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论坛01|“城市水环境教育”分论坛
第五届全国自然教育论坛
“城市水环境教育”分论坛
2018年11月10日
14:00--17:00
随着中国城市化和经济的快速发展,人口在城市集中,城市面临“水短缺、水安全、水污染、水浪费”等问题,在政府大力开展水环境综合整治的同时,亟待通过环境教育,提高社会公众对水的认知和水环境保护意识,形成“政府为主导、企业为主体、社会组织和公众共同参与”的环境治理体系,需要发挥自然教育和环境教育在解决城市水环境问题中的作用,因而,开展本土化的城市水环境教育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具有重要的意义。为此,本分论坛将聚焦“城市水环境教育”问题,围绕以下主题内容展开:
(1)本土化中小学水环境教育教材和课程研发及师资能力建设;
(2)城市水环境教育基地建设与公众水环境科普教育实践;
(3)城市水环境教育伙伴网络与区域合作与交流平台建设。
主办单位与协办单位
主办单位:福建省环境教育学会
福建省环境教育学会,简称:FJEES,成立于2017年 3月,是由福建省内从事环境教育的专家、学者和行业工作者自愿结成的全省性、学术性、非营利性的社会团体。学会现有会员600余人,遍布福建省九地市和平潭综合实验区。本学会的业务主管单位是福建省科学技术协会,登记机关是福建省民政厅社会组织管理局。学会的宗旨是遵守国家法律法规和相关政策,维护党的基本路线和教育方针,依据学会章程,团结和组织环境领域的教育工作者和行业管理者,从事环境教育理论研究和实践活动,以服务社会为宗旨,开展多层次的公众环境教育和科普宣传活动。
协办单位:
① 福建师范大学环境教育研究中心
② 西华师范大学环境教育中心
③ 福建农林大学林学院
分论坛坛主
苏玉萍 博士(福建师范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
福建师范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副院长、福建省环境教育学会会长、福建师范大学环境教育研究中心主任。2005年美国亚利桑那大学、2013年英国兰卡斯特大学、2015年台湾大学访问学者。主要研究方向为陆海水体富营养化防控与生态修复、水环境教育理论与实践。近五年,主持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子方向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项、福建省产学研重点项目和福建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项,横向项目6项,第一作者和通讯作者发表论文50多篇,主持福建省环境教育类教改项目3项,2018年承担“春藤E-STEAM环境教育本土化课程开发”工作,主编出版教材2本。2018年,获得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科技/科普专家称号;2017年获得福建省首批闽江科学传播学者称号;2014年获中国环境科学学会颁发千乡万村科普行动优秀指导教师。
张玮尹 博士(福建农林大学林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
福建省环境教育学会理事,现为福建农林大学林学院副教授。毕业于台湾中兴大学农业暨自然资源学院森林系博士班、北京林业大学农林经济管理博士后,曾任职于台湾教育研究院户外教育研究室,担任项目研究人员工作。于2013年起开始参与海峡两岸环境教育的相关培训与研究工作。在台湾地区的《环境教育法》实施后,陆续参与学生环境素养的评估与研究、K~12年级学生环境教育课程开发与评估等研究项目。近年多次受大陆和台湾地区多所高校及事业单位的邀请,对学校师生及单位伙伴进行环境教育系列讲座培训,对于自然教育与环境教育课程开发、环境素养评估与量测方面,具有较丰富的基础理论与实践经验。目前主要从事森林康养、环境教育与环境素养评估、国家公园体制建设、少数民族生态旅游等相关研究。并已取得WWF注册环境教育教师培训结业证书、台湾地区环境教育人员认证、C to C摇篮到摇篮种子教师、海洋环境教育推广教师、气候变迁种子讲师等多张证书。
分论坛形式与流程
① 嘉宾报告:
请每位发言嘉宾做25分钟的主题发言。
主要围绕上述的三个主题,邀请六位发言嘉宾做分论坛的主题发言。
② 互动交流:
围绕发言主题进行现场交流与互动,并赠送发言嘉宾纪念品,约20分钟。
③ 论坛总结:
主持人总结、所有与会代表建立联系网络平台、合影,约10分钟。
分论坛发言人简介
王书贞
分享主题:
从湿地到人心—两岸水环境教育课程方案推广案例
分享内容简介:
台湾台江湿地学校成立于2011年,位于台南曾文溪口,拥有湿地生态、先民移垦之历史场域及传统渔盐文化的湿地公园。运用丰富的场域资源,开发执行符合独具地方特色之环境教育课程,藉由别出心裁的课程设计,让来到台江的学生深入其境的体验台湾先民移垦之历史与湿地生态面貌。苏州沙家浜国家湿地公园,将在地资源转化设计多样的湿地课程,并选为全国研学游基地,积极开展对外湿地教育的推广。
发言人简介:
台湾环境友善种子有限公司执行长,毕业于台湾师大环境教育研究所,着有《课程设计力环境教育职人完全攻略》一书。本团队持续与苏州天福、沙家浜国家湿地公园、深圳红树林基金会湿地公园、阿里巴巴桃源里自然教育中心等单位合作,创造人心更幸福、环境更美好。
李友平
分享主题:
基于四川环境教育1+N平台的全学段学生城市水环境教育与科普
分享内容简介:
推进生态文明意识培养的关键是要充分发挥学校教育的基础作用,依托“四川环境教育1+N”平台构建的“一竞赛一培训一会议”,以全学段在校学生为中心,通过教师培训、科学研讨以及科普竞赛等方式,建立专业性的城市水环境教育计划,探索水环境教育的教材研发,再到教育效果评价体系研究,形成“目标研究—个性化制定—效果评估—指导实践”的全学段水环境教育与科普培养方案,构建多维度、多尺度的城市水环境教育与科普培养体系。
发言人简介:
四川泸州人,中共党员,博士研究生,副教授,硕士生导师。西华师范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副院长,环境教育中心主任。研究兴趣为大气污染防治、环境教育与科普,承担科研项目20项,发表学术论文56篇,获国家专利2项。先后被评为西华师范大学师德先进个人,西华师范大学优秀共产党员,四川省首届十大绿色先锋,全国十二五环保科普先进个人等。
李玲
分享主题:
青龙湖小学水环境特色课程建设探索
分享内容简介:
青龙湖小学坐落于风光秀丽的青龙湖畔,作为国际生态学校,近几年来,学校结合有利的地理环境,依托生态课程构建的实践研究,开发具有特色的校本课程,“水”课程便是其中之一。该课程围绕认识水、理解水、监测水、节约水、保护水等开展系列实践活动,让孩子们在充分学习和操作中学到知识,培养学生的爱水护水的环保意识,践行节约用水的环保行动,促进学校可持续发展。
发言人简介:
中小学高级教师。2004年毕业于成都教育学院汉语言专业,从事语文教学工作,现同时担任学校教科室主任工作。近几年,致力于把生态教育、环境教育与课程相结合,建构出具有我校特色的校本课程。
陈凤斌
分享主题:
《城市与水》本土化中小学水环境教育教材建设的思考
分享内容简介:
《城市与水》中小学系列水环境教育教材创造性地选择以水为媒介,联结自然、人、生活和社会,引领学生全面、正确看待城市发展过程面临的诸多水问题。关注“绿色校园”、“海绵城市”、“可持续发展”等话题,发展学生分析问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环境科学素养和保护环境的责任感。E-STEM课程设计,适用小学、初中、高中科学教育。
发言人简介:
福建师范大学教育学院教育技术系副主任、福建师范大学环境教育研究中心副主任。研究方向是现代教育技术和中小学科学教育。近年致力于本科生创新创业教育和学科竞赛指导,并先后获得国家级奖项、省级比赛奖项。
张虹
分享主题:
校园水环境教育基地建设探索与实践
分享内容简介:
校园水环境教育是绿色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本项目探索在大学校园内建立水环境教育基地,规划面向公众,特别是中小学生开放,采用户外互动体验方式,通过导览解说、情境体验、动手做等形式,向中小学生传播水资源、水环境、水生态知识,落实爱护水资源与水环境的环保行动。与此同时,探索校园水环境教育教材研发,设计本土化水环境教育校本特色课程。
发言人简介:
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博士毕业,现为福建师范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教师,主要从事水环境科学研究和教育工作,参与“城市与水环境教育”相关教材与研究工作,关注本土化环境教育教材建设和课程研发。
杜凯
分享主题:
对“溪源江流域生态环境保护社会共治联盟”成立与运行实践的思考
分享内容简介:
“溪源江流域生态环境保护社会共治联盟”成立于2018年7月,是以全国第二批“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项目”的福建省闽江流域支流溪源江流域作为试点,旨在宣传推广“环境共享、责任共担、污染共治、生态共建”的共享共治理念,提高全民环保意识,推动形成共治格局的有益实践。通过分享,介绍联盟的成立过程和运行思考,为自然教育实践提供新的思路。
发言人简介:
福建省环境教育学会副秘书长、中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学会会员、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高级职业指导师。主要从事于自然教育方面的研究和实践。主持多项省级相关课题,参与福建省“溪源江流域生态环境保护社会共治联盟”的组建和运行工作。
指导单位:
四川省林业厅
本届论坛组织机构:
论坛主办:全国自然教育网络
阿里巴巴公益基金会
论坛承办:
四川大学建筑与环境学院
成都观鸟会
成都根与芽环境文化交流中心
成都集思青年公益发展中心
一年·四季自然艺术工作室
深圳籁福(NEF)文化创意有限公司
论坛支持单位和机构(排名不分先后):
四川省野生动植物保护协会
四川省林学会
自然之友·盖娅自然学校
北京灵动自然咨询有限公司
厦门笑鸥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云南在地自然教育中心
红树林基金会(MCF)
绿色营
杭州植物私塾
中日公益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