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说说看,为什么如今的教师家庭学霸多?

2017-10-11 郗晓波 三新作文

点击上方蓝字关注

2017年下半年杂志开始征订啦!您可前往所在地邮局订阅。邮发代号——

《中学作文教学研究》:22 - 74

《新作文·初中版》:22 -124

《新作文·高中版》:22 -63

(其他订阅方式见文末)

 郗晓波,中学高级教师,“山西省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专家指导组”成员,“阳泉市十大藏书家”之首,曾在《语文教学通讯》《中学语文教学参考》等刊物发表教学论文60余篇,主编、参编教材及教学理论书籍近20部,著有《臭臭教师》《涓滴集》《咏人物:语文有情怀》。

为什么如今的教师家庭学霸多?

搜狐网站最近公布的调查结果显示:教师家庭最盛产状元,从2007年~2016年,全国高考状元中教师子女占35%多。有报载,2017年,山东省高考前10名学生的父母竟然有6个都是老师身份。而2016年山东省理科第一名的母亲是中学政治老师,文科榜眼的父母是英语老师。据报道,2004年—2014年10年间广东省在27位提及家庭背景的高考状元里,有10人的父母至少一方为老师……前些天,在网络上偶读一文《长治市首份北京大学录取通知书送达!”双胞胎“圆梦北大!》:长治太行中学郭语浩和程韫韬两位考生,不仅是同班同学,且以相同的625分考入北京大学医学部药学专业。而且两位考生的妈妈也同为长治学院附属太行中学英语教师……端的是“曾日月之几何,而江山不可复识矣”。记得上世纪八十年代教育界流行过一句话,即“老师耕了别人的田,却荒了自家的苗。”教师自己教书育人桃李满天下,然而自己的孩子却长成歪瓜瘪枣不成器。同样的教师家庭,过去和如今差别咋就这么大呢?


上世纪八十年代,高考刚刚恢复,学校的教学中坚力量是经过文革浩劫的40后,作为40后教师一代,黄金岁月正逢文革,而文革实际上是以废除高考揭开序幕的,文化大革命,大革文化命,教师职业成为被人鄙夷的“臭老九”。更加之不少教师家庭成分比较高,在那个家庭出身、个人身份高于一切的年代里,男教师想找一个有文化的对象,实在难于上青天。那年代最理想的出路是进工厂当工人,因为工人阶级领导一切。所以,很多教师的另一半都是老家村里没有多少文化的“小芳”姑娘,而且,结婚之后即两地分居,常常相隔几十里路甚至几百里路。有了孩子后,全都是家在农村的妻子带着,一般家庭都是妻子拉扯着三四个小孩,既要忙家务还要种田,哪有时间教育孩子?就算想教教孩子,也没那个能力。这样的家庭本身就不是一个完整的家庭,因为父亲角色的弱化和缺失,父亲淡出了对子女成长的关心和指导,对孩子的成长十分不利。


文革结束之后,妻子带着一群孩子来到学校,终于和丈夫团聚,但身份还是农村户口。40后一代教师又苦等着珍稀的农转非指标。条件异常苛刻,经过层层审批,才能得以落实。试想,家里有四五个孩子,做父亲的是首先解决他们的吃饭问题呢,抑或是学习问题呢?肯定是吃饭啦!而且,当时的社会环境还没有形成浓烈的升学竞争氛围,40后教师在育子成才上还处于未觉悟状态。再者,八十年代时不少在农村长大的子弟已经到读初中,上高中的年龄,由于小时候在起跑线上被拉开过大的距离,做父亲的纵然是华罗庚在世,也只能徒唤奈何了。而且,这些教师子弟由于从小缺失父爱,情感障碍也十分突出,孤独、任性、多动、自制力弱、攻击性强等行为缺陷都表现得较为普遍,给人们的感觉经常是“老师家的孩子最捣蛋”。问题是这些教师子弟还要替教师父亲背负沉重的道德形象的压力,一句“还老师家的孩子呢!”不知道会激起多少青春的叛逆!


不能不说,在教育子女上,母亲的作用往往大于父亲,孩子越小越是如此,因为母亲陪伴孩子的时间远多于父亲。美国作家爱默生说过:“一个好母亲就是一所好学校。”40后的教师子弟之所以成了“荒废之苗”,做母亲的责任很大。年轻的胡适写过《论家庭教育》,说:“看官要晓得,这家庭教育最重要的便是母亲。因为做父亲的,断不能不出外干事,断不能常住在家中,所以这教儿子的事情,便是那做母亲的专责了……现在要改良家庭教育,第一步便要开办女学堂。”胡适的太太江冬秀因没有接受教育,对孩子,无论是养育还是管教,都不甚得法。对妻子的“教子无方”,胡适似乎很有怨言。晚年,他曾对秘书说过这样一番话:“娶太太,一定要受过高等教育的;受了高等教育的太太,就是别的方面有缺点,但对子女一定会好好管理教养的。母亲有耐心,孩子没有教不好的;孩子教不好,那是做母亲的没有耐心的关系。”


50后的教师“生在红旗下,长在红旗下”,正逢国家推行独生子女政策,故而已经不存在多子女家庭了,最多是两个孩子。50后的孩子求学之时,社会已经大张旗鼓宣传“尊师重教”了,但此时恢复高考不久,还没有涌现出富人集团或中产阶级,比较优质的教育资源也没有集中在城市或名校;尤其在三、四、五线城市和县城中,还没有如今这么强烈的升学竞争的压力,社会上也没有各种各样的培训机构。用解释学的观点说,即人类的认识与理解,总是受时代的局限的,也总是受环境影响的,我们一般人的认识不但不可能超越时代,还总是落后时代一两拍。所以,50后的教师一代虽然开始重视自己子弟的学习成绩了,但处于一种没有彻底开悟的状态,仍如40后一样,没有那么强烈的“望子成龙”的意愿,故而,没有在孩子站在起跑线上就去拼命抢跑的意识。


作为50后的我,最明显的感受就是我们在三四十岁时,在办公室极少讨论自家孩子学习如何如何,话题基本上与孩子的成长无关,实质是没有清醒地认识到孩子起跑线的重要性,因为人们谈论最多的话题,正是人们最关注的问题。而如今的更年轻的教师一代,办公室里讲孩子的择校、选班、个辅、成绩、学区租房……即使不是主要话题,也是很重要的话题。故而,50后教师子弟中虽然也有学霸出现,但大多数属于较好的水平,没有那么明显的集团优势。而且,50后一代教师的知识素养也相对较弱,比起1949年前的老先生们,50后一代教师不但鲜有家学渊源,而且恰是被文革耽误的一代;比起他们的后辈,又缺乏系统严格的学术训练,自己在辅导教育子弟方面也是捉襟见肘。故而,50后在家庭的经济硬实力与文化软实力上,普遍还是比较薄弱的。


60后乃至70后的教师属于彻底醒过来的一代,在培养子弟上有了清醒的认识。60后乃至70后的教师家庭已经没有了40后那种夫妻双方比较大的文化差异了,文化的软实力方面也强于50后。中小学教师尽管不是社会阶层的顶端,但60后乃至70后的教师普遍接受过高等教育,大多夫妻是同行,故而,具有比较坚固的家庭经济基础,具有稳定的时间与精力,最重要的是夫妻都具有强烈的培养子女成才的欲望。尤其在学校这么一个相对封闭的环境里,纯粹的熟人社会,教师们彼此知根知底,知道甲家儿子昨天数学课考了全校第一,也知道乙家女儿最近英语竞赛拿了大奖……家长相互之间都在暗中使劲儿,谁也不愿让自家孩子成为在英雄路过时坐在路边鼓掌的人。因为都是独生子女,家长都有比较充裕的精力教育孩子。更何况在三、四、五线城市以及县城这种拼爹氛围浓厚的环境里,一介教师既无腰缠万贯的财力,更无呼风唤雨的权力,只能把全部希望寄托在教育子女成才上。永远不要低估普通教师那股强烈育子成才的欲望,这正是子女成才的第一推动力。


而且当下的社会也恰好提供了这样的升学竞争氛围,所以,60后乃至70后的教师,非常明确地意识到孩子起跑线的重要性,抢跑意识十分突出,办公室内外的话题,主要围绕着子弟的学习进行,对择校选班配备老师等都十分敏感。近水楼台先得月,向阳花木易为春。身处学校,教师自然拥有得天独厚的教育资源,拥有很多通向教育的“捷径”,也更善于因材施教对症下药。譬如,如果父母是语文或英语老师,孩子从小就接受语言训练以及大量综合性阅读,作为自己文化素养、语言素养的沉淀。等上了高中后,这些教师子弟常常在语文、英语等学科具有很大优势,故而节省出许多时间,可集中精力攻克数理化,使得优势学科更优,非优势学科也都能齐头跟进,任何学科都没有短板,在高考中的优势自然突出。现代的高考,尤其是语文学科、英语学科,早已经不是过去题海战术所能够驾驭的,更多的是日常接受教育的不断积累,而不是一味死磕课本。因此,60后乃至70后的教师子弟中,学霸不断涌现,再无“荒废之苗”了。


可见,教师家庭学霸的涌现,与教师个人的觉悟过程是成正比的。一般来说,大多数孩子都是人才坯子,他们能不能成为人才,家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家庭的经济硬实力,尤其是父母的文化软实力奠定了一个孩子的学习能力乃至眼界的高低,而这也是为什么暴发户们很少培养出优秀孩子的原因,因为家庭缺少文化软实力。站在教育的角度来看,每个孩子都是教师教育的对象,包括自己的孩子。作为教师,也常听人们议论:不要吹嘘自己培养了什么状元学霸,教书遇人,那是你运气好遇到了状元学霸,有本事把自家孩子培养成状元学霸。所以。作为教师,培养一个优秀的子女不但孩子有了光明的前途,也是给自己的人生锦上添花,更是对自己教学水平的一大肯定啊!教师子弟中涌现出众多学霸,未必都是天资聪颖,禀赋超常之神童,事实上,上帝也从来没有青睐过教师群体。说到底,真正的教育,还是要拼爹妈的;但拼的不是爹妈的钱,而是爹妈的教育观念,转变观念最重要。因为有了清醒的认识,才能形成观念,而观念会变成行动,行动则带来结果。

创课即幸福。“创课”回稿正当时。回稿信息见下面。

 创课回稿信息:
(1)高中回稿联系人:
王亚萍
13485388603(手机号即微信号)
408884252@qq.com(高中信箱)
(2)初中回稿联系人:
刘 楠
18603507134(手机号即微信号) 
247117140@qq.com(初中邮箱)
(3)小学回稿联系人:
孟 蕊
15034069340(手机号即微信号)
3527656148@qq.com(小学邮箱)
(4)集体参赛回稿联系人:
张水鱼
回稿信箱:670702856@qq.com

       《中学作文教学研究》属中国文章学研究会会刊,全国“三新”作文教学研究会会刊,中国写作学会中小学写作教学专业委员会会刊,是一本探索作文教学理论创新、展示作文教学新锐实践的专业期刊,是一份专职服务于中学语文教师的刊物。如果您有好的作文见解或者课堂实践,欢迎您来稿交流。投稿邮箱:

执行主编

张水鱼    670702856@qq.com

“思想”“课堂”版块

李    翀    474510883@qq.com

“评价”“交流”版块

王亚萍    408884252@qq.com

订阅方式

1.邮局订阅

2.微店购买:扫描以下二维码进入“三新作文微店”。(店内没有的商品可联系店长购买)

3.团体订阅:名师工作室、教研单位或者其他团体订阅,可以通过以下方式订阅,量大从优。

联系人:王亚萍       电话:13485388603

QQ:408884252

点击下面二维码进入微店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