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委会、评委会大咖云集
王蒙、阿来、刘慈欣深度参与
首届“天问”华语科幻文学大赛由中国当代著名作家、学者、文化部原部长,“人民艺术家”国家荣誉称号获得者王蒙担任组委会名誉主席。同时,大赛成立了以中国作协副主席阿来任主席,中国作协主席团委员苏童、中国作协科幻文学专委会主任刘慈欣和世界科幻协会品牌保护委员会相关成员为副主席的评审委员会,全面负责参赛作品的评选工作。
李晓东在致辞中表达了对大赛的美好祝愿。他表示,近年来,华语科幻文学呈现出蓬勃发展的良好态势,国内优秀的科幻文学作者和作品不断涌现。科幻作家海漄的作品获得了2023年度“雨果奖”,表明华语科幻文学在走向世界、获得全球范围科幻读者关注的征程上又前进了一步。
“在文学内容不断探索前进,文学作者不断推陈出新的同时,科幻文学因其题材方向、读者群体的特殊性,呈现出独特的社会影响力和表现活力。第81届世界科幻大会落户成都,更吸引了从内容创作到行业产业的大批关注力。”李晓东说,“在这样的背景下举办‘天问’大赛,不仅是成都打造科幻之都的重要举措,更是对整个科幻文学的大力宣扬与持续激励,由此带来的科技创新动力,也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和新动能。”
阿来:
成都是中国科幻作家的摇篮
阿来
“成都是一座梦幻的城市,是中国科幻作家的摇篮。”阿来认为,科幻文学的发展,也符合成都文化产业布局。这与成都这座城市气质有关,“从传统上讲,三星堆、金沙(遗址),都是浪漫的、想象力爆棚的;改革开放以后的第一篇科幻小说《珊瑚岛上的死光》是当时川大考古系教授童恩正先生写的。如今,‘幻想’也是年轻人们的趣味所在。”
韩松:
该奖对中国科幻再上台阶
具有不可替代的意义
韩松
“这是一个力度大、权威高且接地气的科幻奖项。无论是从创新意义还是传承意义上,这都是前所未有的。”决赛首席评委之一、著名科幻作家韩松表示,首届“天问”华语科幻文学大赛的特殊意义在于,它是由成都市政府和中国作协共同发起的奖项,“成都是中国科幻的大本营,而中国作协在文学上具有很高的权威性,这对于中国科幻在新时期再上一个台阶具有不可替代的意义。”
姚海军:
把优秀作品筛选出来
为市场开发提供更多可能
姚海军在《科幻世界》杂志社
“‘天问’华语科幻文学大赛奖项的设立,表达了当下社会对科幻的关注与期望。”决赛首席评委之一、《科幻世界》杂志社副总编姚海军认为,成都正在加紧打造科幻之都,“天问”华语科幻文学大赛便是其中的助力。他认为,该奖项对中国科幻产业发展不仅有着积极的推动作用,同时也是重要的一环,“对科幻作品的筛选,其实就是为科幻产业开发做非常必要的准备。我们要把优秀作品筛选出来,才能为后续市场开发提供更多的可能性。”
吴岩:
科幻产业核心是原创
该奖为成都科幻增添砝码
吴岩
“成都是科幻重镇,如今又有了一个新的科幻文学奖,大家还是很看好。”决赛首席评委之一、中国知名科幻学者、作家吴岩表示,“科幻产业的核心就是原创。”吴岩表示,希望“天问”华语科幻文学大赛能对科幻原创的发展产生积极的作用。“我觉得有了‘天问’华语科幻文学奖项之后,又给成都(科幻)增添了一个砝码。”
四大天王助力评选各大奖项
涵盖作品、作家与机构
阿来介绍,“天问”华语科幻文学大赛常设九大奖项,视难易程度给予最高50万元的奖励。其中,文学类项目六个,包括最佳长篇科幻、最佳中篇科幻、最佳短篇科幻、最佳科幻影视剧本、最佳科幻游戏剧本和最佳科幻漫画作品;机构和个人类项目三个,包括最佳科幻文学机构、最佳科幻新人作家和最佳青少年科幻作家。
此外,每届“天问”华语科幻文学大赛还将根据科幻文学发展的需求设置单项赛事项目。首届特别赛事项目拟设置“十年十部最受欢迎的科幻文学翻译引进作品”。
参赛作品采用推荐制,由国内知名科幻从业机构、个人向大赛推荐。获得推荐的作品在通过筛查环节后进入评比阶段。
进入评比阶段的作品将先后进行初赛和决赛,评审委员会将分别成立初赛评选小组和决赛评委团,其中初赛评选小组由包括科幻作家、编辑、影视及游戏业从业人员、科幻产业界人士组成。
决赛阶段,由评委会主席、副主席与首席评委共同组成共计12人的决赛评审团。决赛首席评委共8人,包括著名作家徐则臣、王威廉,著名科幻作家王晋康、韩松、何夕,中国知名科幻学者、作家吴岩,《科幻世界》杂志社副总编姚海军,中国电影导演协会秘书长、中国电影家协会科幻电影工作委员会会长王红卫。
决赛评审团通过排序复选制进行单轮投票及多轮计票,评审出各项目优胜作品。同时,保留奖项空缺的可能性。
针对赛事中涌现的优秀作品,组委会将通过搭建转化平台、提供帮扶政策等方式积极协助引导优秀科幻作品开发转化工作,推动各类作品海内外市场拓展。
据悉,组委会将于近期发布《“天问”华语科幻文学大赛参评作品征集公告》,公布详细评选范围和参评条件细则等信息。大赛相关成果暂定于金秋十月在成都发布。
科幻融入城市血脉
成都打造全球科幻领域“一中心四高地”
发布会现场,张弛表示,成都自古科幻文化基因深厚,数千年古蜀文明蕴含着浓厚的幻想文化色彩,科幻已深深融入城市血脉。如今的成都,更是科幻优势得天独厚,科幻产业蓬勃发展。成都从明确提出规划建设中国科幻产业园,再到聚集科幻出版、影视、游戏、装备等关联企业千余家,科幻全产业链生态圈全面构建。科幻产业保持高速增长态势,远高于全国增速,稳居全国第一方阵。
张弛说,“成都未来将坚持以催生新质生产力为导向,以坚持科技创新引领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为主线,以推动科幻产业高质量发展为目的,以打造4类载体(地标载体、孵化载体、消费载体、品牌载体)和6类平台(创新研发、资源共享、产业协作、产权服务、国际交流、产业监测”)为重点发力方向,加快打造全球科幻领域‘一中心四高地’。”
具体来说“一中心四高地”包括:
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幻中心城市。立足“科幻+”发展战略,促进科幻与阅读、影视、游戏、文娱旅游、IP运营、高端装备制造等相关领域融合发展,持续放大科幻产业资源禀赋。推动科幻产业与科普、教育形成良性互促格局,成为提升全民科学素养的动力源泉。不断优化科幻产业结构布局,持续壮大产业规模,显著提升科幻产业综合效益;
打造全球科幻文化重要承载地。形成完整覆盖文学创作、影视传媒、节展活动、文化旅游、衍生品开发等各个产业链环节的科幻文化供给体系,充分满足市民的科幻文化需求。持续提升“天问”华语科幻文学大赛、中国(成都)国际科幻大会、华语科幻星云奖等品牌赛事、奖项影响力。推动科幻出版行业体系化、规模化发展,鼓励中国科幻作品走出国门。打造以世界科幻公园为代表的科幻主题场景,高水平建设科幻文旅目的地。打造全球科幻IP创作运营示范地。推动科幻内容创作、IP生产及开发实现重大突破,立足优质IP,通过全方位、多层次、高密度推进,以及多产业、多人群、多语种覆盖,实现优秀科幻作品译介的进一步输出及有效传播。以全盘化思维、系统化商业模式、全产业链开发思路,以IP为核心发展体验经济,实现科幻IP价值最大化。遵循市场规律,把握年轻群体消费习惯与心理,鼓励发展以想象力和创新创意为特征的科幻粉丝文化,进一步激发粉丝创造活力;
打造全球科幻产业科技创新策源地。在计算光学、VR/AR技术、三维声音技术、超高清视频技术、数字内容生产等领域对标国际水平,掌握一批关键核心技术,力争成为世界数字科幻产品生产孵化地。持续优化科幻产业结构与空间布局,大力发展新型科幻业态,实现科幻文化与科学技术深度融合。加快建设科幻领域科技创新载体,加速聚集相关领域“链主”企业,培育形成一批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幻技术领军企业;
打造全球科幻产业高质量发展引领地。加快形成多个政策健全、管理高效、企业密集的科幻产业集聚区,实现科幻产业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双效提升”。全方位加强国际科幻交流合作,打造科幻产业交流展示国际化平台,增强科幻领域国际化资源配置能力,形成引领全球的科幻聚落,持续提升科幻产业发展能级。
此外,成都还将全方位加强国际科幻交流合作,打造科幻产业交流展示国际化平台,增强科幻领域国际化资源配置能力,形成引领全球的科幻聚落,持续提升科幻产业发展能级。
一封射向天空的“邀请函”
爱科幻的你收到了吗?
“我们希望通过大赛的举办,搭建中国与世界科幻的交流平台,塑造成都科幻之都的城市品牌,强化全产业链科幻文化供给,助力成都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幻中心城市。”张弛表示。
这一充满梦想的目标,离不开来自科幻相关各个行业的共同努力——成都传媒集团董事长、大赛组委会副主席母涛与中国国际航空公司、四川能投亚信、三体宇宙,在发布会现场就“天问”科幻文学大赛签署相关合作协议。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四川省作家协会主席、大赛评审委员会主席阿来,中国作家协会社联部主任、大赛组委会常务副主席李晓东,成都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大赛组委会主席辜学斌,成都市委副秘书长、大赛组委会常务副主席廖冬云,成都市人民政府副秘书长、大赛组委会常务副主席张弛现场见证了签约仪式。
最后,在全场观众的见证下,嘉宾们一同登台,向全世界发出“天问之约”——大屏幕上,充满科幻想象和探索未知的大赛邀请函以光波的形式射向天空,邀请所有燃烧热爱、勇于创想的幻迷,加入“天问”这场跨越时空的科幻盛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