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式实施!高低要看一场……
9月1日起,《四川省川剧保护传承条例》施行。这就意味着,保护和传承川剧,有了专门的省级地方性法规!
成都,自古文章锦绣,千里沃野,繁华市井,孕育了有滋有味的生活,有腔有调的戏曲。你看过川剧吗?川剧可不仅仅只有变脸和吐火,耍翎子、椅子功……川剧的每种绝活都经过千锤百炼!川剧迄今已有300多年的历史,是中国西南部影响最大的地方剧种。
巴蜀大地,百花齐放,不止川剧。
皮影戏、木偶戏……
花样繁多的剧种
如浓茶烈酒,令人拍案叫绝
除了川剧之外
你还知道四川哪些传统艺术?
走,今天
跟着小布一起去看“一场戏”!
Part 01.
请你看一场川剧
热度越来越高
年轻人成为川剧观众主流
据了解,今年7月底,川渝两省市人大常委会同步审议通过了川剧保护传承条例,并于9月1日起同步实施,为川剧振兴提供坚实的法治保障,这是全国首次在文化领域开展的省际实体性协同立法。
川剧是我国戏曲四大剧种之一,首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巴蜀文化最具代表性和标志性的艺术样式,是川渝地区群众喜闻乐见的地方传统文化,已有300多年的历史。
现代川剧,根植于巴蜀文化,因人口的流动迁徙而蔚然壮大。这片土地上的人们会生活,懂欣赏,在唐朝,就有“蜀戏冠天下”的说法;明末清初,由于各地移民入川,以及各地会馆的先后建立,致使多种南北声腔剧种也相继流播四川各地,并且在长期的发展衍变中,与四川方言土语、民风民俗、民间音乐等融合,逐渐形成具有四川特色的声腔艺术,从而促进了川剧的发展。原先外省流入的昆腔、高腔、胡琴腔、弹戏和四川民间灯戏五种声腔艺术,都是单独在四川各地演出。到了清乾隆年间,因这五种声腔艺术经常同台演出,就逐渐形成了共同的风格。
↑成都大运会开幕式上的川剧表演
哗的一声,脸谱上下翻飞,惊起满堂喝彩。到成都,不能不看一场变脸。变脸是川剧一大特色,在成都大运会开幕式上,变脸大师一口气变出12张脸,让人领略到川剧的独特魅力。
↑三花川剧团
近两年,川剧的热度越来越高,年轻观众已成为川剧观众主流。去年,三花川剧团悄然走红,火上央视,场场爆满。如今的“三花”,老戏迷一直追随,更有不少外地游客专程前来观看演出,看戏的人群中也不乏成群结队的小“票友”,观众们称其为“最接地气的川剧团”“一种很新的Livehouse”。
Part 02.
↑ 图据图虫创意
皮影戏的形成时代尚无确考,但据南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记载,它至晚在宋代已经成熟和盛行。就四川而言,原有本土皮影戏存在于民间,不过早已无迹可考。大约在明末至清代乾嘉时期,四川本土皮影戏与外来的皮影艺术相融合,加之采用了川剧腔调与说唱,新的四川皮影戏逐渐形成,并流传至今。
因为成都皮影脱胎于川剧,看皮影其实就是看微缩版的川剧。传统川剧场景简单,重点在于突出人物,因而成都皮影造型精致典雅,设色古朴,又大胆使用色彩对比,并汲取蜀锦、蜀绣、四川年画等民间传统手工艺术的精髓,从而使得皮影更加栩栩如生,极具感染力。
连变脸这一绝活,也被“微缩”了进去,成都人还将川剧“变脸”技法运用其中。将一张采用镂空、雕花、敷彩等多种处理手法相结合的“满脸”,放在一张仅雕刻线条的“空脸”上,这样就能够随剧情变化而自由翻盖。
↑小朋友正在体验皮影 资料图片
成都皮影戏的唱腔与川剧相似,分昆、高、胡、弹、灯五种声腔,演奏乐器有锣、鼓、二胡、三弦、唢呐、梆子等。有的高手一人能同时操弄七八个影人,影人枪来剑往,上下翻腾,热闹非凡。清代李调元有诗《影灯戏》云:“翻覆全凭两手分,无端钲息又钲闻,分明夺地争城战,大胜连年坐食军”,充分表现出了其技艺高超。
皮影戏的剧目有历史故事、神话传说、经典名著以及诙谐的地方剧,艺人们有“唐三千,宋八百,演不完的三列国”的说法。传统剧目中多演出三国戏,如《群英会》《借东风》等;神话剧则有经典剧目《封神演义》《白蛇传》等。
Part 03.
请你看一场木偶戏
早在唐代
四川就出现了木偶表演
↑ 成都博物馆的杖头木偶戏
四川木偶戏包括杖头木偶、提线木偶和布袋戏,其历史悠久,是深受人们喜爱的传统艺术样式。据有关史料记载,早在唐代天宝年间,四川就出现了木偶表演。北宋初的孙光宪撰《北梦琐言》记载,唐崔安潜之镇西川,“频于使宅堂前弄傀儡子,军人百姓穿宅观看,一无禁止”,文中所说“傀儡”即木偶的古称。至清代中后期,木偶戏班曾经遍布四川各地。清末,傅崇矩在《成都通览》图文并茂地介绍:“木肘肘,俗称棒棒戏也。有名京肘肘者,甚妙。即木偶人也。”
成都木偶戏,是四川木偶戏的重要代表。成都木偶戏的表演艺术,在继承“川派”木偶艺术传统的基础上,借鉴地方戏曲、民间歌舞等姊妹艺术的表演技法,广采南北各派木偶艺术之精华为己所用,形成了“阿堵传神”的特色。借鉴川剧艺术的表演技巧,独创了木偶变脸、吐火、摘花、转帕、长绸、耍帽翅、翎子功等表演绝技,形成了华丽优美、细腻古朴的艺术风格。
成都木偶品类齐全,包括杖头、提线、布袋等形式,杖头木偶又分为大、中、小(京木偶)三类。京木偶短小精巧,操纵灵活,善于巧妙地运用小木偶的肢体活动,准确地刻画川木偶角色内在的思想感情,既能演武戏又善演文戏,是成都地区特有品种。
成都木偶戏的演出舞台分为上下两层,且上下均为空台。木偶人物可以恣意腾挪,上天人地,便于表演富有想象的神话、童话剧目,再加上独特的人物造型和操纵技巧,使木偶人物、动物在舞台上活灵活现,周身动弹,栩栩如生。
成都木偶戏的音乐也多彩纷呈。传统剧目基本上都是沿用川剧的唱腔和乐器完成其演唱,在吸收川剧高腔、昆腔、灯戏等声腔曲牌基础上,融入唢呐、扬琴、二胡、三弦、笛子等音乐元素。新创童话剧、寓言剧、歌舞剧等,大多数由剧团音乐工作者,根据剧情和儿童审美心理而创作音乐。
Part 04.
还有这些
你都看过吗?
1
四川板凳戏
民间戏剧。四川板凳戏是源于川北的传统小戏种,地方不同,演绎方式也不一样。人们汇集在一间宽敞的室内,中间放几条板凳,一套锣鼓,由锣鼓手略加化装充当演员围着一张四方桌就座,随着鼓手的一个微妙手势,鼓声一起,戏就开演。内容丰富多彩,用通俗的方式来反映过去、现实生活中的喜怒哀乐。
2
马马灯
这种戏曲形式,四川许多府县志均有记载,传说起于唐,也有说源于宋太祖赵匡胤。其特点是在舞者腰上系着马形道具,分马头和马尾两截。舞者横行骑马,表演马儿徐行、奔跑、跳跃等动作,边歌边舞。近现代的“马马灯”锣鼓浑厚明快,节奏感强。舞蹈粗犷优美,十分谐趣。先是小马锣响起:“当、当、当……”然后是大钹打响,大锣、大鼓齐敲,很热闹。在紧锣密鼓声中,“跑报”者跑圆场,一匹匹英姿勃勃的“马”按序跟上跑圆场,紧接着,随“跑报”人的引导开始变花样,穿“五梅花”,跑“连环套”,列队为主家“拜年”。在“拜年”的同时,要“破阵”,诸如“驴子过板桥”“叫驴子推磨”“雪山取水”等,都是高难动作。玩者既要有智慧,又要有体力,才能把“阵”破了,使所有人皆大欢喜。
在这些传统艺术背后
都有值得我们了解探索的历史故事去看一场川剧去看一场皮影戏看一场木偶戏……来一场不一样的体验~推荐阅读>>
○就在今晚!错过再等378天○西南首个!成都投用→○四川又有新发现!与你爱吃的它有关→○要҉҉҈火҉҉҈!这项世界级赛事来成都了,快预约→○持续火爆!成都演唱会、演出又上新了○四川发放超亿元大礼包!持续到年底→
策划/文案丨郑然 余小红
综合成都方志、四川日报等
除署名外部分图据成都发布资料图片
成都发布编辑 | 余小红点点在看,点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