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疫停工可获赔偿为民生兜底
摘要
这是社会效益和防疫效果的双赢。
疫情来袭,首当其冲的就是服务行业。饭店关店、酒店停业、理发店闭店……如此一来,员工没有收入,商户和企业还要承受房租压力。给予他们适当的赔偿,既能有效减轻他们的压力,也有利于提高他们的防疫配合度,最终是社会效益和防疫效果的双赢。
从公开报道看,朝阳区的这一人性化举措,在去年就已经实施。如去年11月,首轮赔款共涉及企业员工491人次,累计赔款金额79.78万元。此外,北京市朝阳区还推出了《朝阳区社会治理综合保险》,其中包括对新冠肺炎疫情确诊患者给予确诊补助和住院津贴。总的来说,就是要通过明确的赔偿机制,降低受疫情影响的企业和群体的抗疫代价。
在疫情发生后,对于受影响较大的行业进行补贴和赔偿,帮助它们纾困发展,是社会保障的应有之义。朝阳区的做法,具有两个方面的特点。一是事先就明确了赔偿方案和标准,给了相关群体更明确的预期,有利于最大限度减少受波及群体的担忧。再者,补贴的来源并不完全是财政买单,而是引入了保险机制。
所以,我们看到,相关方面所用到的措辞是“赔偿”而不是“补贴”。换言之,符合规定的群体可以主动要求理赔,而不只是被动等待补贴。保险机制的引入,有助于赔偿的可持续性。
服务行业多属于人员聚集性场所,处于防疫的最前线,这意味着它们往往是受防疫影响最大、最深的行业之一。同时,它的从业者多,暂停经营后,不仅员工断收,出现“手停口停”的问题,商户还得继续缴纳房租,这些特点也决定了这个行业的自我抗风险能力特别低、防疫成本特别高。因此,对它们进行适当的“赔偿”,避免因为疫情而彻底失去继续发展的机会,既是保就业、保民生、保市场主体的内在要求,也是依据现实,致力于让抗疫成本的分担变得更公平,从整体上缓解疫情对于社会的冲击程度。
从另一角度看,朝阳区引入保险机制来赔偿受疫情影响的群体和商户,也提醒我们可以举一反三,深入思考如何更好发挥保险机制对疫情防控工作与民生保障工作的支持作用。相较于完全由财政补贴进行扶持,借助保险机制的杠杆作用对受影响群体赔偿,既能够有效降低政府的财政负担,同时也是对于市场力量的一种信任。而这一点,在当前的防疫背景下,显得尤其重要。
微信编辑/任冠青
中国青年报·中国青年网出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