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收复台湾的一代名将郑成功,为何在众叛亲离中死去?

2018-01-25 冷热军事史 大博览



一直以来,郑成功作为收复台湾的英雄而留名青史。但光复台湾后仅仅几个月,郑成功便溘然长逝,这段历史,史书很少提及。而这位大英雄离世的直接原因,竟然是被儿子气死。这到底怎么回事?



▲荷兰统治下的台湾市镇和堡垒


「丧父得孙,悲喜交加」


郑成功的父亲郑芝龙原先是海盗,受明朝招抚后,逐步控制了福建军政大权。明清易代之际,郑芝龙降清,郑成功则聚集了一支劲旅,长期以厦门、金门为根据地,领导东南沿海抗清事业。


郑成功曾率十多万大军反攻南京,但因轻敌失利。鉴于郑军控制的少数沿海岛屿,无法支撑庞大军队,郑成功将注意力转向荷兰殖民者控制下的台湾。


1661年初,他命十八岁的世子郑经留守厦门,亲率大军攻台。荷兰人很快被压缩在少数要塞里负隅顽抗。一年后,郑成功驱逐荷兰守军,为维护祖国领土做出光辉贡献。


收复台湾是郑氏集团的一大胜利,郑成功准备将台湾建设为抗清基地。登陆台湾岛后,他亲自巡视各地,抚慰当地高山族同胞,安排将士屯田垦荒,形势一片大好。


▲郑成功收复台湾


不料就在此时,坏消息如晴天霹雳一般接连传来。


首先是来自北京的噩耗。郑成功的父亲郑芝龙,此前误信清朝招安,拒绝儿子的忠告,投降清朝,后被拘禁带往北京。


1661年10月,清廷见郑成功没有投降的意思,便把郑芝龙和郑成功弟弟、侄儿全家十一口满门抄斩。郑成功听闻至亲惨死,感情上受到很大冲击。


紧接着,从云南传来了南明永历皇帝被俘的消息。这意味着西南抗清武装瓦解,清朝可以集中力量打击郑军。郑成功眼看反清复明事业前途艰险,备感焦虑苦闷。在这样的背景下,内心的忧闷只需一点小事便可激发。


▲郑成功的势力范围


就在这时,留守厦门的世子郑经向父亲报告,自己和侍妾生了个儿子。郑成功最初听到这个消息时,以为也许是上天赐给的礼物吧。身在厦门的妻子董夫人、儿子郑经、新生的孙儿及其生母陈氏,在台将士,还有金门、厦门守将,都获得了郑成功的赏赐。全军上下喜气洋洋。


不久,郑成功收到了文武百官的贺信。带着抱孙的喜悦,郑成功一封封阅览部下贺词。然而,读到原南明高官唐显悦的信时,他的脸色完全变了。


「杀妻除子,众将拒命」


唐显悦在信里揭露了真相。原来,新生儿的母亲陈氏,真实身份乃郑经幼弟的乳母。她当时年纪二十六七岁,容貌秀丽,身材窈窕。


有一天,郑经去内宅向母亲问安,经过陈氏的卧房。陈氏刚刚起床,神态娇媚,郑经于是和她隔窗传情,定期幽会。结果陈氏怀孕生子,只瞒着郑成功一人。


唐显悦揭露这风流韵事,自有缘由——他的孙女唐氏乃郑经正妻。他们夫妻感情似乎不太和谐,郑经的诗集里有一首《妒妇歌》,他写这首诗出于什么心理,不得而知。


唐显悦要为孙女出气,信里火上浇油地说,郑经和“乳母”生子,有悖人伦,而郑成功居然还大加赏赐,“此治家不正,安能治国乎”?


郑成功看到这里,勃然大怒,气塞胸膛。长期积压的怒火终于被点燃了。他立刻命部下拿令箭去厦门,要将治家不严的董夫人,还有儿子郑经、乳母陈氏和新生的孙儿,一股脑儿全部斩杀。事态发展到不可收拾的地步。


很快,金、厦留守官员接到命令,得知竟要他们诛杀主母、小主,大为震惊。他们一致认为,这是郑成功暴怒下不理智的决定。


▲郑成功雕像


郑成功族兄、金门守将郑泰提议,将陈氏和新生儿杀死,众官联名为董夫人与郑经求情,大事化小。或许郑成功怒气消解,也将收回成命。


不料,折衷方案再次激怒了郑成功。郑成功一向性格刚硬,执法严厉。在他治下,男女通奸依法都要处死。金、厦诸将消极抗命,进一步激怒了他。郑成功解下佩剑交给使者,严令必须行刑。


金、厦众将听说郑成功这样决绝,不由惊呆了,面面相觑,不知如何是好。正在这时,台湾又传来谣言,说郑成功发誓要杀掉妻儿,如果留守诸将再次拒命,就全部处斩。


众将惊骇之下,把郑成功的使者拘禁起来,推举郑泰以族兄名义另树旗帜。他们致信郑成功,今后仍愿提供粮饷,但不再接受调遣。


郑成功接到这一回复,愤懑至极。1662年五月初一,他带病登上将台,眺望澎湖方向是否有船只东来,结果没等到什么好消息。部属劝他宽恕郑经,他却气得到处狂奔。


五月初八,郑成功在极度忿恚中离开人世,终年三十八岁。距离他驱逐荷兰殖民者、收复宝岛台湾,才不过三个月。


这场风波并未因郑成功病逝而平息。郑经接到凶讯,在厦门发丧继位,与此同时,一些在台将领指责他“乱伦”“不孝”,拥戴郑成功的弟弟。经过一番内战,郑经才重新平定台湾。


▲明步兵


而对于保自己一命的郑泰,郑经也产生怀疑。他诡称自己前往台湾,请郑泰到厦门留守。结果郑泰一来就被软禁。郑泰部下数百文武、八千精兵跑到泉州降清。郑氏集团经此内乱,人心一度涣散,实力削弱。


「其身不修,无以齐家」


郑成功这样一位纵横四海的大英雄,怎么会落到如此悲剧的结局?


表面上看,是继承人的教育问题。


郑经作为郑成功嫡长子和郑氏集团的第三代领导人,工于诗赋,擅长弓马,后来割据台湾同清廷抗衡近二十年,个人能力还算合格。但他的家庭关系和情感生活,实在令人不敢恭维。


郑经正室唐妃不苟言笑,两人感情不睦。郑经偏爱比自己年长的女性,和几个弟弟的乳母发生了关系。除陈氏外,郑成功去世后,郑经还将另一位弟弟的乳母林昭娘纳为妾室,生下长子郑克臧。


▲郑经


郑经的感情问题成为悲剧导火索,郑成功和妻子董夫人,无疑对此负有教育责任。不过,尽管郑经私生活不检点,却不足以成为构成这场风波的主要原因。


陈氏毕竟是郑经弟弟的、而非他本人的乳母。古代权贵男女关系混乱,更荒唐的也为数不少。郑成功的部将甚至怀疑,唐显悦披露这件丑闻,是受到清朝收买,有意败坏郑家名声。


郑成功自身存在性格缺陷,才是导致他一怒而终的最直接因素。


他为人坚毅刚硬,主见极强。当年父亲郑芝龙降清后,郑成功置之不顾,白手起家、重新举兵。对于抗清事业,这无疑是一大优点。


▲郑成功


但他气量偏狭,尤其不能容忍下属的不尊重,甚至是合理意见。更有甚者,他遇事容易冲动,在激愤之下难以控制自己,常为一时好恶不计后果,造成许多恶劣影响。


例如,日后清军攻打台湾的主将施琅,本为郑成功部下左先锋。1651年郑成功出征广东,施琅以后方未稳,劝他慎重考量。郑成功不仅不听,还收了他的先锋印和兵权。


清军果然乘虚偷袭厦门,施琅不计前嫌,奋勇作战。郑成功回师后却不让他官复原职,仅赏白银二百两。施琅一气之下剃光了头发,扬言要出家当和尚。


后来两人矛盾又有加深,施琅投清。郑成功大怒,将其父亲、弟弟处斩。施琅从此一心与郑氏为敌。


▲清军骑兵


不过,郑成功本人的性格特点,足以说明他处置妻儿的偏激,却不能解释为何金、厦众将有底气同他分庭抗礼。“抗命”才是问题的实质。


「组织松散,终酿恶果」


从根本上看,郑氏集团军政组织结构松散,将郑成功、郑经等领导者的个人缺陷严重放大,酿成一场分裂危机。


郑氏集团以海盗起家,逐渐成为东南沿海举足轻重的势力,在内部结构上,却始终带有强烈的海贼气。不少郑氏宗族成员掌握兵力和船队,具有一定独立性,郑芝龙、郑成功、郑经则相当于各路船主、岛主的“大当家”,而非具有绝对权威的领袖。


例如,1651年厦门之役中,郑成功的叔叔郑鸿逵带兵把清军困在岛上,却因母亲求情,故意放跑了被围清军。然而事后处理,仅仅是他主动上缴兵权,还保留了一支贸易船队。


▲清军步兵


结果,郑氏集团三次权力交接,没有一回贯彻老首领的意志。


1646年郑芝龙降清,儿子郑成功在亲族支持下举兵;1662年郑成功要废杀郑经,众将以郑泰为首抗命,郑成功自己反被气死;1681年郑经去世,诸公子缢杀他生前指定监国的郑克臧,另立小儿子郑克塽。郑氏宗族成员出于自身利益,频频干涉首领继承人问题。


1662年,郑成功因为台湾开发问题,已经同留守金、夏的将官产生了隔阂。当年正月,郑成功命令留守将士把家属送到台湾。当时台湾属荒蛮之地,郑泰等人都不愿去。


恰在此时,郑成功冲动下做出诛杀妻儿的不理智决策。金、厦众将拒命,同时也是对搬迁眷属去台的抵制。


保护主母、小主,其实是表面上冠冕堂皇的理由。关键在于郑成功开拓台湾岛,同部分将领利益产生冲突,而郑氏集团的组织特点,以及郑成功本人远在天边,又为他们提供了抗命的客观条件。


郑成功之死,是他个人性格、家庭教育和郑氏集团组织结构,三者相互作用的结果。这位民族英雄在修身、齐家、治国方面均有不足,才招致这一悲剧结局。


延伸阅读:

 郑成功收复台湾


永历十三年(1659年)十二月,郑成功召集诸将,研究收复台湾和留兵防守金门、厦门事宜。正在此时,一个名叫何廷(一称何斌)的人,从台湾来厦门求见郑成功,控诉了荷兰殖民者的种种暴行,希望郑成功把台湾同胞从荷兰压迫下解救出来。他还把荷兰殖民者的情况透露给郑成功,并把台湾水道及要塞设防情况绘成地图,表示愿为向导。


永历十五年(1661年)正月,李定国联明抗清战败,大陆各省基本被清军占领。郑成功感到形势紧迫,只有收复台湾,连接金门、厦门,然后进则可战而复中原,退则可守而无内顾之忧。于是作出了进军收复台湾的决策。


为了顺利收复台湾,郑成功进行了充分、周密的准备:不断侦察台湾情况,秘密搜集情报,勘测航路,了解荷军兵力配备、设防等情况。筹备粮饷,扩充军队,使陆师达到72镇,每镇1000人,水师20镇,总兵力10余万人。


修造战船,加紧训练。永历十五年二月,郑成功在基本完成战前准备工作后,遂从厦门移师金门,命其子郑经及部分将领留守厦门、金门,以防清军乘虚袭取;自率大军进军台湾。



进攻台湾的舰队分为两个梯队:郑成功亲率第一梯队先期出发,共有战舰数百艘,部队2万人;第二梯队由黄安等指挥,共有战舰20余艘,部队6000人。台湾本岛地形东高西低,人口会聚西部,


“澎湖为门户,鹿角为咽喉”。郑成功根据敌情地形,确定如下作战方针:首先收复澎湖,以之为前进基地,然后乘涨潮之机,通过鹿耳门港,实施登陆,切断台湾城、赤嵌楼两地荷军联系,分别予以围歼,然后收复台湾全岛。


荷兰殖民者为了阻止郑成功收复台湾,也进行了一系列战争准备:增加兵力,到战前,荷兰侵略军在台湾的总兵力约2800人,战舰“赫克托”、“斯•格拉弗兰”和“威因克”、“马利亚”等以及小艇多艘。修城筑堡,在台南海岸修建了一些坚固的城堡和炮台。


其中的台湾城和赤嵌楼(今台南市西北的镇北坊),是荷兰侵略军用主要力量防守的两个城堡。储备物资,实行封禁。规定禁止任何中国人进入赤嵌楼要塞,禁止渔民下海捕鱼,不准商船与大陆贸易,禁止与大陆通信,以防走漏消息等等。搜集情报,通过各种渠道,采取各种方式侦察郑军的动向。


调整兵力部署,将其兵力主要配置在两个方向上:一是台湾城及其附近的小岛和海面、江面,兵力约1800人,舰船多艘,由荷军头目揆一亲率;二是在赤嵌楼驻兵500多人,由描难实叮率领;其他港口和城堡约有四、五百人守卫。在此之前,鹿耳门港已用沉船堵塞航道。此港水浅礁多,不便通行,没有派兵防守。揆一的意图是,依恃台湾城炮台的火力,居高临下,封锁海面,另派甲板船防守大港海口,阻止郑军登陆。


▲17世纪,往来於台湾海峡的中国帆船


永历十五年(1661年)三月初一,郑成功在金门举行隆重的誓师仪式。二十三日中午,郑成功亲率第一梯队自金门料罗湾出发,浩浩荡荡向东南挺进。次日清晨,舟师抵达澎湖,因荷军兵力薄弱,很快予以占领。三日后,郑军继续东征,进至柑桔屿海面时,遭风雨所阻,被迫折回。三十日,郑成功留下3000兵力驻守澎湖,率领舰队,冒着暴风雨横渡海峡,于四月初一日拂晓航抵鹿耳门港外。


由鹿耳门外海进港有两条航路:一条是南航道,口宽水深,但有敌舰防守,陆上台湾城又置重炮瞰制航道,不易通过。另一条是北航道即鹿耳门航道,门阔仅里许,水中沙石淤浅,舰船触之立碎,仅一线可容三舟并进,水路长数十里,横渡可至赤嵌楼。由于航道水浅,荷兰侵略者事先又用破船堵塞,因而只有涨潮时才能通过。郑成功决定由北航道突入。


四月初一中午,海潮大涨,郑成功乘机率队进发,大小战舰顺利通过鹿耳门,进入内海,将舰船分布在台江之中。台湾城上的荷军以为中国船队一定会从正面进攻,所以只在南航道岸上准备了大炮。郑成功偏偏从鹿耳门开进台江,避开了敌人的火力。


荷兰军队对郑军这种出乎意料的行动惊慌失措,来不及调整大炮,只好仓促出动夹板船到海面阻击,郑军水师冲过荷军防线,先在赤嵌楼以北的禾寮港登陆,接着在鹿耳门方向登陆成功。台湾人民见郑军到达,争先恐后前来接应,郑军很快站稳脚跟。


郑军顺利登陆后,荷兰侵略者的要塞赤嵌楼、台湾城及仅有的几艘战舰,便暴露在郑军面前,处于分隔被围状态。但荷兰侵略军妄图凭借船坚炮利和城堡坚固,从水陆分兵,乘郑军立足未稳,实施反击。海面上,荷兰侵略军以四艘舰船阻击郑军,郑成功以60艘战船把荷舰包围起来,双方展开激烈炮战。


郑军战舰装备虽不如荷军,但水兵们英勇顽强。结果,击沉敌主力舰一艘,炸毁甲板船一艘,其余漏网逃走。在陆上,荷兰舰长贝德尔率领240名士兵向郑军反击。郑将陈泽率4000人,以大部兵力正面迎击,以七八百人迂回到敌军侧后,前后夹击。结果,贝德尔毙命,荷军被歼180多人,只有少数人逃回台湾城。


荷兰侵略军海陆两战失败后,仍企图固守赤嵌楼、台湾城这两座孤立的城堡。郑成功一面派兵切断荷军水陆交通,一面乘胜进攻赤嵌楼。台湾人民也纷纷自动武装起来,协助郑军打击荷兰侵略者。四月初四,赤嵌楼的水源被台湾人民切断,描难实叮被迫率部投降。四月初七,郑成功除留一部兵力扫清其他地方的残敌外,亲自督师围攻台湾城。



台湾城城高墙厚,守备完善,城四隅向外突出,置炮20尊;南北各置巨炮10尊。荷军火炮密集,射程远,封锁了周围每条道路,所以无论从哪一方面接近,都会受到堡上炮火的轰击。


郑成功鉴于台湾城池坚固,强攻一时难以奏效,为减少伤亡,进一步作好准备,决定改取长围久困、且耕且战的方针。五月初二,郑军第二梯队抵达台湾,从台湾城南面逼近该城城堡。郑军兵力得到加强,供给得到补充,遂从五月初五开始,在所有通向城堡的街道都筑起防栅,并挖了一条很宽的壕沟,围困荷军。同时准备了攻城器械和炮具。


五月二十八日,巴达维亚当局得知荷军在台湾战败的消息,即调集700名士兵,10艘战舰,赶赴台湾增援,七月初五到达台湾海面。郑成功侦知这一情况,抓紧进行围城和打援部署。荷兰侵略者得到增援之后,力求迅速改变被围的不利处境,决定用新到的舰船和士兵把郑军逐出台湾城市区,并击毁停泊在赤嵌楼附近航道上的郑军船只。


因海上失败,荷军在陆上未敢发起进攻即草草收兵。被围荷军粮饷匮缺、士气低落,不少士兵吃了发霉的食物而中毒,战死饿死者众多。郑军则进行休整,不断加筑工事,架设巨炮,准备继续攻城,民众还协助郑军断绝了荷军的水源。



在围困台湾城8个多月并进行了充分的准备之后,郑军发起总攻。十二月初六,攻占城外重要据点乌特利支堡,然后居高临下,向台湾城猛烈轰击,揆一见大势已去,于十二月十三日率部投降。至此,沦陷了38年的台湾又重新回到祖国的怀抱,郑成功驱逐荷兰侵略者的伟大斗争,终于取得了胜利。


大家都在看

中国贫富差距的真相和隐忧

被央视封杀过的16位明星,陈佩斯最悲壮

2018最佳段子:《压力》

the end


长按下图二维码关注“大博览”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