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为知识而辩是课堂应该有的样子

姚华松 中青评论 2023-02-22

摘要

 
中青评论

为知识而辩,为探索真理而辩,是课堂应该有的样子。

近日,一段视频显示,在北京某高校课堂上,几名学生因不认同某任课教师的观点,下课后围住老师,双方激辩了近半个小时。最终,该教师“舌战群儒”获胜。

因为对知识的理解不同,学生公然挑战老师,多名学生公然挑战一位老师,这似乎是校园里不太多见的一幕。在多数人的眼里,老师是更专业、更有经验的“传道授业解惑者”,学生是相对的经验欠缺者与被动学习者。虚心求教,认真听讲,对老师毕恭毕敬,认同“老师说的(基本)都是对的”,一直是“好学生”的重要标志。

问题是,知识与信息海量增长的今天,很多学生尤其那些学习主动性强或求知欲旺盛的学生获取信息渠道非常广泛,他们可以轻而易举地从书本、期刊、网络等渠道知晓与了解很多教师不知道的各类资讯。一旦教师备课不充分,疏于更新知识,或习惯用传统思维分析问题,试图用“旧酒”装“新瓶”,很难得到学生的认可。

图片来源:网络截图

面对同一议题,老师与学生持有不同观点与看法,双方当如何处理?

于教师而言,须放下“知识权威”“标准答案持有者”“真理掌控人”等自我认同,其角色定位应该从单纯的传授知识转向分享知识、探讨知识,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与创新思维,即在“传道授业解惑”过程中,存在知识生产与再生产的过程,且由师生合力完成。在这个意义上,师生关系更多是互动的,互促的,平等的,兄长或朋友式的,而非单面灌输或强行植入的,非老师在上面口若悬河、滔滔不绝,学生在下面沉默寡言、噤若寒蝉,亦非教师高高在上,学生低三下四。面对学生的挑战,教师不妨放平心态,耐心倾听,积极对话,共同切磋,从而逼近真知。倘在某个知识点的解读或分析方面的确存在过失,教师可以大大方方地承认。坦然承认不足,是勇敢者的举动,不丢人。

于学生而言,亦不可因持有不同观点,或因为自己知道一些老师不熟悉或没有想到的知识,而仗着“人多势众”就片面认为某位老师“很水”,某门课就是所谓的“水课”。尊敬师长永不过时,与教师存在不同观点之时,学生不妨寻找时机平和而不失谦逊地表达出来,与教师友好地探讨,从而实现发现知识与探究真理的目的。师生双方即便始终无法就学术观点达成一致,学生也不宜采用非学术化的方式来迫使教师“低头”。

我不禁想起17年前,自己同时报考了两所高校的研究生。应考间隙,我抽空旁听了两节专业课,感受迥异。北方某高校的教室里,教师在上面授课,教室里鸦雀无声,只听到同学们沙沙的做笔记声;一周后,南方某高校的教室里,我无意间邂逅了一段对话,课堂上一名同学突然举手,打断了正在上课的教师,他说:“老师,对于这个问题,我有一点不同的看法。”老师非常淡定,笑着说:“你上讲台来吧,分享一下你的想法。”只见该同学真的说出了另一种分析问题的新视角,一旁的老师频频点头,表扬了该同学。然后,其他几名同学也举了手,课堂气氛异常热烈。

很幸运,我同时收到了两所学校的录取通知书,最后我选择了南方学校,现在想想,一个重要理由就是这所学校教室里的那场“喧嚣”与“交锋”吸引了我。

总之,好的师生关系不应是僵化的,呆板的,一成不变的,而应是生动活泼的,互动频繁的,互相学习的。为知识而辩,为探索真理而辩,是课堂应该有的样子。

文/姚华松

微信编辑/王钟的

中国青年报·中国青年网出品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