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整条大街都像是办喜事,火炽而美丽

2017-02-11 大博览

点上方蓝字“大博览”快速关注



  年  味  


在今天,赏花灯,吃元宵,欣赏一段名家笔下的佳作,是最有幸福感的事。

元宵节,又称上元节、小正月、元夕、小年或者春灯节,时间是每年的农历正月十五。

古人称夜为「宵」,而元宵节是农历新年的第一个月圆之夜,是祭月、赏月的日子,也象征着春天的到来,这是传统新春定义的最后一天。因此,元宵节是中国是汉字文化圈的地区和海外华人的传统节日之一。

元宵节起源自中国,关于元宵节的由来,说法很多。汉武帝正月上辛夜在甘泉宫祭祀「太一」的活动,被后人视作正月十五祭祀天神的先声。正月十五真正作为民俗节日是在汉魏之后,本称「上元」是农民祈求丰收的日子,人们在田野持火把驱赶虫兽,希望减轻虫害,祈祷获得好收成。这天是第一个月圆之夜,人们也在这天祭月和赏月,祈求丰收。

现代研究认为元宵节源于对火的崇拜和祈求新年丰收,人们点火以驱除虫蛇猛兽,并祭祀满月,初期是点火把,后来分别发展成点篝火、挂灯笼的习俗。


晚明南京元宵节的热闹景象


福州元宵灯会


除了闹花灯,元宵节还有吃元宵、猜灯谜、舞狮子、耍龙灯等传统活动,真是热闹极了。

我们在冰心、汪曾祺、老舍、沈从文的作品里面,找到了关于元宵节的描写。大家来看看几位作家是怎么过元宵的吧~🏮


冰心

那时代的风俗,从正月初一到十五,是禁止屠宰的。因此,母亲在过年前,就买些肘子、猪蹄、鸡、鸭之类煮好,用酱油、红糟和许多佐料,腌起来塞在大坛子里,还磨好多糯米水粉,做红白年糕。这些十分好吃的东西,我们都一直吃到元宵节!

我们老家在福州市南后街。福州的风俗,元宵节小孩子玩的灯,都是外婆家送的。

福州方言,「灯」与「丁」同音,「添丁」是句吉利话,因此,外婆家送给我们姐弟四人的是五盏灯!我的弟弟们比我小得多,他们还不大会玩,我这时就占了便宜,我墙上挂的是「三英战吕布」的走马灯,一手提着一盏眼睛能动的金鱼灯,一手拉着会在地上走的兔儿灯,觉得自己神气得很。

《漫谈过年》片段

汪曾祺

故乡的元宵是并不热闹的。没有狮子、龙灯,没有高跷,没有跑旱船,没有花担子、茶担子。这些都在七月十五「迎会」——赛城隍时才有,元宵是没有的。很多地方兴「闹元宵」,我们那里的元宵却是静静的。

有几年,有送麒麟的。上午,三个乡下的汉子,一个举着麒麟,一张长板凳,外面糊纸扎的麒麟,一个敲小锣,一个打镲,咚咚当当敲一气,齐声唱一些吉利的歌。

有一个习俗可能是外地所没有的:看围屏。硬木长方框,约三尺高,尺半宽,镶绢,上画一笔演义小说人物故事,灯节前装好,一堂围屏约三十幅,屏后点蜡烛。这实际上是照得透亮的连环画。

看围屏有两处,一处在炼阳观的偏殿,一处在城隍庙里的火神庙。炼阳观画的是《封神榜》,火神庙画的是《三国》。围屏看了多少年,但还是年年看,好像不看围屏就不算过灯节似的。

《故乡的元宵》片段

老舍

元宵节处处悬灯结彩,整条的大街像是办喜事,火炽而美丽。

有名的老铺都要挂出几百盏灯来,有的一律是玻璃的,有的清一色是牛角的,有的都是纱灯。有的各形各色,有的通通彩绘全部《红楼梦》或《水浒传》故事。公园里放起天灯,像巨星似的飞到天空。男男女女都出来踏月、看灯、看焰火。

《北京的春节》片段

沈从文

元宵主要在观灯。观灯成为一种制度,似乎《荆楚岁时记》中就提起过,比较具体的记载,实起始于唐初,发展于两宋,来源则出于汉代。

灯事迟早不一,有的由十四到十六,有的又由十五到十九。「灯市」得名并扩大作用,也是从宋代起始。论灯景壮丽,过去多以为无过唐宋。观灯有「灯市」,唐人笔记虽记载过,正式举行还是从北宋汴梁起始,南宋临安续有发展,明代则集中在北京东华门大街以东八面槽一带。

从《东京梦华录》和其他记述,得知宋代灯市计五天,由十五到十九。事先必搭一座高达数丈的「鳌山灯棚」,上面布置各种灯彩,燃灯数万盏。封建皇帝到这一天,照例坐了一顶敞轿,由几个亲信太监抬着,倒退行进,名叫「鹁鸽旋」,便于四面看人观灯。又或叫几个游人上前,打发一点酒食,旧戏中常用的「金杯赐酒」即由之而来。

《灯节的灯》片段

END


喜欢本文的亲们,请在底部点来个吧!

 点击下方“阅读原文”查看更多精彩内容。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