汉路,说是“山”,其实是一个高约20米、宽40米、长100余米的小土丘。它的来历,最早要追溯到公元前337年到公元前316年之间,那时古蜀国还没有灭亡。据《华阳国志》记载:“武都有一女子,美而艳,蜀王纳为妃。不习水土,欲去。王必留之,乃为《东平之歌》以乐之。无几,物故。蜀王哀念之,乃遣五丁之武都担土为妃作冢,盖地数亩,高七丈,上有石镜。”后人便把这陵墓称之为武担山,所谓“武担”就是指“用武都担来的土堆砌成的山”。
▲阎立本《历代帝王图》局部刘备画像 图据中国国家图书馆
公元220年,曹丕篡汉,有传闻称汉献帝已遇害,刘备遂为其发丧。其后刘备麾下群臣纷纷以各种祥瑞、图谶(chèn,预言、预兆)为由请,求其继承帝位。公元221年5月15日,刘备在成都武担山之南即皇帝位,宣布“嗣武二祖”(继承刘邦、刘秀),年号“章武”,任命诸葛亮为丞相,许靖为司徒。此后,很快遭逢夷陵之败,诸葛亮独当一面的时代到来。据当代学者研究,刘备5月称帝,7月即出发。也就是说,刘备在位期间,在成都也就待了两个月。
▲走入武侯祠,品味三国历史 资料图片
武担山的典故作为古蜀国传说之一,历来与“望帝啼鹃”齐名,自古以来就是文人骚客歌咏的对象。“初唐四杰”之一的王勃曾作《晚秋游武担山寺序》,极写武担山之秀丽景象,传为佳作;诗圣杜甫在游览武担山时也曾以“石镜”为题咏诗有“独有伤心石,埋轮月宇间”之句,睹物生情溢于言表。
到了清代,武担山依然为成都的一处闻名遐迩的风景名胜。清代地图上标注有武担山街,山上有武担山寺。
1981年5月,武担山遗址被公布为成都市第一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如今,武担山不再对外开放,逐渐淡出世人视野。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数千年来,多少故事在这座城市上演,令后人凭吊泫然。
桥
▲如今的万里桥 图据武侯发布
万里桥,在今天成都南门上,如今车来车往,闹市繁华。很多人不知道,这座桥的得名,也与诸葛亮有关。
古代,在长安,人们在霸陵折柳送别;在成都,万里桥旁的柳枝,想必也被游子折断了不少。晋代《华阳国志》是最早记载“万里桥”名称的史籍,其中写道:“李冰造七桥,上应七星。”“西南两江有七桥……大城南门曰江桥,南渡流江曰万里桥。”最早记载万里桥来历的则是唐代《元和郡县志》,其中记述:“万里桥架大江水,在县南八里,蜀使费祎聘吴,诸葛亮祖之。祎叹曰:‘万里之路,始于此桥。’因名。”大意是说三国时期,蜀汉丞相诸葛亮曾在这个地方设宴送费祎出使东吴,费祎叹息着说道:“万里之行,始于此桥。”此去东吴路途遥遥,费祎深感使命不易,车船劳顿,故有此叹。
从此这座桥便被命名为“万里桥”。万里桥不仅得名有独特之处,后来更成为成都的地标,引得文人墨客纷纷打卡,在此留下千古名句。唐代边塞诗人岑参来到成都,写下《万里桥》,“成都与维扬,相去万里地。沧江东流疾,帆去如鸟翅。楚客过此桥,东看尽垂泪。”来到万里桥,放眼望去,但见滔滔不绝的锦江,诗人仿佛顺江而下望见了远在万里之外的扬州,想到自己飘零在外,不由得慨然兴怀,怀乡之情油然而生。
▲20世纪40年代,老南门大桥与桥头枕江楼。图据成都市建设信息中心
唐代诗人王建在赠薛涛的诗中也有“万里桥边女校书”之句。薛涛自己的诗《和郭员外题万里桥》中,也提及了万里桥。“万里桥头独越吟,知凭文字写愁心。细侯风韵兼前事,不止为舟也作霖。”
唐代诗人张籍的《成都曲》,更是耳熟能详。“锦江近西烟水绿,新雨山头荔枝熟。万里桥边多酒家,游人爱向谁家宿?”原来当时的成都除了有荔枝树,万里桥还有许多酒家,等着游人来投宿。
锦江依旧潺潺,当年的万里桥却已不复存在,如今保留了五洞石拱桥形式的仿建,并在原址新修了钢筋混凝土的现代桥梁。今天,走到万里桥旁,你会想起哪些诗句?
庙、街、巷
▲玉林四巷“爱转角”主题文创街区
至于藏在成都街巷中的三国故事,就更数不胜数了。
如今,来成都不能不来玉林。民谣歌手一首《成都》唱火了这个地方,一入夜,酒肆喧嚣,光影迷离,成都温柔缱绻的滋味,尽在这里了。你可能没想到,这个地名或许也和三国有关,“玉林”的由来有多种说法,其中之一是相传三国时诸葛亮曾命御林军驻扎于此,后“御林”被讹传为“玉林”。御林和玉林,一刚一柔,这么一以讹传讹,反而让这个片区自带一种温润如玉的色彩,不得不说是一种机缘巧合。
▲桓侯巷 图据武侯区地志办
成都还有很多街巷,其名称来源于三国故事。比如桓侯巷,起于成都市武侯区黉门后街,止于四川大学华西医院8号门,因巷子东南面原有桓侯庙而得名。桓侯,就是张飞死后的谥号。这位历史记载既精于书画,又威严刚猛的猛将,就这样在成都留下了痕迹。
又比如,营门口。成都营门口得名于诸葛亮曾在此处练兵——营门,古称辕门,是古时军营的门或官署的外门。此外,在成都市双流区有个地方叫做葛陌,据古籍记载,这里曾是诸葛亮旧居所在地。
▲图据成都地铁
最值得一说的是离玉林不远的衣冠庙。衣冠庙不是一条街道,而是一片街区的名称,这片街区的中心是洗面桥街与一环路南四段相交的衣冠庙立交桥。地铁3号线也有一个站名叫衣冠庙,而衣冠庙的由来则与关羽有关。
史志记载,成都的衣冠庙这一带,以前有一座衣冠墓,据说是关羽的衣冠墓。当年关羽失荆州,走麦城,在临沮(今天的湖北当阳县古彰乡)与其子关平一道,被东吴军队擒杀。孙权怕刘备兴兵报复,就把关羽的首级献给了曹操,企图嫁祸给魏国,并将关羽的身躯葬于当阳城西北。曹操自然看破了孙权的用意,收到关羽首级后,就命人设牲醴祭祀,刻沉香木为躯,以王侯之礼葬于洛阳南门外。
▲关羽铜坐像 资料图片
关羽的尸首没能运回成都,刘备只能携其战衣回城,在成都南边为他建起了衣冠墓。清嘉庆年间的《四川通志·陵墓》记载:“关帝墓在县南万里桥侧。帝殁于吴,昭烈以衣冠招魂,葬此。”
那关羽的衣冠墓怎么又变成了“衣冠庙”呢?据说,当时每到清明节,或关羽的生辰忌日,都有人前往关羽的衣冠冢凭吊。关羽墓虽是衣冠墓,但后人也为他立了祠,这就是衣冠庙的由来。
从北宋末年开始,衣冠庙得到修葺,但到明朝末期基本上已经毁坏殆尽。到了康熙四十六年(1707年),四川巡抚能泰曾主持重修衣冠庙,道光年间又进行过最后一次维修。
如今,当年“衣冠庙”的具体地点,已经没人说得清了。
策划/文案丨郑然 余小红
综合成都方志、书香成都等
除署名外部分图据成都发布资料图片
成都发布编辑 | 余小红点点在看,点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