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河南的地理位置那么好,为什么经济落后?

2017-10-14 知识君 小贝书屋


河南的经济发展水平确实差,虽然GDP总量全国第五,但人均已经到中下游的水平了,更何况与历史上富庶的中原相比,现在河南的经济地位确实尴尬。
题主提到了三个要素,地理位置(交通),自然资源(平原),劳动力。那么我们来分析一下这三个要素能不能决定当前人类社会形势下的经济发展水平。
一.地理位置(交通)
历史和地理常识,人类文明的兴起和繁荣都是在河流冲积平原,尼罗河流域,两河流域,恒河流域,黄河流域。这里具备了农耕文明发展繁荣所需要的基本要素,水,温润的气候和肥沃的平原。
那么这条定律放到近代或当代还适用么?
我们来看看世界主要城市群分布图

很显然,从世界范围内来看,经济最为发达,人口最密集的城市带基本都分布在沿海地区,美国东西海岸,南美东西海岸,中国的东部和东南沿海,日本太平洋沿岸城市群·······
这种现状的形成源于15到17世纪欧洲地理大发现之后,欧洲船队开辟了大量的海上贸易航线,大大加剧了东西方贸易文化的交流,随着近现代经济全球化的进一步升温,贸易对社会发展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任何一个国家和地区都不是孤立的发展。
所以,河南地处中原腹地,相对于沿海地区来说,地理位置真的算好么?想想蒙古国海军的梗···········
至于铁路,大宗货物运输比起海运差的太远,对外贸易更是然并卵(当然现在想起搞个中欧货运专列,蒙古国海军这是要出去找海去了(⊙﹏⊙)b),对于一个城市来说一条铁路可能就改变了模样,但从一个省份的角度上来说铁路对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相当有限。况且郑州唯一的宝贝郑州铁路局又被分拆,同为铁路拉来的城市,株洲一个落寞的普通地级市籍籍无名,郑州和石家庄难兄难弟半斤八两。
内河航运
中国境内的两条大河,长江仍然孤帆远影碧空尽,然而黄河每遇枯水便断流。长江托起了一条沿江城市带,重庆,武汉至今获益匪浅,至于黄河,除了孕育华夏文明,留下的记忆便是近代频频的洪灾,滚滚的泥沙黄汤以及部分河段枯水期的断流了。
二.自然环境(平原)
的确,从历史上来说,中原长期是繁华富庶之地,撇开在河南定都的朝代,即使非都城所在地,也有“长安重游侠,洛阳富才雄”。得益于平原,农耕时期的河南吃得饱穿得暖,历史上的关中平原和四川盆地也是如此,但是放到工业化信息化的当代,就有如下问题:
A.农业能致富么?能带动地区经济发展么?
答案显而易见,不用多说。带动一个家庭或一个村子致富或许可以,一个省份靠农业发展到较高的经济水平几乎不可能。即使河南的农业产业化做的还不错,至少涌现了双汇,三全,思念等一些行业巨头。
B.既然不能致富为什么不大力发展工业?
这里就涉及到中央政策定位问题了,下面会有详细案例阐述。一句话,看看每次总理来河南视察什么——“确保夏粮增产增收”,我就呵呵了。

以沿海为例,除了江苏,大部分沿海省份并没有大面积的平原,浙江俗称七山二水半分田,所以说平原地形并非当前经济发展的决定因素,或者说至少权重没有你想象的那么大。

三.政策因素
1.也许外地朋友经常听到你的河南朋友抱怨国家不给河南政策,你心里肯定说除了几个发达省份,大家不都一样没什么政策。那好的我来具体分析一下河南的政策塌陷是不是真的。
A.大中部地区:中部崛起是继西部大开发和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之后最后提出的,这个政策含金量有多少想必广大中部省份兄弟都很清楚:几乎就是一个口号。
B.还是大中部地区:直辖市北部天津和北京挨着,东部有上海,南部深圳经济特区,西部有重庆,中部什么也没有。
C.行政级别:东三省以及沿海省份基本都有副省级城市,西部西安副省级,成都副省级,中部只有一个,然而是武汉。
D.国家级新区:东南沿海不说,只说内地:甘肃兰州新区,陕西西咸新区,重庆两江新区,四川天府新区,贵州贵安新区,湖南湘江新区。可怜我们郑州新区还在被媒体拿着几年前的美国路边社消息说鬼城。
E.五大国家级重点建设城市群:长江三角洲城市群、珠江三角洲城市群、京津冀城市群、长江中游城市群和成渝城市群5大城市群。没我们什么事。
河南没有副省级,没有计划单列市,没有国家级新区,没有军区之类的大区机构,能拿得出手的只有郑州铁路局,还被刘秃子给肢解了,简直呵呵,有朋友要说了,我们山西我们安徽也什么都没有啊,对啊,我承认啊,所以我有说过你们发展的很好了么?
看看下面这个表格,背景填充为黄色的几个省份山西,内蒙,安徽,江西,河南,云南,西藏,青海,宁夏。除了内蒙和山西有丰富的煤炭资源,其他几个在政策空白地带的省份哪个发展的好?
注:抱歉,制作疏忽,表中天津为沿海,谢知友

@蓝陵

提醒。
再看看下面这个表格,各省份固定资产投资资金来源,重点关注国家预算和地方自筹,数据较老,可做参考。

2.18亿亩耕地红线,河南永远的痛
只说个例子。
答主大一时的校区在郑州市郊区的一所专科学校内,是的没错,我们本科学校给新生在某专科学校的校区内租了一栋教学楼,几栋宿舍楼,就那样寄生在别人校园内一年。原因是新校区没有建好,新校区没有建好的原因是几年前拿到的地说违规占用耕地被停了。我们学校持续了几年四个年级住在三个不同的校区,一个租用校区,一个老校区,一个正在建的新校区。在新校区没开建之前,几万人挤在占地二百多亩的老校区,相当一部分学生住在学校在外租的宿舍楼里,就是这种情况,即使是现在新校区基本建好了占地也只是一千五百多亩,很奢侈么?(临沂大学7000亩,南昌大学8000亩,四川大学:7050亩,华中科技大学:6780亩,中山大学和西南大学近10000亩···············)
我们学校在河南不是个案,龙子湖大学城的学校拿地普遍不太顺利,航院的学生都住进去了脚手架还没拆。
即使建好之后此事还被央视记者暗访曝光了,整个龙子湖大学城全部上镜,我校首当其冲,理由正是占用良田。
别的省份的学生要学习,河南的只要种粮食就好了,呵呵。

看到有别的知友提到河南虽然粮食产量高,但人口也多,基本上就够自己吃。那么给出各省份人均粮食产量(约为2010年左右的数据),需要注意的是2011年全国人均粮食消费量约为471公斤。
注:表格中最后一列为人均粮食产量,单位:公斤;数据并非最新,但趋势和相对关系仍然具有参考性。
从表格中可以看出,除了前列六七个省份,剩余的省份人均产量均低于人均消费量,无法实现自给自足。尽管数据并非最新,但根据产量和消费量的增长趋势来看,中国超过三分之二的省区粮食无法自足将是常态化,换句话说,需要靠别人养活。
前几位除了地广人稀的东三省和新疆宁夏内蒙古,剩下的就是人口稠密的河南和安徽了,都是经济欠发达的难兄难弟。


四.自身因素
1.地域性格
A.自古以来中原就是兵家必争之地,战争与和平轮换上演,洛阳城几度被摧毁,开封一座城摞着一座城,大饥荒,花园口决堤,中原人见证了王朝更迭也见证了生死无常终于养成了逆来顺受的性格,不像东三省的好爽仗义,不像齐鲁的热情好客,不像江浙的精明,也不像川渝的巴适。缺乏一种明确的地域性格,缺乏一种冲劲,缺乏一种韧性。相较于沿海地区甚至是四川湖南,缺乏一种敢想敢干的魄力,出去打工的人多,出去创业的人少。

B.沉溺于历史,洛阳人开封人尤甚(答主洛阳人),原本只写了个洛阳,评论里已有开封知友表示这事儿必须有开封。

2.迁移省会导致的省会首位度不够
内陆省份很难支撑多核发展,更别谈像江苏和山东的群象经济(省内各地市普遍经济水平较高),有人说河南发展比较均衡,那是因为普遍水平较低。说别人一城独大,难道没发现宜昌和襄阳的GDP马上就要超过洛阳了么?郑州差武汉一大截的同时省内南阳焦作许昌新乡还在龟速前进。郑州差成都一大截的同时河南的人均GDP领先四川也仅在毫厘之间。所以内陆省份提高省会的带动作用是很有必要的,然而郑州已经被长沙超过且越甩越远了。
选取几个与河南经济发展水平相对比较接近的省份,陕西,湖北,四川,安徽,河北,其中河北石家庄,安徽合肥,河南郑州均是迁移后的省会,在国内的知名度影响力和在各自省内的首位度号召力都比较差,而陕西西安,湖北武汉,四川成都却恰恰相反。
郑州和石家庄之前分别是县城和村庄,几乎没有工业基础和知名度,过高的估计了铁路对经济发展的影响力,成为省会后均处境尴尬,石家庄在省内饱受唐山和保定的白眼,洛阳则对郑州愤愤不平。
A.省内两个最发达的城市郑州洛阳相距太近,实际上就是挨着,虹吸效应导致两个城市互相消耗对方的生产要素,直接结果就是郑州发展没有预想的那么快,而洛阳发展则越来越慢,要知道在迁移省会之后的相当一段时间洛阳都是省内第一大城市。
B.倘若没有迁移省会,仍然是当初的开封(绿线上方菱形位置),可以想象豫东地区(开封,商丘,周口)早已不是今天的模样,而洛阳因为与开封距离较远仍然能够保证相当的发展速度和体量带动豫西,同时现在的郑州地区因为陇海兰新线交汇,重新设立一个地级市也会发展不错。这样河南整个陇海线都会发展较好,而不会像今天这样豫东塌陷。
C.广大豫南地区缺乏区域性中心城市(绿线下方菱形位置),因为距离较远,信阳南阳与郑州的向心力已经很弱,郑州的辐射能力也有限,同时郑州铁路局又被分拆设立武汉铁路局,结果豫南地区的信阳,周口,驻马店,漯河,甚至平顶山都划归武汉铁路局管辖,呵呵,我真是问候铁道部了。

3.高等教育,这个不多说了
4.农业产业化程度仍然太低,相比于邻省山东,河南农业几乎仍然处于小农经济阶段,山东大量存在各种专业化的农业合作社,规模化种植蔬菜水果,寿光的大葱大蒜烟台苹果全国出名,这就是山东为什么给人一种“土而不穷”的感觉。

--------------------------------------------------
补充1:
评论里有知友对农业不能致富的观点表示反对,这里解释一下:
你家里开一个养殖场养猪或养鸡搞好了赚个百八十万致富奔小康当然有可能,问题是放到一个省份的角度上呢?
农业是对人的主观能动性调用率最低的产业,尤其是大多数农民从事的传统农业,无论你用多么先进农药化肥,农用机械,无论你除草施肥多及时,产量天花板仍然难以逾越,相较于制造业生产力水平的突飞猛进,中国粮食单产几十年提高了多少?真的以为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
更不用提天灾疫病,市场波动。
这里说到一个概念——单位面积产值,不太严谨但足够说明问题。
简单来说,同一块地你是用来建工厂还是用来种庄稼,它的产出是天壤之别。不像东三省,地广人稀,规模化种植,像河南人口密集地区实际上应该主要从事单位面积产值更高的产业,偏偏被困在了农业上。
关于规模化农业,现阶段河南也难以实现,主要原因在于人均耕地面积太少,只能寄希望于将来的土地自由流转政策执行的程度了,如果政策可行,对于改善河南农村地区现状或有可期。
--------------------------------------------------
补充2:

评论里已经有知友关于答主对河南人自身原因“轻描淡写”表达了不满,意思是你们欠发达的原因还在于你们自己,不要抱怨国家政策。
在此统一解释:答主从来没有否定人的因素,答案中也已经有所阐述,但是人的因素在一个省区经济发展中的权重有多大,能不能凌驾于区位优势和国家政策之上?这里说下个人观点:
天朝是中央集权制国家,有大量国家直属的科研机构,重点高校,中央企业,还有大量重点科研项目,工程建设项目等均是由国家主导的,以及不同城市和地方官员名目繁多的行政级别和权限,这些资源在全国范围内如何分配将很大程度上影响地方经济发展,而得到这些资源所获得的先天优势单靠一个地方人民的主观能动性是难以逾越的。
“先富带动后富”,这一句话已经表明不同地区在发展起跑线上就已经不是公平竞争,考虑到马太效应,除非有重大的政策介入,这个不公平会越来越明显。
一个家庭致富是很简单的事情,你勤劳能干或者脑子好使就行,但是一个地区的发展是系统工程,辖区越大,覆盖人口越多,盘活这个系统工程难度越大。
如果你还对政策影响力没有概念,仍然觉得你们的发达是你们老百姓智慧与勤劳的结晶,那么想一下各个王朝定鼎中原时中原地区的繁华富庶,东京汴梁的人民莺歌燕舞,睥睨天下的时候,你们那里是什么样子。
刷新了下,发现了问题下面有一些不友善答案,奉劝各位不要跟他们撕B,直接点举报,谢谢。

补充3:
评论里有知友一直在纠缠一个问题——“你说国家只让你发展农业不让你发展工业,但是国家有哪些政策文件规定不让你发展工业了?”
我想说的是,并不是每个人都是官员天天去查看红头文件,只有你身处其中才能体会到种种显性的,隐性的限制,这里引用知友

@司鹭

提供的例证,见微知著,在此表示感谢。


2、我在河南的贫困县做公务员,无工不富,县里也出去招商引资。可招回来的企业也面临一大麻烦。没有用地指标。全县每年的建设用地需求在2000亩左右,但上面只能满足800亩,这意味着一大半企业会没有合法的土地手续。外来企业主敢放心的加大投资吗?没有土地担保抵押企业如何融资?外地老板们还很不满意。这种制度上的束缚真的无解。少种点粮食行不行?(案例来自知友

@司鹭

以这个例子为基础,答主再提一个概念——土地置换,某个地方在自己用地指标不够的情况下需要一块地建工厂,该如何办?没错,土地置换,在另一个地方将有一块同样面积的非农业用地被复垦为农业用地,这样即使工厂建好了,但是从国家层面来看农业用地总面积没有减少。这种置换既可以是同区域的,也可以是跨区域的。不然你以为在经济突飞猛进,工业和建筑用地需求极大的今天,18亿亩耕地红线是如何保持的?所以,有的地方高楼工厂拔地而起的时候,请记住有的地方在为你做出牺牲!欠发达地区为发达地区提供的远远不仅仅是廉价劳动力,还有其他的生产要素!
————————————————————————————————
最近更新:对河南人民地域性格形成原因做了进一步分析
在原答案中答主对河南人民的地域性格总结为:逆来顺受,缺乏冲劲,韧性和敢想敢干的精神,形成原因总结如下:

1.中原地区地处华夏腹地,虽然王朝众多,但是地势平坦无险可守,因而朝代更迭频繁,这个对比西安和洛阳两个城市的建都史可以看出,定都长安更容易实现长期的盛世,所谓“居长安者盛世统,迁洛阳者天下分”,由王朝更替引起的战乱连年不断,加上北下,西进的少数民族与汉族中央王朝的冲突最终在中原汇集,墙头变换大王旗,今天姓杨,明天姓李。
2.历史上黄河经常泛滥引起洪灾,同时因为深居内陆及纬度原因华北地区是中国旱灾最为严重的地区,而农耕时代这种气候环境使得农民收成极不稳定,况且今天的河南仍然有大量人口从事农业,仍然是“靠天吃饭”。
所以,历史上的中原民众通过努力奋斗获取的物质资源在未来具有相当的不确定性,一场灾害或者一场战争可能瞬间让你倾家荡产,见证过繁华,也看惯了生死,长久以来形成逆来顺受,立足当下,不做长远预期的地域性格,但这跟不思进取和懒惰是两码事。
当然历史上也有一部分中原人极度厌恶王权更替,连年战争的生活,所以他们采取了行动,这就是“客家南迁”,他们最终形成了今日广东,福建,四川等南方省份甚至台湾的客家人。那么留下来的那部分中原汉人,要想生活,就要妥协。


作者:lzy519
链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31891111/answer/54485413
来源:知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书籍推荐,免费下载:

《蒋经国密码》

《国殇》-第2部


搞笑视频,动态人生:

巴基斯坦上千人用中文齐唱中国国歌


知识地球,学以致用:

【测测你内向的程度?】

《西游记》里,玉皇大帝和如来佛祖,谁大?


和谐社会,核心价值(你懂的):

若影若现



如内容有侵权行为,请告知本微信号,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侵权内容

更多好玩,QQ群留下了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